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0~前390年,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思辨哲学家,他比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晚出生,但毛泽东却说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本书介绍了墨子的生平和著作,以及墨子的哲学思想,对兼爱、非攻理想的追求,同时研究了墨学的文化特色和当代文化价值。
图书 | 墨子十讲 |
内容 | 编辑推荐 墨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0~前390年,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思辨哲学家,他比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晚出生,但毛泽东却说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本书介绍了墨子的生平和著作,以及墨子的哲学思想,对兼爱、非攻理想的追求,同时研究了墨学的文化特色和当代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墨子和他开创的墨子学派在战国时代,是风行一时的著名学派。韩非子说墨家与儒家在当时并称为“世之显学”,“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这位比孔夫子还要伟大的圣人,其生平,包括他的生卒年代以至姓名、故里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记载。本书作者整理了墨子的生平和著作思想,揭示了墨学研究的现代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墨子的生平和著作 第二讲 墨子的哲学思想 第三讲 墨子对兼爱、非攻理想的追求 第四讲 墨子民主思想与集权主张的矛盾 第五讲 墨子的经济思想 第六讲 墨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第七讲 墨子和墨家学派与古代科技 第八讲 墨学的文化特色和当代文化价值 第九讲 墨子和墨家学派对逻辑学的贡献 第十讲 墨子与墨学研究的现代价值 附录 一、墨子年表 二、墨子名言 三、古今名家评论墨子 四、墨子研究书目 试读章节 墨子——这位比孔夫子还要伟大的圣人,其生平,包括他的生卒年代以至姓名、故里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记载。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史记》中,也没有他的传记,仅在《孟子苟卿列传》之后,附了几句话,说道: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日并孔子时,或日在其后。” 这里仅根据《墨子》书以及古代书籍中的一些记载,结合前人的考辨,对其姓名、故里、世系以及生卒年代、生活经历、著作情况做一些介绍。 一、墨子的姓名 在《墨子》书中,墨子的学生常把墨子称为“子墨子”,这里第一个“子”是老师的意思,第二个“子”是男子的尊称。如此,墨子在当时就叫“墨子”。战国时代的孟子,在《尽心篇》里说“墨子兼爱”。苟子在《王霸篇》里说“役夫之道,墨子之说”。《吕氏春秋·高义篇》里说“墨子弟子公尚过”,这些都证明墨子之后的人们,仍叫他为“墨子”。《墨子》书中,墨子自称为“翟”,这样说,墨子应该是姓墨名翟。上面引述过的《史记》,还有班固的《汉书》、王充的《论衡》也都以墨翟相称。 到了宋代,墨子姓墨名翟的说法受到了怀疑。元人伊世珍在《琅环记》中引《贾子说林》说,墨子并非墨姓,而是翟姓,其母生墨子时梦见一只乌鸦飞人室中,感而怀孕,所以命名为乌,乌墨色,衍为墨。《琅环记》是一本笔记小说,其中神怪异说颇多,《贾子说林》又不可考;所以历代学者多认为此说无据,不足为信证。 清代后期,又有一位文人名叫江琼,他在《读子卮言》中也说,“墨子非姓墨”,只是学派的称呼。其依据是墨子之后再无墨姓之人。江氏此说受到近现代许多学者的批评,后人在史籍中查到墨子之后众多墨姓的名人,如唐代之墨君和,明代的墨麟(永乐兵部侍郎)、墨池等,证明江氏之说不合史实。此后,民国学者钱穆又在他写的《墨子》中说:“墨子因犯罪受过墨刑,故称之为墨。”其理由是汉人英布,因受过黥刑,被称为黥布,墨子称墨与黥布称黥是一个道理。这个理由似是而非。黥布是汉人对英布的称呼,并非他本人的自称,这与墨子自称为墨大不相同。同时,在逻辑上,如受过墨刑的人即姓墨,那么受过刖刑的应姓刖,受过劓刑的应姓劓,可事实上并无此事。钱氏之说作为奇谈则可,作为信史则无所据。由上所述,墨子姓墨名翟是可以确定的。 二、墨子的故里 墨子的故里在哪里?这也是墨子研究中一个说法不一的问题。有人说他是古时候的宋国人,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但多数研究者则确定他是鲁国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说他是印度或阿拉伯人。 宋国说。出自司马迁《史记》所云:“盖墨翟,宋之大夫。”但在这里,司马迁仅仅说墨子做过宋国的大夫,并没有明指他就是宋国人。而后世的学者如晋人葛洪和唐人杨惊、林宝等仅依据司马迁的这句话就认定墨子为宋国人。P3-4 序言 古代的春秋战国之际,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墨子。 墨子生活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80~前390年,新版《辞海》则把墨子的生卒年定为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他比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晚出生,但毛泽东却说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1939年4月24日,在抗大生产运动总结大会上的演讲)。 毛泽东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在公元前3~前4世纪,无论是中国的圣人,还是外国的圣人都是鄙视生产劳动的,惟有墨子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劳动,并且说,生产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今人与此(禽兽等)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墨子把生产劳动称为“强力从事”,他说,国家要强盛,社会要发展,必须积极进行生产(“强力从事”),“强必富,不强必穷”(《非命下》)。墨子本人也是个出身劳动阶层的平民,他会木工,能做车具。 墨子生活在一个诸侯兼并、战乱频繁的年代。他亲眼目睹了那些为千百万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战争,心中充满了愤慨,所以他没有像同时代其他一些思想家那样,为统治者去贡献什么“君君臣臣”或者纵横捭阖的方略,也没有像老庄那样消极遁世、独善其身,相反地,他满腔热诚地投入反战行动。他在《非攻》篇中说:那些喜欢打仗的国家“动员起士卒劳役人员数以十万计,然后才能兴兵攻伐其他国家。战争的时间长的好几年,短的也得好几个月。……士卒役夫们散亡在遥远的征途上,粮食接不上,饮食没保障,人们饥寒交迫,冻饿成疾,辗转死在沟壑之中的多得无法统计,这是不利于民众、严重危害天下的事情,王公大人却非常起劲地去做,这简直是在残杀天下的千万民众呀,难道不荒谬吗?”(原文:好攻伐之国“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不时,厮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 这应看作是古代人民对战争苦难的沉痛控诉。 墨子不仅用自己对战争苦难的沉痛控诉来反对给人民造成苦难的战争,而且身体力行地积极参加反战活动。有一次楚国国王叫工程专家公输般造好了云梯,准备去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连忙从鲁国动身,昼夜兼程,千里迢迢地赶到楚国,劝说楚王息兵止武,不要攻打宋国。楚王不听,墨子乃与公输般用类似今天沙盘作业的方法做攻战演习,双方九战九距,结果公输般输给了墨子。楚王这才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从而避免了一场为楚宋两国人民带来灾祸的战争。 墨子还是古代一位杰出的思辨哲学家。在墨子出生前的七八十年,西方希腊一位名叫赫拉克利特的哲学家认为万物都是对立的统一,事物的运动根源是对立的斗争。列宁在《哲学笔记》里对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思想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他是“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看了陈伯达写的《墨子的哲学思想》则认为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是的,墨子的哲学思想的确是丰富的。墨子论著中关于名与实、知与行、同与异、义与利、正与偏、大故与小故等哲学范畴的探讨都含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墨子在《非命》篇中对于“命运”问题的论述,是对儒家“天命”论的批判,墨子认为国家的兴衰存亡,人们的贫贱富贵,主要决定于各自的努力奋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思想只能使人们放弃斗争,消极等待,无所作为。墨子在与儒家“天命”思想的论辩中,还提出“三表”说,即认为判断是非,要有历史依据,要看实际情况,要看发展结果。这些,都含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因素。墨子在哲学思辨方面达到的成就,不仅在当时中国,就是在当时的世界范围都是非常杰出的。 墨子和他开创的墨子学派在战国时代,是风行一时的著名学派。韩非子说墨家与儒家在当时并称为“世之显学”,“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显学篇》)。《吕氏春秋》记叙,墨家和儒家的弟子众多,“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但是后来由于儒家的主张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墨家的主张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两者的命运发生大变化。总的是儒家受到官方欢迎和支持,墨家则受到官方排斥和压制,尤其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以后,墨家学派渐趋消亡,以至于司马迁写《史记》时,对于这么一个重大的学派竟只用一两句话轻轻带过(“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只是在民间,墨家的影响依然,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书共有七十一篇,历魏晋、南北朝到明清,只余剩五十三篇,且读者很少。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独具慧眼,推崇墨子,但得不到知识界的赞同。直到清代,乾嘉朴学兴起,才有人重新校注《墨子》,从毕沅开始,汪中、张惠言继起,研究者不绝如缕,到清末孙诒让集其大成,完成《墨子闲诂》。……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墨子十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戚文//李广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07379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4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1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224.5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