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随园诗话(白话珍藏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袁枚被誉为旷世才子与清朝文宗。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让研究袁枚思想的学者们乐此不倦。身为文人和政治家的毛泽东也对他所编著的《随园诗话》爱不释手,随身捧读。可见其灼灼才华。

内容推荐

《随园诗话》是袁枚晚年的时候在随园写成的。总共有十六卷,补遗十卷,实乃皇皇巨著,是袁枚一生在诗歌理论上的追求与寄托。鲁迅先生说:“《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毛泽东曾多次为《随园诗话》作批注,不管是在戎马生涯中,还是后来的建国安邦的岁月,《随园诗话》始终是他终生不弃的一本书。1939年,毛泽东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等青年留学生寄书时,就把袁枚的《丰不语》等书一起寄给过他们。

目录

随园诗话卷一

随园诗话卷二

随园诗话卷三

随园诗话卷四

随园诗话卷五

随园诗话卷六

随园诗话卷七

随园诗话卷八

随园诗话卷九

随园诗话卷十

随园诗话卷十一

随园诗话卷十二

随园诗话卷十三

随园诗话卷十四

随园诗话卷十五

随园诗话卷十六

随园诗话补遗

试读章节

随园诗话卷一

历史上的那些英雄在还没有得志的时候,也说不上有什么远大理想,邓禹把追求寄托在文学上,马武只希望做一名邮差。晋文公家有妻室,也有马匹,但不肯去齐国,光武帝落魄时,因为拖欠人家的租子,还结伙李通与严尤打官司来着。严尤感到十分奇怪,便多瞅了他们几下,回去后他便对李通说:“严公怎么盯着你看呢?”这个意思就是他把严公对他的盯看当作很荣耀的事。韩蕲王还是个士兵时,相面术士跟他说他以后可以封王,韩蕲王大怒,认为这是在侮辱他,竟然把对方一顿猛打。以上这些人,先前对自己的认识都是很普通的啊。鄂西林相公在《辛丑元日》中说:“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咏怀》中说:“看来四十犹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这些都是他做郎中时候的诗了。看着这些词句,又有谁能料到他是日后出将入相的人呢!等到他做了七省经略,在《在金中丞席上》说:“问心都是酬恩客,屈指谁为济世材?”在《登甲秀楼》绝句中说:“炊烟卓午散青丝,十万人家饭熟时。闻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在这里,他居然以武侯自称,这与没有得志时的气象就完全两样了。但是,我们看张桐城相公,他从翰林开始做官一直做到首相,诗仍旧是一个样子。最为清妙的句子如:“柳荫春水曲,花外暮山多。”“叶底花开人不见,一双蝴蝶已先知。”“临水种花知有意,一枝化作两枝看。”《扈跸》有:“谁怜七十龙钟叟,骑马踏冰星满天。”《和皇上(风筝)》说:“九霄日近增华色,四野风多仗宝绳。”押“绳”字韵,是寄托有很深的含义的。

杨诚斋说:“从来就是这样,那些天分低劣的人,喜欢谈论诗歌的格调,却不懂得诗歌是有风趣的。为什么?格调是个空架子,只要张嘴就能描绘得出来;而风趣专写性灵,不是天才是办不到的。”我十分喜欢他这段话。要明白,有了性情,就有了格律,格律其实不在性情之外。《三百篇》中一半是劳役的男人思念女人而直抒胸臆的诗篇,谁为他们制订过格律?谁为他们定过调子?而眼下那些谈格调的人,有超出这个范围的吗?况且皋、禹那时候的诗歌,都不同于《三百篇》了;《国风》的格调,实在与《雅》《颂》不同;怎么可以有一个死定的规矩来制约格调呢?许浑说:“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诗人的骨子里头,而不在格调啊。

前朝大明的门户观念,不只是存在朝廷之中,在诗坛也有。大明诗歌鼎盛时期,高、杨、张、徐,都自成一家,根本没有什么门户观念。这传下来便有了七子;再传下来就是钟、谭,接着又是公安派;再一传就是虞山;统统相互攻击、排挤、诋毁,自立门户,实在是很可笑啊。岂不知道,只要是人他就有自己的擅长的地方,也有拙劣的地方,但总得要平心静气,弘扬其正确的,扬弃其不正确的。试想七子、钟、谭,如果没有当时的盛名,那么虞山选编《列朝诗》的时候,就只能去荒山野岭寻得其残句片语来传后人了。一上来就攻击、诋毁负有盛名的人,其实这都是追求名声的人的累赘、忧患。

于耐圃相公修建了一座名为蔬香阁的阁楼,还种了几块菜地,他自己题一副对联说:“今日正宜知此味;当年曾自咬其根。”鄂西林相公也有关于菜园的对联一副,说:“此味易知,但须绿野秋来种;对他有愧,只恐苍生面色多。”他们两个都引用了真西山的话,但胸襟和气象却迥然有异。

五  落榜的诗,在唐朝就有许多人写。本朝程鱼门说:“也应有泪流知己,只觉无颜对俗人。”陈梅岑说:“得原有命他休问,壮不如人后可知。”家香亭说:“共说文章原有价,若论侥幸岂无人?”又说:“愁看僮仆凄凉色,怕读亲朋慰藉书。”王菊庄说:“亲朋共怅登程日,乡里先传下第名。”这些诗作都能和唐朝人写的那些诗一比高下。但是我读到姚武功的诗:“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觉得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又如唐青臣写的:“不第远归来,妻子色不喜。黄犬恰有情,当门卧摇尾。”读了之后则让人大笑不止。他还有几首,如:“不辞更写公卿卷,恰是难修骨肉书。”“失意雅不惬,见花如见仇。路逢白面郎,醉簪花满头。”“枉坐公车行万里。譬如闲看华山来。”“乡连南渡思菰米,泪滴东风避杏花。”都写得非常巧妙。

我写诗的时候,最不喜欢使用叠韵和韵,以及古人的韵。诗是用来抒写性情之事的,只有符合我的性情我才写。每韵都有成百上千的字,任凭自己挑选;也有用了之后并不感到满意而改换的;写诗又怎么能以一二余韵来束缚诗呢?一旦束缚,就不得不去生硬地去凑节拍;一旦勉强凑节拍,哪里还有性情可言?《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而我说:忘了韵,那么诗也就合乎性情了。

常州的赵仁叔写了一副对联:“蝶来风有致。人去月无聊。”赵仁叔一辈子就留下这两句诗。有人写过《拟古》诗,说:“莫作江上舟,莫作江上月。舟载人别离,月照人离别。”写《拟古》的这人,一生一世也只留下了这么四句诗。金圣叹的嗜好是批读小说,人们都看不起他;但是他写过一首《宿野庙》绝句,说:“众响渐已寂,虫于佛面飞。半窗关夜雨,四壁挂僧衣。”写得清新绝妙。孔东塘是写了《桃花扇》剧本,他有好几本诗集,这里面比较好的句子有:“船冲宿鹭排樯起,灯引秋蚊入帐飞。”其余的则都没有这两句好。

嵩亭上人在《题活埋庵》诗中说:“谁把庵名号‘活埋’?令人千古费疑猜。我今岂是轻生者,只为从前死过来。”周鹤雏道士有诗说:“大道得从心死后,此身误在我生前。”这两首诗在禅理上都是有深刻体会的。

乾隆丙辰年间那时,我刚刚二十一岁,到广西去探望我的叔父。抚军金震方先生一见到我,就把我看作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和我大谈国事,还推荐我进博学鸿词科去。他首先说我年轻有为,然后又夸我的才华和学识。他说:“我整天观察他的为人处事,性情恬淡,举止安详。真是应国家之运而天造之才,将来必成大器。”一下子,那些司道官员们都争先探问。金震方公见到自己的部下,每说完公事,定要谈我的某诗中的某句,说得津津有味,说话的时候还带着表情和动作。我在屏风后面听,心下窃喜。我一听到金公有客人来访,马上到后面偷听。我写有七律一首:“万里阙前修荐表,百官座上叹文章。”这写的是实事。金公自己有好几卷诗集,死后没有人为他编辑过,我仅记得他的一首《答幕友祝寿》,说:“浮生虚逐黄云度,高士群歌《白雪》来。”《题八桂堂》说:“尽日天香生画戟,有时鹤舞到匡床。”从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出金公在广西做官的九年,政简刑轻的景象。

P1-4

序言

袁枚被誉为旷世才子与清朝文宗。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让研究袁枚思想的学者们乐此不倦。仅《袁枚评传》就有两个版本。身为文人和政治家的毛泽东也对他所编著的《随园诗话》爱不释手,随身捧读。可见其灼灼才华。  

袁枚的才华,总伴随在他桀骜不恭的性情中。1740年,年仅24岁、在大江南北已经取得盛名的袁枚,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当年的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看了一眼题目,这位大才子挥笔写道:“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就这么两下写完了,诸位考官看后,认为此诗似有淫乱之意,一点也不庄严和体面,像个花花公子说的话,后果是,考官们大笔一批:“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

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的尹继善非常欣赏袁枚,尽心竭力推荐他,才没让他名落孙山。事后,袁枚庆幸地写道:“琴爨已成焦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虽然袁枚知识渊博,学识过人,但是他的满文考试成绩不好,只好到外地去做县令,先后在溧水、江浦、江宁等地做过知县。后被授翰林院庶吉士。33岁那年,他萌生退意,一个原因是他的父亲去世了,要回家养母,一个原因是他厌恶了官场,还有一个原因是自己的身体欠佳。

他回到金陵(南京),买下一块地,原来这是一个姓隋的织造修建的园子,已废弃很久了。袁枚决定重新规划构造,将“隋园”改为“随园”,立即成了江南一带的名园,聚齐了大量的文人墨客。

这时,远离朝廷的袁枚,实际上被人看做“异端”。这可从两个方面看出些端倪来。一个是思想上的,v他猛烈抨击程朱理学和八股时文,认为那实在不是什么圣人的学问,他崇尚孔孟圣人之学。但是,在他那里孔孟圣人之学和程朱理学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他骨子里推崇的孔孟之学是圣人哲学,兼带庄子的想像与自由,所谓的“三分孔孟二分庄”。他是很看不起佛学道学的,尤其是神仙方术这种东西,一律把它们嗤之为圣人之学的敌人。矛盾的是他的笔记体小说集《子不语》正好又是跟《太平广记》、《聊斋志异》一样,集的多半是神狐鬼怪三教九流之说。“子不语”当取自夫子“子不语怪力乱神”经典中的话。另一个是,他在随园收了很多的女弟子,还为女人们编选诗歌集子,这在当时实在是大逆不道的。他言之凿凿地说:“圣人以《关雎》、《葛覃》、《卷耳》冠三百篇之首,皆女子之诗。”所以谁要说“女子不宜为诗”他就跟谁急!连宰相刘罗锅都有所恼怒,刘罗锅在江宁做官时,听说了袁枚的“荡佚,将访而按之”,后来因为朋友的说情,才没有对他动手。诗和女人,是《诗话》中谈论最多的两个话题:它们各占据一半的内容。袁枚妻妾成群,有名可考者有十来个;他的弟子中有女弟子五十多个,他不遗余力地赞扬她们的诗歌和智慧,还编选了二十位女弟子的诗选刊印于世。他说: “美人之光,可以养目;诗人之光,可以养心。”在他看来,诗和女人几乎就是“性灵”的结晶。

《随园诗话》是袁枚晚年的时候在随园写成的,他卜居在这里,记载了这里的酬唱吟咏事。照他自己的话说,前人编选诗集,那要容易得多,现在,他要先“话”,然后“诗”,难度是很大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喟叹道,选诗如选色,满意的总是不多。整部《诗话》,讲的就是“性灵诗学”,他认为诗必须“独写性灵”,“诗难其真也,有性情而后真”。“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办”。“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又说,如果一个人骨子里没有诗,那他就怎么也不可能是诗人;一个人不写诗,但他骨子里有诗,他也是诗人。他的“性灵说”对后来的诗人影响很大,时至今日。

《诗话》总共有十六卷,补遗十卷,实乃皇皇巨著,是袁枚一生在诗歌理论上的追求与寄托,鲁迅先生说:“《随园诗话》,就不是每个帮闲都做得出来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毛泽东曾多次为《随园诗话》作批注,不管是在戎马生涯中,还是后来的建国安邦的岁月,《随园诗话》始终是他终生不弃的一本书。1939年,毛泽东给在苏联的毛岸英和毛岸青等青年留学生寄书时,就把袁枚的《子不语》等书一起寄给过他们。

晚年的袁枚已是诗教的盟主。人们听说他老人家在写《诗话》,纷纷把自己的作品寄来,盛况空前,一天能收到好几百信札。

但是袁枚在《诗话》中描绘过的随园故地——南京小仓山那种繁花似锦、诗书继世的景象现在都已经荡然无存,连那座园子也几乎没有了。《诗话》中提到过随园大门上的一副对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见其盛。原本,袁枚建随园前小仓山也是“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的不毛之地,经过他的改造,随园才成为一座嘉园的。现在的随园故地是南京市3路公交车站,旁边盖满了一栋栋裹了一身马赛克的洋房,站名叫“随家仓”。真是:“莫道随园秋色淡,”“山中白石同谁煮?”当年的诗句,现在读来多少有些令人惆怅。今天,我们重新编译这部名著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精华。

袁枚一生著作甚丰,耳熟能详的有《随园食谱》、《小仓山房集》,稍稍陌生的如小说集《子不语》等。《随园诗话》则是袁枚生平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优秀的笔记体作品,内容博杂,文章排列也没有先后顺序,我们在选译时,基本保留了作品篇目和原貌,尤其是那些偏重情趣及人生感悟的篇章我们悉数译出了;但也因为其中确实有一些过于陈旧的东西,譬如对乾隆朝时的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譬如对某字某词的考据类文字,譬如一些文人墨客和官场间酬唱类作品,尤其是补遗部分并无多少艺术上的实质性价值可言,我们都酌情删去了。  

译选原则跟大多数选本不一样,我们只译文字部分,诗歌部分保留原文。有些选本,把“诗”译成了大白话,诗的韵味和意境竟荡然无存,面目可憎。这是不可取的吧,有违任何一个读者的意愿。

是为序。

韩虚子

2006年10月6日于燕山南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随园诗话(白话珍藏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袁枚
译者 韩虚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001790
开本 16开
页数 3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22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69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