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相城隍庙(百年旺市数今朝)/上海老城厢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老城厢地区是上海的发祥地,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商业街市,积淀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本书是“上海老城厢”丛书之《白相城隍庙》,这是一部反映上海老城厢地区人文、历史和商业风貌的综合性丛书,该书分别对城隍庙小吃、沉香阁、八宝鸭、童涵春、星巴克、六杯香、海上梨园等人文景观作了详细的追溯,这对于发掘、保持、传承和弘扬老上海、老城厢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上海老城厢地区的园、庙、市为主体,从商、旅、文等不同侧面,系统挖掘、分析、梳理了上海的史脉、文脉、商脉和人脉成果,集中展示了老城厢地区最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最有历史况味的古旧建筑、最属经典的老上海风情、最为开放和融合特征的商业文明、最是和谐迷人的社区生存状态,从而向世人展现了具有很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老城厢地区的完整风貌。

目录

序:阅不尽百年华章

引言 坦然享受世俗的逸趣

城隍庙:上海的冠礼

沉香阁:万丈红尘一净土

豫园:海上名园甲东南

豫园的丝竹,豫园的翰墨

城隍庙小吃,甜蜜生活的点缀

美食侦探在行动

老饭店——上海的经典风味

八宝鸭精神

绿波廊:元首饭店,中华情怀

南翔馒头店:一只馒头的传奇

老庙黄金的好运

亚一金店,闪烁钻石的光芒

逛逛城隍庙的商铺街

春风又度的老字号

中华老字号总汇的鲇鱼效应

童涵春:百草涵春济苍生

五香豆:一粒响当当的“中国豆”

梨膏糖:药食同源的典范

物华天宝聚此楼

捡漏总在无意中

观鱼九曲桥,品茗湖心亭

春风得意在此楼

老上海茶馆的淑女遗韵和老克勒风度

星巴克的旺旺人气和六杯香的花骨朵

你知道古人是如何喝茶的吗?

城隍庙看西洋镜

民间艺术,把根留住

海上梨园的霓裳羽衣

蓦然回首,伊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钱业公所:上海最早的“金融家俱乐部”

从小世界俯瞰城隍庙

编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白相城隍庙”的外延在今天虽然有很大的扩展,“好白相”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但无论作为宗教场所还是旅游景观,上海城隍庙都是中外游客旅游地图上浓笔标出的重点,享受世俗乐趣的保留节目。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年景,我们仰望城隍老爷宽厚慈祥的面容,种种思绪一定会透过缕缕紫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

可以这么说,上海的城隍庙以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几毁几起,几屈几伸,身披兵燹之乱的箭疮与灼痕,此后又不断地被金髹彩绘,无言地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镇到国际大都会的巨变。它那富有戏剧性的命运变幻,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观瞻城隍庙,也是是阅读上海的成长史。

城隍崇拜 何时出现于中国

中国古代称有水的城堑为“池”,无水的城堑为“隍”。城隍为神,据说是由《礼记》“天子大蜡八”而來。天子要祭八种神,其中第七个为“水墉神”,即掌管沟渠的神。古代的城市有护城壕堑,农村有沟渠,所以它最初应该是城市和农村的守护神。据历书记載,人们对城隍神的信仰始于南北朝,至唐宋两朝,祭祀城隍之俗更是遍及汉人聚集地区。

在道教的理论体系中,城隍神成为“翦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隋唐时流行“人之正直,死为冥官”的信仰,从自然神过渡到了社会神,就是人间的正人君子和直臣死后所成为的城隍。

到宋代几乎天下皆立庙奉祀,到明代更为隆重。城隍按府、州、县被封为公、侯、伯爵,也就是说府城隍为“公”,州城隍为“侯”,县城隍为“伯”。明代上海在老城厢移建城隍庙时只不过是一个县,所以城隍爷秦裕作的级别最低。今天的上海已是国际大都市了,地位和规格已经超过明代的府州,但那个秦裕伯只能永远是个伯爵,因为那份委任状是由洪武皇帝颁发的,与今人无关。

各地城隍庙的建筑规格一如各地官府衙门。明代之所以大树城隍,可以追溯到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个意思很明确,是为了阻吓老百姓,不得造反,而他本人倒是靠拉队伍造反起家,经过一番血腥杀戮才登上皇帝宝座的。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正式下令,规定各州县设城隍庙供奉城隍神,并将城隍祭祀列入国家祀典,对城隍的祭祀形式和各种封爵也作了整顿,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此,祭祀城隍既是传统民俗,又成了官方定例。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没有像他这样推崇道教,重视城隍神和城隍庙的。

明成祖朱棣也下诏明谕建城隍庙是要“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而不得侥幸而免。”显然,他很能领会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用意,封建皂权是要借神权来加强它的统治的。

按照道教的说法,各州县的主管人间与阴间的城隍神类似地方官,各州县的供奉不是同一尊神。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州县城隍神与本地区的历史人物对口,或乡贤名士,或对本士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或曾任本州本县的知州、知县等有政绩美誉的人物。

城隍老爷看着上海“日长夜大”

上海城隍庙的出现,与上海的历史发展密不可分。唐宋时,因为渔业资源的丰富而使吴淞江两岸形成村落,出现集市。南宋末年,海船因吴淞江上游淤塞而不能直上青龙镇,遂改泊下游的上海浦,随着海运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海在南宋咸淳年间已经成为人烟浩穰、海舶辐辏、蕃商云集的港口市镇了,后来青龙镇的市舶司迁至上海镇,为上海向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天如果从沪宁高速公路回上海,过了青松公路,逼近华新镇吋还可以看到公路南面有一座雄伟的宝塔矗立在一片烟云之中,那里就是青龙古镇所在。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今天的城隍庙东南设置了上海市舶司。到了明代,据志书记載,上海的登记人口已达六万四千户,每年进出的粮食有十二万石。上海镇已经成了华亭东北一巨镇。不仅如此,上海还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每天都有几十条海船从这里进出。为保佑海船外出作业的安全,民众便将金山卫镇镇守海塘的霍光神祠请到了上海镇,地址就在城郊的方浜北岸,权作护海神供奉。

随着上海镇人口的增多及经济的曰渐繁荣,经元政府审核同意,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批准升格为县。升格后的上海县要具备城隍庙这个“硬件”,但新县初建,行政事务颇为烦杂,地方官员无暇顾及,老百姓烧香敬神只能去霍光神祠,此庙小且简陋,不是县一级的庙宇。还有一处地方在西北城郊,是为松江府城隍庙设在上海的行宫,称府城隍行宫。这个庙里有一口淡水井,人们便把这个庙称为淡井庙,地址就在今天的永嘉路上。上海的民众和官吏就将这座府城隍行宫权作为上海的县城隍庙,逢时过节县城百姓从水陆两路向西北方向迸发,场面颇为热闹。但淡井庙毕竟不在县城核心地带,属于遥远的城郊,官吏和百姓前往祭祀多有不便。另外须提一笔,据史书记載,松江府城隍庙供奉的是抗清将领李待问。

到了明代永乐年间,上海知县张守约认为在上海县城中再不建城隍庙说不过去。再说根据当时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无论是当朝官吏还是老百姓,都希望有一个正规的城隍庙以供祭祀。经过与士绅邑人会商,张守约决定将上海城隍庙建在上海县署之后的方浜北岸,实际上也就是将原霍光神祠改建于城隍庙。庙内供奉的是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刻诰敕封的上海城隍神秦裕伯,原来的金山神主霍光没有理由让他搬出去另找住所。所以前殿仍祀白脸霍光,后殿才是红脸城隍神秦裕伯和三班六房皂隶。最后一进是寝宫,为城隍神的宿舍,东厢有城隍娘娘和丫环的塑像,西厢房是城隍父母的塑像。因此民间有“一庙两神隍”的说法,这是上海的城隍庙与其他地方城隍庙的不同之处。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新任上海知县冯彬去城隍庙拜谒城隍时,感到庙门太小,便向道士建议予以扩大。道士在获得社会捐资后建造了一座颇有气派的牌坊,柱子为石质,梁坊用楠木,画栋雕梁,泥金绘彩,飞禽走兽,莫不栩栩如生。牌坊正中安置一块木匾,庙董会请冯县太爷题写,父母官当即题了“保障海隅”四个字。据《上海研究资料》一书记载,冯彬题的字较小,庙董遂请永嘉一善书大字的幼童书写。今天修复后的城隍庙,山门上的匾额还是这四个字。

在牌坊外的方浜南竖有两根大可合抱的旗杆,由福建木商捐建,为城隍庙增添了不少光彩。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新任知县又在庙前仪门上特建戏楼一座,以便逢年过节进行酬神演戏之用。同时还将庙殿扩大,正殿内左右两根大柱上镌刻了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四百年过去了,这副对联还在大殿前保持着原样,给人警醒。

到了清代,城隍庙又经过几次修缮或扩建,比如增设了灵台和东园,后来又购进了原属豫园的一部分园产,更名为西园。九曲桥和湖心亭也是在乾隆年间由邑庙庙管会新建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城隍庙里除了霍光和秦裕伯外,附祀的神还有很多,他们是玉皇、雷神、许真君、药王、罗神、花神、鲁班祖师、刘猛将军诸神灵。

还有多位治理上海有政绩的明代知县及文武百官,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五路司等四司皆属城隍的属官,在三巡会吋也与城隍老爷一同出巡。到了民国年间,城隍庙有所扩大,正殿往后还有后殿,祀城隍娘娘懿德夫人,所以也叫娘娘殿,殿左侧供奉送子观音。与正殿联在一起的建筑还有玉清宫、阎王殿、星宿殿等,供奉着东岳大帝、朱大天君、太上老君、财神老爷、土地公公、姜太公、痧痘神、玉皇大帝、紫薇大帝、文昌帝君、月下老人、眼光菩萨、水神、火神、茅山祖师、十殿阎王、无常等。

行文至此,我发现中国民间的城隍信仰是蛮有趣的,道教诸神连老百姓出痧痘、谈恋爱、患眼疾都管。当然,在太平年间,老百姓最感兴趣的是六十花甲转运星宿,这可是直接罩住自己的神啊。

总之,随着民众的信仰及期望值的增长,城隍的职司由阳间兼及阴间,兼管阴间各种鬼魂,由此城隍最后发展成为兼司阴阳两界、有着广大法力、掌握人间祸福生死,以福善祸淫相报应的权力至大的地方最高神衹。

据《上海研究资料》记载,到清嘉道年间,城隍庙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三十亩八分九厘。而从清同治《上海县志》中的一幅城隍庙全景图上看,当时的城隍庙差不多把今天的豫园和九曲桥、甚至华宝楼一带也囊括进去了。P19-23

序言

阅不尽百年华章

中国文联名誉主席 周巍崎

盛世修志,著书立说,是中国的传统。而由一个企业对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如此系统的编修,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当一套装祯精美、文图并茂的《上海老城厢》丛书(付印本)齐刷刷地摆在我面前时,我不由得为之击节赞叹。

该丛书编委会之所以请我作序,是因为我在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曾居住上海,城隍庙是我最熟悉、最喜欢也是最常去的地方。那里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筑,有游客们挤来挤去饶有趣味的九曲桥,有价廉物美、丰富多样的上海小吃,有时还可看到戏曲、曲艺的街头演唱,真是大众娱乐、休闲的好去处。新中国成立后,我仍喜欢去城隍庙走走,更爱游览豫园。这些地方成了我与亲友同游或接待海外归客的绝妙场所。

2004年10月我游览豫园旅游区时,又结下了一段情缘。那次访问,那景致如画的豫园、古意盎然又富有兴盛气氛的城隍庙和改建一新的豫园商城给了我新的观感,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应陪同我的商城领导的要求,欣然命笔,作如下题词:“上海日新月异,精华还在这里。”

现今重温这句题词,考虑可能不周,却是真实写照,真情流露。这是因为,探寻上海历史文脉,可远溯松江,上追华亭,但与近代上海关系最直接、最紧密的,当推老城厢,而老城厢中又当推豫园地区。因为上海自1291年批准建县以来,这里成为县治所在地。元、明、清三代,以城隍庙、豫园为中心的这片古邑,是上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墙、城门、衙署、邑庙、会所、校场、馆驿、书院,中国古老县城通常所有的东西,这里基本都齐全了。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如此之丰厚,对上海人的影响如此之深远,令王安忆在《寻找上海》一书中感叹道:“这样的地方与现实联系得过于紧密,它的性格融合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里面,它对于我们太过真实了,因此,所有理沦性质的概念都显得虚无了。”

该丛书编委会在请我作序时,谈了他们编著《上海老城厢》丛书的目的,就是要把豫园地区最迷人、最怀旧、最经典的东西呈现出来,并通过艺术加工,提升其史料价值和实用价值,更好地为建设卜海现代化大都市服务,编著此书的宗旨已溢于言表,勿须赘述,但我还是禁不住有感而发。

豫园商城对企业文化和海派文化建设之高度重视,令人推崇。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将留存青史,造福后人;

豫园商城与上海历史文化依存度如此之高,商旅丈结合得如此之好,以及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如此之大,是独一无二的;

由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和商业街市共同力,造的申城版《清明上河图》,亦是无法复制的。

我想,这或许就是编著这套丛书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

以“上海老城厢”作为丛书的总冠,不仅对荟萃厂古邑精华的豫园地区来说当之无愧,而且书名及内容都极具文化品味,让人过目难忘。据悉,此套丛书的编著得到了上海市文联原副主席、作家李伦新先生的倾心指导,也了却了他在担任原南市区党政主要领导时结下的一段夙愿。上海文汇出版社对编著此书给予高度重视,列为文化精品工程,予以精心打造。在丛书编委会的组织策划下,在各位作者和编务人员的辛勤耕耘及共同努力下,这套丛书终于问世了,这对上海的历史界、文化界、旅游界、商界以及海内外的朋友们,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愿更多的中外游客通过此书能多视角、多方位地了解被誉为“上海最中国的地方”的内涵及风采。愿豫园商城及整个旅游区通过此书架设起又一座通向海内外的友谊之桥、观光之路、文化之旅。

后记

本丛书从策划到完稿,大约用了两年半时间。虽谈不上“十年磨一剑”,但也十易其稿,得之不易;虽算不上“精品工程”,却也自成一体,倾心打造。总之,从编后的角度看,这套丛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当初编著此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整合豫园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旅游资源,更好地为面向21世纪的豫园商业旅游区服务。豫园地区集园、庙、市为一域,融商、旅、文为一体,其别具一格的形态为上海独一无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日益成为上海重要的旅游胜地、购物中心和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历史文化长廊。黄浦区已将其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区域,建设“经典黄浦”,打造“精致豫园”,已成为全区的共识。本丛书通过深入挖掘、全面整理和系统编纂,使豫园地区有了一套可资增强凝聚力、提升文化力、扩大影响力的“百科全书”。

丛书之所以取名“上海老城厢”,是源于豫园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发祥地,老城厢的精华大半留在了这块占地约72公顷的土地上。以豫园地区来代表老城厢,是当之无愧的。而哪些东西又最能代表豫园和老城厢呢?本丛书从人到物、从形到神,提炼了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脉,把古今中外的名人和他们的珍闻趣事披露出来;二是商脉,把中华老字号和名特商店的发迹史展示出来;三是文脉,把寄情于匾额楹联的雅文化和白相城隍庙的俗文化描绘出来:四是史脉,把流淌了七百年历史的街巷整理出来,珍藏起来。

丛书的编纂成功,首先要感谢各位编写人员,是他们的卓越努力,才使丛书能够顺利出版。沈嘉禄、王琪森先生和惜珍女士,都是颇多建树的知名作家,他们应邀参与丛书的编写,不辞卒劳、不计名利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挥之不去的老城厢情结也让人感佩。因本丛书是一个文化再造工程,故担纲撰写的作者署名一律为撰稿人方式。在此,谨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编委会还要向支持、关心、指导和帮助丛书顺利编纂的各位领导、友人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中既有原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先生、原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李伦新先生,也有精通上海史的薛理勇等专家学者;既有豫园、城隍庙、沉香阁和市、区档案馆等单位,也有众多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朋友。

当然,本丛书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风格不够统一等。在此,谨表歉意,并期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指教,以待改进。

《上海老城厢》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相城隍庙(百年旺市数今朝)/上海老城厢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秉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2267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5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5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49.275.1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1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