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艺伎(日本文化探秘)
内容
编辑推荐

艺伎接受书画、诗歌、舞蹈等方面的熏陶,学习茶道、花道,掌握上流社会异常复杂的敬语,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无不流露出古典式的教养,呈现出人们观念中女性美的全部要素。

艺伎的职业特点,令她们一切严格遵循古训,他们身穿和服,高耸发髻,白粉敷面,手拿绸伞,好像刚从古画中走出一般。

不单服饰化妆如是,她们在歌舞演艺、生活方式上面也都严格遵照传统形式。

艺伎就如同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内容推荐

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年轻貌美的艺伎一脸粉黛,浓妆艳抹,迷倒无数风流人物。然而,当你走进她们的世界就会发现,真正的艺伎生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本书将为你掀起它的神秘面纱,让你一窥究竟。

目录

第一章 下凡的仙女/1

 “廓”内人家/2

 歌·舞·茶·花/8

 仕女佳人效仿的榜样/6

第二章 艺伎之道/29

 水扬相公/30

 双城花街/35

 “艺伎道”与“武士道”/41

第三章 江户歌舞伎/53

 出云阿国/54

 “小生歌舞伎”·“野郎歌舞伎”/64

 街头艺人/75

第四章 浮出水面/81

 “元禄时代”/82

 “廓艺伎”·“街头艺伎”/93

 传统文化的载体/05

第五章 功勋背后的女人/117

 卷入历史狂澜/118

 乱世红颜/124

 “攘夷艺伎”/140

第六章 书中自有颜如玉/149

 蝴蝶夫人/50

 “格外接近女性美善的标准”/63

 魔女·少女/180

第七章 艰辛岁月/193

 危机重重/94

 堕落之花/99

 苦难回忆录/207

第八章 夕阳之歌/215

 国家机器一分子/216

 逐渐消逝的背影/222

 无处不在/234

试读章节

日本的三味线长大约1米,在工艺制作方面,中国的三弦用蛇皮蒙面,而日本三味线则主要使用猫皮,也有使用狗皮的。

在演奏三味线时,须右手持拨片拨动琴弦,左手按动琴弦调节音节。

三味线与筝、笛、鼓一道,成为日本传统音乐的主要乐器。

三味线同乐鼓均为音色单纯的乐器,音色越是单纯,演奏难度就越大,这要求演奏者必须技艺精湛,对乐曲有独到的见解,才能充分展现乐曲的魅力。

所以艺伎在成名后,还必须刻苦练习,精益求精。

舞蹈也是艺伎表演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那些年轻的艺伎,她们以舞蹈表演为主,被称做“舞伎”。

她们所跳的舞蹈源自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曲,艺伎穿着艳丽的和服,以绢伞、纸扇为道具,伴着鼓声弦乐悠悠起舞。

日式传统舞蹈幅度动作不大,相对看重手势语言,表演者的所有情感通过手部的细微动作来表达,脸部通常毫无表情可言,好像戴上了一张面具似的。

舞蹈内容多为伤春、孤独、怀念等传统意义上美的意境。

因为舞蹈表现手段有限,手的动作就异常讲究,每一种细微变化都同三味线一样有着特定的含义。

也许,在简单中追寻变化,蕴含着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吧。

艺伎表演的歌曲同样也是日式传统歌谣,主要为长歌与端歌。

长歌成形于江户时代,是融合日本民谣、佛教音乐、中国古代音乐等诸多元素,用于日本的人偶剧、歌舞伎等传统戏曲之中;端歌则为长歌的片段,更含民谣意味,节奏相对较为轻快,部分歌词中还带有滑稽搞笑内容。

在当代日本的演歌中,还多少留有这种传统歌曲的成分存在。

日式歌曲在演唱时较多使用颤音,且真假音交相使用,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歌舞乐器之外,艺伎还须精研茶道、花道。

茶道不但是日本文化的结晶,还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它既可以成为日本人的生活规范,又可以充当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一般,在日本研习茶道之人,都会三五成群组成一个会,在古色古香的“茶寮”中活动。

活动的最开始便是盘膝而坐,随后把捣成粉末状的茶叶搁到精致小巧的茶碗中,放入开水,再用竹片均匀搅拌,直至发出深绿色,才双手捧起茶碗,缓缓饮下,这时开始摆起龙门阵,这便是他们所谓的“茶道会”了。

对他们而言,“茶道”中人经过沏茶饮茶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宁寂闲雅的境界,可以养成高尚的礼仪风范,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终极目的。

不过,据说,此种茶道精神却无比的高深莫测,普通人大概要精研三五年才能找到它的门径。

有一种公认的说法,认为茶道最早起源中国——中国人最晚在唐及唐以前,便在世界上第一个把茶饮作为修身养性之道,在中国唐代《封氏闻见记》曾有相关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便是现有文献中对茶道最早的记载。

在唐代寺院内僧侣们念经坐禅时,都会以茶作为饮料,他们觉得它有利于养神清心。

那时节社会上茶宴风气已然非常流行,宾主在雅致文明的社交中以茶为酒,品茗观景,各抒胸怀。

中国的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也就是1200年前的日本奈良时代,唐高僧鉴真和尚同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最早把茶道带入日本,由是,日本人开始广种茶树,泡制茶叶,还通过沏茶、赏茶、品茶,修身养德、学习礼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所以迅速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开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公元1191年(中国南宋绍熙二年)日本僧人荣西最先将茶种从中国带到日本,由此日本才开始广播茶叶。

公元1259年——南宋末期,日本南浦昭明禅师辗转来至中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拜堂禅师为师,取经求学,掌握了该寺的茶宴仪程。待他学成回国后,便把径山茶宴仪式一道带回日本,此后广为推扬出在日本盛行至今的茶道。

这也就是说,是南浦昭明首次把中国茶道引入日本的,他是中国茶道在日本最早的传播者。

在日本,有很多古籍对此有所记载。比如,《类聚名物考》中曾提到:“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再比如《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载。

此外,还有种说法,日本足利义政将军执政时期——即15世纪初期,高僧村田珠光(公元1423年~1502年)采取“茶寄合”的大众化形式,汲取“茶数寄”的品茗论证与鉴赏茶具的内容,结合佛教庄严肃穆的仪式,创制了茶道艺术。

村田珠光倡导茶禅合一,意在清心。

此后,茶道便由禅门渐渐普及到大众中去,还形成20多个流派,如内流、乐流、细流、织部流、南声流、宗偏流、松尾流、石洲流等。

很多学者认定,“茶道”真正的集大成者为16世纪晚期,相当于中国明朝中后期——丰臣秀吉执政时代的高僧千利休(公元1521年~1591年)。

千利休创建千家流派,集茶道各派于大成,高举“茶道”大旗,归总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该理论显然是受中国茶道精髓影响而成的,其最为主要的仪程框架仍源自中国。

P10-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艺伎(日本文化探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2349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833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4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