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常平模式(专家学者论常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模式系列/北京开达案例分析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新农村建设上,常平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案例——从一个小山沟发展成带动周围九个村庄,有几十亿资本的一个集团。本书是对这个不可多得的案例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并从全新的角度——党的建设去寻找个中奥秘。

本书作者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常平奇迹般的发展模式,虽然讲的是一个农村,却印证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应走的道路,应发展的方向。

内容推荐

常平——从一个小山沟发展成带动周围九个村庄,有几十亿资本的—个集团。常平奇迹般的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典型模式。

本书通过专家学者的眼光来看常平的新农村建设。包括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以及新农村如何建设等问题,这对常平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同时。本书的另—重要目的还在于将这—典型的“常平模式”全面地呈现出来,希望能供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层、研究者作参考。特别是给基层政府接触现实的干部官员—些鲜活、实在的启示。

目录

杜润生题词

序言

当常平发展成为“模式”

常平村:“三个执政”创造发展奇迹

上篇 常平发展历程

 常平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经验

 常平的“一企带十村”模式

 常平建设新农村经验

下篇 专家学者论常平

 “常平模式”的理论启迪

 “常平模式”在中西部地区的代表意义

 浅议“常平模式”

 “常平模式”的五个重要意义

 感悟“常平模式”与“常平现象”

 常平模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

 从“常平模式”中得到的不平常的启示

 不平常的常平发展模式

 非常不平常的常平——评“速度常平”

 略论常平新农村的“社会主义”

 常平致富与制度创新

 常平发展之路引出的思考

 发展民营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常平“以企带村”经验带来的启示

 从《江村经济》到《不平常的常平》

 用工业化推进常平新农村建设——常平发展模式解析

 常平党干群关系的经验调查与思考

 基层党组织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考察常平发展模式的思考

 试论常平党组织的创造力

附录1 开达人论常平

 参观“常平经济开发区”后的一些思考

 建设和谐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基层党建

附录2 媒体报道

 人民日报:以企带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

 学习时报:从常平发展看以党建推动新农村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常平:小康村的发展模式

 中国改革报:地方发展重在把握经济规律和执政规律——专家调研探讨山西“常平模式”的奥秘

试读章节

常平的“一企带十村”模式

郭志敏

常平经济开发区是2001年元月成立的,是在市委、县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特别是当时的市委吕书记在常平反复调研以后,结合常平自身的发展需要,为了达到拓展常平集团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常平村、常平集团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而批准成立的。

成立之初,开发区的范围是包括常平在内的七个行政村,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叫“一村带六村”,到了2004年,县委又给我们划了两个村,于是,包括常平村在内就是九个村,我们叫“一村带八村”,而在去年(2006年)又划了一个村,目前我们常平经济开发区,包括常平村在内是十个村,开发区的辖区总面积是18平方公里,全区的总人口(户籍人口)是9400人左右。常平区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在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提出了兴工、强农、育三产、建城镇这样的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工业中心区、三产发育区、新型城镇区的建设目标。今年,县委张书记又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给我们提出了建设工业强区、绿色园区的目标。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在常平集团的帮带下,六年来,常平的开发区可以说是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常平集团发展壮大、开发区经济实力整体得到大幅提升,全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常平集团的飞速发展,可以从一个事实上来说明,在2001年常平工业销售收入是3.2亿,那么到2006年底,增长到了40个亿,上交国家的税收,2001年是2700万,那么到了2006年是1.5个亿。从开发区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个角度来说,开发区农民的人均收入(不包括常平村),原来在2000年能有1300元,到2006年增长到4500元,全区的10个行政村,由过_去的独立维持局面,变成了现在的休戚相关,共升共荣,共同发展的整体,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新团队这样的典型。其实,开发区成立6年来的成果成效的取得,除了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和各级好领导的支持之外,关键还在于常平集团充分地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了“一企带十村”这样一个发展模式。常平集团,常平村对开发区其他贫困村的带动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产业的联动。过去,在开发区成立之前,这9个村都是依靠农业吃饭,集体经济基本上是空白,党组织建设也是软弱无力。开发区成立以后,常平集团通过调研,在这些村里陆续上马了一些与常平集团相配套,为常平集团提供支持和匹配的一些产业和原材料加工厂。截止到目前为止,开发区的这几个村,除了常平以外,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三个,投资在100万元左右的企业,现在达到了68个企业。此外,在6年的时间里,常平集团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通过担保贷款、借款等对9个行政村进行资金支持。这九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目前这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平均达到了年收入56万元。

第二,基础设施的投资。6年间,常平集团共扶持9个村,整体的扶持资金是达到400万元,这400万元用于各行政村修建绿化和道路。常平集团还投资3100万元,修建了常平大街、开元大街、化工路等拓宽开发区东西南北的总枢纽和框架,使开发区基本上连成了一片,成为一个小城镇的雏形。同时,我们对开发区进行长线条、大面积地绿化和美化,全区的绿化面积目前已经达到了180万平方米,同时利用电厂的余热,为开发区的5个村,1200户居民,统一安装了暖气,实现了联动供热。

第三,第三产业的拉动。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企业的壮大,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在常平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基本上也形成了一个商贸集散地,常平经济开发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开发区已形成了拥有近1700多个商贸、服务、饮食、修理、运输等中小企业的“第三产业”集中地带。  第四,党的建设的推动。常平村从80年代开始,到现在一直是壶关县、长治市、山西省乃至全国的“红旗社区”,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党的建设的一整套完善的经验和制度。开发区成立以后,常平集团、常平村党组织建设的常用经验、成功经验在开发区其他行政村得到复制和推广,使原来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的状态,得到了彻底的改善,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吸引力得到大大增强。同时,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原来是一村带六村,我们区党委组织开展了“1166”方案,这个“1166”指的就是常平要“一村连六村”,党员要“一户连六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后来,又发展成“1188”,因为是一个村带了八个村,现在是一个村带九个村,为了保证宣传的稳定性,我们仍然叫“1188”。

第五,社会事业的带动。开发区自成立之日以来,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像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就单从教育来说,为了使我们常平能做到基业常青,为了使我们常平集团能做成百年老店,党委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投入。6年来,先后投资800万,建成了6座中心小学;投资2100万,建成了六轨制常平中学;从今年开始,我们还将投入1800万,扩建科教中心,这样我们全区的教育网络,从小学到中学到职业教育,非常完善。在社会保障方面,这几年,全区也在常平的带动之下,完善了社保体制。我们十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养老院、敬老院,村村都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养老金,村村的村民都能够享受到村委和开发区管委的一些福利待遇。此外,开发区的行政村,村村都建有公墓,人去世以后,不再随便埋葬,由村委集体组织的红自理事会,进行简单、简朴和大方的红白喜事。全区有1200户居民住进了两层以上的小别墅和小洋楼。各村的党支部活动室、办公场所、文化、体育、医药保健等设施,一应俱全。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常平开发区还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其一,常平开发区和别的开发区是不同的,虽然也叫经济开发区。P9-11

序言

当《不平常的常平》付梓面世之初,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的几位专家就意识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么判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常平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可贵的案例——从一个小山沟发展成带动周围九个村庄,有几十亿资本的一个集团;二是,它对这个不可多得的案例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和归纳,并从全新的角度——党的建设去寻找个中奥秘。2006年12月,北京开达中心组织了部分专家在崇学山庄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常平模式”为题,针对该书进行了观点交流。专家们对该书给予了一致好评,并强调指出,作者以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常平奇迹般的发展模式,虽然讲的是一个农村,却印证了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应走的道路,应发展的方向。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地方是“有形无实、有章无法、有口号无行动、有投资无效果”,真正让群众满意的并不多,很多地方更是当作“政绩工程”来完成,“农民扛着锄头坐电梯”不伦不类,结果农民不仅没有得到实惠,还大骂这“简直是瞎折腾”!更有学者上书中央指出,新农村建设普遍出现的重大问题就是农民群体的集体失语,中央的大笔建设资金都在各个环节的制度漏洞中消失了。一项惠民政策最终演变成劳民伤财的社会运动,实在是始料不及的。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论在点上还是在面上,不论是在微观操作上还是在宏观政策上,都需要有所反思。简单地说来,至少在这几个方面需要重新商讨:

第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谁?农民!这一认识在决策层和理论界也许没有分歧,但落实在基层,落实在广大的农村,在很多地方,政府往往成了主体,花多少钱、钱怎么花都是政府官员说了算,农民没有任何的发言权,结果便是一处处“政绩工程”。只有让农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才能“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才能让新农村建设收到良好的成效。如何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责?一直以来,政府在建设新农村中充当什么角色,很多地方没有搞清楚,这直接导致很多政策最终被扭曲变形。改革开放近30年了,我们一直呼吁“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要让市场规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政府的“掠夺之手”依然时时出现,无处不在。在强调政府的职能之外,更应该突出政府的责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既要发挥引导作用,更要发挥服务功能。如何引导、如何服务、如何尊重和利用市场规律、如何转变政府角色都是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三,新农村如何建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建设新农村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行做法,但是,经济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性,只要把握住了发展的规律,就能更好更快地获得成功。因此,各地新农村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应该有所总结,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实践所取得的宝贵财富。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可以避免失败,总结了成功的经验就可以更好地走向成功。

当然,反思绝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总结过去,为了更好地建设将来。基于此,北京开达中心于今年6月底组织了十几位专家,专程到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常平村进行了调研,对于常平的发展有了切身的体会和现实的观感。如果说常平的公园、街道、广场、敬老院、居民楼等,给大家的是一种感叹(有专家感叹“比城市还好了”),那常平的焦化厂、炼铁厂、热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等,给大家的就是一种震撼了(无不井然有序、生机勃勃)!一个小小的山村能有如此成就,其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严格说来,常平的发展建设起步得很早,经历过几次大的飞跃才有了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常平的发展已经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兴趣,我们了解到,在我们之前,常平已经接待了许多次媒体记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考察团体,“有时候一个月好几次呢”。也许,在常平人看来,他们创造的所谓“奇迹”也稀松平常,没什么可夸耀的,可正是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反而能令我们感动。在一批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党员干部的带领之下,常平在90年代就已经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或者可以说,常平的新农村建设早在80年代就开始了。我们之所以对常平的发展历程给予高度关注,并称之为“模式”,是因为比照上述三个问题,常平均大有可圈可点之处。在考察中,我们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主创业的发展历程。过去的常平很是贫瘠,没有资源,这几十年间,不靠国家政策、不靠政府资金,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以工带农”、“城乡结合”的成功之路。常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在解决农村、城市体制二元化和农业、工业经济结构二元化的过程中,坚持农业就地转化为工业,农村就地转化为城市,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而且,在经济发展后也注重社会公平的实现,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产品也日益增多,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备,居民真正享受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帮”的社会主义优越性。这种成功靠的是什么?有没有可供借鉴的地方?

其二,科学现代的管理体制。现代的制度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也可以在体制上找到原因,好的制度能极大地释放生产潜力,最终促进发展。两次改制对于常平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常平集团在管理上有什么特点,为何能屡建功效?

其三,敬业奉献的领导集体。之所以用敬业奉献来形容,是因为这个集体不仅是备受常平人爱戴的人民公仆,更称得上是常平人脱贫致富的创业带头人。他们提出“三个执政”的理念——科学执政、民主治政、依法执政,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常平不光富了,还没有上访、没有治安案件、没有娼赌、没有腐败现象,真正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和谐社会。他们为什么能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谋福利?为什么能带领群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其四,最重要的一条,党的建设。胡锦涛曾多次指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新农村建设要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需要靠党的建设来实现。而常平的“三个执政”恰好也是从胡锦涛在常平视察的时候发表的有关掌权的讲话中总结出来的,常平人以此为致富法宝,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在当前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常平党组织在党的建设上的很多做法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正是常平模式的主要内容所在,在常平举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讨会上,各领域专家各抒己见,围绕着以上几个问题,对常平模式作了进一步的解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三个执政”理念对常平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均认为这是常平模式的核心,也正是常平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通过专家的眼光来看常平的新农村建设,这对常平模式的研究和推广,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我们将专家的各种观点重新梳理,整理汇集成册。因此,针对以上问题,读者在本书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将这一典型的“常平模式”全面地呈现出来,希望能供致力于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层、研究者作参考,特别是给基层政府接触现实的干部官员一些鲜活、实在的启示。

当然,我们对常平模式的解读也仅仅是粗浅的、简单的,很多观点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我们认为,只要有了开始,今后的研究就能有更好的方向,也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最后,编排出版由于时间仓促,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疏漏和错误,敬请大家谅解!

何伟

2007年8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常平模式(专家学者论常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模式系列/北京开达案例分析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782062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9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7.254
丛书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行模式系列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