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宗璞(铁箫声里玉精神)/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有评论说,要研究宗璞,是要知道一点儿她的父亲冯友兰的。是为至评。

冯友兰在20世纪30年代就任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他一生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并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中年已事业有成。教书育人,学问和人品都受到尊重。在冯友兰为西南联合大学撰写的碑文里,我们不难感受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传承者和新文化的开拓者,那以国家、民族为一己大任的光荣的使命感、民族的自豪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几经丧权辱国,在国家兴亡之际,他们实践着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彰显了知识分子的精神尊严。

而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分子自身的地位和命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知识分子被迫走出了精神世界的象牙之塔,在血水、泪水和汗水里,经历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要打碎旧我,重塑自己的灵魂。“若惊道术多迁变,还向兴亡事里寻。”宗璞说自己的父亲在一次次的思想改造运动中,“自我改造的愿望是真诚的,没有经历过20世纪中叶的变迁和六七十年代的各种政治运动的人,是很难理解这种自我改造的愿望的。首先,一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促使了多少有智慧的人迈上走向炼狱的历程”(《三松堂断忆》)。

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中,宗璞说,冯友兰成了受到批判最多的人。“就像生活在聚光灯下,想逃也逃不出,想躲也躲不开。”她引用张岱年先生的话说:“在那种环境下,冯先生地位特殊,不仅没有‘言而当’的自由,甚至没有‘默而当’的自由。”

冯友兰一生都沉浸在他的哲学世界里,在清华园图书馆,冯友兰在办公室,幼年的宗璞和弟弟悄悄地在图书馆里跑上跑下,不敢打扰他的工作;与父亲一同走路,她总是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因为父亲在思想;在“文革”时,父亲安详地坐在一盘食物上,浑然不觉,“因为他在思想”。

正因如此,宗璞说:“一个哲学头脑的改造似乎更艰难一些,他需要思想的依据。就是说假话,也要在自己思想里能自圆其说,而不是不管不顾地照着说。于是便有了父亲连篇累牍的检讨。他已经给放在烧热的铁板上,只有戴着叮当作响的铁铃跳动。”

作为冯友兰的女儿,宗璞一直生活在三松堂,对冯友兰几十年来的命运遭际,荣辱沉浮,感同身受。她尊重父亲的哲学事业,也为父亲遭受到的种种鸣不平。

梁漱溟曾以“文革”中冯友兰曾谄媚江青为由,致信冯友兰,拒绝了冯友兰九十华诞会的邀请。后来在冯、梁的一次见面中,陪侍在旁的宗璞以她“童言无忌”的心情,对梁漱溟先生明晰地说了她的观点:

梁先生来信中的指责,我作为一个后辈,很难过。因为我以为您不该有这样的误会。父亲和江青的一切联系,都是当时组织上的安排。“组织上”三字的分量,量您当时是清楚的。江青半夜跑到我家地震棚,来时院中一片欢呼:“毛主席万岁!”江青处处代表毛主席,是谁给她的这权力?

我们习惯于责备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昕处的地位,尤其是解放以后的地位!古时一些政治怨愤每托男女之情,近来又有毛附于皮的比喻,最根本的是,知识分子是改造对象!中国的知识分子无独立地位,更无独立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对梁漱溟答录中一段记述的订正》)

宗璞时有“历史只能是写的历史”的怅惘。她说,对于历史的研究,“要有明察,要有仁心”,要有客观、公正和认真细致的研究态度:“记述历史首先必须要事实正确,不然一切判断都是虚伪的”,她引用蔡仲德先生的观点来说明白己的看法,“他认为冯先生的思想历程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缩影。他是从历史的高度、从社会的高度来看”。大历史背景下的人和事,都要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考察,失去了对特定历史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要想研究任何具体的人和事,都是极易产生偏颇的。

1982年9月1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赠予冯友兰名誉博士学位。宗璞侍八十七岁的老父扶杖远涉重洋赴美,并在博士学位的颁发典礼上代父宣读答词。

宗璞说:“这次旅行的实际动机是,据我们的小见识,以为父亲必须出一次国,不然不算解决了政治问题。”

宗璞因为家庭的背景和她自己的工作环境,始终生活在知识分子的氛围里,她的父辈们,特别是她的父亲冯友兰先生几十年的风雨坎坷,“文革”中因批孔在“文革”前后的浮沉,呼吸领会,使她对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遭际命运,自有与别人不同的切肤感受。

巴金在“文革”之后的《随想录》里说:“虽然我十分衰老,可是我还能用我自己的思想思考,我还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我是我自己,我回到我自己身上来了。”

回到自己身上来的冯友兰先生,在“文革”之后,以八十岁高龄,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宗璞很为父亲活过了“文革”而庆幸:“一个九十岁的哲学老人,活到今天,愈来愈看清了自己走过的路,不是更值得庆贺么?”

然而许多人都担心冯友兰不能完成他的书稿。

“1985年12月4日,是父亲的九十寿诞。我们家里本来没有庆寿习惯,母亲操劳一生,从未过一次生日。父亲戴上白饭巾,认真又宽宏地品尝每一道莱肴,一律说好。我高兴又担心,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有这样的聚会。”宗璞以她平静的语调,表达着女儿对老父的挚爱和担忧。

在父亲的九十华诞会上,宗璞也感受到了政治的逐渐清明和些许宽慰:“人们不再那么热衷证明过去了,过去反倒清楚起来。因为轮廓清楚了,才觉得有些事其实无须计较的。那飘拂的银髯,似乎表示对人生已做了一番提炼,把许多本身的不纯净,感受到的误解和曲解都洗去了。”

冯友兰在最后十五年,潜心《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不参加任何会议,宗璞说:“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欠佳,另一方面正表现了他看破一切、潇洒地‘愈写愈自由’的心境,他曾说,晋人懒得穿戴整齐,他当时很有体会,连穿戴都懒得,更不要说参加什么会了。甚至说:‘现在治病,是因为书未写完,等书完了,就不必治了。”’

因为目疾,冯友兰以口授方式,完成了一百五十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宗璞说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他拼着性命支撑着写完了这部书;也是辉煌的,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

书成四个月之后,冯友兰安然离去。

我用热毛巾拭过他安详的紧闭了双目的脸庞,真的听到了一声叹息,那是多年来回响在耳边的。再无须我操心侍候,再得不到他的关心和荫庇,我的烦恼,他无须耳和目便能了解,现在再也无法交流,天下耳聪目明的人很多,却再也没有人懂得我的有些话。

他无须再说什么,他的嘱托,已浸透在我六十二年的生命里,在弟子们的事业中,在他的心血铸成的书页间。

哲学界人士和亲友们认为父亲的一生总算圆满,学术成就和他从事的教育事业使他中年便享盛名,晚年又见到了时代的变化,生活上有女儿侍奉,诸事不用操心,能在哲学的清纯世界中自得其乐。而且,他的重要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八十岁才开始写,许多人都担心他写不完,他居然写完了。他是拼着性命支撑着,他一定要写完这部书。

母亲去世后,照料年迈的父亲是宗璞最重要的任务。作为父亲的女儿,而且是几十年都任他身边的女儿,宗璞不无幽默地形容,她在父亲的晚年又身兼儿大职务,秘书、管家兼门房,医生、护士带跑堂。应门该有三尺之童,而她七十岁了还要为家事奔波。

对于宗璞来说,照顾父亲晚年的生活,饮食起居,不仅是一个女儿应尽的孝心,还有一层更蚕要的意义。“文革”之后,知识分子渐渐有了比较自由的思想空间,经历了“文革”的风雨迭宕、荣辱沉浮,冯友兰在八十岁高龄,开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作为冯友兰的女儿,几十年来,三松堂下,她与父亲息息相通,荣辱与共,她理解父亲写《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含义。

“我从小到大,直到后来工作,都没有离开家,尤其是在母亲去世之后,照顾父亲就成了我的重任。有朋友对我说,你就是一字不写,把先生照顾好,你的功劳就够大了。我是努力去做的。我常常觉得,我不只对父亲尽孝心,我是对中国文化尽一个炎黄子孙的孝心。”

宗璞尽了自己的孝心,圆满地完成了她照顾父亲的重任,父亲辞世,宗璞身上少了责任和重担。然而,从此,再没有了父亲这棵大树的荫庇,母亲去世之后,她又要面对三松堂里没有了父亲的日月了。

P3-12

序言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这是一套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人物聚焦书系。

都说眼下属于图像时代。此话颇有道理。且不说电视、电影、光盘等主导着文化消费和阅读走向,单单老照片、老漫画、老插图等历史陈迹的异军突起,便足以表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在文字里感受生活、感受历史,他们越来越愿意从历史图片中阅读人物、阅读历史。的确,一个个生活场景,一张张肖像,乃至一页页手稿,往往能蕴含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更为特别的内容,因而也更能吸引读者的兴趣,诱发读者的想像。

这些年来,每次出国访问,总要买上一些图书。在它们中间,我特别喜欢文字简练、图片丰富并且两者相得益彰的人物图书,如《凡高兄弟》、“弗吉丽亚‘伍尔芙》等。这些图书,在结构、编排、开本诸方面,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正是受到这些图书的启发,我产生了编辑一套人物画传类型的丛书的想法。非常幸运的是,我的这一想法,得到大象出版社诸位朋友的热情支持,这便是“大象人物聚焦书系”的由来。

说“聚焦”而非“传记”,是因为严格地讲,书系中的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记的方式来写人物,而是尽量以人物一生为背景,来扫描、来透视作者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片断几年前在“沧桑看云系列”中,我曾采用过这种写法。这样的文字假如能与历史照片、图片找到合适的形式结合起来,当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种形式的画传。同时,在正文之外,本书系还特意以“补白”方式选摘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等文字。图片的说明也改变通常的模式,尽量使之较为活泼,更具内涵。我想,这样的编排,能够使一个人物的一生,在较小的篇幅中多层次、多侧面、更生动地呈现出来。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现历史场景中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在审视现实中的知识分子本身。这便是我对这套描述历史人物的书系情有独钟、乐此不疲的原因。

2000年、2001年两年里,我先后完成了对巴金、梁思成、丁聪等十位人物图书的出版。我很高兴这一图文并茂的形式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为此,自2O02年起,我将广邀新的作者加盟,“书系”不再仅限于我个人的创作,而是由更多的作者来描述更多的人物。我的设想是,经过几年的努力之后,该书系能够以它特有的形式,构成百年中国历史人物的斑斓长卷。

愿这一设想早日成为现实。

20O1年12月25日,北京

内容推荐

大象人物聚焦书系采用了文图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以简洁的文字来阐释图片,以丰富的图片来注解文字。那一帧帧名人的生活存照,那一张张旧时的珍贵老照片,正蕴藏着用再多文字也难以描述的内涵。

本套书能引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加强对现实的深思,以及对当代知识分子,特别是时代知识精英的关照。

本书为该套书之一,主要展现了现代女作家宗璞的辉煌一生。

编辑推荐

本书是突出历史照片和图片资料的《大象人物聚焦书系》之一。该书以简练的文字、丰富的图片为我们展现了现代女作家宗璞的辉煌一生。除了正文外,还选摘了宗璞自1928年始至今的生平大事记。该书图片说明力求改变通常的模式,从而较为活泼,也更具内涵,使一个人的一生多层次、多侧面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宗璞(铁箫声里玉精神)/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常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47762
开本 16开
页数 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6.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1
180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