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蛇人/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内容
编辑推荐

科幻小说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它们情节曲折、故事引人,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写小说难,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而本书,无疑是作者奉献给读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同时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

内容推荐

本书是潘家铮院士奉献给我国少年儿童和科幻爱好者的一道精美丰盛的科幻大餐。也是我国科幻小说界的一件盛事。本系列是作者将多年来的科幻创作精品和未发表过的数篇新作,共30篇一起结集出版。作品集为四卷,每卷约为20万字,共80多万字。书名分别是:《蛇人》、《吸毒犯》、《地球末日记》、《UFO的辩护律师》。

目录

康柯小姐的悲剧

洞中幽灵

梦星乾坤

蛇人

试读章节

不幸的是,教授在恋爱上的挫折似乎和他在事业上的成就成为正比关系。教授并不是断了七情六欲的苦行僧,认真说,他的感情还相当丰富,读高中时就跟在女同学屁股后打转了。毕业后,他的知心好友老徐也曾努力做过红娘,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次老徐给他介绍了一位数学系的女同学孙小兰,并约定在湖滨公园见面,由于小兰晚到了8分43秒,教授认为已远远超出可以接受的程度,因而告吹。第二次老徐又给他拉上一位文艺界的新秀李秀芝,这次对方倒没有晚到,但教授和她谈了几分钟后,觉得她连什么叫矩阵代数、拓扑流形都不懂,是个百分之二百的科盲,也就不欢而散。这样折腾了多次,教授怪老徐不尽心,老徐怪教授要求过苛。他气愤愤地对教授说:“老向,你找对象到底有多少条件,干脆列张清单给我,我好依样物色,省得无的放矢。”

教授觉得这个意见极为科学,欣然应诺。三天后,他将一个厚厚的本子塞给老徐,老徐惊愕了一下,发现封面上端正地写着《向普陶择偶最低标准简要说明书》,打开一看,下分9大类,囊括容貌、年龄、教育、健康、技能、德性……等等,下面还细分为子项、孙项……逐条列有详细标准,还有附加说明。老徐统计一下,按子项计共1024条,别的不说,光外语就要女方懂英、法、德、俄、日、西、葡、挪……还有什么拉丁、阿拉伯、乌尔都、僧伽罗……等18种。老徐倒抽一口冷气,只好将“简要说明”原璧奉还,敬谢不敏。

教授虽然不满老徐的不仗义,仍确信他定能找到符合最低纲领的对象。直到空忙了15年后,有好心人劝他测算一下成功的概率,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这个建议大得教授赞许,好在他有个同学在人事统计局工作,为他弄来不少中国女性的各项指标统计值,教授启动他的“人马座式超巨型机”进行演算,算得概率是1.0852×10,相当于在9450亿位中国女子中有一名符合要求。看来必须把住在“河外星系”上的女子也算进去才有机会找到。教授无奈,只好把最低纲领忍痛再作大幅度削减,但是概率还只有3.6亿分之一。这虽说明在中国存在1.8位这样的女士的可能性,但究竟在海南岛还是在兴安岭就难说了。

教授得到这样一个明确而痛心的结论后,只好长叹一声,发誓一辈子打光棍,决不能再牺牲原则降格以求了。好在古人有“梅妻鹤子”之举,他也可以把计算机当妻子,来一个前后辉映!

打光棍当然会遇到生活上的困难,但这难不倒教授,他很容易的全部用计算机解决了。早晨,MN-1机用柔软甜美的声音唤醒教授,服侍他淋浴更衣(脏衣服由xY机收走清洗),BF-2机送来热牛奶和烤面包,S-3212机展示全日的活动和应准备的资料,最后WK机自动载送教授去上班。顺便讲一句,教授的箱、柜、大门从不上锁。曾经有个不识厉害的窃贼闯进教授的卧室,还未下手,突然飞来一条自动调控的斑斓大蛇将他缠住,吓得他用尽吃奶力气才挣脱逃跑,但一小时后就被逮捕归案,因为他的来踪去迹都已被记录下来并自动遥送到公安局了。从此以后,无论是惯偷巨窃或江洋大盗都不敢问津教授之门。

教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一年又一年。有心人不难发现,教授心境中的抑郁苦闷随着他的发明创造而与日俱增。寂寞和孤单像蛇一样啮咬着他的心。他开始羡慕甚至妒忌周围的同事了。他不但羡慕那双双对对穿得像花蝴蝶似的小青年,甚至于对那些老夫老妻们之间的日常琐谈乃至反目争吵都有些妒忌。譬如说,前些日子,他的助手老周的苏州籍老婆不知为了什么事赶到办公室来指着老周的鼻子破口大骂:“耐格杀千刀,耐要勿得好死哉!”老周气得暴跳如雷,教授却觉得这骂声十分悦耳,胜似小夜曲。他是多么需要有人这么骂他打他,可是那些计算机对他照例是毕恭毕敬,骂不还口。  终于有一天,教授省悟过来:“我真笨,我能创造出比真人还要能干的智能人,为什么就不能按照理想要求创造个称心如意的对象呢?”

教授深悔自己坐失良机,他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在这个智能人身上倾注了全部心力和希望。他赋予她几乎无限的存储量,他把从天、地、生、数、理、化到文、史、哲、政、经、法的全部知识,从歌舞体育到杂技武术的全部技艺,从烹调裁剪到医疗浣涤的全部功能,从聪明伶俐到温顺恭谦的全部德性……统统输入给她,远远超过当年1024条的最低纲领。

更重要的是,她不像低级机器人那么狰狞难看,而是具有极其美丽的外形。教授是严格按照标准美人的体型制作的,安上了中国姑娘的秀发和黑眼珠,西方女郎的胸脯和臀部,林黛玉式的小嘴巴配上维纳斯的高鼻梁。她的皮肤是用超级仿人皮制成,不仅洁白如玉,而且绝对不会得神经性皮炎。

教授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个绝世聪明美丽的姑娘终于问世了。除了不能生男育女外,任何一个姑娘和她相比只能惭愧得去上吊。教授给她取了个名字叫康比特·柯泼儿(computer couple),简称康柯小姐,郑重宣布要娶她为妻。按照国际惯例,结婚后康小姐就应该称为麦达姆康柯·向了。

P2-5

序言

        我对科幻小说之浅见

潘家铮院士是我国知名水利工程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奉献水利事业,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崇山峻岭,曾参与和主持过多项蜚声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在年逾古稀之时,却另辟蹊径,写起科幻小说来,这确实是我绝未想到过的。当我面对他用娟秀的字体撰写成的一叠叠文稿时,惊诧与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潘先生要我为他的作品集写序,这实在是我担当不起的重任。君不见时下为人作序者,莫不是赫赫有名之权威,或该领域之先行者。我虽自忖是个极好读书之人,小说自然是最喜爱的一类。从幼时迷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忠义行侠的小说,到中学时大量阅读“五四”后新文学运动涌现的鲁迅、巴金、茅盾的小说和解放后从苏联翻译过来的小说等文艺作品,但都是拿来就读,读完就放,’并未从中获得艺术的感悟,更没有培养出写作的爱好。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亦曾屡屡被长辈们告诫为“少读闲书”。由此可看出我是没有资格为小说写序的,更遑论是科幻小说。犹豫多日,终于想出一个比较老实的办法,即说一说自己对科幻小说的浅见,作为读者读正文之前的一碟“凉小菜”(西餐叫头菜),读者觉得对胃口时,不妨浅尝小酌,不然尽可直接进入正文——品尝“主菜”佳肴了。

我虽从未写过小说,但从读者的角度亦深感到写小说之不容易,作者既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洞穿社会万物和各色人等的犀利目光,更要有缜密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与悬念,使读者“欲知后事如何”就必须继续读下去。而我以为写科幻小说尤难,除了应具有上述一般小说的构思和文字功底以外,还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因而可以说它是科学现象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晶。一般来说,科学是要以事实、实验为依据,严格按照数理逻辑的推演来进行的,因此往往给人以刻板、枯燥的印象。但纵观人类历经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史,科学有时亦需要大胆的猜想和假设,只需举出上世纪初关于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之争、及50年代DNA双螺旋结构的猜想就是明证。科学幻想则比此更进一步,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臆测性,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所写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等著名科幻小说曾吸引过几代中小学生,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索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科幻小说并不等同于神怪小说、魔幻小说,即有别于纯粹的臆想,如中国古代的神怪小说《封神榜》和近年的美国大片《指环王》等,它们尽管情节曲折、故事引人,但其核心描述的是一种非科学的“神秘力量”。我以为,这种小说和影片总体上是属于消遣、休闲性的。读者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可借以松弛神经,但若是信以为真,或加以效仿,则必然走火入魔,误入歧途。

简言之,科学幻想可以说是由科学的“元素”按“非常规排序”而形成的新“化合物”。其“基元”理应是合理的、科学的,但其发展演绎则超越了目前一般科学的常规,是超前的、甚至带有很大程度的想象。这就是我对科幻的浅见,当然,依此为基础写出的小说自然就是科幻小说了。我想,它对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是十分有益的。即使对于成年的科技工作者,又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与激励呢?

人年纪大了,往往容易因在某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囿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一旦退出“第一线”就会感到无所事事。潘先生是学识渊博、事业有成的著名工程科技专家,他在继续为我国水利工程事业不断作出贡献的同时,又开辟了“第二战线”,开始撰写科幻小说,并以此启迪后进,这难道不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可以效法的榜样吗?

               徐匡迪

               2004年7月28日

后记

我自幼就喜欢看“闲书”,进中学后尤其着迷于科普作品和科幻小说,常常沉醉在高士其和凡尔纳的著作中,忘记昼夜。成年后,为了修水电站和作稻粱谋,接触就少了。但偶尔看到国内外的有关佳作,总不免触发旧情,细细欣赏。

进入晚年,在偶然的因素下,忽然操笔写起科幻小说来了,处女作是《康柯小姐的悲剧》,讲的是人和机器人结婚引起的悲喜剧,以后就停不下来。1993年在《科技潮》期刊的鼓励下,出版了第一部科幻作品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承蒙当时国家科委宋健主任写序。我的书乏善可陈,宋健同志的序——特别是他的一句名言:“一个国家科幻小说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的科技水平”——却对我国科幻写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97年又出过一本《偷脑的贼》,复蒙著名科幻作家金涛主编作序,他对“创造具有中国风格、为中国大多数读者喜闻乐见的艺术风格”一点上给予我热情的赞许,使我既感且愧。此书在1999年又被收入《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中,还获得中国科协等四单位主办和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2001年度)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实出意外。可以一提的倒是书中描写了“记忆移植”问题,恰巧与1999年高考作文试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相合。这个出格的作文题难倒了很多考生,而读过《偷脑的贼》的同学就有发挥的余地了,也算是一段佳话。这样,有的同志认为我好写科幻,甚至误认为我是个科幻作家,不断鼓励我多写。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我在工作空暇间也继续写了一些,但多数躺在抽屉中睡觉。现承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垂青,同意出版,并建议与以前出版过的作品合并,分类重新出版,在得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同意后,遂有这套作品集的问世。在修订定稿后,感慨万千,想写几句话作为告别语,也向上述出版社和首先刊登过拙作的期刊表示衷心感谢。

从严要求,我的一些科幻作品,情节平淡,漏洞不少,文辞拙劣,写作速度又很慢(《蛇人》等八篇新作断断续续写了四年多),和当前大量涌现的年轻高手无法相提并论,绝对够不上“作家”称号。更重要的是:我写的东西和当前主流也格格不入,实属于“另类”,不为广大读者所喜。明知如此,我为什么要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呢?这里有些原因。

首先是感到我国许多科幻作家有些喜欢仿效外国,作品中似乎少些本土风味。我想中国人写的东西总要有些中国特色为好,所以一直希望能走出一条写“中国本土科幻作品”之路。二是,我不太赞成科幻作品脱离现实太远,甚至写成变种的《封神榜》,例如描写银河帝国的战争等,这对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们似乎没有太多的益处,甚至有时还有些副作用,因而我总想努力让科幻小说离身边的事近一点,还想使科幻小说中尽量多些人情味。三是我觉得许多科幻小说在描摹物质文明的突破上很成功,对精神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常不够重视。现在已能看得很清楚,科技发展确实是一把双刃剑。核能既可发电,又可做原子弹。当今世界上“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斗争在激化。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名利,什么不道德甚至谋财害命的事都会干。如果科学家也抱这么个人生观,后患不堪设想,所以我又希望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后能引起些反思。我的一位秘书曾说,我的作品可称为“社会科幻小说”或“科幻教育小说”,其离开主流之远也就可知,但我一直认为这些愿望是正确的。

虽有这些愿望,由于素养不够,眼高手低,我的努力恐怕是要以失败告终了。明显的例子是我的一篇《关于PMP程序的故事》在我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世界》上发表后,很多读者都给予低的评价。在《科幻世界))2004年第2期上,摘登了一位同志在网上所作的透彻分析和评述,篇幅不长,抄在下面:

长期以来,有很多的作家、评论家以及诸多作者,他们奔走呼号,期待在某年某月某日,中国科幻能够本土化。口号是响亮的,热情是高涨的,态度是坚决的——但前景是目前还看不见的。

请原谅我没控制住情绪,这在所难免。但请你聆听我的解释,我丝毫不是说中国没有本土化的作品,或者作者没有这个能力,譬如2。03年第1 2期的《关于PMF程序的故事》(以下简称《PM尸》)就是一篇典型的“国货”。关于中国人写“洋科幻”,这个已经批评得太多,多少年来一直如此。我今天要问的是:本土化的中国科幻,到底谁在支持你?

《PM尸》中涉及的所谓19NA技术并不是重点,而只是令文章更加合理与推动情节的必要“背景”。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情节,这都是一篇非常本土化的文章,自然地、不造作地触及中国社会的深处,写入而不写物。但仅就《科幻世界》论坛上的反应来看,更多的人却给予《PMP))极低的评价。

事实上,我对这篇小说略带一点悲哀——不为作者,而为读者。为了“科幻”我们必须要用DNA技术,如果写成一篇更加超现实的作品,即使它比卡夫卡的《变形记》还优秀,那么这篇小说依旧也是同样下场,绝对会有无数“为科幻而科幻”的读者,冲上来口诛笔伐,让它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现实是残酷的,也让人失落。诚然,我们可以原谅论坛上对于这篇文章的评价,因为毕竟绝大多数网友还是中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对文学的理解能力毕竟还有限。但中国科幻应该如何发展?是适应这样的读者,永远写缺乏文学美感与人文内涵的文章(事实上这类文章在科幻文学上也普遍非常失败),还是冒着被“世人”遗弃的孤独,去展开本土化的创作?

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尚不知道,到底是谁在支持中国科幻。即使有人跳出来说,他是支持的,可我们也不知道,他支持的是不是“中国的”科幻。

感谢这位名为ffley的网友对我的“本土化”努力的支持,可惜看起来赞同我们观点的人不会多。当然也有些例外,像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同志就很鼓励和支持我,并在百忙中慨然为我写了篇很好的序,其中有些话是支持我的想法的。鉴于年事日高,脑力衰退,这套注定不会太受人欢迎的小书也许是我的封笔之作。匡迪同志的赐序,就给我的微弱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最后,还要向长年来支持鼓励我的同志们,特别是傅华、于文星、胡晓华、李慰饴、金涛和许多爱看拙作和提出评论的读者们,向同意我的观点并不怕赔本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潘家铮

                 2004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一位著名的水利学家,两院院士,是我从小就特别敬佩的科学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幻作家,其科幻作品的巧妙构思和生活细节,经常令人叹为观止。

——科幻作家 星河

如果你没有看过科学家写的科幻小说,也不知道幻想对科学技术是多么重要,那么潘家铮先生的科幻小说将会告诉你答案。

——科幻作家 金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蛇人/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潘家铮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782872
开本 32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