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品味哲学大师的睿智语言,细咂人世冷暖,感悟生命底蕴!本书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在这些哲学典籍之中,既有家喻户晓的《论语》和《孟子》,也有意蕴悠远的《老子》和《庄子》;既有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也有后世诸子的传世名作……正所谓,一书在手,二十部中国哲学经典一览无遗!

内容推荐

在本书之中,我们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在这些哲学典籍之中,既有家喻户晓的《论语》和《孟子》,也有意蕴悠远的《老子》和《庄子》;既有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也有后世诸子的传世名作……无论是哪本书,都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名著中的名著。

尤其重要的是,这20部哲学经典绝非老古董,它们无疑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它们仍在向我们的生活投来关怀的目光。品味这些哲学经典,大家一定会感觉到古代圣贤们并没有老去,他们仍在谈论和思索着我们今日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非把他们当作老师或者偶像,却绝对不应忽视他们的思索。因为,在那些永恒的人性和生命问题的探索上,他们有着我们还无法超越的智慧和卓见!既然如此,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眼前的这本书,去仔细地品味那些先贤们的智言慧语吧!

目录

《论语》

做自己该做的事——《论语》第

仁者,爱人——《论语》第二

从自己想到别人——《论语》第三

何谓君子——《论语》第四

《孟子》

为何要行善?——《孟子》第一

爱是有差别的——《孟子》第二

要“王道”,不要“霸道”——《孟子》第三 

成为“大丈夫”——《孟子》第四

《荀子》

不要惯着自己——《荀子》第一

为何要守规矩?——《荀子》第二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荀子》第三

名字岂可乱叫——《荀子》第四

《大学》

修养要从自己做起——《大学》第

“仁者以财发身”——《大学》第二

《中庸》

何不率性而为?——《中庸》第一

中庸的处世之道——《中庸》第二

《墨子》

什么才是节俭?——《墨子》第一

让世界充满爱——《墨子》第二

鬼神的“作用”——《墨子》第三

“上同而下不比”——《墨子》第四

《老子》

做人岂可走极端?——《老子》第

画蛇哪能添足?——《老子》第二

还是少点欲望的好——《老子》第三

“小国寡民”——《老子》第四

像婴儿一样活着——《老子》第五

《庄子》

打开逍遥的魔盒——《庄子》第一

神秘的“无何有之乡”——《庄子》第二

无谓的是非之争——《庄子》第三

忘记那些哀愁——《庄子》第四

《韩非子》

守株待不到兔——《韩非子》第一

丢掉迷信的“乌龟壳”——《韩非子》第二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子》第三

赏罚为何要分明?——《韩非子》第四

无为的管理最精明——《韩非子》第五

《孙子兵法》

富强才是硬道理——《孙子兵法》第一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第二

《管子》

做事要有轻重缓急——《管子》第一

少点先入为主的好——《管子》第二

《公孙龙子》

白马为啥不是马?——《公孙龙子》第一

不硬的白石头——《公孙龙子》第二

《春秋繁露》

惹不起的“老天爷”——《春秋繁露》第一

“三纲五常”的来历——《春秋繁露》第二

“任德不任刑”——《春秋繁露》第三

《论衡》

“天”究竟是个什么——《论衡》第一

圣人也是人——《论衡》第二

 

《淮南子》

凡事顺其自然——《淮南子》第一

处世要灵通——《淮南子》第二

《朱子大全》

“月印万川”的理——《朱子大全》第一

恶是怎样来的?——《朱子大全》第二

《陈亮集》

干出实绩最重要——《陈亮集》第一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集》第二

《阳明全书》

留住一点良知——《阳明全书》第一

“破心中贼”——《阳明全书》第二

《李温陵集》

有点童心多好——《李温陵集》第一

自私不是错——《李温陵集》第二

《戴震集》

天理究竟是什么?——《戴震集》第一

得理也要饶人——《戴震集》第二

试读章节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中国人是深受孔子影响的,这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之中。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喜欢说这样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或者“名正言顺”。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有正当根据的情况下做事才能顺顺当当的。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当的根据便去做事,那就会后患无穷。一个人做事要有个正当的根据或者名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然而,要给一件事情找到个根据很简单,只要做事情的人认为他的理由是有根据的就行了。因此,我们的身边就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歹徒正在行凶,路人只知看热闹却无一人见义勇为。要问这些人为何这样做,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是在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是个理由,但是这样的理由是正当的吗?看来,重要的不是找到理由,而是找到正当的理由。那么,什么才是正当的理由呢?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已当面临崩坏的危险,这种危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诸侯国相继发生的大臣反叛君主事件。比如,在孔子出生的鲁国,有三个专横跋扈的大夫,他们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个人不仅把持着鲁国政权,而且最终将国君鲁昭公撵出鲁国。这样的事件在当时层出不穷,有些国家的大臣甚至为了篡位,不惜狠下杀手。一时间,各诸侯国腥风血雨,老百姓也跟着上层政治斗争遭殃。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他的“正名”学说的。在孔子看来,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来行事。相应的,上面所说的“正当理由”就是:一个人做的事必须是他该做的,这才是他做这件事的正当理由。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那些见义不为者所谓的理由,就根本不成其为理由了:只要是一个人,在同类遭遇危难时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人本应该做的;现在这些见义不为者不仅不这样做,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是在保护自己,其名不正言不顺就很明显了。

“什么是一个人该做的事呢?”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其中记述了孔子的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内乱后,来到了相邻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也面临着鲁昭公一样的危险——被大夫陈恒玩弄于手掌之中,随时可能倒台。于是,他就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知道齐景公的忧虑,便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表面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像君主的样子,大臣应该像大臣的样子,父亲应该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应该像儿子的样子。其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在暗示齐景公:如果要把持住政权,那就像个真正的君主一样行为,不能被权臣玩弄。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正名”的意思主要就是指一个人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干什么样的事。如果不该是某个样子的人,却干了那个样子的事,就属于“名不正言不顺”。

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和事太多了。在《论语·八佾》中,就记录了两件这样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孔子知道了季孙氏在自家的庭院里僭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八佾乐舞,于是他就很生气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季孙氏连这种不该做的事都敢做,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另外一件事情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在祭奠祖先的仪式完成后,都使用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知道后,对弟子感叹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在孔子看来,《雍》诗是周天子祭祖时才能用的,它里面那句“助祭的是四方诸侯,主祭的是庄严肃穆的天子”怎么能够在三个大夫的祭祖仪式中使用?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这位“至圣先师”才会感到无限的遗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见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同样名不正,但是却毫无言不顺的迹象。比如,上文说到的见义不为者,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觉得羞耻,相反还会自以为精明,自以为“明哲保身”,说起话来毫无愧色,一脸正义凛然的样子。更有甚者,还会嘲笑那些见义勇为者。

在孔子看来,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统治者以身作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见《论语·颜渊》)孔子的意思很明显,只要统治者自己带头做那些该做的事情,人民便会效仿统治者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这句话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的言行对老百姓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本身都在于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又怎能够让老百姓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呢?

P3-5

序言

中国人之不读国学典籍已久矣!清季以降,西风东渐,维系两千年政教人心的儒学日趋衰颓;新中国创立,人们竞跑于现代化赛场,历代诸子遂为旧学落后时代而遭贬逐;国门开放,市场经济大盛,国学群典又不合效率与金钱再遭忽视。或许,中国人早已淡忘自己思想生命之渊源。

然而,上至一国之兴,下至一人之举,岂可尽皆付诸物质生产?无疑,世风人心仍是人世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因素。君不见真心快乐、欢笑满面之人越来越少?君不见为富不仁、作奸犯科之人有增无减?君不见生活日益富足,而人们的生活却日渐乏味、沉闷乃至空虚?君不见亲情日益淡漠,人心渐趋麻木不仁?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感到安乐吗?

诚然,物质生活乃生活之第一大要务。发展经济,加快改革,早日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足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自然是不可放松的工作。然而,生活的幸福是个整体,没有精神上的富足,即使物质极大丰富也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甚至是嚼黄连。倘若我们今日仍不注重精神生活的富足,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真的会被金钱和效率弄得精疲力尽、心灵枯竭。

怎么办?办法之一:回首那盏明灯!回到那些似乎已经被我们淡忘的国学典籍那里去,重新品味那些历经岁月沧桑而仍有永恒价值的典籍,感悟其中蕴涵的生活与生命真谛,让它们滋润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好伴侣。

可是,国学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穷尽一生未必能得窥一斑,我们又要从何品味而起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写作了这本《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在本书之中,我们选取了众多国学典籍里面最具知名度,也最具永恒生命启示意义的20部哲学经典,对之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品读。在这些哲学典籍之中,既有家喻户晓的《论语》和《孟子》,也有意蕴悠远的《老子》和《庄子》;既有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也有后世诸子的传世名作……无论是哪本书,都绝对称得上是经典中的经典、名著中的名著。

尤其重要的是,这20部哲学经典绝非老古董,它们无疑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它们仍在向我们的生活投来关怀的目光。品味这些哲学经典,大家一定会感觉到古代圣贤们并没有老去,他们仍在谈论和思索着我们今日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非把他们当作老师或者偶像,却绝对不应忽视他们的思索。因为,在那些永恒的人性和生命问题的探索上,他们有着我们还无法超越的智慧和卓见!既然如此,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眼前的这本书,去仔细地品味那些先贤们的智言慧语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回首那盏明灯(品味中国哲学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峻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56428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8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