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花落的声音
内容
编辑推荐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刹,深藏于繁攘的京都闹市之中;一个深结佛缘的修行者,带着虔诚的心,一次次地探访它,一次次地亲近它:溯源佛寺的过往历史,虔诚地拜谒佛祖,与高僧谈佛、谈法。在佛寺的清净幽远中,在佛法的博大精深中,悄悄地洗掉过往的红尘,体味到心物本有的空灵之美,同时也使读者的心,自然安恬。

内容推荐

  一座承载了太多历史故事,见证了太多世事繁华的京都古刹,在快节奏的生活旋律中渐渐被人遗忘。  作者以优美的文字把它重现以读者的面前。和读者一起回顾它的过往历史,感受它清静幽远的氛围,全味佛学的宽容博大,或许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回记忆,更能得到心灵的宁静和休憩。  虽是佛寺游访,但轻松而不凝重,诗意而不呆板。优美的寺院风景图片,令人深深地感受到佛寺的庄重与出尘,幽雅与清远。

目录

一 人生若只如初见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悯忠台

五方佛殿

观音殿

法堂·藏经阁

瑜伽焰口

寺前无门关

二 梦里桃源知何在

寻找法源寺

寺之清气

人间天上

活着的四大天王

树倒藤枯时如何

花落的声音

五台山僧

蔬畦净晚烟

三 胜地花开香雪海

失落的明珠

花亦名爱官

香雪海·丁香诗会

寂静的角落

李敖来访

尾 声

试读章节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沿着甬路向天王殿走去。甬路左右两边是钟楼和鼓楼。钟、鼓楼一层的窗户都是圆圆的,与整个楼高相比颇小巧,就像两只圆圆的眼睛。二楼的窗户则是长拱形的,显得略大一些。两座楼前各有两丛两三米高的灌木,长势很好,看起来就像钟楼和鼓楼各长了两只脚,稳稳地扎根于地下。

过了钟、鼓楼,迎面立着一一尊三米多高的铁质香炉,上半部分长满了铁锈。它的最上面是一个两层重檐,重檐之下原本用来烧香的空间被围上了铁丝网,铁丝网也早已生锈了。炉身保存得很好,没有太多锈迹,花纹很清晰,凸出于平面之上。图案主要是后天八卦、云纹、荷花、莲藕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仙气和灵气的吉祥物。此外,八个方向的卦与卦之间都雕有各种动态的仙鹤:有的仿佛在衔云,有的欲叼荷花,有的展翅飞翔,还有的调皮地曲颈将长喙伸入到八卦的两爻之间……炉身下部镌有“庚戌年乙酉月吉日造”、“慈宁宫管事提督……”等字样。从“庚戌年”这个时间和“慈宁宫”及“管事提督”这两个名称来推测,当为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造立。

紧挨着这个铁质大香炉的是一个陶制抓耳式香炉,正面是“北京法源寺”五个大字,炉身上清楚地记载了它的铸造时间和监铸人等。

过了这两个香炉,甬路的左边是四棵碗口粗的新柏,显然是近年才种上的,右边则是古柏与新柏间错。据说这些古柏的树龄有五六百年了,树干有一人合抱那么粗,树纹是纵向的,有的呈好看的螺旋形。

殿门前是两尊威武的大铜狮,左雄右雌,身体均呈墨绿色。它们的脖子上都饰有璎珞,奋目张口,仿佛正在发出狮子吼似的。雄狮右爪下按着一个精致的铜球就像它的一个精致的“玩具”!雌狮则左爪下按着一头很小的幼狮,幼狮四脚朝天,肚皮凸起,好像吃得饱饱的,正在打滚嬉闹,很开心的样子。铜狮后各有一个大水罐,大概是古时防火用的。

天王殿不大,窗户是假的,水泥做的花纹,窗格和窗框非常逼真,富有装饰性。殿两旁的围墙上各有一个侧门,从侧门向两边延展,是两带青青的竹林。竹林葱郁繁盛,掩住了围墙。

进得天王殿,一尊弥勒菩萨的化身布袋和尚像,笑笑地看着众人。这一尊是明代的夹纻金漆像,高一米多点儿,颜色已褪成红褐色了,身上也有几处漆剥落了,还有一些折痕和划痕,深浅不一,就更添了几分古意。

欢喜弥勒是人人都喜欢的,我也不例外。据说布袋和尚是五代梁时明州奉化县人,名契此,号长汀子。他常常背着一个大布袋,游走于街坊行乞。不管讨到什么,米饭也好,鱼肉也好,除了吃八口以外,剩下的都收到布袋里。每逢闹市,他就打开布袋,把所有的东西都倒出来,撒在地上让人看。然后又一一拈起来,问人:“你道这个是什么?”良久,没有人回答,他就又收回袋中,自顾自背走了。他常常以纸包屎给人看,说,“这个是弥勒内院的。”有时候又说,“这个是兜率天的。”

在布袋和尚的传记中,我最喜欢的是这样一段场景:布袋和尚行乞的时候,身后每每跟着十八个小儿,人们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想来应是菩萨从兜率天带下来的眷属吧。有一天,布袋和尚在河里洗澡,十八个小儿一密谋,把他放在岸上的衣服给抱走了。布袋和尚急得大喊大叫,沿河追逐,众小儿和围观的人大笑不已。这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的一幕呵!也因此,人们发现了菩萨的马阴藏相,进一步地证实了他的不凡。

此外,我还喜欢布袋和尚的一首诗。他生时游走于江、浙、闽一带,在萍水相逢的凡夫俗子眼中,不过是一个形容猥琐、邋邋遢遢的胖和尚,谁会想到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呢!想来他在云游的过程中,也饱尝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故而他有一首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P5-7

序言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声音,叫天籁。我想,花落的声音就是其中的一种。久居喧闹的大都市,我们习惯了车流声、喇叭声、电锯声等各种机器的轰鸣声,请问:你还记得天籁这种声音吗?有一个词,叫做“如闻天籁”,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听到天籁时的感觉吗?

2005年夏末秋初的一天,我坐在北京南城法源寺的最后一进院落里,其时是中午十二点多。整个寺庙似乎都已经陷入沉沉的睡眠中。我一个人坐在卧佛殿的台基上,看着眼前已有三百多年的老银杏,两棵已经结了果儿的西府海棠,娑罗树,老槐树;看着浓荫匝地,树影斑驳,听到鸟雀啁啾,地下水流动的淙淙声,感到一种寂静的清凉。这个时候,一阵微风吹来,老槐树的枝柯轻轻地摇电,很多淡绿色的小槐花悄然飘落,落到长了青苔的灰砖地面上,发出很大的响声,就像下了一阵稀疏的淡绿色花雨。以前我一直以为这么小的花,就像雪花一样,落地是无声的,没想到它落地时声音这么大。这老槐树落花的声音,一朵朵,都落进了我空空的心里。

我想,这就是天籁,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在古老的法源寺——滚滚红尘中的一个寂静的角落,被我偶遇了。我是多么幸运!

其实,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类似的场景,一直被我珍藏在心里,成为无法与人分享的心底最宝贵的秘密。记得1998年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好像是一个初夏的午后,我一个人坐在寺庙的后院里——当时柏林寺刚刚把一大块洼地买下来,还没有填平,但是已经准备动工了。偌大的院子里东一堆、西一堆地散放着建筑材料,一个人影也没有。我手托下巴,坐在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有一种慵懒的舒适。这个时候,我发现远远的围墙边,有一棵很粗的老柳树,树冠很大很大。一阵不疾不徐的风吹来,老柳树摇动起来,它的成千上万个枝条,一部分上扬,一部分低垂,一部分飘飞,一部分回落,随着风势千回百转,低徊不已。整个树冠就像一个绿色的湖,被风舞动得绿浪绵绵,荡漾不止。这是老柳树一个人的舞蹈,也是它的无数个柔软的枝条的集体舞蹈,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柳浪”吧。

那一次,我注视着那棵老柳树,在圆木上坐了足足有半个多小时,直到有人来找我。虽然那不是天籁,但是它本质上是有跟天籁一样的东西,或许应该称之为天机吧。

还有一次是在1995年的夏天,在湖北的莲花山。一日清晨,朝日初升,我漫步在莲花山的小路上,空气湿润清凉。小路两边种着很多小树,还有一些小草花,它们的枝叶和花朵托举着一颖颗清澈的露珠,沐浴在晨光里,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新的美。一阵微风吹来,携带着山下湖水的气息,小树和花都从容地随风向一侧弯去,风止时,它们又徐徐地回来,恢复静立的模样。它们的从容和舒缓,深深地打动了我。我问自己:你能像小树和花一样缘来则动、缘去则止吗?你能像它们一样从容不迫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无心之美,是有心的人所做不到的。

学佛以后,接触到了禅。我常常觉得,在上述的这些意境里,蕴含着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它是不是就是禅呢?如果是,那么我能够告诉诸位的只有一句话:诗心入禅机。只有保持一颗诗意的心,才能品尝到大自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禅意之美,也才能得到人生最高的心灵享受。就像陶渊明在《饮酒》之五中所描述的那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 洁

2006年12月于东篱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花落的声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464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5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