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祥谦/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叶鹏飞所著的《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祥谦》着重记述林祥谦对工人运动的杰出贡献。

内容推荐

林祥谦(1892—1923),福建闽候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者。1923年2月7日,林祥谦为了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31岁。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祥谦》从有限的史料中发掘出林祥谦红色人生的轨迹,将慷慨激昂的烈士精神完整地再现给读者,让人们永远铭记:在为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像林祥谦一样的共产党员、工运先驱,无私无畏地献出了宝贵生命。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祥谦》由叶鹏飞所著。

目录

第一章 英雄出少年(1892-1905)

 贫农之子

 少年知寒苦

第二章 寻找工人的出路(1905-1921)

 短暂的读书生涯

 徒工的苦难

 加入无产阶级队伍

 接触革命思想

第三章 风云工运(1921-1923)

 成立工人俱乐部

 维护工人利益

 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

第四章 京汉喋血(1923)

 京汉铁路大罢工

 山雨欲来

 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

第五章 英魂长在

林祥谦工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贫农之子

1892年10月19日,农历八月深秋,天气已经渐渐转凉,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南面,闽侯县的乌龙江畔,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于尚干镇一间低矮破烂的小木屋。这个孩子取名元德,后来改名叫林祥谦。他的出生,为这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喜悦,然而,压力与烦忧也随之而来。

此前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农民很少能够避免豪强的土地兼并,加上小农经济本身的局限性,造成了中国农民长期难以改变底层的社会地位,多数时期都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和战争的原因所在。正如费孝通所说,中国各地爆发的农民暴动,主要是由于饥饿引起的,农民饥饿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反抗。而到19世纪末期,又有来自国外的资本力量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中国农民的生存境况更加不堪。

林祥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父亲林瑞和,快满三十岁的庄稼汉,老实厚道,不善言谈,从他的父亲林发趋那里继承到五分四厘山田,每天辛勤劳作,耕种着全家的希望。母亲翁氏,是一位精于女红的勤劳妇女,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善良、朴实而又坚韧。家里那点薄田远不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为此,林瑞和曾向同是林氏家族的地主林万山租种了一些田地,希望能靠自己的勤劳,获得一些地租之外的剩余收入。然而,传统农民很难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倘若天公作美,赶上风调雨顺,扣除地租,农民的生活尚能应付;若是不幸遭遇歉收,不用说盈余,很多农民甚至无法交足地租,起码的生计也难以维持。林瑞和就未能交足去年的租钱,但是现在,眼见襁褓中的孩子嗷嗷待哺,他又不得不去找他的东家借粮。

林瑞和身着摞满补丁的衣服,捏着揉成一团的破米袋,在尚干镇“万记”米店前,艰难地从人群中挤向米店柜台。他要向林万山借十斤谷米,为的是哺育刚刚出生的儿子。孩子的母亲因长期营养不足,没有多少奶水可供喂养。

前债未还,再借并不容易,林瑞和得到的结果没有悬念。林万山虽然满脸堆笑地恭喜自己这位穷困潦倒的同宗新得贵子,但是谈到借粮时,立刻眉头紧锁,表现出极大的为难。林万山的借口不外是今年年成不好,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这年月都没有多少存粮,接下来他的话锋一转,立刻转守为攻,提起林瑞和去年欠下的地租,希望他能够尽早还清。林瑞和无言以对,只能小心翼翼地赔着笑脸,转身离开。

母亲翁氏面对空手而归的丈夫,并不觉得奇怪。但是泪珠却沿着脸颊滚落而下,落下几滴在孩子稚嫩的脸上。在这样的环境里,大人们尚能忍饥挨饿,可怜的是不谙世事的婴儿,只知道在饥饿时放声啼哭。襁褓中的林祥谦,自此就得与父母一道,尝受生活的艰辛。一个以种田为生、靠土地吃饭的人,一个勤劳而非懒惰的种田人,从没有想过要不劳而获,最后却不得不走上市井街头,需要靠买米、借米来维持家庭的生计。这个时代制造了越来越多的矛盾和不公,它已走到了需要变革的关头,而变革也正在全国各地酝酿和生发。少年知寒苦

林祥谦出生的当年,林瑞和又一次欠下东家的地租。借口连续两年的拖欠,林万山收回了林瑞和的租田。林瑞和上有高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年幼的稚子需要养育,仅靠祖传的一点薄田,无异于杯水车薪,他必须另谋出路。当时,沿海沿江地区的很多中国农民,在来自国内外双重剥削的压力下,为了寻求生存的出路和生活境况的改变,先后加入了一个新的劳动者队伍——中国工人阶级。考虑到整个家庭的生计,林瑞和背井离乡,来到附近的省城福州地区,进入马尾造船厂,谋了个锅炉工的差事。

马尾造船厂在中国近代造船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的一些官员主张举办洋务,“师夷长技”以求自强之道。1866年,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向清廷建议设立马尾船政局。聘请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主持建厂和造船,并雇用了几十名法国工匠。筹建后不久,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向清廷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船政局设有转锯厂、大机器厂、水缸厂、木模厂、铸铁厂、钟表厂、铜厂、储材厂、拉铁厂、锤铁厂、铁肋厂及船坞一座,并附设船政学堂,是一个设备比较完备的造船工厂。但是由于经费短缺,生产困难,加上1884年在中法战争中遭到破坏,以至于到1895年,在20年中造船厂仅仅制造出19艘兵船。到1907年停止造船的40年中,造大小兵船、商船共计44艘。但福州船政局在造船过程中,技术上逐渐有所提高。起初只能造木壳船,而1887年则制造出第一艘铁甲船。  马尾造船厂里中国工人的境遇,似乎也和船厂本身一样命途多舛。那个年代,很多进入近代工业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其收入之低、劳动强度之大、劳动条件之恶劣,是当时世界上所仅见的。

P4-6

后记

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同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挂牌办公。从那时起,中国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历经艰难与风雨,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征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工运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工运领袖、工运活动家。他们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缅怀先入,传承光荣,中国工人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本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王永玺、谢春涛、唐玉良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王永玺同志审读了全部书稿,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湖北省总工会、福建省总工会、上海陈云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福州市林祥谦烈士陵园管理所、安庆陈独秀纪念馆、武汉市江夏区总工会、武汉市江夏区党史办、武汉市江夏区民政局等单位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由于本丛书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限紧迫,因此在文稿内容、图片组织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欢迎各界读者进行批评指正,并希望能够在修订再版时加以完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祥谦/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鹏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49360
开本 16开
页数 1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6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