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地处德意志和俄罗斯中间,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疆界变迁频繁。无论是在二战中还是在战后,波兰都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然而,无论是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下,波兰人民依然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毅力、勇气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而努力、战斗……本书是在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波兰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增加了第十九章波兰第三共和国(1989—2001),可谓与时俱进,给读者客观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波兰……
图书 | 波兰通史/西学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波兰地处德意志和俄罗斯中间,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决定了其疆界变迁频繁。无论是在二战中还是在战后,波兰都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然而,无论是在怎样的恶劣环境下,波兰人民依然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毅力、勇气为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而努力、战斗……本书是在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波兰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的,增加了第十九章波兰第三共和国(1989—2001),可谓与时俱进,给读者客观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波兰……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内第一部波兰史专著,共19章。它自10世纪初波兰国家的建立,一直叙述至21世纪初(2001年)。内容丰富,论述精当,填补了国内学术研究的空白。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波兰国家的建立和早期封建社会(从远古到1138年) 第一节 波兰土地上的原始公社制度 第二节 封建关系的产生和国家雏形的出现 第三节 波兰国家的建立 第四节 封建早期的波兰国家 第二章 封建割据时期的波兰(1138—1333)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 第二节 政治分裂局面的加深和外敌的入侵 第三节 波兰王国的建立 第四节 13世纪的波兰文化 第三章 波兰的等级君主制(1333—1505) 第一节 波兰王国的国际环境和对外政策 第二节 波兰和立陶宛的王朝联合 第三节 波兰和捷克的胡斯运动 第四节 13年战争和东波莫瑞的收复 第五节 等级君主制 第六节 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七节 14至15世纪的波兰文化 第四章 波兰贵族共和国(1505—1618) 第一节 16世纪的欧洲和波兰 第二节 贵族民主制的发展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劳役制庄园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波兰的对外政策和多民族的波兰贵族共和国的建立 第六节 16世纪的波兰文化 第五章 大贵族统治下的波兰贵族共和国(1618—1733) 第一节 17世纪的欧洲和波兰 第二节 波兰的对外战争 第三节 大贵族统治下的波兰 第四节 波兰经济的衰退 第五节 17世纪的波兰文化 第六章 启蒙和改革时期的波兰(1733—1795) 第一节 18世纪的欧洲和波兰 第二节 第一次瓜分(1772) 第三节 波兰经济的发展 第四节 革新运动和第二次瓜分(1793) 第五节 科希秋什科起义和第三次瓜分(1795) 第六节 18世纪的波兰文化 第七章 拿破仑时期的波兰(1795—1815) 第一节 瓜分国的政策 第二节 波兰人民恢复独立的尝试 第三节 华沙公国 第八章 波兰王国和1830年十一月起义(1815—1831) 第一节 波兰王国的建立 第二节 波兰王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1830年十一月起义 第九章 革命年代(1832—1849) 第一节 伟大的流亡运动 第二节 国内的革命运动 第三节 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 第四节 1848年革命 第十章 1863年起义时期(1850—1864) 第一节 封建社会末期的农民问题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第二节 1863年一月起义 第三节 19世纪30—50年代的波兰文化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1864—1900) 第一节 国际形势和瓜分国的民族压迫政策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工人政党的建立 第四节 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农民政党的建立 第五节 19世纪后半期的波兰文化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和政治。1905—1907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901—1918) 第一节 20世纪初期波兰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 第二节 波兰王国的1905—1907年革命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兰问题 第十三章 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26) 第一节 边界的形成 第二节 社会经济和民族结构 第三节 1921年宪法和议会民主制度 第四节 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农民党 第五节 波兰的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 第十四章 波兰第二共和国(1926—1939) 第一节 “五月政变”的原因、过程和性质 第二节 修改1921年宪法和镇压反对派 第三节 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1935年宪法 第四节 国际形势和波兰的对外政策 第五节 波兰第二共和国的文化 第十五章 波兰人民反对法西斯德国占领者的民族解放战争(1939—1945) 第一节 1939年的卫国战争。法西斯德国的占领政策和最初的抵抗运动 第二节 波兰流亡政府的外交政策和波苏关系 第三节 波兰工人党的建立和抵抗运动的壮大。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的建立 第四节 波兰东部的解放和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建立。华沙起义。全国的解放 第十六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45—1955)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人民政权的巩固(1945—1949) 第二节 发展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基础的六年计划(1950—1955) 第十七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56—1970) 第一节 1956年的转折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1960) 第二节 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和政治(1961—1970) 第十八章 波兰人民共和国(197l一1989) 第一节 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和第六届议会的选举 第二节 1971—1980年经济和政治的变化 第三节 1980年危机 第四节 人民波兰的文化 第十九章 波兰第三共和国(1989—2001) 第一节 马佐维耶茨基政府 第二节 别莱茨基政府 第三节 从奥尔谢夫斯基政府到苏霍茨卡政府 第四节 民主左翼联盟和波兰农民党执掌政权 第五节 波兰共和国宪法。从布泽克右翼政府到米莱尔左翼政府 大事年表 附录一 彼雅斯特王朝世系表 附录二 雅盖洛王朝世系表 附录三 自由选王名单 附录四 波兰第二共和国国家元首、总统和总理名单(1918—1939) 附录五 波兰第二共和国流亡政府总统和总理名单(1939—1945—1990) 附录六 波兰人民共和国总统、国务委员会主席和总理名单(1944—1989) 附录七 波兰第三共和国总统和总理名单(1989—2001) 人名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封建副据局面的形成 1039年,卡齐米日一世从匈牙利回到波兰。鉴于格涅兹诺遭到严重破坏,他把首都和大主教区迁到克拉科夫(在卡齐米日一世死后,大主教区又迁回格涅兹诺)。当时,他只占有小波兰和大波兰。卡齐米日一世求助于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娶他的妹妹为妻,在他的帮助下,于1047年打败了自称为玛佐夫舍王公的马斯瓦夫,使玛佐夫舍回归波兰。接着,又收复了波莫瑞。1054年。在亨利三世的干预下,卡齐米日一世用重金从捷克人手里收回了西里西亚。这样,波兰重新获得统一。卡齐米日一世因此获得中兴者的称号。 卡齐米日一世死于1058年,他的儿子鲍莱斯瓦夫二世(10581079)继位。他面临着两个重大政治问题:摆脱德意志皇帝的控制,维护波兰的独立和镇压国内大封建主的叛乱,制止分裂局面的发展。他在罗马教皇格里哥里七世和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的斗争中,始终站在教皇一边,向教皇进贡什一税和所谓圣彼得银币,并且联合匈牙利和罗斯以及维雅莱特人共同反抗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略。1076年.鲍莱斯瓦夫二世经教皇的同意,在格涅兹诺加冕为国王。鲍莱斯瓦夫二世在国内遇到强大的反对派。他严厉地镇压了克拉科夫主教斯塔尼斯瓦夫为首的密谋集团,处死了这个主教。他遇事大胆机智,被称为大胆的鲍莱斯瓦夫。 但是,鲍莱斯瓦夫二世未能制止分裂局面的发展。大封建主公开发动叛乱反对国王。1079年,鲍莱斯瓦夫二世被迫逃亡到匈牙利。1081年,他死于匈牙利。大封建主拥戴国王的弟弟瓦迪斯瓦夫为君主,称瓦迪斯瓦夫一世(1079—1102)。 瓦迪斯瓦夫一世统治时期,封建割据局面进一步发展。1098年,全国分裂为三部分:长子兹比格涅夫占有大波兰、库雅维;幼子绰号歪嘴的鲍莱斯瓦夫,占有小波兰、西里西亚;瓦迪斯瓦夫一世本人占有玛佐夫舍、克拉科夫、散多梅希、弗罗茨瓦夫等几个城市。这种状况保持到1102年瓦迪斯瓦夫一世去世。这一年,玛佐夫舍为兹比格涅夫所占,克拉科夫等城市归鲍莱斯瓦夫所有。 鲍莱斯瓦夫依靠广大骑士,在封建分裂局面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为统一波兰作了最后一次努力。1106年,鲍莱斯瓦夫同反对统一、坚持分裂的兹比格涅夫发生冲突,占领了大波兰,迫使兹比格涅夫逃到玛佐夫舍。1107年,兹比格涅夫被赶出玛佐夫舍,投奔德意志皇帝亨利五世。1109年,亨利五世率兵侵入西里西亚,包围了比托姆和格沃古夫。鲍莱斯瓦夫在匈牙利国王科尔曼的帮助下,率波兰军民奋勇抵抗,迫使亨利五世从西里西亚撤退,从而捍卫了波兰的独立。歪嘴的鲍莱斯瓦夫从1102年起称鲍莱斯瓦夫三世(1102~1138)。 自从勇敢的鲍莱斯瓦夫一世死后,波莫瑞逐渐脱离波兰而独立。为了统一波兰,歪嘴的鲍莱斯瓦夫在1119年派兵占领了东波莫瑞。1124年,又迫使西波莫瑞王公瓦尔齐斯瓦夫承认波兰对西波莫瑞的最高权力。这样,波兰又暂时统一在鲍莱斯瓦夫三世的统治之下。 但是,鲍莱斯瓦夫三世没有能使波兰恢复到像鲍莱斯瓦夫一世和鲍莱斯瓦夫二世时候那样强大,也没有能使自己加冕为波兰国王。大公鲍莱斯瓦夫三世在临终前还不得不承认封建割据局面的存在。他立下遗嘱,把国家分给自己的四个儿子;为了避免国家的彻底分裂,他确定了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让长子享有对全国的最高统治权并拥有大公的称号。 根据1138年鲍莱斯瓦夫三世的遗嘱,长子瓦迪斯瓦夫二世(1138~1146)继承大公称号,拥有克拉科夫地区、温奇察谢拉兹地区、部分库雅维和以卡利什、格涅兹诺为中心的东部大波兰以及西里西亚·还享有对波莫瑞的宗主权;次子卷发的鲍莱斯瓦夫分到玛佐夫舍和一小部分库雅维;三子年老的梅什科分到以波兹南为中心的西部大波兰和部分库雅维;四子亨里克分到散多梅希地区。鲍莱斯瓦夫三世死于1138年,在他死后,又生下五子卡什米日,后来被称为正义的卡什米日。他没有分到封地。 这样,历时近二个世纪的封建割据局面终于形成。这是各地区封建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由于各地区间缺乏经济联系,城市还不发达,保证早期封建君主制稳固性的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原来由大公政权扶植起来的封建主对中央政权不感兴趣而热衷于加强地方政权。封建割据是当时欧洲普遍的现象。在波兰的邻国也不断发生这种现象。1054年,基辅大公雅罗斯拉夫在临终前不得不把罗斯领土分封给五个儿子。1055年,布热蒂斯拉夫一世死后,捷克也发生了封建分裂。 鲍莱斯瓦夫三世死后,他的儿子们没有执行他的遗嘱。1146年,兄弟之间爆发了内战,长兄瓦迪斯瓦夫二世被赶出波兰。二兄鲍莱斯瓦夫四世在克拉科夫继任大公(1146—1173)。1157年,德意志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利用波兰内战,侵人大波兰。波兰的王公们不战而降,被迫承认皇帝的最高权力。鲍莱斯瓦夫四世宣誓效忠皇帝并缴纳大量贡金。1173年,鲍莱斯瓦夫四世病故,梅什科三世继任大公(1173—1177)。1177年,克拉科夫的封建主赶走了梅什科三世,推他的幼弟卡什米日二世(1177—1194)为大公。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鲍莱斯瓦夫三世遗嘱中关于由彼雅斯特家族中年长者担任大公的原则被彻底破坏。争夺克拉科夫王位的战争频繁发生。由于彼雅斯特家族各支系的繁衍,在原来各个公国的基础上又分成更小的许多公国。封建割据的局面愈演愈烈,一直延续到14世纪初。 P18-21 序言 波兰位于欧洲中部的东北部,北濒波罗的海,东与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接壤,南与捷克、斯洛伐克相连,西与德国毗邻,面积312677平方公里,人口3860万,波兰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才荟萃的国家。在这片文化沃土上,孕育了千年波兰文明史,哺育出像哥白尼(1473—1543)、密茨凯维奇(1798—1855)、萧邦(1810—1849)、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一居里(1867—1934)那样伟大的科学家、诗人、作曲家和钢琴家。在20世纪,有四位杰出的波兰作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显克微奇(1905)、莱蒙特(1924)、米沃什(1980)、希姆博尔斯卡(1996)。波兰人民对欧洲文明和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波兰建国于10世纪中叶,是一个早期封建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天主教。建国伊始,波兰人民就不得不进行反对德意志封建主的侵略,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而斗争。12世纪中叶,波兰进入了延续近200年的封建分裂时期。14世纪中叶,波兰重新统一,建立了等级君主制的波兰王国。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波兰还丧失了西里西亚。直到1466年才收复东波莫瑞。 从16世纪初到18世纪末是波兰贵族共和国时期,也是波兰封建社会的晚期。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贵族从国王那里获得种种特权,限制了城市的发展。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1572年,贵族获得了自由选举国王的权利。1652年,议会规定任何法令必须在议会一致通过的情况下方为有效,只要有一票反对就不能生效,这就是自由否决权。波兰形成了独特的贵族民主制。1569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合并成为波兰共和国。16世纪末,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当时波兰是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16世纪是波兰国力鼎盛时期。17世纪中叶以后,农奴制度发生危机,波兰渐趋衰落。连绵不断的外国入侵和战争使波兰经济濒于崩溃。18世纪末,波兰终于被三个邻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从此波兰在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达123年。 1795到1918年是异族统治时期。在国家沦亡的黑暗岁月里,波兰人民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为推翻异族统治而举行了无数次民族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以沙皇俄国为首的欧洲反动势力。其中最大的有1830年波兰王国的十一月起义、1846年的克拉科夫起义、1848年的波兹南起义和1863年波兰王国的一月起义。这些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但迫使普奥和沙俄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在1764到1864年的100年里,波兰社会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属波兰王国和普属西里西亚迅速发展起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882年,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党——“无产阶级党”成立。19世纪90年代,又成立了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党。资产阶级也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国家民主党。在1905—1907年的俄国革命中,波兰无产阶级同俄国无产阶级为推翻沙皇专制制度而共同战斗。德奥两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波兰的复兴创造了条件。1918年11月,波兰人民重建了国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1939年9月,波兰又遭到德苏两国的瓜分。波兰资产阶级共和国,即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灭亡了。波兰人民进行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苏军的帮助下,驱走了德寇,解放了祖国,建立了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人民共和国的45年里,波兰人民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生产比战前增加了20多倍,波兰由一个农业—工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工人阶级成长为人数最多的阶级。由于被迫推行与波兰国情相悖的前苏联模式和改革的失败,波兰的社会主义建设几经挫折,在1956、1970和1980年出现了三次危机。广大人民丧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反对派团结工会乘机崛起。在1989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波兰统一工人党惨遭失败,团结工会获得胜利,政权易手,波兰历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波兰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前苏联和中东欧国家中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激进的转轨方式(“休克疗法”)只持续了两年(1990—1991),损失不大。从1992年起,采用渐进的转轨方式,取得了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上升的良好效果。1996年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2002年达到1989年的150%。波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811美元。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已成为波兰共和国的根本制度。波兰正在“回归欧洲”。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波兰通史》是在198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波兰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增加了第十九章波兰第三共和国(1989—2001)。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约阿娜·马尔凯维奇女土为本书提供了地图、照片和有关文献资料,波兰科学院非欧洲国家研究中心罗曼·斯瓦文斯基(施乐文)教授提供了一批专著和资料,在此表示深切的谢意。 刘祖熙 2003年12月7日于 北京大学蓝旗营小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波兰通史/西学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祖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04490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64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06-12-01 |
首版时间 | 2006-12-01 |
印刷时间 | 2006-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513.0 |
丛书名 | |
印张 | 20.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1 |
宽 | 15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