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品三国<上>补正(插图本)/左岸煮酒论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吗?谁是组织讨董联军的首创者?曹操许下电田,有过军屯吗?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和他关系最好吗?曹操是进入邺城后,哭祭袁绍了吗?曹操杀吕布只是听了刘备的话吗?诸葛亮《隆中对》是在隆巾提出来的吗?刘备是活了五十八岁吗?曹操是否抢走了关羽的老婆?

本书是第一部正式叫板易中天《品三国》的力作,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盛巽昌PK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48处史实硬伤大补正,纠误、质疑、源引、商榷熔一炉。

内容推荐

  白纸黑字一席话,考证行文三千言。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巽昌先生,以严谨治学态度对《品三国》从“正”和“补”两个角度切入,48处史实硬伤大补正,维护学术起码游戏规则,纠正混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合而为 ,忽视时空、随意作引文的取舍,澄清随意解释史事、混淆真伪等种种是是非非,以常识再说常识,纠正常识,将早已熟悉认同的课题只因搞错混淆而重新拿出说明、考证和解释,以短文答句、条分缕析的形式,熔纠误、质疑、源引、商榷为一炉,言必有据,有的放矢,娓娓道来,史家气派,同样一家之言“品三国”,奉献三国文化新盛宴。

目录

前记

【壹】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吗?

◆毛泽东谈《三国志》是史书,《三国演义》是小说

【贰】孙策和周瑜是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吗?

◆聂绀弩写周瑜故事悼念陈毅

◆孙策周瑜生活档案

【叁】三国原始档案是什么?

◆董卓焚书

【肆】曹操舞戟是行刺张让吗?

◆曹操早期活动记录

【伍】曹操陈留起兵。难道就是靠卫兹资助吗?

◆朱德读《三国志·武帝纪》批语

【陆】谁是组织讨董联军的首创者?

◆吕布反复和投靠表

【柒】曹休、曹真是否开始就是曹操兴师时的骨干?

◆钱穆九岁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

【捌】刘岱是兖州太守吗?

◆东汉三国时期各州

【玖】曹操在兖州攻打百万黄巾,只有上千人吗?

◆三国时期的户口和兵力

【拾】曹操是否有了兖州和青州兵就站住了脚?

【拾壹】曹操许下屯田,有过军屯吗?

◆屯田官

【拾贰】曹操军民丰衣足食与两袁士兵吃桑葚、河蚌是否同一时候?

【拾叁】孙策在袁术称帝前和他关系最好吗?

【拾肆】袁术有“丞相”吗?

◆章太炎以袁术比袁世凯

【拾伍】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儿吗?

【拾陆】曹洪做过扬武将军吗?

◆各种名号的将军

【拾柒】刘备投奔曹操时,还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身份吗?

◆刘备和“桃园结义”说

【拾捌】曹操是强纳张绣的婶婶(即张济的妻子)为妾吗?

◆毛泽东电稿提及南阳和曹操、张绣

【拾玖】曹操是为避免袁绍“屠杀”带着白马人民往西走的吗?

◆刘伯承谈官渡之战

【贰拾】高览是张邰的部将吗?

【贰壹】曹操是进入邺城后,哭祭袁绍了吗?

【贰贰】究竟是谁说了“头颅方行万里,何席之为”这句话?

◆鲁迅无题诗

【贰叁】曹操官渡之战是以少胜多吗?

◆袁曹官渡之战实力比较

【贰肆】曹操杀吕布只是听了刘备的话吗?

◆胡适说曹操人品高于刘备

【贰伍】蒯越是什么身份?

【贰陆】徐晃“上阵前甚至祭拜了祖坟”了吗?

【贰柒】曹操官渡战后焚书信,能说明坦诚大度吗?

◆彭真谈曹操焚书信

◆孝廉茂才

【贰捌】《短歌行·对酒当歌》是出自曹操一人所唱吗?

【贰玖】曹操“释放俘虏”否?

◆曹魏五都

【叁拾】刘备是否“五易其主,四失妻子”?

【叁壹】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是否在战场上每每落荒而逃?

◆引用“天下英雄惟使君”

【叁贰】刘备是讨伐黄巾军功授安喜尉吗?

◆三英战吕布的兵器

【叁叁】刘关张三人是否已“根本容不得他人插足”了?

◆三国领袖的形貌

【叁肆】诸葛亮《隆中对>是在隆中提出来的吗?

◆诸葛亮和关羽、张飞官爵表

◆鲁迅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关羽

◆田汉写关羽诗

【叁伍】甘宁是怎样投靠刘表的?

◆周恩来说东吴人才集中

◆列侯、关内侯

【叁陆】曹操与东吴结亲有多大的作用呢?

◆赤壁之战东吴将领参与表

【叁柒】孙坚是“单枪匹马”死去吗?

◆中郎将

【叁捌】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父”即叔父吗?

【叁玖】刘备是活了五十八岁吗?

【肆拾】韩嵩有否被囚?

◆叶剑英《远望》七律

【肆壹】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吗?

◆冯玉祥谏蒋介石决心抗日

◆荆州说

【肆贰】刘备靠赵云找回了哪个妻子?

◆青少年对赵云的崇拜

【肆叁】刘备是会合关羽、刘琦到夏口的吗?

◆孙权与曹操的战争

【肆肆】曹操逃窜,哪里来的张辽、许褚等人的接应?

◆毛泽东谈赤壁之战

◆曹操在赤壁大战中的实力

【肆伍】赤壁之战时,曹操是老了吗?

◆毛泽东谈赤壁之战参与者年龄

◆闲谈三国领导人的年龄(附吕布)

【肆陆】火烧乌林后,关羽真的那么没事吗?

◆东吴战船

【肆柒】曹操是否抢走了关羽的老婆?

◆曹操妻妾表(凡生女和无子女者均不见史传记录)

【肆捌】三国时期有多少“空城计”?

◆三国战将冷兵器浅说

◆古中国冷兵器:刀和枪

附录三国时期纪年(自黄巾至赤壁之战)

后记

试读章节

【肆壹】

刘琮投降,不敢告诉刘备,刘备也不知道吗?

易中天先生在此处摒弃《三国演义》说宋忠是刘琮派到宛城给曹操送降书的人,回来的路上被关羽拦截捉拿,这当然并非事实。他是引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引《汉魏春秋》文字为佐证的。

这还算是据史说话。

缺点是易先生在引用这段话时,把全句“刘琮乞降,不敢告备。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无意或有意地删去了“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9个字。此9个字,承上启下,很是关键。也就是说,刘备本不知道,时间稍长些,也有所感觉,特派亲信前来追问刘琮,刘琮无奈,才不得不派宋忠觐见刘备,告诉他这件事,刘备方才清楚。

当时刘琮的心理行为,仍是打算将刘备蒙在鼓里。是刘备找上前去核实是否,并非刘琮命宋忠前来通报的。如果刘备不派人前去核实他已投降事,刘琮还不会命宋忠前来呢!由此入陷刘备于死地了,难怪刘备“乃大惊骇”。

我真个弄不明白易先生因何要删去、或者是忽略这9个字。

删去这9个字,让读者至少会有误会:

一是误认刘琮是主动将自己投降之事通知刘备的,而非刘备派亲信前来质问、核实,才命宋忠向刘备作说明的;

二是以刘琮为首的襄阳投降集团,策划向曹操投降事宜,做得非常隐蔽,甚至还故作某种姿态,使在近隔一水的樊城的刘备等人久久不知道;

三是刘备等人毕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久久也有感觉,并非始终被蒙在鼓里,要宋忠来说才知道;

四是刘备派亲信前来核实。他大致己知道刘琮等人的投降行为,此事核实质问与否,本已无关紧要,而是投石问路,看他们下一步棋如何,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决策。

所以这被删去的9个字是少不得的。

至于刘琮何以拣选宋忠前来宣旨,盖宋忠为荆襄第一大儒,门生遍天下,过去亦为刘备敬重。由他出面为使,应付这番尴尬,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延伸阅读】

冯玉祥谏蒋介石决心抗日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冯玉祥赶到长沙找蒋介石,在晚饭时作了谈话。据冯玉祥回忆:

吃饭的时候,蒋先生问我:“武汉失守后,我们该怎么办?”

我对他说:“你记得鲁子敬对孙仲谋说的话吗?那几句可要紧。”

蒋先生说:“什么话,什么话?我记不得。”

我说:“曹操带着八十三万人来到长江北岸,写了一封信给孙权,约他会猎。张昭、顾雍一般人见大军压境,非常害怕,都说非投降不可,鲁子敬趁着孙权更衣的时候对孙权说:‘张昭、顾雍这般人说的话,完全是为自己谋富贵保妻子打算。今天的事,谁都可以说降,惟主公不可。’孙权说:‘怎么讲呢?’鲁子敬说:‘像我这样的人,投降了也能做一个刺史,将军投降,不但自己完了,东吴也完了。’这一段话很是要紧。汪精卫一般人为了富贵,什么坏事都敢做,委员长你只有抗战一条路,失败也是成功,成功也是失败。”

蒋先生说:“很好!很好!我们至死也不投降。”

我说:“但是还不够。”

蒋先生说:“怎么样呢?”

我说:“孙权把周瑜调回来,因为有诸葛亮痛陈利害。孙权下了决心之后,周瑜还怕有人从中说长道短,请孙权把已下的决心当着大众表示出来,孙权乃抽出宝剑,把桌子砍掉一角,尔后把宝剑递给周瑜说,谁敢再说投降的话,就拿他当桌子对待,一定砍掉他的头!今天委员长不用宝剑,可以用大刀砍掉桌子的一角,叫这些亲日投降派都知道,不敢再说降,动摇人心,那局面自然好了。”

蒋先生说:“很对,很对,我们要这样办。”

荆州说

东汉未刘表为荆州刺史时,辖有7郡: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和长沙。

荆州的首郡南阳郡所在地是宛县(今河南南阳)。在刘表出任荆州时,因南阳郡时在袁术手里,他于南郡襄阳县设荆州刺史府。

襄阳在曹操时升格为郡。

南郡所在地是江陵。刘备与周瑜围江陵,他驻屯江陵对岸油江口(属武陵郡孱陵县),并筑新城,取名公安。以后在周瑜死后,借得了已为东吴辖区的江陵。所以说“刘备借荆州”,其实只是借的一个江陵城和筑于油江口的公安城。

江夏郡所在地安陆等北部4县在曹操手里。因此赤壁战后,孙权掌握的只是南半个江夏和半个南郡,曹操占了南阳郡和半个南郡,其余都在刘备手里了。刘备在赤壁战后,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肆贰】

刘备靠赵云,找回了哪个妻子?

本段是说刘备惨败长阪的故事。

易中天先生为说明“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有根有据,也引用了《三国志》中的有关史事:

“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此两段都提及了刘备“弃妻子走”。

这位妻子看来是要永远离开刘备了。她大概是在新野或襄阳时期所娶的。以往刘备在徐州等地因战争所逼,为了逃命,就已有抛妻弃子的记录。据《三国志·魏书·曹纯传》,还记有曹纯率曹操最精锐的卫队虎豹骑“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可见刘备如丧家之犬的窘状。

刘备确是丢去了妻子和女儿。

但易文说是刘备“靠赵云找回了妻子”。

原来又被找回来了。那么请问找回的是哪个妻子?也许女性无姓氏。那么请问,赵云是如何找回来的?口说无凭,白纸要见黑字才令人信服。可是我们找不到相应史据。要说接近些。那仍是易先生所引用《赵云传》的那条。但那条又是说,他保护的是后主母甘夫人。甘夫人是刘备建安元年(196年)前后在小沛所纳的小妾。刘备多次丢失元配妻子.唯独甘小妾未走散,从小沛即患难相随。直到江陵,行行几及二十年。其间。刘备又几次娶妻(包括孙夫人),但他仍是小妾。虽然生了刘禅,刘备仍把她视为小妾的。直到刘备出征西川,甘小妾留在江陵,后病死于此。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皇帝的第二个月,以吴懿妹子为皇后,刘禅为皇太子,但对刘禅生母了无表示。翌年,刘备东征失败,住在白帝城时,方才追谥甘小妾为皇思夫人。她是死后才有了“夫人”称号,但仍是妾的定位,并非母以子贵的。

所以赵云为刘备找回来的,准确地说该是妾而不是妻。

说甘夫人是妻,那是《三国演义》界定的。要是把《演义》中的“甘夫人”说成是刘备的正室妻子,岂不令读者大跌眼镜?

【延伸阅读】

青少年对赵云的崇拜  1916年,廖沫沙在长沙读小学时,喜欢照着《三国演义》的插图画赵子龙。因为赵子龙年轻,智勇双全,是个常胜将军,对刘备忠心耿耿,所以最为他所崇拜。

邓华将军,祖辈三代书香,幼好古学,博览群书,《三国》、《水浒》、《说岳》诸书,目所见辄终记不忘。与群儿戏,常以扁担作长矛,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P144-150

序言

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上册)推出了。

它正如日中天,人如其书,书如其人,引起方方面面的兴趣和向往,也掀起了读三国的热潮。多有友朋在看了敝作《品三国中的女人》一书后,很有兴趣地提出:去年秋天《品三国》(上册)曾经风卷云涌,一时产生几多粉丝,令易迷竞折腰。今年春天又经云涌风卷,又见有粉丝、易迷们,后浪推前浪,何不驾此旋风,跟着潇洒走一回呢?学界同行也多有此意。于是在几方感召后,我就开始运作了。

去年我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聆听过易先生的《品三国》若干次演说,以后又较为认真、仔细地拜读了拥有55万册印数(现在据称已有170万册了)的其中的一册,颇有认识,更见收获。说句心里话,易先生书倒也不错,但总觉得写的不如说的好,娓娓说来能够吸引人。诱惑人。每当我听完了后,很能为易先生的抑扬顿挫、巧簧之舌敬仰不已,也为他能将三国那么一部众所周知,而又不生厌的故事,走向大众、传播社会,赞叹莫似。至于有某些先生将它捧为三国文化传播学的最大成就者,或可作如是说,但不须把话说绝,且有甚者说是前无古人,那就不很恰当了。讲三国说三国,中华自来多有人才,远的不说,近年的袁阔成、唐耿良诸前辈,也都是各具风格的。对此我想自诩为“大萝卜”的易先生,也是不会苟同的。

名下无虚士。易先生的书众望所归。在去年早秋的上海书展上,《品三国》(上册)奇花独放,氤氲散发,被视为本届书展最大的看台和热点。易先生的书不错,有看头,那是指当作闲书谈,也就是如葛红兵教授所说的“混嚼”,那确能嚼得津津有味,嚼后还可像嚼橄榄那样回味,它完全可以说是上品。但要是如同易先生所说的是文化学术,还有那么些创见。总觉得还有些长距离须提炼、加工,更须摒除些常识性的历史失误,多作些认真而不浮躁的理念和考信。

易先生在上海的一次书展上,于传媒多次提出自己的三原则:硬伤立即改正;学术问题从长讨论;讲述方式不争论。

据上海《新民晚报》记者报道,“特别是第三条,对于他在百家讲坛里的讲述方法,他觉得没有必要争论。”(《新民晚报》2006年8月5日)

我是非常同意易先生的“三个原则”的,特别是所提出的第三条。其实这种表达于电视台得天独厚的方式方法,本亦不须我等庸夫俗子多加注意。多作无谓的指摘、研讨。此处有兴趣的,仍是属于第一、二条的学术问题。

易先生说“硬伤立即改正”。硬伤,当然得改正;不改正,行吗?为自己的硬伤辩护得面红耳赤,最不值得,除了说明无知、傲慢,又能找回什么呢?金无足赤,人非全才。《品三国》(上册)还是有硬伤的。比如说:刘备是五十八岁就死了,误将丁斐作“丁裴”(第107页),蔡瑁作“曹瑁”(第141页),将古人换名改姓,即使是电脑先生开玩笑、校对不慎,让你走进另一个房间,也得改;但也有若干“硬伤”,并非是说硬伤便了了。此类“硬伤”,通常乃是指失去常识的底线。它即是历史若干常识,也就是我们在中小学课本,或者就是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掌握了的。比如说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父”之“仲”乃管仲之“仲”也,它不得作叔父解。倘如此。又该如何解释称姜尚为“尚父”,小说《三国演义》中阿斗称诸葛丞相为“相父”?等等。

学问从来是靠做出来的,学术研究本是个严肃问题。见于《品三国》(上册)被称有含金量的文化学术的著作,因而本书各篇制作,也只能就此中犯了属于学术“硬伤”、有悖于三国史实的问题,即那些学术基本功的起码游戏法则,作些说明、争辩或补证,纠正混淆《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合而为一,忽视时空、随意作引文的取舍、随意解释史事等种种是非非是、是是非非。即以常识再说常识,纠正常识。把那些本已熟悉、早已认同的课题,只因是搞错了、混淆了,再重新拿出来说明、考证和解释。比如说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许下屯田,有民屯竟还有军屯?又将“桥公二女虽流离”的“流离”,说成是“颠沛流离”,而不是古书通常说的“光彩焕发”,即美丽漂亮之意。正是随口说说容易,写成著作就要深究了。行文到此,我忽然想起了上世纪20年代初,清华国学院赵元任导师为学生王力论文批语的6个字:言有易,言无难。

这正是:白纸黑字一席话,考证行文三千言。

本书原打算写成札记,现为方便与《品三国》(上册)对照阅读,相得是非,就此不作分类,只是把纠误、质疑、补证、商榷熔为一炉,以短文答句的形式,并按《品三国》(上册)目录次序就题排列,取名为《(品三国)补正》。

需要提及的是,在本书中提及的“《品三国》”字样均指《品三国》上册而言,书中不再另行标示,特此说明。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是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而已,不知可以为然否。

是为记。

盛巽昌

2007年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品三国<上>补正(插图本)/左岸煮酒论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盛巽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1161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3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3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