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06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50余篇2006年度中国文史佳作,有口述实录,有亲历往事,有知识分子心史等等。历史就是一面多棱镜,或是一座重峦叠嶂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要识得其真面貌,惟有远近高低看。本书是一些历史的碎片,为20世纪史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考的文本。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周氏兄弟的里与外》、《人生败笔:学者章士钊从政困局》、《1鲁迅为何不去苏联》、《1949:旧政权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乔冠华与胡风:同饮一杯绝望的苦酒》、《“文革”的准备阶段当始于1963年》、《克格勃首脑叶若夫之死》、《中国铁路:与世界艰难接轨(1863—1949)》等50余篇2006年度中国文史佳作。

目录

向继东◇序

孙郁◇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尤小立◇人生败笔:学者章士钊从政困局

吴立昌◇1930年前后之《新月》

刘兴雨◇鲁迅为何不去苏联

智效民◇胡适苏俄情结的变迁

邵建◇“善后会议”中的胡适

张仁善◇1949:旧政权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

谢泳◇从范文澜的一封信说起

徐鲁◇徐迟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张建安◇赵丹最后的日子

钱理群◇王瑶怎样当北大教授

魏邦良◇乔冠华与胡风:同饮一杯绝望的苦酒

李新宇◇寻找刘明樾

冯锡刚◇郭沫若与章士钊

狄马◇纪念巴金的什么

晓风◇一个“反革命钦犯”女儿的遭遇

王培元◇孟超:“悲歌一曲李慧娘”

彭燕郊◇我所经历的20世纪

徐庆全◇姚雪垠对臧克家诗作《忆向阳》何以前恭后倨

蔡瑛◇汪曾祺的“滑铁卢”

陈四益◇像教的消息

袁伟时◇中国铁路:与世界艰难接轨(1863—1949)

胡文辉◇古典今情中的施琅

傅国涌◇1906年:慈禧垂帘时代的宪政萌芽

王重旭◇慈禧是怎样挪用海军经费的“

向继东◇李鸿章这个人

汤伏祥◇莫理循眼中的袁世凯

魏得胜◇掉进酱缸里的古德诺

林冠珍◇不该忘记伍连德

梁漱溟◇我所了解的蒋介石

杨天石◇蒋介石的另一面

余世存◇男儿事业有戴笠

孙玉祥◇为什么吓唬我们

沈延生◇重新认识“旧社会”

于光远◇我所知道的江青

李杨◇张中府:中共黄埔第一人

李冰封◇“文革”的准备阶段当始于1963年

于光远◇毛泽东总结一生的谈话

金凤◇王洪文、王效禹采访追记

何蜀◇“文革”中的“语录仗”

罗银胜◇头发上的文化革命

朱鸿召◇长征,前所未闻的另一面

葛渭康◇从“大跃进”到大饥饿

史义军◇实事求是咋就这么难

邵燕祥◇希特勒的伎俩

郑异凡◇中苏论战中的“反面材料”

述叟◇赫鲁晓夫回忆录的命运

朱正◇听局中人谈幕内事

闻一◇克格勃首脑叶若夫之死

葛剑雄◇真正的归宿

郑溢涛◇“戏国”的悲哀

试读章节

周氏兄弟的里与外

孙郁

有一次张中行先生对我说,鲁迅和周作人的区别是,一个趋于信,一个止于疑。初听此话,我诧异了半天,虽然不能全部信服,但觉得还是讲出了些道理的。我的不能全部苟同张氏的观点在于,其实内心也隐隐认为,鲁迅也是个多疑的人,并不像人们看的那么简单,归于了什么信仰。在我的看法里,两人一个守于象牙塔里,一个在书斋之外。起初好像在一个起点上,后来各自东西了。有趣的是,这一里一外,看似有别,但他们在一些地方却做着相同的工作,如果从史的眼光看,构成了新文化的合力,没有任何一方,都是不行的。

以对日本文学的态度而言,周氏兄弟在许多地方意见是一致的。1923年6月,他们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收有夏目漱石、森鸥外、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菊池宽、芥川龙之介、佐藤春夫等人的作品。周氏兄弟对上述诸人的作品是喜爱的。夏目的机智从容,有岛武郎的悲悯,芥川的幽默哀婉,我们在中国的小说家里尚未见到。他们急切地介绍这些,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至少说是想让国人得到一点启示,小说还可以这样来写!此后他们依然不断地注意岛国里的艺术,时常将这些转换到自己的思想里。不过两人这时出现了一种差异,鲁迅吸收了日本作家的表现手法,用自己的创作呼应着文学里的写实精神和个性精神。周作人则从学术的层面阐发独异的艺术思想对中国的意义。后者是象牙塔里的沉思,前者乃外面世界里的耕耘。彼此的兴奋点各自有别了。

1918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对这个国度的文学有独特的阐述,资料与观点殊为精妙。周氏谈自然主义与写实派的小说,多有会心处,一看就是深味文学内蕴的人,文中有不凡之气。我读这篇论文,很是佩服作者的眼光,他能从人性和新的审美的角度看日本文学的新风景,可说站在了与日本作家同样的高度上,丝毫没有排斥的心理。勾勒小说的特质时,又能有史家的气度,仿佛是个日本的批评家。但周氏并不是就日本来谈日本的,目的是批评中国文学的不发达,用此引起世人的注意。文章的结尾写道:

讲到中国近来新小说的发达,与日本比较,可以看出几处异同,很有研究的价值。中国以前作小说,本也是一种“下劣贱业”,向来没人看重。到了庚子——十九世纪的末一年——以后,《清议》、《新民》各报出来,梁任公才讲起《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随后刊行《新小说》,这可算是一大改革运动,恰与明治初年的情形相似。即如《佳人之奇遇》,《经国美谈》诸书,俱在那时译出,登在《清议报》上。《新小说》中梁任公自作的《新中国未来记》,也是政治小说。

中国讲新小说也二十年了,算起来却毫无成绩,这是什么理由呢?据我说来,就只在中国人不肯模仿不会模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旧派小说还出几种,新文学的小说就一本也没有,创作一面,姑且不论也罢,即如翻译,也是如此……我们想救这弊病,须得摆脱历史的因袭思想,真心的先去模仿别人。随后自能从模仿中脱化独创的文学来,日本就是个榜样。写这篇论文时,鲁迅和周作人正生活在一起,观点是相近的。奇怪的是鲁迅没有发表这样的论述,而是默默无闻地在从事着模仿与创造,那时就有了《狂人日记》的出现。小说明显是模仿了果戈理和安特莱夫的某些篇章。通篇并不幼稚,按严家炎先生的观点说,现代中国小说,在他那里开始,也从他那里成熟。周作人企盼的新小说,可以说在其兄的劳作里出现了。

从理论上自觉地思考一个问题是一种境界,思考后不是把它放在书架上,而是将其变为改变世界的冲动,将其物化在曾是盲点的地带,那是更高的境界。鲁迅远远地走在前面,把我们这些俗人甩在身后,现在大概还没有人追得上他。  因为知道木山英雄先生是周氏兄弟研究的专家,我曾特地向他询问过一些材料。20世纪50年代他去访问羽太重久,了解周氏兄弟的情况。羽太说,鲁迅见到人时很热情,善谈,给人亲切之感。周作人则不太爱讲话,陌生人不好与之交往。这也证实了我过去的猜测,鲁迅有趣,幽默而有性情,周氏则缺少与尘世周旋的机智,于是只好退回到书斋里吧。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看,鲁迅适宜去做拓展空间的实事,将愿望落到实处,周作人至多不过是务虚的思考者,描描天气,说说掌故,和田问的劳作者是没有关系的。我看两个人的特点,觉得一个是动态的,一个是静谧的。后来的文学,是沿着两人不同的道路分离开的。

谁都知道,鲁迅和周作人是民俗学的提倡者。民俗学这门学科的建立与两人关系甚密。周作人是理论上的建设者,一生力介弗雷泽、安特路朗、蔼理斯的理论,以为在民间的土壤里,才有文化的本源。中国的正宗文化是官的文化,不过是权力者意志的体现,可吸取的东西就那么一点点,有时等于通篇废话。但我们到乡间去,那些口头传说、歌谣、戏曲则有诸多美妙的情调,周作人在风俗与传说里看见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这正是旧式文人不注意的内容。你看他谈风土、神话时的兴致,好似找到了自己的家园,因为那里隐含的正是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研究文化,就不能不关顾这些。我注意到他多年来潜心于此的耐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民俗学的学者涌现了出来,其功不在一般文人之下。而鲁迅不同的是,深知问题的重要之后,却在创作上下功夫,在小说和随感里展示着精神里的景观。我有时对照两人的文字,不禁会心一笑。周作人强调的文化人类学的隐喻,在鲁迅那里竞出现了。文本中折射的谣俗因素颇多,现代小说家中他是第一个民间风景的打量者。

谈狐说鬼在一些人眼里乃旁门左道,抑或堕落云云。周氏兄弟却偏偏喜欢这样。只不过一个从学理上引经据典,一个将此外化到文学的画面上来。在学理上,周氏的眼光我们有时不能不佩服,他对那些西洋人的著述颇为了解,每每有新奇的发现。他经由安特路朗进入神话及社会人类学,发现民风大多是古代蛮风的遗传,今人身上还留有远古的习俗。人就生活在这样的历史的影子里。了解自我,有时就不得不往古里找找原因。鲁迅的看法与此接近,他不在理论的层面理解这个问题,而是从实际观察里得出结论,在形象可感的画面里,昭示着历史的投影。他写故乡的鬼气,阴魂里的咒语,我觉得比任何一个中国的民俗学者都要高明。那里浓缩着诸多意绪。对社会和旧时代的解析,不仅令人生叹,重要的在于,也给研究者留下了思想的空间。周作人晚年为鲁迅小说写注解式的文字,倒是说明了这一点。

P1-4

序言

向继东

去年编“文史精华年选”时,我自定的标准是:不要“戏说”,不要“故事新编”;要么有新的史料,要么有新的见识。

这种选法读者接受吗?没有把握。新书上市不久,本书责编海帆收到上海读者虞先生的来信说,他“买到《2005中国文史精华年选》,回家后花了三四天时间,应该说精读得认真而细心,深感其思想意义和文史价值所在。这样令人深长思之的文史选本今年总算荣幸买到,因此我要向您及其他编辑先生表示深切的感谢”。虞先生还说,本书‘‘所编选的40篇文章,恰切而精当,涉及到中共党内外及国际共运与苏联东欧国家诸多方面,其丰富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应使我们这一代人和下一代青年人反思再反思。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读懂马克思?读懂列宁?读懂毛泽东?读懂邓小平?我虽然从中学语文教师岗位退下来了,但我能为21世纪中国真正实现小康和谐的社会贡献些什么……”说实话,在物欲横流的当下,能碰上虞先生这样的知音,心里自然感到一丝安慰。

今年选稿标准一样,只是方方面面重视了,所选文章,反复斟酌。我不敢说,这个选本一定比去年的好,可能它会让喜欢故事的读者有点遗憾,但对愿意思考的读者来说,它仍然是一本可读的书。所谓“可读”,并不是说书里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内幕揭密,它只是尊重常识,或者说提供了一种价值参照。

人们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不同看法,这不足怪。见仁见智,往往使人增长智慧和见识。

如不能正视历史,就不能开创未来。历史也不会因为遗忘而抹去一切。有许多事,你越是想忘记它,它越是流传着。民间渠道,口耳相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口述历史走红,究其原因,也许它更接近真实吧。

前不久,读到叶永烈谈如何做口述历史的文章。叶说他至今“保存着一千多盘录音磁带”,这很让人羡慕。如果他愿意,把这些录音老老实实整理出来,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因为他采访的那些人物太重要了,大都是中国当代史的知情者。那些原生态的东西,肯定是片面的,但片面也是一面。从某种角度来说,它远胜于那些宏大叙事。

编辑这本年选时,正是我母亲生命的最后日子。2006年10月26日母亲走了,她一字不识,却说过一句让我不得忘记的话:“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其实,岂止是“成人”?成人成事都一样啊。也许,自由自在永远是可求而不可得的。呜呼!

2006年11月30日于长沙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06中国文史精华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继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9208
开本 32开
页数 3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12.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