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的力量/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文化的力量》收录青年作家王月鹏最新作品40余篇,因了作者心灵和语言世界的底色是本真的,他的文字世界也形成了稚拙趣味和简洁美学。

内容推荐

《文化的力量》收录青年作家王月鹏最新作品40余篇,分为“此在”、“彼在”、“何在”三辑,分别对地理空间、精神空间和文化的更多可能性进行了探寻与追问。因了作者心灵和语言世界的底色是本真的,他的文字世界也形成了稚拙趣味和简洁美学。这趣味和美感并非是协调持衡的,而是如同一盏陈年瓷器,由许多丝丝缕缕的裂纹织造起来。因此,裂缝被生产的过程,也是我与另一个我聚焦并对话的过程。

目录

天马栈桥

心愿树

静物与光影

万松浦

高处的镜子

山谷的语言

西港

河套湿地

牟氏庄园的内与外

“大明湖的芦苇怎么样了?”

烟雨武夷山

城与乡

葡园

草根的守望

被遮蔽的民间

他者的意味

内心的冲突

我难道问了什么吗?

在等待之外

肉身和精神的双重抵押

精神对话

话语的可能

写下怕和爱

我的“城与乡”

是介人的,也是穿越的

回到常识

从词语开始的写作

面对时间的写作

作为写作底色的时代

在鲁院,在自己的房间

在场的表达

找寻属于自己的可能性

写作终将继续

心安的理由

欲言又止的表情

散文与现实的互为辨析,以及我们的局限

我与《散文》

情怀:关于散文的断片

试读章节

天马栈桥

我一次次走近又离开那座栈桥。当我试图表达我的感受时,总是欲言又止。终于有一天,我停步,回首,从一个不远也不近的距离打量栈桥,恍然发现它在面对大海遥望彼岸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欲言又止的表情。这个发现让我备受安慰,让我从此知道一个人与一座桥之间,其实是有诸多相仿之处的。人生的某些际遇,倘若大海给不出答案,或许从栈桥那里可以得到解释。

栈桥是一个态度。我从它的欲言又止的表情里,看到了一种坚定。置身波涛之中,它并不期望抵达彼岸,也无意于征服什么,它只是固守属于自己的一份命运,这是最诚实的生命态度。

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让我的书写和表达变得尴尬。

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之中,如果栈桥也有欲望的话,那么它的欲望则是对于风浪的欲望,它向大海深处的延伸,只为了更真实地看到和体验风浪内部的秘密。在海之上,并不企望征服大海,它停止在一个应当停止的位置,保持了一种理性又节制的姿态,拒绝彼岸的诱惑,拒绝所谓的征服。它知道,大海是永远不可以用来征服的。海纳百川,当“百川”都成为被人类欲望玷污的伤口,大海别无选择的容纳显得更加悲壮。栈桥甚至拒绝作为桥的所谓使命,在遍地架桥的现实世界,它是另一种桥——不以抵达彼岸为目的。在道路断裂的地方,它承担人类与风浪之间的沟通,接续一些更为重要的东西。

栈桥拒绝联接此岸与彼岸,但我相信栈桥一定联接了一些什么。有些不为人知的消息,从大海深处乘着风浪而来。

看到大海内部的风暴,听懂海浪携带的消息,并且据此明白了彼岸的世界。栈桥向着彼岸保持守望的姿态,这是一种坚持还是一种放弃?

懂得放弃,愿意慢下来,是何其不易的境界。

遇山辟山,逢河架桥。然而这世界并非全是坦途和通途。看不见的裂痕与沟壑,不仅仅是在大地身上,也在人的心上,任何外在的联接其实都是无效的。太多的桥弱不禁风轰然倒塌,通往目的地之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斩断,然后风也平,浪也静。这并不是一个真实的海。

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每一块碎片都是一个向往尊严的独立存在。

倘若人心是龟裂的,播种将是一件徒劳的事情,所谓明天也会变得更加遥远和无望。

栈桥的存在让我明白了,局部地观察桥,单独看待一段桥,或许更易于理解漫漫长路。那些所谓完整的宏大意义,常常不过是一个虚空。我们都是道路的奔波者。我们无路可逃。结束或开始,解脱或陷人,每一次选择都悲欣交集。我时常想,是否可以把脚下的漫漫长路分割成为若干份,每一份都视同一段栈桥,以缓慢和从容的心态去走,拒绝风雨兼程。慢下来,才会更清楚地看到沿路的事物。

这座名叫天马栈桥的桥,位于黄海之滨,套子湾畔。夹河在这里浩荡人海,夕阳下可见鸥鸟翔集,波光粼粼。从天马栈桥西行不足百里,是蓬莱仙境,那里可以看到黄海与渤海的交汇处,一条分界线,隔开了两个海。

天马栈桥在我所工作与生活的这个工业新城的西部。栈桥向海里探进四百多米,形似一个跳跃的音符。桥身是木板铺就的,脚底下腾起原木的清香与海的气息。岸边有大片葡萄园,被誉为这个城市的“肺”。很多人周末赶到这里,像是奔赴一个约定,又像是在逃离什么。当这种浪漫越来越日常化,天马栈桥被赋予爱的意味,到栈桥上摄影留念几乎成为这个城市婚礼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环节。海是背景,栈桥是爱情的见证者,也是浪漫情怀的参与者。在一个追求速度与效益的工业城市,天马栈桥谢绝速度,保有正常温度和客观立场,且以爱的宣言为己任,这样一个建筑作品的诞生,是我心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精神事件。我知道,它顺应了这个城市和这个时代深处的精神潜流,就像栈桥深入大海内部洞察了风浪的心思和秘密一样。相对于那些所谓功能意义上的桥,栈桥是“残缺”的,它以自身的不完整,表达某种越来越罕见的自主与健全。

像一个巨大的隐喻。

海是不可穷尽的。栈桥懂得海的不可穷尽。它让我想到另一种人生态度。拒绝速度,拒绝对彼岸的抵达。并且,它是有爱的,见证爱,宣示爱,滋养爱。

几乎每个周末,我都到天马栈桥附近的一个小屋去读书写作和发呆。站在阳台上,整个葡萄园尽收眼底。我对这片葡萄园心存忧虑,就像面对一个精致的工艺品,越发担心它哪一天会被跌碎。在别人的不以为然里,我在做着杞人忧天的事情。

P1-3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美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王童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关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呜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的力量/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月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809670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2015231132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9
16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