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中国学报》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三期,在香港、中国大陆、以及海外的中国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席位,成为以中文写作为主的人文学科的学者所拥有的一个国际学界认可的学术园地。
本书为其第十三期,主要研究了:朱元璋的文章觀與洪武朝的文學思想導向、清代東南書院與文士之風氣等方面的内容。
图书 | 人文中国学报(第13期)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人文中国学报》首创于一九九四年,由香港浸会大学发起成立。其目的在于促进中国人文学科的研究,提高中文文稿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迄今为止,《人文中国学报》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十三期,在香港、中国大陆、以及海外的中国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席位,成为以中文写作为主的人文学科的学者所拥有的一个国际学界认可的学术园地。 本书为其第十三期,主要研究了:朱元璋的文章觀與洪武朝的文學思想導向、清代東南書院與文士之風氣等方面的内容。 内容推荐 朱元璋實行思想統制,此一思想環境,影響着洪武朝文學思想之發展。他對士人既親近又猜疑、濫殺的行為,造成士人複雜之心態。他為士人留出的生存空間,對文學思想的走向,也起著導引的作用。 朱元璋前後七次韶諭文風改革;他對詩文和戲劇內容的限制,著眼點全在治道的得失上。他的文章觀的核心是尊典謨、重實用、去華飾、求平實,輕視藝術表现。 由於文化環境的影響和朱元璋的文章觀的導引,入仕新朝的一部分士人文學觀念的變化十分明顯。他們的創作傾向與文學觀念,適應其時之政治環境,逐漸成為洪武朝文學思想之主流。首先是詩歌創作申出现了頌关的傾向,追求一種雍容典雅的氣象。同時以宋濂為代表的原道、宗經、復古妁文學思想,與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文章觀相符,處於其時文壇之正統地位。 重個人情懷自由抒發,無關政教得失的文學思想觀念,和承繼元末擬古傾向的文學思想,則處於在野的地位。 目录 論文 朱元璋的文章觀與洪武朝的文學思想導向 論清代蘇軾研究的幾個特點 “著書多格言”——論高一志《譬學》及其與中西修辭學傳統的關係 《說文》“變、慕也”辨 清代東南書院與文士之風氣 華麗缘中的愛玲女神——《樸廉紳士》、《半生緣》和進念舞臺改編探論 淺議桐城文派的韓、柳古文比較論 温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減”句辨疑 身處時代交替裹——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 唐代守選之制與干謁之風 “誰似儂家疏曠”——孫光憲風物詞析論 天崩地解與儒佛之爭——明清之際逃禪遺民價值系統的衝突與融合 孟軻之辯的政治哲學背景 作為《周易》邏輯基點的“人是生命”命題 書評 《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詮》 《有志竞成——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上、下册 《陳振孫評傳》 《古史異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文中国学报(第13期)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编辑委员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54778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2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19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6.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41 |
高 | 2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