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镇沧桑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千年的古镇,一组跌宕起伏悲情丛生的故事。武打、械斗、焚尸、乱伦、私奔、抱牌成亲、开香堂、拜北斗、江匪绑票、喂狼刑、吃讲茶、血洗盛巷村……

看似乱糟糟的一团,洗读可品味江南风俗,宗教文化,人性明泯,世情沧桑,无奈情怀,还有那家族的悲剧更发人深思。

内容推荐

《古镇沧桑》的故事情节就由家族——宗族的矛盾纠葛为脉络,并把家族矛盾冲突和社会冲突进行了巧妙的糅合,达到了较高的境界。把从辛亥革命到土地改革中国这四十年的巨变,凝聚在一个江南小镇上,从而反映了从封建制向共和制变革中的文化生态的变化。从这里可以看到民国初年图强变革的步伐,可以目睹到日本人的杀戮和抗日战争的刀光剑影,可以听到国民党军队“剿杀新四军”的枪炮声,可以闻到解放战争中大江南北的战斗硝烟,使读者从江南古镇的斗争与变化窥视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目录

主要人物表

破题

上 卷

第一章 祖孙乱伦留下龙风胎

第二章 清朝都司城头插白旗

第三章 民国元年猴狮演武打

第四章 男女私奔长老巧周旋

第五章 政界新星回乡施新政

第六章 初涉社会五兄弟分裂

第七章 查封庙会众乡民造反

第八章 卜家老三回乡立新功

中 卷

第九章 江匪绑票引来青红帮

第十章 国难当头兄弟再携手

第十一章 油锅火坑我不下谁下

第十二章 天疯人疯人伦受挑战

第十三章 一场婚变三主角丧命

第十四章 赤诚美女冒死游长江

第十五章 风云血泪浓墨众生相

第十六章 各路神仙小镇显神通

第十七章 三个县长原是盟兄弟

下 卷

第十八章 风云又起血洗盛巷村

第十九章 为救女儿邱列明叛变

第二十章 灵魂深处万马战更酣

第二十一章 风流孽鬼原是亲兄妹

后记

试读章节

寒冬的一个午后,“铛、铛、铛”的锣声在小镇西山脚下的古巷村中忽然响起来了。村中的人都从各自的瓦屋、草房、茅棚中涌出来了。

“敲锣做什么啊?”十四岁的少年曹明苟不解的问他爸爸。

“这是开祠堂门的锣啊!它可是几十年都没有响了啊?”曹信成虽解答了他二儿子的问题,自己也感到紧张了!“村中一定出了什么大事了。”

“管他出什么事,总不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吧!”曹明苟边说,边在继续收拾他的那一套套黄鼠狼的工具,“爸,我上山了,这阴沉天正是黄鼠狼出洞的辰光,我再去套上几只,就有三十只了,娘的药钱和我开学的钱都有了!”

“你今天就不要去了吧!你也快成年了,也该去看看开祠堂门,了解一点规矩了。”曹信成是曹氏族老会的族老。他自然重视和关心族内的事了。

“下回吧!一开春,皮子就卖不上价了。”儿子对这些事可不太感兴趣。

曹明苟边说边拿起了他的全套行头,站在他父亲的面前,他需等他爸爸点一下头才出发。他是一个孝顺、听话、懂道理的孩子。

“那你就去吧!晚上当心狼。明晨早点回来!”

“爸,你放心好了,我有这个呢!”他边说边从怀中拔出一把寒光闪闪的小囊子刀,晃了一下后,又插入了他娘为他定做的羊皮刀袋中去了。

曹信成走上一步,为他的儿子拉了拉衣服,拂了一下他肩膀上的灰,再推了他一把。

“去吧!当心啊!”

儿子对父亲一笑,就迈开脚步跨出门槛向西边走去了。

这时。村中十六岁以上的男子都纷纷的向祠堂走去了,一个个都带着紧张与兴奋在相互询问着,但没有一个人能说得出个所以然来。

锣声还在沉重地响着,祠堂门口的人越来越多了。

祠堂门终于打开了,管祠堂的信二爷走出来了。

“大家静啦!族长说了,请族老们先进去议事,众爷儿们先在门口等一下吧!”

族老一个个的都走到祠堂门口了,但没有一个人迈上台阶,他们向人群中张望。他们在等最年长的族老呢。信长哥不上台阶,谁好先上台阶呢!

信长哥总算露面了。他七十八岁了,头不白、脸不皱、腰不弯,走路还像年青人那样的迈着大步。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他走路的节奏慢了,还有点飘,岁月终究是不饶人的啊!

“信长哥!”“信长老哥!”一个个争着招呼他们的大哥。

但信长一个也没有答应就迈开脚步跨上了台阶。信成上前去搀他,也被他推开了。

被大家称为“小叔族长”的族长叫曹万甫,那年才四十九岁,比这六个族老中年岁最小的曹信成还小三岁。但族长必须他做,因他的辈分最高。曹家“万”字辈中就只留下他一人了。

曹家是个大姓,苏南曹家一脉的总祠堂就在这里,这个祠堂的规模是可想而知的了。一进祠堂门是个很大的院落,院落的地上都铺着大方砖,东、西两侧各有一颗银杏树,这两颗银杏树是他们的世祖、宋朝的通判曹天源栽的。

P7-8

序言

性情使然,对他人之托格外看重。虽说应诺爽快,做起来却生怕力不从心。尤其是本书的作者郭重威老师生活在文化积淀深厚的江浙地区,交结文友甚多,找名家作序亦不为难,而独选我,却之不恭,只能尽己之力。

称《古镇沧桑》的作者为老师,并非社会上敬奉他人的泛称,郭老师确是在中学为师多年,成就不菲,曾获得过众师所求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光荣称号,虽不能说桃李满天下,但还是芬芳四野。曾前不久,郭老师著述了《道教文化丛谈》一书,社会反映甚好,真想不到事隔不到半年郭老师又搞起更高雅的文学创作,洋洋几十万言的大作,着实令我惊叹。且书的内容颇具厚重感,以及知识、人物、风俗、文化等涉及面之广宽、内涵之丰富,都是我始料不及的。因此,为这样作者、这样一部颇具分量的书稿做编辑工作并作序深感责任之重了。

文学理论中有句名言:文如其人。刚听这话颇以为足以放之四海。从事编辑工作久矣,做人也到了“知天命”的时候,对这个命题愚以为是可以掰开来看的,对于一个职业创作者(美称作家>的文如其人,是指他创作风格的一致性,美言:艺术风格。由于职业创作者对人物塑造、文字表达、情节叙述等驾轻就熟,风格也就更充分体现出来了。而非职业创作者就不一样,没有太多的技术,更谈不上技巧,于是要艰难地“爬行”,刻苦地研磨,细致地揣度,那不仅投入他们的“心”和“血”,更要有许多切身的感受。非职业创作者塑造的人物,准确地说是他最亲、最近的人,甚至就是他自己心中的“自己”。因此,我断言(可能是武断)非职业创作者。在写自己内心深沉的、陈酿的经历、意愿,在写他“自己”,这种文如其人就不仅仅是风格了。

《古镇沧桑》读后,令我又惊叹的是古稀之人的处女作,居然人物塑造得非常成功。活跃在四十年内的八个家族的三代人,大都形象突出、性格分明,作者着力塑造的曹万甫、白伯范、陈正人、邱列明等一群书中第一代人的形象尤为成功,他们个个性格迥异,栩栩如生。以曹万甫为例。他是老一辈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角,他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大家族的族长,为人正气、果敢,有思想,且机敏精明,精明中带有农民的狡黠。他尊信道教,恪守天命,他一直为坚守曹氏家族安和、壮大而努力,他为家族不徇私情,不惜自身,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但时代却给他开了个玩笑,让曹氏家族在他这一代分崩离析了。

书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声色严厉、威信十足的族长形象。曹万甫开祠堂问责,把严重违犯族规的亲儿子行了极刑——喂狼。他一个族长俨然一个帝王,他的威严是那样不可侵犯,他代表的是那个时代族权的威严,他是那个时代的巅峰人物。他的这个壮举不仅提升了曹氏家族以及他本人在古镇上的尊严,也巩固了族权在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他的这个行为是顺应那个时代的。曹万甫一心谋地方平安,每当古镇出现不祥之兆时。他就处心积虑,想方设法去消灾解难:他不惜冒犯权贵,打破传统规矩与乡董白伯范劝降清朝都司,以保镇民平安;狮猴大战,曹盛两个家族械斗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他身为大族族长,没有头脑简单地争强好胜,而是忍小见大,仁忍为上,力避了一场流血事件;姜家已与曹家定婚的未过门的儿媳被盛家人“拐走”、私奔,又是一场灾难的导火索,曹万甫与白伯范等人联手化干戈,变悲剧为喜事,避免了族问的争斗;在银杏树事件和泼粪事件中曹万甫宽柔相济,以宽容、不护短、公正的精神,即保护了族人,又给了他人面子,保证了四方平安。曹万甫还干了件违心且极痛苦、自我谴责的事,他为了族人不被日寇屠杀,屈辱地向日本人妥协,使用了日寇的“亲善证”,充当了“汉奸”。而后,他为保镇民平安,又主动力劝白伯范出山当维持会长。他知道这是可耻的事,但为族人、镇人免遭杀戮,他只能忍辱负重。  在他的带领下,曹家人焚烧了把被游击队镇压的向日本人告密的盛仁光的尸体,犯下了宗族间的大忌,当盛姓几十人拥簇族长盛礼全来到时,曹万甫以为两大族人的械斗再也不可避免了,此时的他挺身而出。书中描写到:

  在这一瞬间。曹万甫把一切都想好了……他要告诉盛礼

全,我们烧了你一个人,你也烧我们一个人吧!你把我打死后

烧了吧!这样我们就扯平了,千万不能再让两族争斗了啊!要

  知道,这大伙儿的命都担在我们肩上啊!

曹万甫把一切都想好后,回首对族人凄凉的一笑,颤巍巍

地。挺着腰板走到最前面来了,用两手把众人拦在了后边……

书中还以较多的篇幅表现了曹万甫的狡黠,例如,他对西山游击队的支持,要以保护曹氏家族的利益作为条件;当“江匪”要侵扰古巷村时。他才肯办也仅仅办了本族的民团;他极厌恶“亲善证”却把它带在身上……这一切充分表现了他有心计,自利与自私和本位主义,也正是这些描写,才使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土生土长的高大的族长形象。他是曹氏家族的伟人、英雄,书中这样描写到:

  日本中队长举起了手,场中央的那几个日本兵举起了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曹万甫甩开了亮卫拉住他的那只

手,推开众人,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去,边走边举起一只手,说……

后记

小说《古镇沧桑》完稿了,作为作者的我,本应非常愉快,但不知为什么,我的心情却始终轻松不起来,是不是因我写这本小说,付出了一只眼睛的代价(我的右眼因劳累而黄斑穿孔)而忧恨,还是因出版的艰难而沮丧呢?想想都不是。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原来是我始终离不开我作品中的那些芸芸众生,那些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我的前辈们。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重新展示在读者面前后,我就不会忘记他们了。我感到我太残酷了,我怎么能这样赤裸裸地来展示他们的命运呢!他们的命运的确是太悲哀了,我既描述了他们,我不仅永远不会忘记他们,还得为他们思考,要对他们有一个交代,使他们明白他们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的悲哀。这就是我心绪不能宁静的原因。

我总在想,他们,以及他们的祖辈,延伸到历朝历代。各个阶层的许许多多人,他们为什么总不能依自己的愿望而生活呢?为什么总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呢?为什么总是被绑在历史的车轮上。任车轮而翻滚呢?我真有点不知其解了!

我作品中展示的那个时代,本来是个大有希望的时代,革命党人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完全可以建立民主社会,走向共和了。但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把一个大好的机会失去了。小说中的人物,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所有人,就这样在历史的巨浪中不明不白地度过了40年,被历史的车轮碾压了40年,这是那个时代不争的事实。孔子说“四十不惑”,而他们是“四十正惑”啊!作为群体的人,何时才能不惑呢?当小说完稿时,当我沉浸在这无尽的思绪中时,执政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方针,发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使我看到了光明。产生了希望,我终于发现,这就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于是,在小说结尾时,我借清朝末代翰林,一代儒学大师恽志光老先生的条幅,表达了我们民族的这一终极追求。同时,为了这一终极追求,我还准备把小说继续写下去,写第二个四十年,或更后一点,并把这部系列小说定名为《何时不惑》,为不惑之年的早日来到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可算是“后记”需交代的第一个内容。

“后记”的第二个内容是,我想借本书的出版之际,表达我对在本书的编写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大力支持的一些朋友们的感谢。他们有的为我提供各种素材,讲那个时代的许多故事,分析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有的告诉我那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有的听我读小说,为我分析利弊得失;有的为我核对改稿;有的用电脑为我服务;有的给我精神和经济上的支持。没有他们,我这个70岁老者的这本处女作,是万万不能完成的。在这里,我要诚挚的向他们表示感谢。他们是:丁才兴、丁亚军、王汉洲、王汝明、王忠仁、孙永义、汤如军、刘建伟、刘华平、陈向阳、张汉生、张阳九、恽继群、巢国虎、蒋华平、蒋步芳、戴敦富等先生。另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王裕江主任,对本书的选题、立意。常州蓝图文印社等都给予了具体的帮助,在此,也表示真诚的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镇沧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重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7071767
开本 32开
页数 6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7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0
14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8: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