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州桃花坞年画(彩色图文版)/风物系列/江苏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最著名的年画之一,是中国南方(除闽、粤及西南地区外)民间年画的典型,与天津杨柳青年画齐名,有“南桃北扬”之称,又和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年画被美术史家并称“四大民间年画”。在现存的地方民间年画中,桃花坞年画发生较早,而且影响也较大,并以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和艺术特色强烈而著称,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内容推荐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本书是其中的《苏州桃花坞年画》。

目录

引言

一 民间年画溯源

 远古原始信仰及宗教的影响

 门画:最初的年画形式

 雕版印刷:木版年画的技术基础

 两宋风俗画的启发和年画的形成

二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生

 桃花坞之前的苏州年画

 苏州刻书和版画的兴起

 习俗对年画形成发展的作用

 “桃花坞”品牌的形成

 苏州年画生产地的分布

 山塘画铺和苏州手绘年画

三 分期:演变和发展

 初始期

 兴盛期

 蜕变期

 衰颓期

 创作期

四 分类:品种和题材

 民间年画的主题

 丰富多彩的题材

 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 分工:画稿、刻版、印刷

 年画铺的经营

 绘稿和年画画师

 刻版工艺及其工序

 印刷工艺及其工序

六 销售、流行和影响

 年画的销售及“唱卖”

 对周边地区年画的影响

 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七 地域和艺术特色

 鲜明的市民文化特征

 吴门画派和宋代风俗画的影响

 手工艺优秀传统的继承

 西洋画风的汲取

 桃花坞年画的造型手法

结束语

后记

试读章节

雕版印刷对于文明传播的贡献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可靠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世界上最早的木版雕版印刷术出现于中国唐朝时期。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咸通九年(868年)王玠出资施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现存最早标有确切纪年的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品,从雕工娴熟、印刷精美等特点来看,应该是印刷术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的产物,雕版印刷的出现至少可以追溯至唐初。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妙法莲花经卷五》,韩国庆州佛国寺释迦塔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均有武则天制字,因此被中外学者公认为武后时期(684—701年)的雕版印刷品。长庆四年(824年)元稹所撰《白氏长庆集序》中称当时白居易的诗“禁省观寺、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于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氏自注道:“杨、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予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可见当时江南扬州、杭州一带已有人印行元、白的诗集并销售了。大和九年(835年)东川节度使冯宿上《禁版印时宪书奏》,称“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亦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指每年朝廷尚未颁历,剑南东西川(今四川地区)和淮南道(今江苏、安徽北部地区)民间就出现私自印刷历书的现象,唐文宗准奏,“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旧唐书》)。历书与后来的年画有着“年”的共性,据称肇始于黄帝时代,历书的雕版印刷一般认为也始于唐代,历书的颁发是由朝廷垄断的,冯宿的奏书证明当时已有雕版印刷的历书,并已出现民间私刻的现象,现存最早雕版印刷的历书,为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和中和二年(882年)刻印的,而后者即是成都樊赏家私刻的。综上所述,可知最初应用雕版印刷术的有历书、佛经和文人的诗文集等。

南北朝和隋唐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活跃的时期,佛经不仅是最早出现的雕版印刷品之一,而且也是古代雕版印刷品中的大宗。佛教将雕版印刷术用于传播,在现存唐代印刷的佛经中,大多都配有插图。如前面提到的敦煌石室发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刻印有《释迦佛给孤独园长老须菩提说法图》扉画,绘刻都十分精美(图013)。除佛经配图外,敦煌石室还发现有单张的雕版印刷品,分上下两截,上截为供养佛像,下截为发愿文等。所以说,在雕版印刷出现之初,木刻版画的形式也同时出现了,而雕版印刷以及木刻版画的发生,对于后来木版年画的启发意义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五代、两宋(包括辽、金、西夏)雕版印刷进入鼎盛时期,雕印技术得到迅速提升,除了民间盛行刻书,佛寺大量印行佛经外,官府以及名宦望族也开始大规模刻印儒家经籍等著作。随着雕版印刷的兴盛,作为书籍插图而出现的木刻版画也开始大量出现,如敦煌石室中发现的五代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大慈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像》,刻印甚为精美,题记上出现了“匠人雷延美”的名字,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刻版工匠。吴越王钱俶显德三年(956年)雕造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印数达八万四千卷,每卷均有《佛说法图》扉画。宋代时雕版印刷得到了普及,各类图书大多配有绘刻。据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皇祜年间(1049—1054年)宋仁宗命待诏高克明等画三朝事迹,诏学士李淑等撰次序赞,编为《三朝训鉴图》,并“镂板印,贻大臣、宗室”。宋版书的插图版画以刻绘精湛而著称:嘉祜八年(1063年)建安余氏勤有堂刻印的《古列女传》中的插图版画有123幅;乾道年间(1165—1173年)的《六经图》全书共有309幅插图;南宋初临安(今浙江杭州)开经书铺贾官人宅印造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被后人视为早期连环画的佳作(图014);南宋景定二年(1261年)刻印的、由画家宋伯仁绘画的《梅花喜神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谱。与宋朝略有先后或同时的辽、金、西夏的木刻版画也各有特色:辽代的单幅木版画多为彩色,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辽代墨印填色《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图》画面优美,刻印精细,以红、黄、蓝三色套印的绢本《释迦说法相图》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图015);金代著名的版画作品有“平阳姬家雕印”的幅面宽大、绘刻精美的《四美图》(图016),以及“平阳府徐家印”的《义勇武安王像》,墨印填彩的《东方朔偷桃图》、《增福相公》等;西夏的版画有佛经扉画、插图本佛经、单张佛像和钤印佛像等多种形式。P16-18

序言

《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江苏建设文化强省、实施文化传承展示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系列计有《江苏名镇》、《江苏名园》、《江苏名宅》、《江苏名刹》、《江苏名街》、《江苏名店》、《南京云锦》、《南京金箔》、《苏州刺绣》、《苏州桃花坞年画》、《扬州漆器》、《宜兴紫砂》十二种,基本囊括了江苏物质和精神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各个方面。

何谓风物,六朝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在《游斜川》诗序中说:“天气澄和,风物闲美。”以致现在的不少辞书仍然在将“风物”作“风光”与“景物”解,这当然是不够全面的。唐宋以降,风物又加入了风俗与物产的内涵,如《通典》、《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无不将风俗物产列入到“风物”的类别中。明清以后,“风物”的概念愈加宽泛,举凡风光、民俗、方言、物产、古迹、轶闻等,无不纳入到“风物”的范畴中。至如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诗中有“牢骚太甚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句,则泛指社会上各类事物以及诸色人等的心态,这当然是更加自由而近乎浪漫的表述了。作为自然景观与文化积淀的风物,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风物的研究,离不开对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生存环境、生活形态与生产方式的考察,此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自古风物清嘉,秀丽宜人。境内傍江临海,平原辽阔,江河湖泊密布,东海、长江、太湖、洪泽湖在此汇集,苏北沿海海景壮观,苏南水乡风景婉约。江苏风景兼江湖河海之美,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一泻千里。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连云港海阔天空,太湖烟波浩瀚,洪泽湖碧波万顷。以著名诗人李白、白居易、刘禹锡、王安石为代表的历代诗人,在江苏留下了许多讴歌山川秀美的不朽诗篇。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我国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厚的省份之一。千百年来,江苏人民依靠智慧和力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像徐州楚王墓群、南朝陵墓石刻、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与明城墙这样闻名遐迩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刺绣和桃花坞年画、南京的云锦和金箔、无锡惠山泥人、扬州的漆器和雕版印刷、南通风筝和蓝印花布、宜兴紫砂、常州梳篦、苏州和扬州的盆景,以及素有“百戏之本”美誉的昆曲等,都是江苏风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江苏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目标,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人才队伍强,使江苏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奋力拼搏,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人才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龙头文化企业迅速崛起,全省文化实力明显增长。《江苏文化丛书·风物系列》的出版,是我省文化建设的又一个喜人收获,期望它会进一步提高我们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增进我们热爱家乡的自觉意识,为江苏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后记

在本书写作完成之前,有些话不得不说明一下。

笔者对于桃花坞木版年画而言,完全是个“外行”。由于历史的“误会”,笔者原本供职的苏州艺石斋曾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合并,期间曾从事单位史志的整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工作最终并未真正得以开展,但这一经历却使笔者对桃花坞年画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想写本书,虽然并未实施,但这一想法在心中总是挥之不去,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了。适逢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江苏风物丛书”提供了这个机会,于是笔者不吝浅陋,以一个“外行”的视角,以一个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平民的态度来叙述和欣赏桃花坞年画,或许能够产生“旁观者清”的作用,以期稍有稗益于读者。

在有关桃花坞年画的著述中,有一些经常引用的“史实”,今天看来是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由于本书并非专门的学术专著,所以笔者虽在写作时予以纠正,但并未在正文中展开讨论,在此顺便提一下,以免以讹传讹。许多著作(包括文章)在介绍桃花坞年画的历史时,经常会有以下几点“史实”,笔者认为是需要澄清的:

①苏州的年画业,咸丰以前(有的称最盛时)年画铺多达五十家左右;

②最初的木版年画作坊分散在冯桥(枫桥)、山塘、虎丘和桃花坞等处,是因太平天国末期(清同治初)冯桥(枫桥)、山塘遭遇兵燹后,才集中到桃花坞的,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有关章节的叙述中基本上已予澄清;

⑧吴友如、金蟾香、田子琳、周慕桥等曾为桃花坞年画绘稿。

1950年苏州市文联为了抢救濒临灭绝的桃花坞年画,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采访过一位在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专卖年画的汪焕文老艺人,那位汪老先生当年83岁,以上的“史实”基本上都出自汪氏的口述。由于民间年画在旧时代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所以过去文人士夫所著的画史以及官府主持修纂的方志,极少有所涉及(《乾隆吴县志》可以说是个例外,但其亦仅列入“物产”之属,而非“艺术”),于是口述的历史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当年主持调查的吴中前辈顾公硕先生从汪氏口中得知,“吴友如是当时的山塘画铺中画家,同时也为桃花坞木刻年画创稿”,联想到桃花坞年画确有署名吴友如的作品,因而认为“(吴友如)为桃花坞创作年画,似乎毫无疑问”,于是将这一内容写入了《苏州年画》一文,发表于《文物》杂志1959年第二期。文章发表后,许多介绍桃花坞年画的文章,都引用了这一材料,并认为吴友如在苏州时曾为桃花坞年画画过画稿。后来顾公硕先生偶然购得一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的《飞影阁画册》,上有吴友如自撰《小启》,自述“……余幼承先人余荫,玩偈无成。弱冠后遭赭寇之乱,避难来沪,始习丹青……藉以资生”,为此,他还专门走访了吴友如的孙女,证实了吴氏确实在太平天国时迁家上海后方始学画的,与《小启》所述完全符合。于是,又撰写了《吴友如与桃花坞年画的“关系”——从新材料纠正旧报道》一文,以纠谬传:

如把吴友如说成为主要的桃花坞年画作家,决非事实。就是桃花坞木刻现存版片中的几张吴友如年画,如《法人求和》、《刘军门大败法军》之类,无疑是从石印原稿翻刻而成……我们已往的想法,认为这是吴友如与桃花坞年画有创作关系的铁证,的确是错了。

报道失实,今日发现错误,当有更正的必要。

桃花坞年画中还有一幅《豫园把戏图》,也是署款吴友如的,刘汝醴、罗尗子《桃花坞木版年画》亦认为“但人物形象粗恶拙劣,全失吴氏精神,定是后人翻刻”。至于金蟾香、田子琳、周慕桥等人,顾氏坦承道,当时“还自作主张地把与吴友如同时的金蟾香、周慕乔等一起人也牵连在内,都说成是桃花坞的作家”。这一学术公案澄清了,“原告”、“被告”都是一人,顾公硕先生在1949年后对抢救传统桃花坞年画、恢复桃花坞年画生产曾经作出卓著贡献,尤其是他对于学术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澄清历史真面,更值得后学引以为榜样。

吴友如曾为桃花坞年画绘稿的说法可以排除了,那么还有两点是否可靠呢?那位汪老艺人1950年时83岁,其生年当为清同治七年(1868年),而太平天国失守苏州是同治二年(1863年)即汪老先生出生之前的事情,枫桥、山塘街的那场大火是不可能亲见的;至于咸丰前“五十家左右”年画铺的数字,也该是听前辈转述的,从咸丰前桃花坞年画的兴盛程度来看,这个约数可能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但仍然缺乏准确性。本书已经证明,桃花坞的品牌在康熙至乾隆间即已形成,而虎丘、山塘一带的年画为手绘年画,枫桥一带有年画的销售。汪老先生口述时,已年届高龄,记忆出现错误或混淆,亦是情有可缘的,况且有的原本已是传闻,所以就难以作为信史了。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借鉴了大量近代以来专家学者们的学术成果,如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阿英《中国连环画史话》,刘汝醴、罗尗子《桃花坞木版年画》,郭味蕖《中国版画史略》,蒲松年《中国年画史》,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中国民间年画史图录》,周芜等编著《日本藏中国古版画珍品》,蔡利民、高福民主编《苏州传统礼仪节令》,王建良主编《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贰零零伍年》等专著和文献;以及顾公硕、凌虚、陈玉寅、庄伯和、潘元石、谢昌一、张朋川、莫小也和日本学者樋弘、成濑不二雄等撰写的有关文章。笔者虽在写作过程中尽量写明所引书名及作者,因限于丛书的体例,未加注引,或者有所疏漏的,在此谨表歉意。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了作家、学者阿英之女钱璎女士(曾任苏州市文化局、工艺局局长),苏州市文化局高福民局长,苏州工艺美术技术职业学院王建良院长和吕美立、黄海副院长,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钱锦华社长,桃花坞年画老艺人房志达先生,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王祖德先生,著名版画家顾志军先生,以及王闻小姐、夏莹小姐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专致谢忱。本书图片桃花坞年画作品除上述单位提供外,部份转录于1991年江苏古籍出版社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和香港嘉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姚迁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桃花坞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清末年画汇萃:上海图书馆馆藏精选》,王树村主编、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绘画卷》,日本太田记念美术馆《锦绘匕中国版画展:锦绘》,日本王舍城美术宝物馆《苏州版画:清代·市井の艺术》等书。

2007年10月,轶庐周新月于金陵五台山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州桃花坞年画(彩色图文版)/风物系列/江苏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新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049940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18.3
丛书名 风物系列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4: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