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让误诊害了你
内容
编辑推荐

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大约为30%,和国际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一些疾病的误诊率几乎达到70%!

常见病中隐藏致命因素,误诊误治带来严重伤害!

掌握求医问药技巧,关键时刻它可以救你的命!

千万别让误诊害了你!

内容推荐

据统计,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大约为30%,和国际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诸如直肠癌、肺癌等疾病的误诊率几乎达到70%!

造成这么高误诊率的原因,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在起作用,如:医生责任心不强,问诊和查体不仔细,过分依赖仪器检查;病人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误导医生等。

本书讲述真实故事,由一线医生剖析常见症状中隐藏的致命疾病,点评医患处置得失,不仅介绍给读者大量具体、实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医学知识,让读者提高警惕,关注常见症状中可能掩盖的重大疾病,而且告诉读者: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其实很多误诊可以避免。

做过医生之后又做记者,既接触过疾病,也见识过生死。在关乎生命的众多医学概念中,误诊是最触目惊心的,对疾病的错误诊断会把已经处于非常状态的病人的命运再颠倒一次。也让隐藏在疾病背后的人性更充分、更真实地显现。

目录

节食饿坏了糖尿病人的脑

 糖尿病VS脑萎缩

 温馨提示:低血糖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

把心梗当“胃病”治了

 胃炎VS心梗

 温馨提示:胃病的胃疼和心绞痛的胃疼是有区别的

生气引发的“中风”原来是肺癌

 脑血管病VS肺癌

 温馨提示:肺癌被误诊的几种常见情况

痰液过多可能是肺癌症状

 气管炎VS肺癌

 温馨提示:怎样判断医生的检查是否过度

被眼外伤掩盖的恶性肿瘤

 青春期头痛VS脑瘤

 温馨提示:脑瘤的形成原因

盲目保胎漏诊了子宫颈癌

 先兆流产VS子宫颈癌

 温馨提示:如何判断应保胎还是应流产

一直当“痔疮”治的直肠癌

 痔疮VS直肠癌

 温馨提示:直肠癌与痔疮的症状区别

省钱的CT没分清肝癌和血管瘤

 肝癌VS血管瘤

 温馨提示:患了疑难病如何选医院

被“确诊”成结肠癌的结肠炎

 结肠癌VS结肠炎

 温馨提示:结肠癌的防治

当“痔疮”治的尖锐湿疣

 痔疮VS尖锐湿疣

 温馨提示:性病并非都通过性接触传染

性无能背后隐藏着罕见疾病

 性无能VS多发性硬化

 温馨提示:男性性功能障碍的起因

消炎片吃出的“性病”

 药物过敏VS性病

 温馨提示:容易引起过敏的药物

被误诊成癌症的子宫颈炎

 子宫颈炎VS子宫颈癌

 温馨提示:子宫颈癌的形成原因

酷似宫外孕出血的脾破裂

 宫外孕VS脾破裂

 温馨提示:导致宫外孕的原因

“确诊”的胰腺癌原来是十二指肠溃疡

 胰腺癌VS十二指肠溃疡

 温馨提示:哪些人容易患上胰腺癌

“去火药”吃出的肾衰竭

 上火VS肾衰竭

 温馨提示:合理使用抗生素

误诊的脊髓炎让病人瘫痪了

 结核VS脊髓炎

 温馨提示:结核病的传染途径

9种原因容易造成误诊

试读章节

我爸发病前说的最清楚的一句话是:“要不然,我也吃一点儿麻酱烧饼吧。”当时我们家正吃中午饭,我姐刚买回的麻酱火烧,我爸看到了,馋了,才说出了这句话。

他的要求当时就被拦了回去,我妈皱着眉头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吃!又是红糖又是淀粉的,吃一块火烧你的血糖得升多高?我爸的手马上缩了回来。其实从他查出糖尿病开始,对饮食忌口和按时吃药比任何人都在意、都严格,麻酱火烧是他最期待的也是从来没敢实现的梦想。

后来我们才意识到,那天要不是已经饿到了极点,他是不会有那么“不健康”的念头的。健康!健康!因为我们对医学知识的一知半解,最终把他送到了险境——我爸是因为糖尿病导致的低血糖没被及时发现,最后延误了治疗,影响了大脑的供血,才导致了现在都没有恢复的脑损伤。

麻酱火烧被大家阻拦之后,我爸吃的还是他三年如一日的饭菜:一碗燕麦粥,一盘黄瓜拌海带丝,一个鸡蛋;睡过午觉是一杯无糖酸奶。绝对的低糖,绝对的健康,但也绝对乏味。我一直很后悔,要知道现在这个状态,还不如趁我爸意识清楚时让他尝尝他喜欢的滋味,痛痛快快地吃一顿饱饭呢!

他是三年前查出糖尿病的,拿到结果我们吓了一跳,因为我爷爷就是糖尿病,后来发展成“糖尿病足”,截肢之后半年就去世了。

当时爷爷和奶奶在老家。爷爷总说自己腿疼,奶奶就从工地上找来了人家淘汰的大桶给他泡脚。后来我们把他送到医院时医生告诉我们,爷爷得了“糖尿病末梢神经炎”,腿疼就是神经炎的症状。但是我们只知道腿脚不舒服是老年人常见的事,热水泡最管用。老人的感觉迟钝加上他因为糖尿病导致的末梢神经炎,不知道脚上早就有的微小疮口,伤口被洗脚水里的细菌感染了乃至恶化了也毫无感觉。爷爷是因为发烧不退被送进医院的,当时的诊断是腿部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用了抗生素也无济于事,已经到了非截肢不可的程度。

爷爷截肢之后人整个崩溃了,因为不能走动,只能躺在床上等吃喝,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手术后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爷爷的死第一次让我们意识到频频在我们生活中被提及的糖尿病居然可以如此凶险!我爸一直说我爷爷就是因为不忌口才把本来能控制的病弄得越来越严重。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我爸开始以常人难忍的苛刻标准虐待自己。家里特意买了个小秤,每顿的粮食都要量过之后才能吃。他和我妈的房间墙上是各种各样的粮食热量交换表,他们比一般的医生还清楚,多吃了一两馒头就得减去多少米饭,加一块白薯就得少喝一碗粥,否则血糖就会上去,即便是过年过节也从来不敢马虎。

我记得我姐说过,为了漂亮她从18岁开始就没吃过饱饭。我爸后来说,从他查出糖尿病,就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中,比他年轻时经历过的三年困难时期还难熬,那时候是没吃的,只要能找到一点食物就会狼吞虎咽地咽下去,至少能体会一次吃饱的感觉;现在是不管有没有食物,永远没有吃饱的胆量。

不仅这样,他一个星期还要去爬三次山,自己觉得哪天稍微多吃了一口,晚上肯定就要再多走一圈……我们谁也没想到,他恪守的忌口、运动、服药准则,最后居然成了几乎置他于死地的原因。我们对“糖尿病性低血糖”的无知和医生最初的误诊导致他到现在大脑功能都不能完全恢复。

其实他早就犯过一次糖尿病性低血糖。当时正在爬山,我妈和他一起去的,爬到一半的时候我爸突然觉得心慌得厉害,他一开始还能扶着栏杆,还跟我妈说了一句:你摸摸我是不是心律不齐呀?我妈当时就发现他脸色惨白,满头大汗,刚说了句“你的脉我摸不到”,我爸就倒下了。旁边的人赶紧帮忙让他躺下,猜测说别是脑出血吧?我妈吓坏了,但是我爸心里很明白,只是没力气,他用手攥着我妈的手示意她休息一会儿就能缓过来。旁边有人好像是医生,拿出了一块巧克力,看了我爸的瞳孔说不是脑出血,说可能是低血糖,他问我妈是不是上山之前没吃东西。我妈一看巧克力就连连推掉,说我爸有糖尿病不能吃。人家说糖尿病也能低血糖,不尽快缓过来的话还会发生其他问题。

我妈将信将疑地让我爸把巧克力咽了下去,我爸缓了十几分钟才恢复过来。后来他始终说就是上山走得太猛,他觉得自己不是脑出血,也不该吃巧克力。他一直都在埋怨我妈怎么能让他吃巧克力呢?这不是等于给糖尿病人输葡萄糖吗?

因为怕增加他们的担心,我们没敢再提吃巧克力的事。其实当时要是深究一下,问问医生,怎么着也能知道糖尿病性低血糖的症状是什么样子,到底能不能吃糖,怎么也不至于在他第二次发病时一直当中风治。

我爸说想吃麻酱火烧的第二天是个星期天。我还没起床就被我妈叫起来了,她说本来他们是要去公园的,早上起来发现我爸一直睡着叫不醒。我跑过去一看,我爸闭着眼睛半睡半醒的样子,有的时候能明白地答应一声,胳膊没有一点力气,身体好像瘫痪了一样软绵绵的。我爸的血压一直高,我一下就想到了脑出血。

我们很快就叫来了急救车,因为小区门口有辆车停着挡路,折腾了40多分钟才进来。医生一听我们说的情况,稍微做了下检查,也初步判断是脑血管病,让我们去医院做进一步诊断。

正好碰上那家医院为中风病人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一到医院医生就让马上去做个cT,他说如果是脑血管病的话,能赶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治疗,恢复的机会就大得多。

CT检查的结果和医生当初的判断相符,确实脑血管有问题。医生告诉我们,我父亲原来就有动脉硬化的毛病,动脉已经很狭窄,送来医院前至少发生了血管痉挛,需要输液消除痉挛才能改变他神志不清、肢体运动障碍的问题。

我们一听心稍微放下来了,毕竟是痉挛不是出血,应该能疏通开的。医生也说痉挛比出血和血栓都要轻。因为他有糖尿病,我姐始终谨慎地检查着医生的处方,惟恐发现葡萄糖之类的含糖液体被输进去。

输了一天一夜的药之后仍旧没见明显好转。第二天是星期一,急诊大查房,来了个主任,看了我父亲的病历就站在床前没走,我听见他对前一天的值班医生说:马上查个血糖给我看。

血糖结果很快出来了,主任居然马上开了葡萄糖让输进去。我姐拿着方子去取药,没走几步就回来了。她追着主任问:“我爸是糖尿病,你怎么能给他输葡萄糖呀?”那时候急诊人正多,主任正忙得团团转,也不解释就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再不去拿药,救不回来算谁的责任?”

我爸的主管医生随着我姐离开诊断室,对她解释说,主任给我爸下的诊断是除了脑血管痉挛外还有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治疗不见好转的原因是我们没给他补充糖分,所以脑细胞始终能量不足才一直没有恢复。

我们将信将疑地去拿一直是我们全家大忌的葡萄糖,看着它被推进我爸的血管里。我们这才明白,一直全力以赴抢时间要救我爸的那个年轻医生原来是误诊了!他把我爸出现的昏迷、身体瘫痪当成了单纯的脑血管疾病,始终没给造成我爸昏迷的根本原因——低血糖以有效治疗,所以治疗始终没见起色。

主任再查房的时候很认真地问了我爸的病史,我们才知道,在他发病前半年,节食已经到了极点,只要第二天没有爬山的计划,头天的晚饭就不吃了,因为怕吃进去的淀粉不能被运动消耗,所以只要运动量减少就会严格节食。他发病那天一直是空着肚子睡到天亮的。

主任一边听一边点头,他说不吃东西只吃降糖药,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发生的,而且一般都是夜间或者凌晨,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这和他们急于治病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我爸在住院的第三天逐渐恢复,首先是身体可以动了,但是反应很慢,表情也木呆呆的,一直到离开急诊室都是这种状态。医生说,可能是低血糖的时间长了引起缺氧,最后伤及了大脑。他们建议我们去高压氧仓治治,那是唯一可以帮助脑细胞恢复的机会了。

高压氧的治疗坚持了几个月,我爸的智力恢复了一点,但是比以前迟钝多了,他已经不可能去精确地计算每顿饭的热量,也没力气去爬山,只能让我妈陪着在家边上转转,说话也说得很慢。

当初接诊他的医生说,他绝对没有推脱责任的意思,但是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肯定不是一次的缺氧,他在发病前的很长时间内,可能一直处于低血糖状态,对大脑的损伤一直进行着,而多次反复的低血糖会使糖尿病人的脑细胞受损,并会导致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害。现在的反应迟钝、痴呆状态就是脑细胞损害的表现。

序言

一次疾病的误诊时常伴随着一次人性的确诊,从身体到心灵,两者都不轻松。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被诊断为“结肠癌”的女人,30岁左右的年龄,长得很俏丽。我见她时她正处在恋爱中,和一个从一开始就没给她真心的男人做着一场以爱情为名义的游戏。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让她绝望,也让早就有了去意的男人更加绝情。经受着癌症和感情双重打击的这个女人决定:将她在恋爱中了解的那个男人的隐私检举出去——他曾经从她手里接受过几万元的贿赂!已被诊断的癌症使她无所顾忌,也无需顾忌。

她在手术前把检举信寄了出去,男人也受了应有的处罚,但是手术中却意外地发现,她的癌症其实是个误诊——医生做肠镜时的经验判断居然失误了!而她却被这个并不罕见的误诊逼到了非下狠心不可的地步:先是成了自己爱人的敌人,也了断了凭借自己力量不能了断的感情……她的命运因为这个误诊转危为安——如果不是这场误诊,她从病床上站起之时就会重新陷入无望的苦恋……她是幸运者,她的误诊居然把她救了!

但这只是个个例。

更多的被误诊者经历的命运改变是悲剧性的,颠覆性的,因为医生的延误,因为自己的隐私,因为轻视、无知、粗心、胆怯,甚至因为善意导致了误诊,失去了本来在握的治疗时机,乃至彻底改变了平静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口述中,清晰地了解他们是怎样一点点远离健康,背离生机的,看到疾病的误诊怎样和人性的确诊纠缠在一起……

根据统计,中国的误诊比率约为30%,和国际的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诸如直肠癌之类容易误诊的疾病,误诊的比率可能达到70%。

其实,被误诊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我们是共同的:医生责任心不强、诊疗技术不高、民众医学知识匮乏、社会上泛滥虚假医疗广告……每个被误诊者冒着的风险和面临的生存危机其实也同样悬在我们头上,我们不过是被命运暂时饶过的幸运者而已。

之所以记录这样的故事,是想让每个看到本书的读者能从误诊中联想到自己,借助每个误诊者的故事提醒自己,保护自己……

佟彤

2007.11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让误诊害了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佟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069327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3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4
丛书名
印张 1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4
152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