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传统(插图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为什么缺乏神话和史诗?我们为什么崇拜祖先而疏远神灵?仓颉造字是否真有其事?农业关键性地推动了夏商周三个古老王朝的更迭吗?政治风云的变换又怎样孕育了令人惊叹的不朽智慧?

华夏文明的源头在哪里?这个古老民族最久远的一段历史中又曾经发生过什么?300张承载遥远文明轨迹的珍贵图表讲述一代政界名家的深远智慧,本书是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以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愿,于暮年花费大量心血在美国完成的一部汉学巨著。于柏杨《中国人史纲》之挥洒幽默、钱穆《国史大纲》之严谨深沉之外,独树一帜的吴氏论史风格使本书成为一本最易读、同时又充满无限意趣的远古史书。倾力扭转大众对华夏文明起源的混乱认知。

这个古老民族最久远的一段历史中又曾经发生过什么?这本自成一格的远古史书中,你将得到一切最为详尽与震撼的答案!

内容推荐

本书是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以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心愿,于暮年花费大量心血在美国完成的一部汉学巨著。吴氏特有的政治学者审视历史的视角,使本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论史风格。立足于远古时代文明对于中国传统的深远影响,他以史诗般壮丽的生动叙述与宏大的场面描写,清晰而系统地呈现出自黄帝至西周的古老社会风貌,又以捭阖纵横的精妙手法,将政治、经济、文化、战争等各个领域的独立史实汇成为一个真实而有机的远古文明世界。

  本书是一本最易读、同时又充满无限意趣的史书,以一位政界名家博大而深远的智慧为导航,在领略整个民族历史上最遥远却又最至重要的一段文明的同时,也将带给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最为深刻的认知。

目录

对中国传统起源的基本解读

神话的贫乏/8

“盘古”与“嫦娥”算不算古老的神话?/9

三个仅存的神话/11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12

神秘的上古灵兽/13

直接对话的世俗与神灵/14

“天”与较次要的神/14

祭神的领袖非神之属/15

不受重视的“巫”机构/17

“宗”的职责/19

敬鬼神而远之/19

对祖先的崇拜/22

亡灵能做些什么?/22

祭祖与请求庇佑/24

家族系统和姓氏的创立/26

“百姓”的出现/26

家族制度牵涉的关键/28

书面语言的发展/30

最早的文字/30

文字数量的缓慢增长/32

仓颉造字是真的吗?34

阴历与干支纪年的发明/35

十二属相及五行观念与干支体系的结合/35

天干/36

地支/36

干支纪年的完善与发展/37

史的开端与遇劫/38

从结绳记事到石室金匮/38

最早的文化传媒人/41

秦火与司马迁修史的困境/42

质疑与卜骨的回答/44

从黄帝到尧舜

神话的贫乏/46

《史记》绝口不提的三皇/46

庖牺与神农:一掠而过的影子/48

真实但模糊的黄帝时代/51

孔子与宰我就黄帝的对话/51

第一帝君/52

黄帝的后世子孙与帝位传承/55

尧 更为可信的历史人物/58

亲九族 穆万邦/58

为历史作证的天文巧合/59

中国政治与经济的最初萌芽/61

洪水和舜/63

谁能与洪水抗衡?/63

来自乡野的舜/64

越过尧的四重考验/66

舜作尧的摄政帝/69

神圣的使命??协同万众/69

系统化政治构想的首次形成与实施/73

大禹治水/76

治水的一班人马/76

泄堵结合的治水方略/78

《山海经》的问世与其他治水成就/79

“中邦锡土姓”??土地与帝国权威开始接轨81

田园诗一般的统治/83

舜的“现代内阁”/83

暮年对三苗的治理/86

夏朝/88

我们为什么自称华夏民族?/88

“夏”的由来/88

古字描绘的“夏”之生活/89

“夏”的光荣源于农业/90

禹/91

禹的功绩/91 “中央”概念在禹的版图中出现/93

夏朝的开篇:耀兵扬武 /96

夏启兴兵夺权/96

倒退和混乱 98

热心游猎而失政的太康/98

窃取权力的后羿与寒浞/99

中兴与衰落 /101

卧薪尝胆的少康/101

走向孱弱的统治/103

文明遭遇黑暗??诸侯四起的乱局/104

微微现出黎明的曙光/107

暴力的鼓吹者??夏桀/107

汤的疑问:命运可以改写吗?/108

推行井田制 农业得到复兴/110

特色兵团的建立/112

夏朝的衰亡/113

汤对夏的实际威胁/113

以桀的溃败宣告结局/115

画一张商朝的地图/118

游牧者的版图会有多大?/118

商朝

“中央”与“地区”的来历/119

卜辞中的商朝版图/122

中央商领驭四土的新模式/125

成汤/126

鼓励农业的新帝国/126

中央商与西亳的崛起/128

迸发着无限活力的社会/129

个鲜明的政治形象:悲悯并勇于求新的领袖/131

商的家族世系表/132

一位帝师的著名故事/134

被幽禁的幼君/134 伊尹还政/136

商代历史的缺陷 137

卜骨接续的一段空白/137

甲骨文的分类/138

透过卜骨看到的平静王朝 /141

从仲丁至阳甲:让人迷惑的300年/143

迁殷前的一段混乱/143

《盘庚》的暗示:迁都是为了农业的发展/144

陷入低迷的商室政局/146

祖乙带动了殷的中兴吗?/147

拨开迷雾找到的蓝图/149

商朝

盘庚迁都于殷/150

流言与朝局的震荡/150

三只动员令/152

第一部分/152

第二部分/153

第三部分/155

新都:完美的结局/156

武丁继位/157

恢复传统的继位顺序/157

武丁三年不语/158

一个成熟的权谋:回避危机与树立权威/158

权力的顶峰/161

指向北方的逐猎计划/161

紧锣密鼓的备战与一个小的插曲/162

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164

剪除背叛者/167

缓慢走入尾声/168

武丁的后继者——妇好的儿子们/168

光彩黯淡的末代帝君/170

最后一位殷帝与商的文明/171

纣的性格:引向灭亡的诱因和它的成长/171

糜烂的风气与极致的文明/174

殷周之间的过渡时期/180

周的起源/180

后稷与其游牧时代的子嗣/180

文王以前周家族直系后裔表/182

豳之颂歌/182

古公建周与农业的再度兴起185

实施“剪商”的一切铺垫/187

姬昌带来的巨大改变(公元前1165?前1115)/189

实施以农业为主的大战略/189 得到太公的匡助/193

太公辅助下的军政改革/196

险象环生的殷室(公元前1131?前1124)/200

帝辛失德/200

《周易》??囚室中诞生的玄妙智慧/202

帝辛最后的舞台与表演/205

冲突之前的静寂 (公元前1124?前1151)/207

一场政治技巧的精彩对垒/207

西伯威服四海/209

姬昌的选择:继续以臣事殷/214

周朝的建立/216

伐殷,箭已在弦(公元前1115?前1111年) 216

攻其失民者的决定/216 文王元妇所生的十子/216

一次有准备的试探:盟津阅兵/219 人皆弃之的商纣/221

商的灭亡(公元前1111年)/224

一与六的对比/224

决定性的一役:牧野之战/225

攻占殷都与殷民的安置/229

武王的政治 232

促使天下趋稳的四大举措/232

统治地图的新模式/235

诸侯分封:军事基地的战略雏形/238

武王逝世(公元前1105年)/242

天下为之宾服/242 两个未竟的忧虑/244

周朝的巩固/248

周公摄政/248

扑面而来的帝国危机/248

三监叛乱:嫡亲之间的权力争夺/250

调和的尝试归于失败/252

分政召公:周公再一次的努力/254

周公面临种种困难/257

处于静态扩张中的叛乱/257

获得幼君的支持/264

镇压叛乱(公元前1101年)/266

《大诰》??征讨三监的宣言/266

周公取得压倒性的胜利/268

余波的清除/269

对反叛者的宽仁处理/269 削弱殷的影响/270

对新的接管者??卫侯的谆谆告诫/271

城墙的出现/276

归政于成王/278

周公与积累的遗产

周公的晚年/282

成王对周公的倚重/282

周公在解决殷民问题时显露的政治技巧/285

洛最终未能按照计划成为新的国都/287

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周公其人:他的天才和著作)/289

周公的天才及著作/289

《周礼》和周的政治制度/292

周公晚年的政治学巨著??《周礼》/292

《周礼》的核心??建立健全的政府/294

周礼的话外音:强化君主权力/296

周公对国家的规划/301 周公的世界统治权图式/303

《仪礼》和一般的礼仪的制度化/305

建立和谐关系的《仪礼》/305

受到后人崇敬的周公/308

政治和社会传统的主要方面

中央国家的概念/310

自大的心态/310 缺乏民族意识/311

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与抑制专制/313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313

专制与儒家对专制的抑制/314

重礼的观念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影响/318

贤者和能士的名册/322

选拔贤才的制度/322 对德行的特殊重视/325

婚礼和未解决的矛盾/326

一夫多妻制的流行/326 周公对婚礼的设计/328

六、丧服与严密组成的家族体系/333

周公建立家族内部的秩序/333

宗法制度对政治制度的影响/336

普通人对家族概念的接受/339

七、礼被忽视但未遗忘/342

被周公推崇的礼让精神/342 两种被忽视的礼仪/343

八、理想和现实/348

《谥法》的废除与理想的失败/348

附录:关于可以作为史料用的中国古籍/350

由来已久的怀疑论/350

批驳怀疑论的五点根据 /353

试读章节

中国人在这方面就不一样了。尽管世人公认他们民族悠久,但是现在中国人在这方面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东西,却是太支离破碎而又少得可怜,几乎近于荒唐可笑了。他们的神话,如果它们值得冠以这种名称的话,也只可自夸为一些不长的零星故事而已。换言之,他们的神话只是由少量零碎孤立的轶事组成,讲得既不连贯,又缺乏有机感或艺术感,似平不知道它们的人物从什么地方进入,也同样不知道后来从什么地方退去。与其他民族的耶些有名的史诗和英雄故事相比较,这些东西就好像一些未经整理的怪异故事。

“盘古”与“嫦娥”——后人伪造的神话

如果有人在街上要求一个中国人讲讲他本国的神话故事,他很可能要讲l两个。他将从第一个居住在地球上各叫盘古的人把天地分开的故事讲起。因为在盘古以前,天和地曾结台在一起,成了一个巨大的蛋形云雾状态。这个盘古用手把它劈成两部分,轻的部分上升变成天,同时重的部分下沉变为地。就这样,信不信由你,这就是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关于盘古如何开天辟地,有种种说法:有的说,他是用一把斧头把天地劈开的。而另一种简单的说法是,他依靠他长得越来越高大的身躯,撑持着天和地这两部分离开得越来越远。还有另一些人持这种说法,即盘古死的时候,他的头变成了山,两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静脉和动脉变成了海洋和河流,同时他的发肤就变成了草木。但是,关于盘古的来历却什么也没说。他是被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昕刨造呢,还是产生于云雾状态本身?既未说明他是否婚配,也未说他曾与谁婚配,更未说地球形成以后也如何完成人口的繁殖。虽然如此,仍有一些人认为在现代中国南部广东省的一蜜山上,埋葬着盘古的遗骸。

街上这位中国人大概要讲的第二个故事虽然较有传奇色彩但同样是不连贯的。伟大的射箭能手后羿得到一位神秘的妇人西王母。赐予的长生不老药。但在他眼用这种药之前,他那位美丽的妻子嫦娥却把药吞眼了。顷刻之间,她径直飞向月球,置她的丈夫于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跟随她。此后她就老是住在天上。从此,嫦娥作为月中少女留在中国人眼中,永远享有她那不朽的美貌,同时永远蒙受她无法安慰的凄凉——这是一个适合诗人抒发其无止境的同情心的写诗主题。

大概这人在街上讲的两个故事似平已经把中国神话上的全部内容都讲完了。如果他想断定这些故事是从太古时代传下来的,那他就想错了。因为就研宄已经可以证实的情况而论,这两个故事似乎都是在很晚的时期被人捏造出来的。月中少女的故事最初是在公元前2世纪编辑的一本书上叙述的,那时已是离中国上古很远的时代。,而盘古的故事到公元3世纪才进入中国的文学。并且我们有更好的证据,也许可以说明这两个故事在公元前299年以前的任,可时候都没有流传过。在那年,中国空前的最伟大的诗人屈原投江自溺了。但是在他自尽之前不久,他参拜了王室祖先的庙,同时观察了祖庙里所有的壁画,那上面彩绘的是最有名的神话式人物和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传说。他望着那些画沉思,并在每幅画的下面用韵文写了他的追根宄底的评论。在他死以后,,也的同胞把它搜集起来,弄成诗的形式并把它题名为《天问》。开头的一些诗句可以粗略地翻译如下:

我们问关于太古最初,

谁曾到过那里,告诉我们它是如此的?

那时上下的天体都未呈确定状态,

谁根据什么理由能知道它呢?

当光线还是黑暗又黑暗的时候,

不管眼睛怎幺明亮,谁能完全看穿它的一切?

既然天地已分离,那么昼将连着夜,有如夜随着昼,

这样时间是开始了,但我要问是为了什么目的?  为了产生第三者,它使阴和阳结合。

节操的动机从何形成?为什么据此我们就不能放纵?

至上的天体是圆的,而且有九重。

谁使它合乎标准地把它建设得如此美好?

天体是日夜循环运行,

顺便问一下,它的轴又怎么能不悬挂在什么地方?

太阳和月亮它们属什么或者属于谁?

无数的星星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

在它每天休息之前,它走过了多远的距离?

月亮有盈有亏,像人一样死了又再生,

看得出一只兔子隐藏其中,它能得什么好处?

从这节引文可见,当时流行的看法是非常清楚的。在天和地被分开以前,有一个无穷无尽的、云雾状态的、广大无边的空间,那里光线还是黑暗而又黑暗。这位诗人对谁曾到过那里就说它是如此状况感到惊异。无疑,关于盘古的存在,诗人和壁画艺人似乎都没有任何概念。至于月亮,他已观察到一个兔子隐藏其中——Ⅲ页便说一句,那仍然是从中国地面上看月亮的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的一种想象,对从月亮表面的银光反射中看到的东西的一种想象。当时,那些艺人既没画少女嫦娥到月球的飞行,这位诗人甚至也没有一个字提到它,而这个问题似乎本应比一个单纯的隐藏的兔子能更多地引起那些艺人和诗人思想共鸣的。

三个仅存的上古神话

这首具有不庸争辩的确实性的诗,如果不能完全证明它是伪作的话,那幺就是对认为上述那两则神话故事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可能性提出了重大的疑问。然而,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的问题是,这首诗透露了任何另外的传说吗?诚然,它给许多事情提供了旁证。不过在回答我们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项首先对神话和传说作一番区别。虽然这两个词通常可以交换使用,但我们认为,神话是对于旱人类智慧所能讲到的事『牛的润饰铺张,但却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而传说则是围绕我们所知道的实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编织而成的故事。如果我们从这种区别出发,这首诗在展示我们以后可能有机会要提及的许多传说故事的同时,乃然可以作为在公元前3世纪流传的仅有的三个神话的证据。

三个神话中的一个就是地,在它扣天分开以后,已经不再保持在同一水平上,而是向东南方倾斜。据说这在最早一个皇帝的时候就已发生。当时有一个大权在握、主管公共劳动、名叫康回的大臣,他本人曾企图夺取帝位,但在夺权的较量中希望破灭了。于是他尽他的力气怒触不周山,结果发生了地的倾斜。当然,这是上古人民试图解释如他们昕知的为什么、中国河流不流向东就流向南,以及为什么中国的西方和西北方在海拔高度上要比东方和南方的平原高些的原因。

第二个神话是在较早的尧帝朝代,十个太阳出现在天空,造成严重的干旱。于是,尧帝命令伟大的射手后羿去消灭那些假太阳。(后羿是有名的月亮少女的丈夫吗?这儿或别的地方都没有给出一点儿任何性质的暗示。)但是他确实射下了九个太阳,那个他没能射下来的,当然就是今天还在照耀着的真太阳了。

如果说这两个神话是简短的、突然的,那么第三个伸话就更加简短和突然了。它讲的是一个名叫女娲的神性的统治者的事。她可以一天很多次地把身体变成不同的形状。在评论这幅特殊的壁画时,诗人问道: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这诗句全是从那首诗中取来的,为了要获得有关她的更像一个故事的某些东西,我们不得不再等待一个半世纪,才能找到与月中少女那个故事相同的出处。这里还进一步说明在女娲的时候,天的西北角落发现了裂口。但既未说明这裂口如何引起,也未对发裂的情况作任何描述。只是告诉我们:女娲用她收集的五色石头毫不费力地修补了破损。。

上文差不多讲完了占代中国的神话。或许还有很少的一点儿神话是从根据可疑的书本中,或可疑的古物中收集来的。但是对它们做进一步的评论是于事无补的,因为它们都像这里提到的故事一样,只含有一些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事件,而且是用一种乱杂无章和非常朴质的手法讲述的。

灵兽:中国神话最后的延续

然而,为了使这种讨论更加透彻,我们扩大神话的内容,让它包括古代中国人曾经形成的关于四种动物的多少带有点神话观念的传说。他们称四种动物为“四灵”。,那就是龙、凤、麟、龟。这并不是认为它们超越于人,古代的中国人,如同,也们现今的后裔一样,充分自负地认为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他们仍然相信这四种动物各有其受到赞美、尊敬、有时甚至受到祭拜的独特的美德。

在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许慎编撰的第一部字典中,我们找到“龙”这个字的定义:“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肉飞之形。”在中国有许多关于龙的神话故事一直在流传,但是其中大多数是在公元前49年以后编造出来的,因为当时的皇帝选择命名他的即位年代为“黄龙之年”。从这时起,天子们都喜欢把他们自己与这种超自然的灵物视为一体。而它在普通的百姓眼里,越来越被想象为具有非常神圣喊严的特征。但在更早的时代它却不全是这样的。我们从可靠的历史书中知道有一家,他们以饲养龙为职业,可谓是龙的饲养场了。而且,竟然有一次把一条雌龙宰杀吃了。”但是,从总体看,人们相信龙是具有非常的智慧的,因此,在孔子遇见老子之后,据说他曾经把博大精深的道教”哲学与龙进行过比较。于是当一个人希望对另一个人的智力表示最高的赞赏时,就会用上这条流行的成语:“老子其犹龙平!见其首不见其昆。”此外,中国的龙,不像西方与之极相似的动物。龙很少有毒或不良之心。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具有乐善好施的癖性的动物。所以,在较晚的时代,一种把龙当作雨神参拜的风俗兴起,而雨神则是天国给农业的中国分配的非常珍贵的馈噌之神。

如果说中国的皇帝们喜欢把自己看做龙,那幺,中国的皇后就喜欢把自己视为凤。然而,中国的风就没有像埃及的不死鸟可以从它的死灰复活的那种传说。我们在许慎的字典里见到这种记述:“风,神鸟也。天老(公元前2700年前后黄帝的一位大臣)日,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见则天下大安。”

中国字“麟”,这里可以译为独角兽。在许慎的字典里是这样记述的:“仁兽也。麋身、牛尾、一角。”依照一些注释所说,角是肉包尖。因而它虽然看去确实像一种用以自卫的武器,但是它决不打算用以伤害别个。同样,人们认为这种动物只在仁道统治国土时才会出现。所以,公元前481年一头麟不合时宜地出现,并且在一位公爵打猎时被杀死,这就是导致为这个悲剧的发生而悲哀的孔子放下笔不再写作的原因。”两年后他就去世了。

“四灵”的最后一个是龟。这种爬行动物对我们而言肯定并不神秘。但是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人似平已经把预删将来的特殊功能归于它,更确切地说归于它的甲壳了。在中国最早的一篇据推测是写于公元前23世纪前后的历史文献中,记述了从帝国不同的地区征收不同的税项,一个中南地区,那里九河会合(可能是今天的江西省),受命交纳带有甲壳长度超过一尺二寸的大龟。这样大的龟在这个地区无论哪里都是可以捉到的。龟甲除用于占}、之外,还曾作为一种大价值的通货使用。  上文所述,可以说是关于中国的神话的全部内容了,和别的国家的神话比较起来,它一定显得多么的不足取和没有光彩!但是,从中国文化那种不容置疑的悠久性和中国文化遗产那样富有来看,又怎么会存在如此显而易见的异常情况呢?那些苛求于中国人的人或许把这归因于想象力的不足,而那些偏爱他们的人也许会断言他们具有较高程度的现实主义和推理力。但是要探求更确切的原因,我们必须往别的方面看看。因为神话是与宗教密切联系的,所以现在就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到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上,而古代中国人的宗教砚念也似乎是与其他民族的宗教观念完全不相同的。P10-15

序言

这本《中国的传统》是打算给一般读者和专家两者用的。

希望本书能使一般读者从整体上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伦理的起源和实质,进而更明确地理解中国理性的、社会的、政治的民族和个人的概貌。为了这个目的,全书提供了足够的材料。一般读者不必太多地注意注释,但是如果他们想查阅注释和书目,本书也留意到这点,并已做了准备。

然而,对于专家,写入本书的每一论述或见解,均备有引证或说明性注释,都有据可查。为了他们的方便起见,在注释中虽然始终采用拉丁拼音方法,在书目提要中,凡是用中文出版的书的作者姓名和书名一律都用汉字和韦德一贾尔斯(Wade—Gil es)音译标出。

在此时,我愿以感激之情提及H.K.C.易博士的援助。他通过在天文学上的造诣,帮助我反复查证了上古中国人写的记述公元前2 3世纪大事的历史典籍《尧典》。

同样,我受到香港包玉刚先生极大的帮助,他对我的著述给予了慷慨的捐赠。

我也想对我的儿子吴修广博士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他不断地给了我种种有成效的帮助。同时,深深感谢我的儿媳凯瑟琳.约翰逊.吴,因为她曾通读我的大量手稿,并给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批评和建议。

书评(媒体评论)

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书的出版解救了一些试图了解东方文明而又一时间难觅其门而人的读者。它于严肃的史实之外,用故事般的精彩叙述将中华民族中最本质的特性一一呈现在人们眼前。

——《纽约时报》评论

作为中国前国民党政府的宣传高官,吴用一种情感深沉又生动自如的笔调,为他的祖国的传统文化唱颂了一首赞歌。

——美国《新闻周刊》评论

本书作者“虽身入美籍,然仍炎黄血裔”,心系祖国,情眷中华。他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以笔代耕,以口代织”,潜心研究、撰写向世界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的专著。作者在书中探究了中国上古史,具体讲就是从黄帝起到周朝建立间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论述了它们在中国社会、政治、道德和伦理发展中的意义及深远影响。

——《人民日报》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传统(插图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国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6611
开本 16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2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95
2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