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进禅韵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进禅韵人生》由萧逸编著。

禅,本由佛教而生,注重心灵修为。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社会节奏太快,背负着沉重生活的现代人,再没有心情和时间去经营一份生活,不断忙碌的目的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这个时代需要林清玄,他怀抱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带领世人寻找内心能到达的境界。禅修是使每个人的内心获得安宁的方式。在参禅者看来,生活是一种艺术,一种不拘于任何时间、地点和形式的艺术,而唯有身心安顿才能参悟生活的真谛,寻得自在安然。

内容推荐

《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进禅韵人生》由萧逸编著。

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自由作家。一九五三年生,自幼立意文学创作之路,三十岁前得遍台湾文学大奖。三十二岁得遇佛法入山修行,深入经藏,三十五岁出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迄今,以十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这套书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读物之一。其作品散文居多,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他文笔恬淡自然又蕴涵佛理,犹如一道清泉,在这浮华人世里涤荡心尘、开启灵智。代表作有《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等。

在《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进禅韵人生》中,大师清淡隽永的文章精华,将与饶有趣味的禅宗故事一起,为您讲述生活中的禅,带您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菩提树下寻禅踪/1

菩提/3

菩提树/3

菩提本无树/6

不得不说的禅机/10

佛曰:“不可说。”/11

从拈花一笑开始/16

永远的修行/25

心如菩提/30

人人皆有禅心/32

修一颗自在心/37

朝圣之路/44

禅之三境/46

最上乘禅/52

游戏三昧/56

菩提的声音/63

释迦牟尼/64

菩提达摩/69

二祖慧可/72

三祖僧璨/77

四祖道信/82

五祖弘忍/102

六祖慧能/107

第二章 莲花台上修禅爱/111

莲花/113

莲香四溢/114

花开在心间/116

爱如清水芙蓉/125

细微之处见真爱/127

爱一切众生/132

爱之旅途/137

因为爱,所以痛苦/139

一念地狱,一念天堂/144

爱无处不在/149

爱你,是我的本能/150

谈一场柏拉图式的恋爱_/156

上天说:“尽情去爱吧!”/161

第三章 半壶清茶品禅昧/1 67

品茗/169

一片茶叶中的天地/17l

嗅到茶香悠悠/174

茶生慈悲/179

我本善良/181

一念一如来/184

观照自性/189

人生是什么/19l

幸福像清茶一样/194

洗却凡尘/199

好好安顿我们的心/202

随缘便能成佛/205

第四章 一瓣心香参禅意/209

佛香/211

一缕香,三重门/215

悬崖间的草莓/219

众里寻他千百度/222

人生别有洞天/225

一句诗词一声佛/237

在诗意中顿悟/238

诗人中的禅师/246

一笔丹青一境界/264

我手画我心/266

此中有真意/270

第五章 四海之内皆禅界/273

来自东方的一线灵光/275

生于天竺的智慧/276

当佛祖遇到华夏/282

佛光照耀在西方/289

西方响起的梵歌/291

你我皆是禅中人/294

附录/298

林清玄大事年表/298

林清玄小传/301

踏上写作之路/302

人到三十蓦然觉悟/305

散文评鉴/307

散文集名录/310

部分作品介绍/313

参考书目/322

试读章节

人人皆有禅心

禅心或者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或者是“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但是在生活里,也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生命里若能有清净空明的心,纵使是独自一人在深山中高声歌唱,没有人听,自己给自己掌声鼓励,也会使千山齐响呀!

禅,是可用的,但禅也可以不用;禅,是可度世的,而禅也可自在逍遥。

可以确定的是,一个人如果有禅心,或者说有清净空明的意愿,他可以活得自在一些、自由一些、快活一些、幸福一些。

——自序《今日腾腾,明日腾腾》

林清玄认为,“禅”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有心的地方就有禅”。这“心”,便是我们的思考与领悟。

世间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善美的心有好心、善心、慈心、慧心、道心等。“禅心”就是在这些心的基础上产生的。何谓禅心?有人总结出四点要求:

第一,“你我一体”的心叫做禅心:人,之所以会有纷争,就是因为“你”“我”的关系不协调。如果将人与人互换立场,彼此将心比心,甚至把“你”和“我”看成是一体的,“你”“我”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是同甘共苦、不分彼此的,即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此就不会有“你”“我”的纠纷与不满了,所以“你我一体”的心叫做禅心。

第二,“有无一如”的心叫做禅心:世间上,有的人凡事求多、求好、求拥有;但也有的人刻意远离名利,躲到深山里隐居。为什么?因为他要体会“无”的世界,在“无”的里面感受无名、无利的逍遥自在。但是,真正的菩萨道,虽不执著“有”,但也不要太躲避世间上的“有”,而刻意去寻“无”。我们应该做到即使。拥有”,但不执著,而且能随缘随喜地洒脱自在,这就是“有无一如”的禅心了。

第三,“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禅心:心,是宇宙;心,是虚空。世问上,任何东西都包含在虚空里,虚空没有嫌弃渺小者,所以虚空很大。俗语说:“气度盖人,方能客人;气度盖世,方能容世;气度盖天地,方能容天地。”我们能够包容异己的言论、包容不同的国家、包容不同种族的人,如此才能扩大自己的心胸。一个人如果有开阔的人生观,必能开展涵容天地的成就,所以“包容一致”的心叫做禅心。

第四,“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禅心:我们对父母孝顺,这是天经地义的孝心;对儿女的关心,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慈心。但是,我们要更扩大对一切有情的爱,如清朝李毓秀原著、贾存仁改编的《弟子规》所说:“泛爱众,而行仁。”能以孝顺父母、慈爱儿女的心,来关心天下的一切众生,如此对众生的付出自然无悭吝、无计较;能以众生之乐为乐,以众生之苦为苦,如此不但能长养心量,更能提高自己的慈悲心。所以,“普利一切”的心叫做禅心。禅是自我的训练,时时观照念头,假以时日,内在的世界宽广了,自然能放下人我是非。

这样看起来,“禅心”的要求似乎很高,并非一般人可以轻易得到的。

但是林清玄先生却只用了很简单的一句话,就说明了“禅心”的真实含义,就是“不执著”。

不执著于外在表象,不执著于某种心情,就如佛教中的“游戏三昧”——证得空性的菩萨能进退一如,自由自在,毫无拘束,那种心境犹如无心地游戏,心无牵挂,任运自如,得法自在。  “三昧”本是宝相庄严的,但配上“游戏”却使得庄严当中有了活泼的心意。在凡人心中庄严肃穆的“三昧”,到底是怎样的人才会用游戏之心对待呢?《大般若心经》中说:

“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得无碍无所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意无挂碍,大忍成就,如实巧度。”

林清玄先生解释到:当一个人知悉空性,了解到一切法无不是梦幻水月,他就可以出入自在,既能“巧”,又能“微妙慧”,再能“意无挂碍”,也就能游戏于诸法了。他进而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这就像是一个演员,知道舞台上的戏码无非虚幻,因此不管他演皇帝、演乞丐,心里都不会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皇帝或乞丐,上台时,他能表现出皇帝的威严或乞丐的贫困,但是下台时并无得失,所以能在台上台下出入自在。也正是因为有“自在”,所以一个演员才能随心所欲地演出千百种不同的角色。也就是《大般若经》说的“游戏出生百千三昧”。

又引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

“菩萨心生诸三昧,欣乐出入自在,名之为戏,非结爱戏也。名为自在,如狮子在鹿中,自在无谓敌,名为戏。是诸菩萨于诸三昧有自在力,能出能入,亦复如是。”

这种“戏”被龙树菩萨称为“自在入、自在住、自在出”三种自在。

林清玄先生认为,有慈悲的人能“入”,有愿力的人能“住”,有智慧的人能“出”,慈悲、愿力、智慧具足的菩萨就能“出入自在”了。

这种“出入自在”,也就是“不执著”,也就是顺着因缘自然的秩序运转,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有一个开朗的面对,也就是禅心了。

有一些人认为“禅”是消极的,是避世的,是主张无为的,但林清玄先生不这么认为,他举出唐朝一位腾腾和尚的《乐道歌》:

修道道无可道,问法法无可问。

迷人不了色空,悟者本无逆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

试取自家城郭,莫漫寻他乡郡。

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俊。

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润。

烦恼即是菩提,净土生于泥粪。

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

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

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P32-35

序言

世界太吵闹。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是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即使是在深夜中紧闭双眼,也能听到一波一波的声浪不断向我们奔涌而来。盛夏的午后张开耳朵,听不到悠扬的蝉鸣;冷清的冬夜高仰起头,看不到天空中闪耀的繁星。取而代之的是超重低音炮里含糊不清的流行音乐和五彩斑斓闪烁着的霓虹灯。在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和渐欲迷人眼的霓虹灯下,有无数行色匆匆的人不停地向前行走,他们夹着偌大的公文包冷着一张脸重复着一天又一天的工作;滚滚的车轮载着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弛向一场又一场心不甘情不愿的夜宴。

许多人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茫茫的未来无可预知,沉重的过去又如同如来佛祖的五指仙山,沉甸甸地压在胸口,压力不断地增大增大再增大,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日复一日地减小减小再减小,失落、孤独、痛苦、困惑在日复一日地加深。多少人整日里抱怨重重,又有多少人消极厌世,原本纯净的心灵被蒙上一层又一层厚厚的灰尘,而参禅能帮助人们祛除心灵上的尘垢。

禅本由佛教而生,注重心灵修为。在修禅之人看来,没有什么能比修心更重要。外界的一切执著不过是内心的变现,而产生的一切妄念不过是由心而生。在这样一个喧嚣的世界,每个人都想要更好更好更更好地活着。可是究竟怎样才是更好地活着?难道就是获得更多的金钱和更大的权力?在普通人看来似乎就是这样,然而在禅者眼中,生活的最高境界与这些相去甚远。

在参禅者看来,生活是一种艺术,一种不拘于任何时间、地点和形式的艺术,而唯有身心安顿才能参悟生活的真谛。修禅就是修心,在现实的大海中寻找一叶扁舟,承载着心灵朝着自在境界漂泊,在喧嚣的滚滚红尘之中,寻觅一方乐土,可以倾听每一朵花绽放的声音,呼吸每一丝雨后混合着泥土芳香的空气,活得自由、自在、快乐、安然,不再被嘈杂干扰,在欲海沉浮中保持安然。

然而心中惶恐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病,因为过得浮躁,所以心情烦躁,又因为社会节奏太快,于是始终没有办法像从前一样把一件事情做到善始善终,没有心情和时间去经营一份生活,不断忙碌的目的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现代的人,需要心中的“安静”。

身心的安静如同山涧中的一眼清泉,在燥热中带来清凉,躁动的思绪如同在暴风雨中颠簸的小舟,看见前方的灯塔,找到前进的方向就再没有什么可以恐慌。在许多人眼中,那位高山族男子就像那一泓山泉、一盏灯塔,他用文字讲述生活中的禅意,清淡温婉,让遇到挫折的人能够开阔心怀,走出阴霾,继续奋斗;使那些匆忙的人能够静下心,在每一次花开的时候、落雨的时候都体会到美,让人生能过得丰富多彩,不再任由美好的时光匆匆而逝,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虚此行。

这个时代需要林清玄,修禅会使人内心安静,如此才能更好地生活,如此才能真正地生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如菩提(跟林清玄走进禅韵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25820
开本 16开
页数 32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2-05-01
首版时间 2012-05-01
印刷时间 201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0: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