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头饰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那极尽雍容的头饰、黛眉轻蹙的眉妆、风情万种的耳铛、争奇斗艳的簪花……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头饰”的传承文化,包括头饰的历史流变、历代新意迭出的化妆样式、仪态万千的发饰发式与发髻、头饰的文化诠释,本书选配的上百幅图片,多采自历代的传世图片、出土文物和今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尽情地向我们展示了华夏民族的典雅之美,传统之美。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头饰美的佳作。作者集多年的研究,以一行行轻盈的文字和一幅幅精美的图片,提示出一条智慧的中国先民关于美的探索之路。那极尽雍容的头饰、黛眉轻蹙的眉妆、风情万种的耳铛、争奇斗艳的簪花……尽情地向我们展示了华夏民族的典雅之美,自然之美。

目录

第一章 从邃古至近代:头饰的历史流变

一、远古时期:华夏衣冠之始/1

二、商周时期:首服之制已具雏形/3

三、秦汉时期:日趋华丽的衣冠头饰/5

四、魏晋南北时期:多变的头饰风潮/13

五、隋唐五代时期:吞吐吸纳极尽雍容的头饰/19

六、宋代:内敛简约的衣冠头饰/27

七、辽金元时期:多民族头饰的交融/33

八、明代:衣冠制度的承袭与创新/39

九、清代:从剃发易服到“辫子革命”/47

十、近代:从“辫子革命”走向世界大潮/57

第二章 历代新意迭出的化妆样式

一、五彩缤纷的睑妆/61

(一)红妆:永不褪色的记忆/61

(二)白妆:素妆匀抹出春月/66

(三)花钿妆:巧手贴出一个个多彩的容颜/68

二、眉妆:黛眉轻蹙远山微/71

三、唇妆:点破樱桃一点红/77

四、额妆:从额黄到抹额/81

五、耳著明月珰:万千风采话耳饰/87

六、遮盖与炫耀:从面衣到面具/91

七、古人妆饰的悲情一章:亏体饰/93

(一)文面:镌刻在面部的文化符号/93

(二)凿齿:多元的手段与效果/95

(三)穿鼻与穿耳:习俗的延续/96

(四)头骨枕部改形: “无意”与“自然”的审美效果/98

第三章 仪态万千的发饰、发式与发髻

一、首饰:宝钿花钗饰美发/99

(一)发簪:最宜簪助美人头/99

(二)逸态横生的各种发钗/101

(三)随步履而颤动的步摇/105

(四)“胜”与“钿”:一种别样的首饰物/106

(五)梳饰:发梳绰态可为饰/108

(六)花饰:争奇斗妍竞簪花/11O

二、巾帕冠帽饰/119

(一)巾帻、幞头的产生和演变/119

(二)冠帽饰:礼仪性的象征之物/123

三、发式:从披头散发到挽发编辫/127

(一)披发发式/128

(二)总发发式/129

(三)薤发发式/132

四、发髻:秀发感触的风情/135

(一)高髻式:巍峨高耸直冲霄汉的发髻/135

(二)垂髻式:下垂倾斜摇摇欲坠的发髻/144

(三)平髻式:安闲俯卧于头顶的发髻/147

五、发鬓与发鬟:厚薄长短总相宜/149

(一)疏密有致的发鬓/149

(二)高低圆锐的发鬟/150

第四章 头饰的文化诠释

一、头饰与生命礼俗/153

(一)头饰与生育礼俗/153

(二)头饰与成年礼/157

(三)头饰与婚礼/160

(四)头饰与丧礼/161

二、头面妆饰与图腾崇拜/163

三、头饰之典:源于头饰的俗语典故/167

(一)巾帼不让须眉/168

(二)从冠冕堂皇到充耳不闻/169

(三)结发夫妻/171

(四)从绿头巾到绿帽子/172

(五) “被发缨冠”、“狗尾续貂”/173

四、古代头饰轶闻掌故趣谈/175

(一)谁是耳环的始作俑者/175

(二)陶母截发待客/175

(三)不辱使命的诸发、廉稽/176

(四)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177

(五)吕洞宾剃去了朱元璋的瘌痢头/178

(六)乾隆爷剃头/180

(七)成汤剪发祈雨/183

(八)曹操割发代首/183

(九)杨贵妃割发示死/184

(十)画“网巾”的先生/186

(十一)不值钱的乌纱帽/187

五、头饰:辨族别异的一种文化符号/189

后记/194

试读章节

我们的祖先在丛林山塬上嬉戏追逐,以野果来充饥果腹的混沌时代,想必是没有任何衣和饰的,仅靠天然的体毛来抵御自然的风寒。但有一天,当他们不慎从树枝上跌落下来,跟猿作揖而别,开始直立行走的时候,慢慢地也就萌生了要在头部作点文章的念想。

“牵一发而动全身”,开端总是可贵的。当人类这种群居动物懂得用头饰之类的“文化”来巧妙地“遮避”或夸饰自身的时候,头饰就发生了,随之也就有了头饰的欣赏者和记录者。然而,古代先民头饰的缘起及形态,或许是由于记录者的疏忽,亦或是文字的失落,欲窥其详,已弗可能。

文字的失落并不等于历史的失落。后世的学究,在把玩头饰这一束文化之花的时候,引经据典,诘难拷问,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或日头饰源于装饰美的需要,或说源于遮羞的观念,或主张源于实用的目的,或强调护符避邪、吸引异性。我们认为,头饰的起源既有来自于御寒遮羞、装饰悦目、劳动的因素,也有来自模仿与混同、魇胜与传感的诱因,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思维基础。

可以想见,在刚刚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除了披发的自然发式之外,是没有任何头面装饰的。但早期人类在漫长的狩猎、采集过程中,每天都是希望与恐惧并存的,他们既希望狩猎能够成功,又担心在采集、狩猎过程中受到凶猛巨型怪兽的伤害,于是乎,便采用狩猎过程中获取的动物的皮毛尾羽,把自己刻意装扮成动物的形象,借助以类呼类的交感巫术,企图在渔猎和采集中为自身的生命安全增添一层保护色,并提高猎获动物的成功率。源于此,想必这时人类的头饰是有意识地做成某一种式样了。而这个时期就是《礼记·礼运篇》所说的“未有麻丝,衣其羽皮”,或《后汉书·舆服志》所云的“衣毛而帽皮”的上古时期。

在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先民们,其发式已经有披发、断发和辫发等三种基本的式样,并且懂得用动物的肢骨、玉石、象牙等材料制作发饰物——发笄、梳篦,耳饰物——耳块、耳环等,首饰具备了一定的雏形。同时,从一些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涂有红色的贝类饰物与墓中的赤铁矿粉来推断,当时的人们似乎已经有了简单的面妆了。

商周时期是我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并逐步走向完善的时期,尤其是到了周代,在职官设置中,已经出现了“司服”一职,负责安排帝王贵族的穿着,管理服制的实施,并且冠服制度还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为礼仪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按周制,礼分吉、凶、军、宾、嘉等“五礼”,参加各种不同礼仪的不同身份的人,在着装上都有相应的规定。如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参加祭祀时,必须戴非常贵重的冕冠。冕冠的形制为,在冠的顶端覆盖一块木板,称“铤”。冕板多呈长形,前圆后方,上下两面分别用玄色和缥色细布裱糊,前后两端垂以五彩丝线编成的“藻”,藻上穿缀玉珠,名“旒”,一串玉珠即为一旒,依级别有一、三、五、七、九及十二旒之别。冠身两侧各施小孔,名“纽”,戴冠后在纽内贯以发笄,固定冠体与发髻。两耳旁各垂一段丝绳,名“统”,统的末端各系一颗丸状玉石,名“充耳”,悬挂耳边,意在提醒戴冠者勿听信谗言。据说,后人所说的“冠冕堂皇”和“充耳不闻”,皆受此繁缛的冕冠启发而来。

从河南安阳殷墟古墓出土的大量玉器和陶俑上的人物形象来看,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为主,且辫发样式很多,有的总发于顶,再编成一条辫子,垂于脑后;有的左右梳两辫,垂于两侧,辫梢卷曲;有的将发辫盘于头顶。除辫发外,当时的男子大都冠巾戴帽,很少科头露顶。但巾帽形制简单,通常作帽箍式,颇似人类早期的束发器,惟材料更精进了。商代妇女发型亦多以梳辫为主,发辫或卷曲垂肩,或盘梳成l顶心髻,用一支骨簪横贯其间以固定。总体而言,商代社会中的发型和冠式,构成当时服饰仪态的重要环节。下层社会成员,因条件所限,发饰品非常普通,少求格调。中上层社会成员,喜著冠,且冠式群出,饰品等次有差,不断推陈出新。依冠式以序等列,建制度以旌其仪,当发轫于夏代而廓立于殷商。后世服饰制度中,作为等级标志的冠冕制度,在商代已初显端倪,其章其式,明显可考。

商之后的周,礼乐制度相当完善,戴冠已成为礼的一个部分,所以当时男子的发式已不同于商代的辫发,而是将头发向上梳结于顶,再盘结挽髻,罩以冠巾,且巾帽形制比商代丰富,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等多种。大几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百家争鸣,社会急剧动荡,各诸侯国不拘周礼,纷纷进行服装改革,创制自己的服饰,并把服饰制度与治国安邦联系起来,其结果是齐桓公“高冠博带”,楚庄王“鲜冠组缨”,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服饰来“治其国,其国治”(《墨子·公孟》)。

在春秋诸王的变服风潮中,赵武灵王为了组织骑兵,在向西北少数民族学习骑射的同时,引进便于骑射的“胡服”。和胡服相配套,当时西北少数民族所戴的缀有貂尾、形如簸箕的冠帽也被引进,并稍加改制,把原来用于御寒的貂尾改为冠上饰物。数年后,赵武灵王传位其子赵惠文王,遂以其名称此冠,谓“赵惠文冠”。秦灭赵后,又以其君之冠赐近臣。后来历朝历代流行的大冠、武弁、建冠、笼冠、貂婵冠、貂婵笼巾之形制,多仿赵惠文冠。

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的发式仍以辫发为主,只不过辫发方式略有不同,有的后背长辫中结成双环,也有的下垂成圆锥形。河南金村出土的青铜女俑将头发梳成双辫,搭在胸前;有的在辫梢上接一段假发,下垂过膝;也有的将头发盘成髻,垂至脑后,发髻后倾,有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翘”式样。P1-4

后记

最初对我国的传统服饰发生兴趣,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在1992年第一次刊发了有关头饰研究的文章。这之后的十多年里,我个人的学术兴趣已由社会生活史转向东亚稻作文明史和民族历史地理方面,对我国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逐渐淡漠了。然而,对服饰尤其是头饰文化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改变,几乎每年都要写一些有关服饰文化方面的文字。

或许是出于对传统民族服饰的长期关注,在研究之余总想尝试性地写一点通俗的东西,把服饰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尽量简明地表述出来,可迟迟没有真的行动。也就是在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和一位文化圈内的朋友闲聊之时,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听出来了,当时朋友的调侃还有一层意思,说的是我们由于长期习惯于某一种思维定势和写作习惯,弄不出真正有血有肉的东西。确实也是,做事也罢,写作也好,要改变熟悉的习惯,换到另外一个频道,并不是像换口味那样来得轻松和自然。然而,什么事情也并不是不可能,何况学术研究除了进行文化传承之外,文化下基层也并不是与学者毫无关联的事情。

出于这样的念想,近几年来,在从事学术研究之余,我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有关头饰的通俗文字,最后集成这本书,呈现给读者。需要加以特别说明的是,本书选配的上百幅图片,多采自历代的传世图片、出土文物和今人大量的研究成果,本应该一一注明出处,让读者能够按图索骥,进一步去翻阅传统服饰的“典籍”,走进古人的生活,与古人更好的对话。然而,为了不打断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行文的拖泥带水,我们还是取消了注释,统一了体例。所以,这里要郑重地向此前呕心沥血考证服饰名物的所有的学人说一声感谢,如果没有你们先前的研究作为铺垫,上下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头饰文化史,我们是无法勾勒出大致的轮廓的。  另外,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本书在纲目的设计上,稍微打破了学院派的成规,力求简约、灵动而又避免流于形式上的花哨。但由于是初次尝试,应该有许多不到位的地方,高下良窳还诚望识者教正。我们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们能高屋建瓴,进一步发掘电料,继古弘今,续写中国传统头饰:文化史,使之代代相传。

管彦波 2006年11月5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头饰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管彦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50407
开本 16开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时尚娱乐-美容护肤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2006150243
中图分类号 TS974.2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35
16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