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采用考论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采符号学、接受美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等方法,对常派进行深入研究,对常派的生成因素、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各家的词学贡献,特别是对各重要词家的创作成就、个性特色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辨析。
图书 | 常州词派通论/中华文史新刊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文主要采用考论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采符号学、接受美学、解释学、结构主义等方法,对常派进行深入研究,对常派的生成因素、发展历程、阶段特征、各家的词学贡献,特别是对各重要词家的创作成就、个性特色等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辨析。 内容推荐 本书在重新梳理常州词派形成因素、发展阶段、衍生谱系和批评家法的基础上,着重对该派的创作实绩展开全面深入的解剖、总结。既抽绎出该派成员趋近的创作家法,又对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成就、个性特色作出细致的辨析。提出:常州词派产生后逐渐演变成“守成型”与“变革型”两大支系;它是一个从批评到创作始终处于与时俱进、兼融并包态势下的开放性词派;努力使自己的创作能够充分地反映时代风云与士人心态,实现“词亦有史”,是这一词派成员的共同追求。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常州词派形成因素 第一节 政治气候 第二节 经学与诗学 第三节 乾嘉问坛 第二章 常州词派的分期与谱系 第一节 发轫期:从张惠言到周济 第二节 拓展期:端木垛与“谭、庄” 第三节 光大期:以“四大词人”为中心 第三章 常州词派的批评“家法” 第一节 尊体论 第二节 比兴寄托论 第三节 正变沦 第四章 常州词派的创作“家法” 第一节 托咏物以寄怀 第二节 托志艳情 眷怀身世 第三节 托怀于伤春、悲秋之中 第四节 学问化 第五章 常派前期诸子论 第一节 开宗立派:张惠言与张琦 第二节 扩疆拓土:董士锡与周济 第六章 常派“守成型词人” 第一节 许宗衡:《玉井山馆诗馀》 第二节 谭献:《复堂词》 第三节 庄械:《中白词》 第四节 冯煦:《蒿庵词》 第七章 端木□词学思想及其词作实践 第一节 端木□词学思想 第二节 端木□词作内容与艺术 第八章 “四大词人”的创作道路与共同倾向 第一节 “四大词人”归属辨 第二节 “四大词人”的创作道路与情感流程 第三节 “四大词人”的共同倾向 第九章 “四大词人”的艺术风格 第一节 半塘词:英气恢弘 雄姿坚苍 第二节 大鹤词:凄异劲峭 声采超卓 第三节 彊村词:和雅浑成 沉丽俊迈 第四节 蕙风词:侧艳沉痛 寄情穆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常州词派通论/中华文史新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朱德慈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266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80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首版时间 | 2006-11-01 |
印刷时间 | 200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3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3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27 |
宽 | 153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