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中,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教授,破解全球迷局纵论各国风云变幻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与世界大势。傅莹外交部前副部长、第十二届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陆克文澳大利亚前总理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阎学通所著的《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XI

第一章 国力较量:2023年的中国与美国

未来十年:中美实力比拼 4

专家也低估了中国经济 5

中国的高增长是否还会延续 7

中国综合实力能否超越美国 10

能否阻止中国实力增长 14

美国靠什么制约中国 18

打铁还需自身硬 22

盛与衰:决定中美未来的力量 25

中国国际环境的利与弊 27

冷战是否还会到来 31

中美冲突愈演愈烈? 35

2023年的中美关系 38

第二章 权力转移:2023年的东亚主导权

东亚:2023年的世界中心 46

成为世界中心的条件 48

“亚太”和“东方” 50

美国的影响力 53

东亚与欧洲之间的权力转移 55

实力竞赛中的中国因素再评估 59

次区域:多败俱伤抑或合作共赢 63

朝鲜难弃核,中国大陆与台湾难统一 65

东南亚还将是一盘散沙? 69

未来十年,南海争端如何演进 72

国际体系:变与不变 75

国际体系何以转变 76

国家是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也是重要的 77

未来十年,东亚如何影响世界 80

第三章 昔日的大国:2023年的俄、日、欧

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难以恢复 88

普京时代即将终结? 90

俄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92

2023年,俄罗斯第二军事大国地位将失去 95

俄罗斯离不开中国? 96

日本:沦为地区大国 100

社会改革步履维艰是日本的顽疾 102

英国——日本的角色定位? 106

日本心怀不满,却力不从心 110

欧盟:世界中心的风采不在 113

被束缚的欧盟 115

国际影响力萎缩 118

倒退的欧盟政治一体化 122

第四章 两极分化:2023年的发展中国家

“金砖国家”:10年后,也许无人提起 132

2023年,“金砖国家”将难以为继 134

印度:与中国比实力 136

中印经济差距会越来越大? 137

中印军事和社会领域的差距 141

中印会走向战争边缘吗 143

中东:从全球冲突变成地区冲突 146

中东的重要地位不复存在 147

谁将成为中东的霸主 149

战争与冲突是中东不变的主题 154

非洲:摆脱不了资源诅咒 158

非洲的发展为何如此艰难 160

政治动荡难以摆脱 161

油气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 163

在非洲,中美竞争不可避免 165

拉丁美洲:将由谁主导 167

巴西将与美国竞争主导权? 169

美国还将控制拉美? 171

未来十年,中国与拉美的关系 173

拉美国家依旧是发展中国家 174

第五章 大国外交: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战略

王道与霸道:中国需要什么外交思想 180

中国需要引领世界的思想 183

中国要用什么思想引领世界 185

负责任大国:中国需要什么外交原则 187

中国的王道外交原则 190

中国需要放弃不结盟原则 193

地区战略:侧重国家还是组织 195

周边国家,谁是敌,谁是友 198

中国与中亚、南亚关系如何 200

对欧洲,不要有过高期待 202

团结非洲、拉美和中东国家 204

双边外交:何去何从 206

与俄罗斯建立同盟关系 208

接触改造日本 209

德国:经济战略合作伙伴 210

让法国珍惜中法关系 211

稳定中印关系 212

英国,无足轻重? 213

结 语 214

附录1 执着于科学预测的现实主义学者 217

附录2 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预测 237

试读章节

我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一书,此后,因“中国崛起”这个概念我长期与国内学界一些同人有分歧。分歧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是否是一个崛起大国,即中国是否有可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1998年,不仅很少有人接受中国是崛起大国的判断,而且也不相信中国的GDP在12年后能位居世界第二。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大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停滞不前。正是西方大国经济无力增长的这种状态,突显了保持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的实力。虽然至今许多国内同人和中国政府仍然回避使用“崛起”一词来描述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媒体却是铺天盖地地发表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2010年,按美元汇率标准计算,中国的GDP比日本的54742亿美元多出4044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这一事实,中国政府和多数民众仍不愿承认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然也仍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崛起大国。2011年12月30日,我在《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一超多强”开始向“两超多强”演变》。环球网于12月30日就这篇文章的观点展开在线调查,截至2012年1月1日8时,共有13283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认同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的只有7.8%(1040人),而87.6%的人(11632人)不认同这个预测,认为中国还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基本条件。

无论“超级大国”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讲是贬义还是褒义,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将中国称为“新超级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超级大国责任的期望越来越高,中国保持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困难越来越大。借鉴1998年的预测经验,本章将预测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以及到2023年年底时可能形成的新国际格局。

未来十年:中美实力比拼

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将会向民间开放更多的领域,将这些领域回归给社会。

未来十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升高20%,即从目前的1∶6.3升至1∶5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幅度将达到15%以上,2023年的文化产品出口将超过1000亿美元。

2023年,美国的GDP将为19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按目前汇率计算将为17万亿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将超过美国。

2023年,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影响力将达到美元影响力的50%甚至更高的水平,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可能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2023年,中国将拥有载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个服役的航母舰队(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携带射程8000千米导弹的战略核潜艇、部署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隐形战斗机)。  2023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则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中美综合实力差距只能缩小到同一级别,但中国无法全面赶上美国。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不仅是等级之差,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么,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差距在过去的20多年里是如何缩小的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进行改革而美国没有什么改革。未来十年,这种状态将难以改变,中国的改革力度仍将大于美国。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有可能形成中美两超的国际格局。

专家也低估了中国经济

2008年,很多中外学者都预测中国经济很快就要衰退,中国无法实现第四个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做出这种预测的根据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许多人认为,一国经济高增长的时间是有极限的,因此中国不可能永久地保持高增长。另一个是历史经验,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经济高增长时期都没有超过30年。在这种学术舆论的影响下,到2008年,中国政界人士也曾普遍认为,此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无法达到6%了,因为从1978年算起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经持续了30年。当时甚至有人提出,把7%作为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上限。

然而,这种预测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2008~2011年,中国不仅率先摆脱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困扰,而且在此期间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9%(2008~2011年分别为9.86%、9.93%、10.13%和9.20%)。2012年年初,在世界主要大国都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太慢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却担心经济过热。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紧缩政策,特别是控制贷款利率和限制购房的措施以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在中国政府上半年采取抑制经济增长过快政策的前提下,中国2012年的GDP仍实现了7.8%的增长。除中国外,这一年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经济增长率都没有达到5%,日本甚至还不到1%。

对于中国无法保持第四个十年经济高增长的判断之所以错误,是因为预测者的两个依据是不科学的。首先,“物极必反”是个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依据。以此哲学原理为据预测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高增长是有效的,但是人们忽视了哲学原理的正确性是建立在没有科学标准的前提下的,即“极”(极限)是一个没有具体标准的概念。由于这个“极”没有客观标准,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多少年才算达到“极”这个“必反”的转折点就完全由主观想象决定了。可以将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30年视为达到极限,也可将持续50年视为达到极限,甚至可以将更长的时间视为极限。

第二,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也是不科学的。日本的人口规模不到中国的1/10,亚洲四小龙的人口规模都没有超过中国4%的。以这些经济体的高增长历史经验为依据来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如果准确了反而是难以理解的。这如同以老鼠或猪的寿命为依据预测大象的寿命,其预测不准确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而如果准确了才是出人意料的。

P3-7

序言

国际关系预测和天气预报一样都是对或然事物的判断,因此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准确。现实世界发生的结果是检验预测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准确预测到一个事件并不意味着预测可以百分百准确,因为预测的准确率是由多次预测中的准确次数决定的。一般来讲,预测准确率达到65%(预测的100件事中有65件是准确的)说明预测的方法具有科学性,达到75%则说明有参考价值,达到85%则具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当一个研究人员或机构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5%时,人们就会依据其预测做出选择,因为85次正确选择所获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错误决定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只在事后抱怨气象台预报不准,而事前都相信预报是准确的。

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都会为自己事先预测到了某事而自豪,同时也都不愿意提及自己错误的预测。为了防止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不限定预测时间或模糊预测时间的办法就成了常见的预测方法。“在可见的未来”就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例子。这个时间概念只告知人们预测的开始时间但没有截止时间。所预测的内容在30天内发生和30年内发生都可视为发生在可见的未来。而如果预测者是年轻人,其可见的未来可长达两三代人。“中长期”、“最终”、“早晚”等也都是不限定预测时间的常见说法。

在国际关系学界,许多研究机构做过以20年为限的长期预测。这种预测的时间明确,也是可检验的,但大多数的预测都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罗马俱乐部对世界石油能源将枯竭的预测最为典型。笔者以为,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能力还达不到较准确预测未来20年国际形势的水平。冷战结束时,无人能预测到2008年会发生金融危机,也无人能预测到美国会因此走向相对衰落。20世纪90年代初期,无人能预测到中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加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根据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水平,我认为预测未来十年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具有相对的可靠性。

《历史的惯性》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国际形势的预测读物。本书预测准确与否将由未来十年的历史来检验,不过这种检验并不是非要等到2023年才能做。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历史的惯性》,是说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将有一定的连续性,世界大势不会逆转,中国将实现崛起而不是夭折,两极化趋势将在2023年之前定型为两极格局。未来十年,大家每年都可用当年国际形势的变化结果检验本书所预测的世界大趋势是否发生了逆转,2023年将是最终检验本书预测的终点。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本书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反,本书恰恰是从大国领导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对未来十年国际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书认为,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历史使得国家领导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别,因此历史的惯性有时才会出现加速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常有只凭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岁亲政,17年后统一六国;彼得大帝17岁亲政,32年后将俄国建成欧洲强国;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16年后将人送入太空,并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邓小平在80年代预测中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未能预测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就超过日本,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国际经济机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最初预测赶上美国的时间是21世纪40年代,后来是30年代,再后来是20年代,201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点不是哪个预测更准确,而是预测的赶超时间点不断提前。对于中国来讲,未来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

本书对未来十年中国崛起做出乐观的预测,这与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新政有关。经济决定论是现在中国人的主流信仰,然而中国先哲们却相信政治决定论,他们认为决定国家富强或衰落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的政治领导而不是经济基础。《管子·霸言》中讲:“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个民族复兴讲话使国人为之一振。其后新领导班子在反腐、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新政更是让国人感到了崛起的希望。强盛与衰落相互交替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代中国人都逃避不了的共同问题是,自己这一代将给后代留下自豪的历史还是屈辱的记忆。未来十年,我们这代人将有机会创造一段让后代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的历史。如果我们做不到,继续把民族复兴的重任留给后代,则意味着我们是中国历史上平庸的一代。我们的祖辈曾创造出他们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很有可能再次把国家建设成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而如果我辈做不到,我们是无处推卸历史责任的。

本书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崛起,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减少,恰恰相反,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更大。根据崛起困境原理,崛起国越强大,其产生的国际体系压力就越大,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原理。随着中国崛起,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拓展得越快,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就会越多。根据结构性矛盾原理,中美实力差距越接近,中美两国利益冲突就会越大,美国防范中国的政策力度也会随之增强,因此给中国的压力也会随之上升。崛起过程犹如参加从初赛到决赛的全程比赛,越往后对手的实力越强,因此取胜的把握就越小。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赶上美国的时期,这犹如决赛一样,难度极大。中国想开创人类历史先河,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这使得中国崛起更加困难。为此,本书根据国际格局两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后一章提出调整外交政策的建议。

本书预测的是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因此把我国内政作为一个常量而非变量来对待。许多人认为,中国能否崛起不在于外交而在于内政,因此应集中精力关注国内建设而少介入国际事务。内政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根本。然而,能搞好内政的国家并不一定就能崛起为超级大国,北欧国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将成为两极中一极的未来十年,内政和外交两个大局将更加融为一体,国际事务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外战略失误同样会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有些人认为,中国现有实力还弱,等以后我们强大了再去解决那些国际矛盾。然而,与回避国内问题一样,国际矛盾也会越拖越难解决。2010年以来的钓鱼岛分歧引发的中日冲突表明,国际矛盾早解决不易,晚解决更难。笔者认为,历史给所有国家提供的机遇是相同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机遇期,而在于谁能抓住并利用身边的每个机遇。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藏族研究生索多。他利用寒假时间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并且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杨原对清样所做的校对工作。未来十年,我愿与大家一起检验本书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为提高我国国际关系预测研究水平提供经验。

阎学通

2013年4月清华园

书评(媒体评论)

阎学通撰写了一本发人深省的书,提出了一个建设以中美各为一极的两极格局战略。他为中国建议的战略是建立政治和军事联盟以抵抗美国的同盟。他主张中国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国际秩序规范,这种规范应基于源自中国传统思想的“公平”,“正义”和“文明”的观念。他认为这些观念是高于“平等”,“民主”和“自由”的普世价值观。美国、西方和亚洲的政策制定者们和学者们应该仔细读这本书,以便了解阎学通所阐述的“道义现实主义”,这种新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锐利的民族主义。

——陆克文 澳大利亚前总理

这本书是对未来10年中国际地位与世界新格局构成的一个大胆预测。冷静同时又是客观的前瞻性评估正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而又缺乏的。

——傅莹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阎学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40433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5-49
丛书名
印张 1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7: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