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图书 | 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史证编、版本编和鉴定编三部分组成。其内容包括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书籍的装帧艺术、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一般刻本书的鉴定、活字印本书的鉴定、抄写本书的鉴定等。本书可作为古籍普查的培训教材。 目录 小引 上:史证编 一、书籍、书籍形态和书史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书籍的产生、初兴与发展 三、书籍的生产材料与生产方法 (一)书籍的生产材料 1.纸书出现前的书籍生产材料 2.纸书的出现与流行 (二)书籍的生产方法 1.印制书籍出现前的书籍生产方法 2.印制书籍的出现与发展 3.活字排版印制书籍的出现与发展 (1)泥活字印书法的发明与发展 (2)木活字印书法的发明与发展 (3)铜活字印书法的发明与发展 4.套版印制书籍的出现与发展 四、书籍的装帧艺术 (一)古代书籍的版面设计 (二)古代书籍的插图版画 (三)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制 1.简策 2.帛书卷子装 3.纸书卷轴装 4.经折装 5.梵夹装 6.旋风装 7.蝴蝶装 8.包背装 9.线装 10.毛装 中:版本编 一、版本之称 二、版本学之称 三、版本学功用 四、善本之称 五、版本类型与版本称谓 六、版本造伪与辨伪 (一)以残书充全书 (二)以丛书零种冒充单刻 (三)伪改书名、作者以充罕见之书 (四)增删刻书牌记以冒充珍本善本 (五)增删刻书年款以冒充珍本善本 (六)挖改序跋紧要处或改换序跋以充善本 (七)伪造伪钤名家藏书印鉴以抬高版本身价 (八)染纸造蛀以充古刻旧抄 (九)以真带假版本杂拼 (一○)装帧造伪以充古刻旧刊 下:鉴定编 一、一般刻本书的鉴定 (一)依据风格特点初步鉴定版本 1.宋代刻书的特点 2.元代刻书的特点 3.明代刻书的特点 4.清代刻书的特点 (二)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 (三)依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 (四)依据后人题跋识语鉴定版本 (五)依据原书刻工鉴定版本 (六)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 (七)依据地理建置沿革鉴定版本 (八)依据机构职官变迁鉴定版本 (九)依据衔名尊称谥号鉴定版本 (一○)依据书名冠词称谓鉴定版本 (一一)依据卷端上下题名鉴定版本 (一二)依据卷数变迁鉴定版本 (一三)依据藏书印记间接鉴定版本 (一四)依据著录鉴定版本 (一五)依据原书内容鉴定版本 二、活字印本书的鉴定 (一)依据序、跋、牌记鉴别 (二)依据边栏界行衔接处的迹象鉴别 (三)依据有无断版现象鉴别 (四)依据行字疏密、歪斜、横置、倒置鉴别 (五)依据印纸墨色的浓淡是否均匀鉴别 三、抄写本书的鉴定 (一)依据书体的风格特点鉴定 (二)依据题跋识语鉴定 (三)依据室名斋号及稿纸特征鉴定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古书版本鉴定(修订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李致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3350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88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256.22 |
丛书名 | |
印张 | 1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