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邓子恢自述
内容
编辑推荐

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生前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深刻体会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情操,进一步了解他所经历的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进一步理解“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邓子恢亲自撰写的自传、回忆录、演讲记录、调查报告和书信,共17篇。这些历史文献,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真实地反映了邓子恢非凡的革命经历和理论思想,尤其是集中反映了他主持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期间关于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思想和理论主张。他的思想和理论主张,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上 编

战争年代

我的自传

 一、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等) 

 二、家庭主要成员(略) 

 三、主要社会关系(略) 

 四、革命前的朋友关系(略) 

 五、参加革命前个人简历

 六、入党情形

 七、入党后参加工作的情形

1.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2.闽西苏维埃时期

3.在福建沿海秘密工作时期

4.苏维埃中央政府时期

5.三年游击战争时期

6.抗日战争时期

7.解放战争时期

8.中南工作时期

解读:革命生涯的回顾与总结

一、辗转流传的珍贵文本与令人思索的写作背景

 二、重点叙述和理论总结的完美结合

从投身革命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

 一、大革命以前龙岩的政治经济概况和革命活动情形

 二、大革命时期龙岩的革命高潮与四-一五“清党” 

 三、1927年下半年的特殊情况与农运再起

 四、白土斗争与后田暴动

 五、龙岩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六、红四军入岩与全县暴动

 七、击破三省会剿与一九三。年的开展局面

 八、错误的“左”倾路线与龙岩根据地之沦陷

在江西崇义的革命斗争

发动福安农民运动

指导连江透堡农民减租斗争

红军入漳前后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

一、“左”倾路线给闽西带来严重恶果

二、艰苦卓绝的一九三五年

三、抗日反蒋新局面

 四、一切为了实现和平推动抗日 

 五、闽西南红军终于开赴抗日前线

 六、毛泽东路线的胜利

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与两条路线的斗争

一、关于向敌后发展问题

二、关于在敌后放手扩大人民武装、放手发动群众和

独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问题

三、关于统一战线与反磨擦问题

四、关于敌后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

五、关于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

下 编

农村变革与发展

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工作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二日)

 解读:对新民主主义农村经济体制的科学评估

论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三日)

 第一个问题:过渡时期党的总路线

 第二个问题:粮食问题

 第三个问题:关于农村工作

 附:在中共福建省第二次代表会议上的解答报告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福建省委办公厅整理)

 一、过渡时期社会性质问题

 二、对商业资本的改造问题

 三、农村中的富农问题

 四、土地国有的问题

 解读:全面阐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方向的长篇演讲

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

(一九五五年五月六日)

 一、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根本问题

 二、目前合作化运动情况的分析与今后的方针政策

 解读:农业合作化必须自愿互利,稳步前进

论农村人民内部矛盾和正确处理矛盾的方针办法

(一九五七年八月二十日)

 一、农村各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变化

 二、国家与合作社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针办法

 三、合作社内部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方针方法

 四、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方针办法

 五、结束语

 解读:正确处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经典之作

关于自留地问题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

(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六日)

解读:必须把五亿多农民安顿好

依靠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一、依靠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二、关于社队规模问题

三、人民公社内部的几个基本制度

四、当前开展春耕生产有关的几个问题

解读: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关于九湖公社林下大队的调查报告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三日)

 解读:调整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积校探索

关于“大包干”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

一、关于基本核算单位下放问题

二、体制下放后需要处理的问题

三、权力下放后大队干什么工作呢

四、权力下放后,小队要搞好劳动定额,评工记分

五、干部思想顾虑与大队的前途问题

六、关于粮食分配制度

七、征购任务如何分配

八、开发山区问题

九、如何管好自由市场、取缔投机倒把

解读:又寸人民公社饰制改革的重大突破

关于农业问题的报告

(一九六二年七月九日、十一日)

一、关于农业生产问题

二、关于人民公社问题

三、解答几个问题

解读:对农市寸人民公社“左”倾错误的最后批判

一、演讲的背景

二、演讲要点试析

附录:邓子恢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45年8月间日本人投降,沿运河线之淮阴、淮安、宝应、高邮等城市相继解放,华中的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个解放区已连成一片,成为包括三千多万人口的大解放区。此时中央对全国兵力部署有新的调整:将山东一一五师及新四军第三师部队调往东北,将新四军二师、七师及四师所属之九旅调往山东,华中只留一、四师部队合组华中军区,并成立华中分局,以我为分局书记,兼华中军区政委,张鼎丞同志为司令,粟裕、张爱萍两同志为副司令,谭震林同志为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1944年向江南浙江挺进的一师部队已主动撤回江北,以便集中力量巩固华中阵地,准备迎接国民党的新内战。

此时我及四师师部尚在淮北路西,接电后于10月问赶回淮阴。11月间华中分局与华中军区宣告成立,我们移驻淮安办公,当时即将华中地区重新区划,以原苏中地区划为第一、第二分区,苏北划为第三、第四分区,淮南划为第五、第六分区,淮北划为第七、第八分区,地方党也依次成立八个地委,只留淮南区党委管辖第五、第六地委。在行政上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李一氓同志任主席,方毅同志任副主席,下设八个专员公署。在军队编制上则将一、四师所属五个旅加上地方独立团编为一、三、四、六、九纵队,以后二师调回的五旅编为第七纵队,组成华中野战军,粟裕同志兼司令,谭震林同志兼政委,这是当时的力量部署和组织阵容。当时我们对地方群众运动的方针,在新解放区主要是开展“反奸清算”运动,在老解放区主要是抓紧“退租退息”运动,此时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1946年1月间,旧政协召开,谭震林同志应召飞往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回来后传达中央关于时局的新指示。我们当时过高估计和平局势,从而将各县的区队遣散回家,造成以后战争爆发时兵员补充的困难。4月间我和曾山同志同往延安,会见毛主席与中央其他负责同志,才知道国民党准备内战的阴谋,知道战争不可避免,当即电告华中分局从思想上、军事上、群众工作上立即准备,应付新战争局面。5月间我回到淮安,即根据中央“五四指示”召开了分局及各地委书记联席会议,立即在华中解放区全面进行土改。我们当时依已进行土改的阶级路线是依靠雇贫、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对土地的没收分配是采取“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方针(即对中农土地不动,而将地主、富农的土地同雇农、贫农按人口平分),这个方针深得人心。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不少干部叫喊群众运动过火,我们未为所动,仍然坚决贯彻,因此土改运动进展得很快,从6月开始到7月底,不到两个月时间即基本完成,这对华中解放战争的胜利起了极大的作用。

当时只有七地委(原淮北地区)采取机械阶段论,将土改分为先试点而后全面铺开的两个阶段的做法,这种做法在平常时期本来是正确的,但当时战争已经逼近,不允许我们慢慢来,同时淮北是个老解放区,经过了“三起三落”的“减租减息”运动,群众已经充分发动,可以不需要分两个阶段。七地委同志没有看到这个特点,等我们发觉纠正,已经丧失了时机。淮北战争是8月间爆发的,因而淮北土改没有完成,这也是造成以后七分区仓惶撤退的一个原因。当时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南路敌人进展很慢,但北路敌人强大兵力却从徐州向淮阴前进,当时我在淮北战场没有打好,西路敌军迫近淮阴,华野主力在苏北前线又来不及调回,我淮阴守备兵力薄弱,而七十四师及桂系第七军前进甚猛,为坚持淮阴,争取多一些时间便于华野后方北移,我们要求二纵队调到淮阴前线配合七纵和皮旅1在淮阴城下歼灭七十四师。但由于各种原因,二纵未能及时增援,19日早晨敌七十四师主力便攻进淮城,我华野主力赶到已难以挽回战局,因此9月19日晚我便放弃两淮。

此时北路与南路敌人已汇合为一,敌军比前强大,我不能再分两路应战,因此我们建议中央将山东与华中两个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由陈毅、粟裕、谭震林诸同志负责统一指挥,以便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接着涟水战役给敌七十四师以重大创伤,并在宿北战役歼敌四十九师,取得大胜。但由于敌人兵力强大继续前进,而中央又是采取诱敌深入,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因此1946年年底我们乃奉中央命令撤出华中战场,将主力转到山东作战,华中地区只留地方部队坚持。

P27-29

序言

邓子恢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生前曾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

《邓子恢自述》收录了邓子恢亲自撰写的自传、回忆录、演讲记录、调查报告和书信,共17篇。这些历史文献,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真实地反映了邓子恢非凡的革命经历和理论思想,尤其是集中反映了他主持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期间关于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思想和理论主张。他的思想和理论主张,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农村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解决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至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了解文献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特请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党史教研部主任蒋伯英教授对全书进行校编、注释,并对其中的10篇文献分别作了解读。

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深刻体会一位真正共产党人的品格和情操,进一步了解他所经历的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进一步理解“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

               2007年10月

后记

今年是我们敬爱的父亲邓子恢诞辰110周年。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卓越的农民运动和农村工作专家,他一生革命活动的丰富经验和思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出版社此时出版《邓子恢自述》有着特别的意义。

本书分上编和下编。上编8篇文稿,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邓子恢亲自撰写的自传、回忆录和口述记录。这8篇文稿各自独立成篇,虽然互不关联,但是串起来看,基本反映了他的前半生,即1896年出生到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之前的主要历程。关于邓子恢1952年以后的经历,迄今没有发现他口述或文字记述的笔录,他也从来没有在家里对我们谈过。为此,本书的下编选取了他1951年12月至1962年7月不同年代的9篇文稿。这9篇文稿有的是他的演讲记录,有的是他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也有他自己写的书信。这些文稿虽然不能反映他的全部思想,但在一些重要方面基本阐述了他在那个年代,特别是他在担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和国务院副总理期间关于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的思想和理论主张,因此同样可以视为一种“自述”。

这部《自述》,不仅是邓子恢一生革命经历的真实记录,也是我们党那一个历史时期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真实反映。我相信这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是有益的。

为了帮助读者全面清晰地理解邓子恢的生平及其思想理论,我们约请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原党史教研部主任蒋伯英教授对全书进行校编,作了注释,并为其中的10篇文稿分别写了解读。蒋伯英教授于1986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表了第一部《邓子恢传》,后来又是陈丕显、项南同志主持编写并于1996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邓子恢传》的主要执笔者之一,对邓子恢的生平与思想作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相信所附解读有助于读者对邓子恢有关文稿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的了解。在此,我代表邓子恢子女谨向蒋伯英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时,我们谨向人民出版社、本书编辑李春林和其他为本书出版给予帮助的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

               邓淮生

               2006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邓子恢自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子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58092
开本 16开
页数 4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16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7
丛书名
印张 3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