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台湾引进亲子教育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无缺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您是否能让他深刻地理解,做任何事他都必须对自己负责。

本书结合生活实例,将这一家庭教育理念灌输给各位家长,并且帮助家长改掉孩子在人格、信心、意志和心灵方面的坏习惯。

内容推荐

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保护者。所以不论孩子做了什么事,他都必须对自己负责。

本书结合生活实例,将这一家庭教育理念灌输给各位家长,并且帮助家长改掉孩子在人格、信心、意志和心灵方面的坏习惯。

目录

前言

上篇 小鬼当家

☆挑肥拣瘦

☆无理取闹

☆旷课逃学

☆拿来主义

☆谎哺连篇

☆反叛精神

☆任性执拗

☆暴躁易怒

☆打打杀杀

☆玩玩赌博

☆吞云吐雾

☆开怀畅饮

☆爱情游戏

☆摇头晃脑

下篇 优行而为

之一 建立孩子的独立人格

☆换位思考

☆尝试放手

☆直视对错

☆惩罚原则

☆面对跌倒

☆独立解决

之二 建立孩子的自信人生

☆退缩行为

☆不善言辞

☆胆怯恐惧

☆举棋不定

☆性格软弱

☆害羞腼腆

之三 建立孩子的坚强意志

☆拒绝诱惑

☆吃苦耐劳

☆持之以恒

☆自我控制

☆半途而废

☆网络游戏

☆游戏成瘾

之四 建立孩子的唯美心灵

☆承受烦恼

☆困境怡然

☆挫折教育

☆胜败有常

☆勇于认错

☆简约主义

试读章节

反叛精神

三岁的童童口渴了,自己拿着杯子就到饮水机前接开水。妈妈怕孩子被水烫到,马上夺过童童手中的水杯帮他倒。这下可好了,童童“哇”地大哭起来,还把妈妈倒的水打翻在地。妈妈怎么劝怎么哄都无济于事,童童的小手就那么向前伸着非得自己倒不可。

六岁的萧夏上小学一年级。一天,萧夏的妈妈看见孩子的房间很乱,就狠狠地批评了他。一向听话的孩子这次不仅不改正自己的缺点,竟然还回敬道:“妈妈最讨厌!我不喜欢!”然后哭叫着冲出门去找爸爸。刚跑到房门口,仿佛觉得不甘心似的又折回身故意把卧室弄得更加乱七八糟的。气得妈妈动手打了他一巴掌。孩子这下哭叫得更厉害了,把床上的被子、枕头、床单狠命地往地板上扔,妈妈怎么拉也拉不住,衣柜里的衣服也被他强行扔得满地都是。

学校附近新开了一间DIY手工艺品坊,十五岁的女儿很喜欢,这几天放学后,她都会和同学去那间工作坊玩一会儿,回家自然就比较晚了。尽管妈妈为这事问过女儿,但妈妈还是有些怀疑女儿是否在谈恋爱,所以就不放心地暗暗跟踪。不料,母亲的这种行为却被女儿无意中发现了。母亲的不信任使女儿深受伤害,一周以后,原本并没想谈恋爱的女儿却真的开始和一个高中的男孩子谈恋爱了,并且挑衅似的把这事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妈妈。

面对这些结果,妈妈们无奈地叹道:“真是反了反了。”

儿子上初中后,便不知不觉成了他爸爸“战争”的对手。为了芝麻大一点的小事,每次必吵得他爸爸理屈词穷、偃旗息鼓,或是惹得爸爸暴跳如雷、反目成仇。最后,我都不得不在父子间斡旋调停。

尽管我常常要花很多精力去做双方的协调工作,但父子俩往往是好多天都余怒未息:儿子说爸爸不尊重他、说话伤人,总是揭他的伤疤、他的短,让他受不了、心烦;丈夫则将怒气转嫁到我头上:“打也打不得,摸也摸不得,难道还说不得了?”这种处境的确让我尴尬不已。

事实上,比起同龄的孩子,我们的儿子还是算不错的。从小就很体贴大人,虽然不常做家务,但他自己的事情基本上没让我们操过心,学习也很努力。他的生活习惯尽管也存在不少毛病,但只要指出来理性地跟他沟通,他一般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但是近半年来,儿子似乎变得较多,和他爸爸之间的“战争”也越来越频繁。

为此,他爸爸常对我抱怨“孩子变坏了”。其实,这不是孩子变坏了,只是作为父亲的他并不懂得:孩子长大了,懂得自尊了。是做家长的自己还没“长大”,还在用对小孩子的那套简单方法来“治家”。这当然会遭到孩子的鄙弃和反抗。

暑假里的一天,我不在家时儿子与他爸爸又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当天晚上,我陪着孩子在公园里慢慢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我不知该和儿子如何谈起,母子俩一路无话。直到公园要关门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也无法再回避这件事了,我于是批评他对父亲的态度蛮横。第一次,我看见儿子哭得涕泪滂沱;第一次,儿子拒绝在我面前认错。我一下子明白了,孩子受伤很深。要不然,懂事而好强的儿子是不会在我面前这样的。果然,不一会儿,儿子一抹泪,挑衅似的望着我,历数着爸爸伤害他的种种言行,并质问我:“爸爸怎么能这样?”

是的,儿子长大了,懂得自尊了,爸爸为什么要这样?我沉思良久,对他说:“作为爸爸,他担任这个角色的时间与你做儿子的时间是一样长的。爸爸也需要成长。”

一听这话,儿子的神情缓和多了,又问:“他怎么长得这么慢?”

“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儿子聪明。”我说。

儿子终于笑了,也向我认了错,说自己对爸爸的态度确实太蛮横了一点。

笔者小语:

其实,孩子们并不想“叛逆”。很多时候,他们不仅仅是比我们单纯,还比我们更宽容:默默承受着我们强加给他们的、他们本不愿承担的东西。孩子在慢慢地长大,在学着独立,学着思考,他们对家长的要求只是一点点:信任与尊重。

给予孩子信任与尊重,他们就能学会信任与尊重,孩子也不会因为反叛而变得人格怪异。

任性执拗

楠楠今年九岁,由于楠楠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婆外公都争着宠她疼她。

平时,孩子也很乖巧,惹人喜爱。她不仅学习认真,还能歌善舞,表达力也很强。只要是让她做的事,大人只需说一遍就都记住,而且会做得特别好。比如说穿衣服,因为妈妈以前告诉过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每天早晨起床穿衣,都是楠楠自己做的。

不过,楠楠也有一个严重的坏毛病——太任性。无论什么事情,只要顺着她就都好说,如果没依着她的意思做,那可就不得了,楠楠会执拗任性得像变成了另一个孩子。为此,爸爸妈妈伤透了脑筋。

楠楠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太过于任性不好,他们对孩子的教养是严格的,并不娇惯孩子。他们曾一度再三警告孩子“绝不允许下次再这样了”,可是,不愉快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面对孩子的坏毛病,他们只得把孩子单独关进黑暗的小屋。可是,与其他的孩子不同的是,这种惩罚对楠楠似乎没用。她并不怕黑,但是会一个劲儿地哭下去,直哭到喉咙沙哑、几乎昏过去。而且每次,爷爷奶奶一定会出面干预,他们绝不允许让孩子受这样的“委屈”。

这天清早起来晚了些,怕孩子上学迟到,妈妈就帮着叠被子。这还得了?楠楠立刻不高兴了,哭闹着问:“叠被子是我的事情,你干吗要动它!”眼看孩子上课要迟到了,妈妈耐心地跟他解释着,可是楠楠却捂着耳朵,并不听妈妈的任何解释,任性地坚持着要自己叠,不叠就没完没了!最后,还是大人得让步——哭得一抽一噎的楠楠,任性地把叠好的被子弄乱,然后自己重新叠,这才算完事!

妈妈非常生气,却又没办法,因为不这样做,孩子就会一直闹下去,可是同时,妈妈也担心孩子这样的任性,将来如何能与人相处?

现在,全家人都让着她三分,对了能夸,错了却不能批评。妈妈说,这孩子好起来的时候特别好,任性起来的时候,简直就是另一个人,真拿她没办法!

诗婕已经三岁半了。和很多小孩子一样,她有时也特别任性,刚开始,爸爸妈妈并没太在意,还以为这些行为很正常,等女儿稍大些就能得到改善。

可是,没过多久,爸爸妈妈就发现孩子的任性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暑假时,她的小表姐到家里来玩。表姐刚来时,孩子还能与她“和平共处”,到了后来就变得非常“霸气”。一次在院里玩,表姐不小心将她的洋娃娃弄到地上沾到了泥土,但是,表姐立刻拾起来并将泥土拍掉,她却任性地要让姐姐重买一个新的赔她不可。爸爸妈妈见状,批评了她两句,她就大哭大闹,摆出一副姐姐今天不买就“誓不罢休”的态势。听到哭声,诗婕的爷爷奶奶也赶忙出来劝,看到这么多人来过问这件事,孩子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面对孩子任性的表现,诗婕爸爸和妈妈对视一眼,非常默契地决定用“冷处理”的方法帮她克服这个毛病。于是,爸爸妈妈请爷爷奶奶走开,自己也不再围在诗婕身边关心这件事,干脆“视若无睹”,还故意在孩子面前大声商量着星期天上哪儿去玩,并且故意在孩子面前拿来她平时爱吃的东西,一样一样地慢慢往袋子里放。因为谁也不理她,孩子的哭声也渐渐小了,最后,她似乎忘记了要表姐买一个新洋娃娃的事,也拿来自己心爱的玩具往爸爸妈妈的袋子里装。

笔者小语:

按照儿童心理特征,“冷处理”是对待任性孩子的最佳办法。即在保证孩子安全健康的条件下,采用暂时不理睬他们的态度,让孩子的任性行为暂时继续下去,使孩子从任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中,体验到自己这种不愉快的情绪,认识到用任性这类行为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类行为是不可取的。  

P28-35

序言

没有人会用对人的态度来对待汽车。如果车子发动不了,他不会把这种恼人的情形归咎于不良行为,他不会说:“你这辆车真坏,如果你再不动,我就不喂你汽油。”他会试着找出问题,并力图加以解决。可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孩子,就会被认为违反了常理。家长们总是信奉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不打不成材”的古训,孩子有一点点不合自己的心意,轻则声色俱厉,骂得孩子狗血淋头,重则拳脚相向,打得孩子哭爹叫娘。另外一些父母却又过于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宝贝有丝毫的损伤,事事替孩子分担,到头来造就了一个什么也不会,闯了祸就只能找爸妈的傻瓜。不能说家长们不是为自己的孩子着想,也不能说家长们不努力,但尽管家长们累得筋疲力尽,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全然不理。

其实,孩子们的顽皮,有很多天性的成份在里面,他们在很多时候无法把握分寸,他们就像小树苗,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不断的提示和矫正。

几十年前,美国的一个小镇上,一群孩子在踢足球,其中一个孩子不小心把球踢到路边商店的玻璃上,老板要孩子赔12.5美元。孩子的父亲立即把钱给了老板,意味深长地对孩子说:“玻璃是你打碎的,应当由你来赔。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孩子打工赚钱还了父亲的钱。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非常感谢父亲为他上了生动的一课,即学会承担责任。

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一日三省吾身”,让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责任有没有尽到:作为子女、作为学生、作为小伙伴等等,做得好不好?够不够?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这样的孩子,即使在狂风暴雨里也依然能站得很直;这样的孩子,即使在困境中也依旧能做得最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台湾引进亲子教育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冰凌木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32674
开本 其他
页数 1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05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