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芦荡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儿童文学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李有干倾情奉献的撼动人心的史诗性力作,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鼎立推荐。

李有干以他75岁的高龄,创作出这部长篇乡土儿童小说。该书以一个少年的视角和经历,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北湖荡水乡的生活。匪患、兵乱、灾难、饥荒、宿命接踵而来,人们不得不与命运和苦难进行奋力的抗争。自我救赎与拯救弱者,构成了一幅幅催人泪下、撼人心魄的画卷。

内容推荐

感动昨天的,同样可以感动今世。

一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史诗性作品大多为乡土文学。从沈从文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到后来的“山药蛋”、“白洋淀”文学流派,再到晚近的《古船》、《白鹿原》.都脍炙人口,长久流传。

李有干,一个带着乡土气息的名字,他用心聆听着田间、芦荡里的风声,同时也用凝重的笔墨记录着一方乡土的地方历史。他的《大芦荡》,是当今中国儿童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一部史诗性力作!

这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实力作家的倾情力作,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茫茫芦苇荡,童年乡村生活的深情回望,绵绵荒草地,多少震撼人心的传奇故事;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时代风云际会中的人性光芒,历史艰难岁月里的民族气节。

目录

序/曹文轩

第一章 荒原

第二章 古庵

第三章 祸水

第四章 石碑

第五章 芦席

第六章 辫子

第七章 出家

第八章 荡滩

试读章节

牛迈着沉重的脚步,极其缓慢地走着,在湿润润的草地上,印下一个个碗口大的脚印儿。

富子哥扛着木犁,身子向一边倾斜,手里牵着牛绳,绳子绷得很紧,仿佛不是牛在走,而是他在拽着牛往前拖。父亲肩上挑着两只柳筐,一头放着不知被母亲补过多少次的被子,一头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锅碗瓢勺和一口袋杂粮,手里同样牵着一根牛绳。蹦蹦跳跳的我则像父亲的尾巴,紧随其后。这是我头一回走出荒草地,头一回出远门,走向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

一头牛的鼻子里穿着两根牛绳,一前一后地牵着,谁见了都会觉得新奇。但有经验的庄户人,一看就知道是头不好对付的牛。它若伤害前边的人,后边的牛绳会把它拽住。如回过头来刁后边的人,又会被前边的牛绳牵着,它只能顺着人的意思乖乖地向前走。

它确实是头凶得怕人的牛。敦实有力的四肢像扳摇不动的树桩,支撑着庞大的躯体,粗长的尾巴轻轻地一拂。扇起的风能把人掀倒。如果不是额头举着两只弯弯的角,更像一头大象,力大无比,拖着沉重的犁耙快步如飞,打场时拖着三条石磙,赶牛人也跟不上它,一天能干三头牛的活。但脾气特别倔,有时会伤人。它还不到五岁,已经伤过三条人命。它伤人时十分残忍,不用角刁,也不用蹄子踏,先用尾巴冷不防把人扇倒,然后用额头死死地抵住搓揉,直到把人的五脏六腑都揉出来。因为它的凶残,不知唉过多少鞭子,因此对人总保持着高度警惕,用瞪得很大的眼睛瞅着。父亲从卖主手里接过牛绳时,卖牛人再三叮嘱:它是头犟牛,会伤人,千万小心!

父亲之所以看中这头牛,就因为:卖主怕受到伤害急于出手,只卖普通牛的一半价钱。而且一天能干三头牛的活。这账父亲算得过来,花半头牛的钱,买回三头牛,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富于哥一看就欢喜上了这头牛,按时给它添草喂水。我和莲子姐怕得要命,就像见到鬼似的绕着走,一步也不敢靠近。母亲则埋怨父亲不该买回这头伤人的牛,拿一家人的性命去伴,犯不着。父亲说牛通人心,再犟的牛只要人对它好,就不会平白无故地伤人。前头出过人命的三户人家,稍不如意就用鞭子死命地拍打,越打它脾气越倔。人蛮,牛也蛮,牛和人一个道理。

父亲对犟牛百般疼爱,不到两个月 犟牛就对父亲百依百顺。这次要出远门,路上行人多,父亲怕它见到生人犯犟,才用两根绳子前后牵着它。犟牛走得很慢,似乎对父亲这样做大为不满。

父亲要去的地方叫锅巴滩,离家三十多里,我觉得非常遥远。父亲没说锅巴滩是什么样子,但我能想象得出来,一定是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我的老家住在芦荡边,举目望去,广阔的芦滩无休无止地铺向天际。开春后,红嘟嘟的芦笋争着从土里冒出来,一棵挨一棵地挤在一起,几乎没留下一点空隙,密密的一片。它们见风长,十天半月就长到半人高,绽放出青嫩的芦叶,空气中流淌着浓浓的绿色,沁人心肺的清香扑鼻而来。我们从芦滩边经过时,太阳刚刚升起,芦苇被风荡起绿色的波涛,阳光在缎子似的草尖上闪烁,白晃晃的刺眼。肥嫩的青草使犟牛停住了脚步,一口接一口地啃。它那鲜亮的舌头锋利得像割草刀,轻轻一掠就把一束青草裹进嘴里。

芦滩里,黄毛和秋露正在埋头割草。我喊了一声,得意地朝他们挥着手。我想他们会朝我跑来,为我这次远行感到高兴。可是他们没向我跑来,也没有挥手,只是用嫉妒的目光望了一会儿,又埋下头去割草。

大芦荡是苏北里下河常见的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子,离离拉拉散居在芦荡边的几十户人家,大都住着东倒西歪的土墙草屋,破烂得就像一堆堆垃圾。我家当然也不例外,靠几亩薄田养不活一家老小,在扬州平山堂做印尚的和尚叔,出面和风云庵的老和尚联系,答应让父亲租种锅巴滩的二十几亩庵田。

和尚叔半路出家,现已是平山堂的当家和尚,人称方丈。

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地,因满田暗洞就像筛子眼一样盛不住水,全靠一部脚车不停地车水,一家人吊在车上,起五更睡半夜地忙碌。可以说,灌进田里的不是水,而是一滴滴汗珠子,花的力气比人家多几倍,收的粮食还不到人家的一半。现在,既要种庵田,筛子眼的田也舍不得丢,家里人只好分成两半,富子哥和我常住锅巴滩,父亲、母亲和莲子姐留在家里。

这会儿,填饱肚子的犟牛快步如飞,两只角抵住富子哥的脊背。富子哥因为扛着犁,想快也快不起来。犁是桑树做的,很沉,压塌了富子哥半个肩膀,走不几步就换一下肩。

前面,出现一处高耸的土墩子,远看就像一座小山,父亲说墩子上有户人家养了条恶狗,据说是下苇滩打草用铁夹子套住的一只狼,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现在成了一条狗,但野性未改,十分凶恶,路过这里的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P1-P4

序言

     曹文轩

李有干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始终在心中认定,我的今天与他在昨天所给予的扶持密切相关。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偏僻的农村走投无路时,是他将我引向了文学世界——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湿润的世界。他给予我的也许还要超越文学方面。他的性格、作风、甚至生活上的习惯与嗜好,都在那段与他密切相处的岁月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在我的历史里,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书写者。对他,我将永远心存感激。

他对文学的执着,是我在文学界所认识的师长及友人中,无一个能相比的。二十多年前,盐城还是一个穷地方。那时他在县文化馆工作,任务是辅导业余作者。在我的记忆中,他一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路上、在乡下。他个头很高(年轻时是出色的篮球运动员),一侧的肩略斜,提一只包,一身干净地走在通往各个乡镇的公路上、小河边、田埂上。尽管他每到一处,地方上的干部以及我们这些翘首以盼的业余作者都尽一切可能招待他,但限于当时的物质匮乏,他仍然是非常吃苦的。寒冷的冬天,手冻得无法提笔,而那些业余作者又急切地想早一点看到被他改过的稿子,他就全靠不停地喝开水来取暖。他一天能喝掉三四暖壶开水。至今我的记忆里仍然保存着一个形象——他双手抱住茶杯的形象。炎热的夏天,乡下的蚊子多得用手几乎推不开,到处蚊声如雷,他就钻在蚊帐里为那些将文学之路几乎看成是生死之路的业余作者看稿、改稿。后来,我到北京大学读书了,他仍然一年四季往乡下跑。再后来,这样的辅导就不进行了,但他本人的创作却一直坚持着。他曾是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的学员。那时候,文学讲习所,在文学上没有两下子的人是不可能进去的。他很早以前就决定下来,将自己一辈子给文学。他不想也不可能改变初衷。这些年,他在苏北小城就这样孜孜不倦地写着。每每看到他发表出来的新作品,心中总有一种感叹:真是不容易。在中国,一个作家想维持他的创作,似乎都得住到大城市里来,至少是住在省城。这自然也有一定的道理:偏远处容易闭塞,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条件,一会影响创作本身的发展,二是不容易发表作品。他却很踏实地住在那座四面都是水的小城,通过报刊和各种消息传播的渠道,尽量感知世界,感知审美风尚的变化,然后毫不保守地调整着自己,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每次回盐城,他都要求我在他那里呆一些时间——他不放过任何一次可能给他带来新信息的机会。他凭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感知能力以及永不疲惫的心灵及身体与世界,与文学,与美学的潮流保持着一种青春而又结实的关系。就是在那样一座讲究实际的、缺少足够文化气氛的、又缺乏文学群体的小城,他几十年来源源不断地发表着他喜欢我也喜欢的作品。这是一个奇迹。我不知道在中国,像他这样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能维系创作并一直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作家到底有多少?或许是因为除了文学他就什么也没有了的缘故吧。在我的感觉中。文学已成了他的必需。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跟文学有关,他的思维的终点,总归是文学。文学给他带来了那个地方的人所没有的心境,给他带来了年轻的相貌(别人对他年龄的估计,一般情况下都要少估十五岁左右),给单调无味的小城生活带来了一种不可穷尽的丰富。他是那个地方上最富有、最有情调的人之一。

他的创作,顺从了他的天性与经验,而不是四面八方泛滥成灾的理性。他也缺乏与理性耳鬓厮磨、水乳交融均条件,他选择了朴实——朴实地看待文学,朴实地侍奉文学。他扬长避短,从不去摘文学上的花样,也从不在作品中玩味一个不知来自何方的形而上的、玄而又玄的主题。他要将自己的作品写得自然,就像生活。他在他的经验世界里挑选那些可以进入文学作品的人物、事件、故事与语言。他深知,他最大的财富在于自己的经验。他向我无数次地透露:他这一辈子是不可能写完他这一辈子的。这一点我深信。在我们相处的日子里,他能通宵达旦地和我讲述他所经历的一切。他有多得不计其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打死你都无法编出来的。这些年来,他就是靠这些故事支持着他的小说、他的精神殿堂。我也无数次地借用了他的故事——他因为故事太多,丢弃了许多。他的小说与时下那些完全靠语言堆砌,完全靠写感觉的小说不是一路。他的小说可以读,可以被复述。因为这些小说是靠故事而得以写成的。这里面没有多少泡沫,没有多少空隙,只有实实在在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又有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主题。他有时可能在经验面前无法进行超越,但放弃超越对他来说也是明智的。他不是怪人、怪才,他的小城又没有那么形而上的人文氛围,也没有多少人能与他经常谈论一些比较尖端比较抽象的话题,他无法玄思,无法与那个所谓的终极世界相遇。他活在他的经验世界之中自得其乐。殊不知,停留与超越都是需要的。世界上的小说家,都像卡夫卡那样去写城堡、地洞、变形约百足之虫,也是可怕的。

他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家。他不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作家。他尽量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对外面的世界并不特别感兴趣——或者说,他无法走入这个外面的世界。解读外面的世界,亦不是他之所长。他索性就不解读,管它呢。他的脚底下有一块奇特的土地,这块土地上活着一群奇特的人,这些人中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一些奇特的故事。他面对这份独特的创作资源,再也无暇顾及外面的世界。风车、芦苇、油菜花、海滩、帆船以及苏北大平原上的一切物象,对他而言,都有说不尽的魅力。他的审美世界就在这里。他的文字像无数的风筝,飘得再高再远,也飘不出他的视野。从他一出道那天开始,他的视野就没有挪移开去。他的作品的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它们向我们静静地呈示了一块土地。奇妙的是,这些只是一方土地的人与故事,却一样反映着人类共有的主题。世界上的作家,有写天下的,有写一隅熟土的。这两者之间其买难分高低。这就好比两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爱仰着脖子朝天上看,一个人走路爱低着头朝地上看。两个人走路方式不一样。但你不能说一个走得有理,而另一个走得无理。李有干先生沉浸在这份地方特色之中,涂抹着一幅一幅使外人感到新鲜的画面。生日满月、婚丧嫁娶、奠基择穴……独特的风俗,显示着独特的文化,这些作品至少可成为一个地方历史的活的文字。

他的几乎所有文字,所做的都是感情上的文章。二十多年前,他曾以无数的感情故事打动过我。而至今,他一直还在做这个文章。他或许不是一个思想上的强者,但他却是一个感情富有的人。他的世界,就是一个感情世界。父与子、男与女、老人与小孩,甚至于人与动物之间,都是一个感情的关系。他将情看得高于一切,看成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大美。写到情,一切好像皆随之有情。写到情,他人为之而心动,为之而净化。他一般不在他的作品中去挖掘思想深度。他一进入一部作品的构思,就被“感情”一词拖曳而去。他无法拒绝它。他对感情的重视,也许并非来自他对文学职能的理解,但,确实切合了文学的功能。从根本上讲,文学从一开始,并不是满足人的理智需要的,而是满足人的情感需要的。人们之所以亲近文学,是因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出现了感情上的饥荒。文学温暖着我们,抚慰着我们,并在情感方面提升着我们。我们对文学的感激,首先大概在于它在我们处于孤独之时,给了我们温馨而柔和的细语,在我们处于痛苦之时,绐了我们快乐,在我们处于沉重之时,给了我们轻松。李有干先生所写的感情,既是我们一般人的感情,又是一些特殊的感情——乡情。这种感情以淳朴、厚重为特色,表达方式直率而不乏单纯。他对这种乡情深有体会,因此才将心思用在这种感情的表达上。这和感情,也许是我们这些现代人、城里人所不具备的——现代人、城里人已丧失了这种感情,也丧失了这种表达方式,但,它却是我们所向往的。它能够净化我们。

李有干先生生活在一个水网世界。这里沟河纵横,满眼是水。他喜爱这个世界,一落笔,每每都是写到水。水的温润,水的柔和,水的灵性。水的万种风情,他都喜欢。他笔下的人物与故事,往往都与水有关。水使他的文字避开了现代文学的枯涩与憔悴。我能想见。当他动笔时,他的眼前总要出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和弯弯曲曲的小河,他的耳畔总能听到淙淙水声,他的鼻子甚至能闻到水与水边、水中植物混杂在一起的、水乡所特有的气味。水不仅是风景,甚至是那些人物的灵魂、心态与生存方式。他的小说是由水做成的。

我将永远祝福他和他的文字。

书评(媒体评论)

李有干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始终在心中认定,我的今天与他的昨天给我的扶持密切相关。

    ——曹文轩

当下的青少年文学阅读中,有太多的浅薄搞笑,太多的轻歌曼语,太多的做作呻吟。这种阅读中的贫血,缺少的是滋养人性的厚重,潜入历史的深邃,激荡血肉的永恒!真正的成长无法回避苦难与乡土,今天的青少年应该告别贫血阅读,领悟厚重人生,感悟沉重与命运!

    ——公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芦荡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有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1324
开本 32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2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4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