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透视企业联盟能力--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
内容
目录

第一篇 导言

1 导 言

 1.1 管理联盟的时代已经来临

 1.2 联盟能力——本书的主题

 1.3 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2 企业联盟能力相关理论回顾

 2.1 基于双边层次的联盟研究综述

 2.2 基于企业层次的联盟能力研究评述

 2.3 动态能力理论与企业联盟能力研究的方向

第二篇 透视联盟能力

3 企业联盟能力的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3.1 企业联盟能力:一种动态能力形式

 3.2 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

 3.3 企业联盟能力的概念界定

4 企业联盟能力的形成机理

 4.1 惯例、组织过程与联盟能力

 4.2 惯例内在特性与联盟能力基本构成要素的确立

 4.3 惯例的演化与联盟能力的形成

5 企业联盟能力基本结构和动力机制

 5.1 运营能力:基于运营过程的联盟惯例整合

 5.2 提升能力:基于提升过程的学习机制整合

 5.3 协控能力:基于协控过程的联盟机制整合

 5.4 联盟能力:运营、提升和协控能力的整合

 5.5 企业联盟能力的动力机制

6 企业联盟能力的影响因素

 6.1 外部环境因素

 6.2 任务特征因素

 6.3 企业条件因素

 6.4 企业联盟能力的理论模型

第三篇 企业联盟能力的实证研究及结论

7 企业联盟能力的统计研究

 7.1 研究对象与设计

 7.2 问卷设计

 7.3 问卷分析方法

 7.4 理论假设模型

 7.5 变量的测量

 7.6 资料分析与结果

8 企业联盟能力的案例研究

 8.1 公司背景

 8.2 研究过程

 8.3 案例的诊断与剖析

 8.4 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9 结论与展望

 9.1 本书的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  记

内容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盟迅速从一种边缘化的管理工具转变为公司战略和竞争优势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了自己的联盟,联盟成为企业最具潜质的价值创造和成长方式。然而联盟是一种极难管理的组织形式,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认为的所有战略最终都会在实施过程中变质,随着联盟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导致60%以上的联盟以失败告终。令人惊奇的是,在联盟失败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在联盟管理方面却展示出超人的能力,在联盟领域取得了持续的成功,如IBM、HP、西门子、CISCO等(Bamford et al.,2002)。这些新迹象表明“成长外部化,控制内部化”联盟新思维已初露端倪,许多联盟的失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失败,而是联盟能力强的企业首先获得了它所需要的利益或目的而单方面采取的行为(Heimeriks,2004)。“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丘吉尔的至尊名言又在联盟领域得到了验证。因此联盟只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一种更好的手段,企业最终能否从联盟中获得所需的利益,关键在于企业对联盟的掌控能力,既企业是否在联盟中居于强势地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双方的利益共享和共赢。

对我国企业来说,加快联盟能力的构建和培养显得尤为迫切,与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联盟的管理水平,特别是思想意识上都处于落后状态。首先由于缺乏对先进联盟理念的认识加上前几年依托市场和政策(对外资企业独资行为的限制)垄断所带来的成功体验,绝大多数国内企业还是将注意力和资源集中于联盟层面和分散管理每个联盟的僵化模式上,片面追求双赢的思维盛行。随着我国加入WTO,对于外资企业的限制已逐步解除,国外企业要求联盟主导地位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我国企业在联盟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企业总体的联盟效果越来越不理想,如小天鹅的衰落、东方通信的ST,乐百氏等国内知名品牌的消失,EVD与3C联盟标准竞争的全面失败,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的受制于人等。

其次,由于长期受落后的“市场换技术”指导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在联盟过程中往往迷恋于技术、设备、资金等“硬”要素,但对于观念、管理、文化等“软”要素的作用认识不足,导致联盟的总体管理水平低下,平均失败率在70%-85%之间,高出国际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事实上,“硬”要素,特别是我国企业急需的先进技术的真正获取需要“软”要素的支撑。随着我国加入WTO,“硬”要素的来源将日益多元化,企业组建联盟的机会将迅速增加,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联盟网络,因此如何培养和构建能够有效管理和掌控联盟网络的“软“能力,是我国企业避免联盟弱势地位的关键。

此外,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引擎的中小企业集群本质上是以联盟为纽带的网络,但从集群成员企业之问的分工协作关系看,处于产业链各环节中的成员之间协调不够,表现为集群成员之间合作不够,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对自身在集群内部产业链上所处环节的战略性定位,缺乏共同创建集群品牌和共同研发的机制与意识等,导致集群的合作多限于产品的加工和生产等低层次功能,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造成这些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缺少强有力的中心企业对集群的有效管理,这也是我国至今为止不能出现像Sun这样在特定产业领域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集群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快中心企业联盟能力的建设,实现基于网络的整体管理,是集群实现从单一的产品生产与加工功能向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复合功能的转变并释放出真正战略潜力的助推剂。

综上,在一个联盟日益成为企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比竞争者更好掌控联盟和联盟网络的能力。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了解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联盟和解释企业之间联盟成功的差异性是极其有用的。由于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联盟的背景中,是双边层次(dyadic-lev-el)的观点。双边层次研究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管理单个联盟的关键成功因素。但是双边层次没有进一步阐释企业如何内在地培育和制度化隐含在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内的知识以便提升企业管理联盟的能力(Kale,1999;郑胜华,2005),因此,双边层次的研究只是部分解释了企业之问的联盟差异。虽然涉及联盟内的管理非常重要并且肯定值得进一步思考,但是仅仅从双边层次理解联盟成功的关键路径是远远不够的,理论研究必须更加关注当企业参与越来越多的联盟时企业层次(firm-level)面临的挑战(Duysters和Heimeriks,2002)。而国外对于联盟能力的研究也刚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为主,也较为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些理论成果和方法无法直接指导我国企业培育联盟能力的实践。联盟能力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竞争优势之源的?我国企业应该如何培育和提升自身的联盟能力,从而利用联盟这种最有效的方式实现快速成长?企业亟待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本书正是基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要求提出的,在充分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最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突破了现有研究片面和静态的局限,从全新的视角——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即系统整合和动态演化的观点来研究企业联盟能力,并以我国企业联盟的发展为背景,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对其形成机理、基本结构、提升联盟绩效的内在逻辑以及影响因素等理论要点进行深入剖析,希望以此来揭示企业联盟能力的黑箱:企业联盟能力是什么,它的基本结构是什么(WHAT)?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WHY)?这样的结构又是如何形成的(HOW)?从而为企业构建和培育联盟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编辑推荐

在联盟日益成为企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中,“成长外部化,控制内部化”的联盟新思维已初露端倪:联盟只是企业获取利益的一种更好手段,企业最终能否从联盟中获得所需利益,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比竞争者更好掌控联盟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双方的共赢。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看,了解企业如何有效地管理联盟和解释企业之间联盟成功的差异性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从全新视角——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即系统整合和动态演化的观点来研究联盟能力,希望以此来揭示联盟能力的黑箱,从而为我国企业培育和提升联盟能力提供科学指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透视企业联盟能力--基于动态能力的S-IPL分析框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胜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61821
开本 32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2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3.7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