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推销员之死/译文名著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推销员之死》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该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内容推荐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荣获普利策奖和纽约剧评界奖,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推销员威利·洛曼因年老体衰,要求在办公室里工作,却被老板辞退。威利懊丧之下,责怪两个儿子不务正业,一事无成。儿子反唇相讥,嘲笑他不过是个蹩脚的跑街罢了。老推销员做了一辈子的美梦,现在全都幻灭了,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他梦呓似的与他那已故的、在非洲发财致富的大哥争论个人爱好的事业,最后他为使家庭获得一笔人寿保险费,在深夜驾车外出撞毁身亡。该剧体现了米勒的悲剧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揭示了美国梦的真谛,告诫我们单纯地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和充实;否则,梦成虚妄,必然导致毁灭。

本书为《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和《都是我的儿子》合集,是阿瑟·米勒代表剧作集。

目录

推销员之死

萨勒姆的女巫

都是我的儿子

试读章节

但是,美国某一推销员协会却把作者奉为自己的守护神,而另有一些推销员商会则抱怨说,由于它的影响,使他们在招聘新推销员时遇到了困难。好莱坞曾不惜耗资百万把它拍成电影,却又害怕它在社会上引起不良后果,挖空心思在正片前加演一部文献纪录片,特意说明推销业对社会经济是多么的重要,推销员的生活是多么有保障,而正片中的主角只不过是极其个别的例子而已。

米勒在与《纽约时报》记者的一次谈话中强调他写此剧的主要动机是想“维护个人的尊严”。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说,此剧“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人在世态炎凉的社会中生存的景象。那个世界不是一个家,甚至也不是一个公开的战场,而是一群克服失败的恐惧、前途无量的人物的盘踞地”。一九八三年,密勒在北京时又说,“我是要探索如何通过一出戏反映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现实,以及人的梦想。写这出戏时,我抛开了一切顾虑,只追求写出反映真实的内容……这出戏一直保持着它的影响,因为它反映了这个混乱的现代社会中各种自相矛盾的现象,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自相矛盾。”在他的自传中,米勒还透露道:

“我在写作过程中嗤嗤发笑,主要是针对威利那种彻头彻尾自相矛盾的心理,正是在这种笑声中突然有一天下午冒出了这出戏的剧名。以往有些剧本,诸如《大主教面临死亡》、《死亡和处女》四部曲等等——凡是剧名带有死亡这个字眼儿的戏素来都是既严肃又高雅的,而现在一个诙谐人物,一大堆伤心的矛盾,一个丑角,居然要用上它啦.这可真有点叫人好笑,也有点刺目。对,我的脑海里可能隐藏着几分政治。当时到处弥漫着一个新的美利坚帝国正在形成的气氛,也因为我亲眼见到欧洲渐渐衰亡或者已经死亡,所以我偏要在那些新头目和洋洋自得的王公面前横陈一具他们的信徒的尸体。在这出戏首演那天晚上,一名妇女,我姑且隐其名,愤恨地把这出戏称作‘一枚埋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面的定时炸弹’;我倒巴不得它是,至少是埋在那种资本主义胡扯的谎言下面,埋在那种认为站在冰箱上面便能触摸到云层、同时冲月亮挥舞一张付清银行购房贷款的收据而终于成功之类的虚假生活下面。”

总之,米勒在此剧中有意无意地戳穿了美国社会流行的人人都能成功的这一“美国梦”的神话。

《炼狱》描写的是一六九二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发生的迫,害“行巫者”的案件。当时那里居住着一支盲信的教派(清教徒),形成一种政教合一的统治,他们排斥异教徒,制定了自己的清规戒律,禁止任何娱乐活动,实行禁欲主义。一场“逐巫案”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发生的,而在这场骗局的背后则是富豪们对土地的吞并和掠夺,结果酿成了萨勒姆镇的一场四百多人被关进监狱、七十二人被绞死的悲剧。米勒在此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男主人公普洛克托的英勇形象,他被人诬陷,遭宗教法庭处以重罪投进地牢。他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却不愿以出卖朋友、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屈辱的生存,最后毅然走上绞刑架。他以自己的死严正宣告了人的尊严和正直的美德是不可侮的,因而也是不可战胜的;而宗教束缚和神权压迫则违背人性,是反人道反科学的,因而是腐朽的,必然会灭亡的。

五十年代初美国麦卡锡主义猖獗一时,米勒本人也屡次受到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传讯,并被判处“藐视国会”罪。因此,关于《炼狱》,西方一般剧评家都认为米勒是有意识地借这部关于宗教迫害的剧本影射当时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无辜人士的政治迫害。米勒承认有此意图,但强调此剧具有远比只是针砭一时的极右政治更为深远的道德涵义,而是旨在揭露邪恶,赞颂人的正直精神。美国剧评家马丁·哥特弗里德认为此剧“可与米勒自己在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上作证时英勇不屈、慷慨陈词的表现相提并论。作为一部戏剧作品,它结构匀称,充满激情;作为一部伸张正义的作品,它具有一种罕见的庄严气氛”。  《炼狱》于一九五三年在美国纽约上演后,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荣获安东纳特·佩瑞奖。一九五七年,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把它改编为电影。一九六二年,前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剧院上演时强调了剧作的现代影响:爱好自由的人类精神对抗邪恶和反动势力的胜利。一九六五年,英国老维克剧团由著名戏剧家劳伦斯·奥利弗执导并主演此剧,轰动一时。此剧还曾在其他许多国家上演,卖座率始终不衰,成为阿瑟·米勒的一部最能持久上演的剧本。

一九八一年九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将这出戏搬上我国舞台;黄佐临先生亲自执导,深刻发掘剧本本质,并给予鲜明的舞台体现,得到历经十年浩劫的我国观众深刻的理解。一位观众写信道,“欣赏阿瑟‘米勒这出名剧,得到一次高级的享受,十分感谢!为了维护政教合一,为了巩固其蛮横不合理的统治,不惜愚昧乡民,造谣诬陷,草营人命,前两幕揭露已很有力,后两幕则更为深刻。”另一位观众在信中感慨地说:“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个教训太深刻了,历史悲剧不能再重演!”P9-11

序言

在当代美国剧作家当中,自尤金·奥尼尔于一九五三年逝世后,最受西方重视的当属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和爱德华·阿尔比三人。阿尔比属于荒诞派之列。米勒和威廉斯则接近现实主义,他俩都在探讨“人生意义”,但两人的创作方法却迥然不同。威廉斯以《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热铅皮屋顶上的猫》三剧赢得了国际声誉,是一位斯特林堡式的作家;他侧重情感,注重剖析人的境遇和精神状态,而其笔下的人物也多半是精神上深受压抑或遭到社会排斥的底层人物。威廉斯力求通过剧作来揭示当代美国的社会病态,探讨人生的真正价值。米勒则以《推销员之死》、《炼狱》和《桥头眺望》等剧获得国际声誉,是一位易卜生式的社会剧作家;他着重理智,关怀整个人性。他认为舞台应是一个比单纯娱乐更为重要的传播思想的媒介,应为一个严肃的目标服务。

阿瑟·米勒本人曾说“艺术应该在社会改革中发挥有效作用”,“伟大的戏剧都向人们提出重大问题,否则就只不过是纯艺术技巧罢了。我不能想象值得我花费时间为之效力的戏剧不想改变世界,正如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不可能不想证实各项已知事物的正确性”。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推销员之死/译文名著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阿瑟·米勒
译者 英若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45319
开本 32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1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3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3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