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内容
编辑推荐

赛珍珠成长在中国的旧时代,那时中国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联想到孩时留有深刻记忆的那堆白骨是“遭扼杀的女婴尸骨”,而本书作者斯波林亦以此为切入点,真实地记录了赛珍珠在中国的生活及成长。斯波林认为儿时“埋骨”的意义在于使赛珍珠拥有了比他人更丰富的想象力。斯波林说:”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学家;毫无疑问,她拥有真切的精神生活。”让我们随斯波林一起走进那个已经模糊的时代去感受赛珍珠的中国岁月……

内容推荐

赛珍珠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将中国介绍给西方的第一人。她在小说《大地》中再现了中国劳苦大众的生活。《大地》发表于1931年,这部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为赛珍珠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很早就预言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她十几岁时见证了中国的改良和革命,后来在战乱中经历了九死一生。

赛珍珠生长在大清帝国末期,当时这个古老国度的制度已经千年未变。她是美国传教士的女儿,但是在学习英语之前一直说汉语。她小时候的玩伴是中国农民的孩子,在八岁之前,她从不怀疑自己是中国人。大清义和团运动中赛珍珠一家奔于逃命,洪灾、饥饿、旱灾、兵灾、匪灾成为赛珍珠在中国生活的背景。“亚洲才是现实的、真切的世界,我自己的国家反倒变成梦境。”

赛珍珠在她的《大地》中描写了她了解的那个真实的中国,作品印行了数百万本,影响了整整一代读者。本书中,斯波林用优雅、细腻的笔触探究温馨的家庭生活和残酷的战乱生活如何孕育了赛珍珠强大的、预言般的想象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鬼魂家庭

第二章 双重焦点

第三章 灵魂与肉体

第四章 玩偶之家

第五章 中式思维

第六章 小说之镜

第七章 傲慢的腐气

后记 纸人

参考资料及致谢

参考资料说明

试读章节

赛珍珠有时候会在草丛中发现一些残缺的四肢和手掌的骨头……骨骼看起来很小,她知道这些都是死婴的尸骨……她从来没想过要给别人说什么。相反,她强压心中的厌恶,用自己想象的仪式掩埋见到的尸骨。她把阴森可怕的骨头插到坟墓的裂缝中,或者在地上挖一个小坑把骨头埋掉。当别的小女孩玩泥巴的时候,赛珍珠在修筑微型的坟墓。她把坟堆夯实,用鲜花和卵石装饰她的“杰作”。为了便于收集尸骨,她随身带着网兜、尖头棒子或者中间夹着石子的开叉的竹棍,为的是驱赶半路上的野狗。她从来没有告诉母亲她为什么讨厌一大群觅食的野狗,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她要模仿中国伙伴的强迫性动作——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当兵的走过来都跑得远远的躲起来。但是无论如何,前者的原因更加无从得知。

士兵驻扎在城外山上围着土墙的堡垒里。他们烧杀抢掠,跟土匪没有区别。中央政府软弱无能。各地军阀尾大不掉,都忙着巩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被斩的首级高高地悬挂在城门上。譬如说赛家所住的镇江城。赛珍珠在庙会上看戏班子演出的中国历朝旧事,或者听说书人说书,此外她还央求别人给她讲故事,所有的故事都跟农村的生活没有本质的不同。赛家的厨师行动灵巧,肢体语言很丰富,就像是中国的弗雷德,阿斯泰尔(美国舞蹈家,电影明星——译者注)。为了让大家闲暇时有所消遣,这位厨师从一家私人图书馆拿来故事书给守门人、王阿妈和赛珍珠看,当然这些书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这是赛珍珠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小说,有《白蛇传》、《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些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她后来的小说创作获益良多。

赛珍珠的保姆王阿妈似乎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故事中的神仙或者鬼怪住在树上、石头中和云彩里;故事中有海龙王、河龙王,还有当地的龙王被压在远处山上的塔下面。塔下的龙王蠢蠢欲动,总想找机会逃出来祸害百姓。他们住在神仙住的地方,能施法术、念咒语、打仗惊天动地。他们的兵器是“精巧的宝剑,小到能够藏在耳朵里或者眼角,拿出来能够变长而且锋利无比”。然而,尽管赛珍珠那时候还很小,她也喜欢王阿妈讲一些更接近事实的故事。她缠住王阿妈讲她自己小时候的事,讲她如何出落得完美无瑕。瓷白色的肌肤、修长的眉毛、长及膝盖的乌亮的辫子和三寸金莲。为了防备掳掠成性的士兵,她很早就出嫁了。三四十年后赛珍珠再一次见到王阿妈,她眼前的老太太满脸皱纹,牙齿几乎掉光了(王阿妈有一回从地窖的楼梯跌下来,摔得只剩两颗牙齿,赛家的孩子们还幸灾乐祸地笑),头发稀疏,眼袋下垂,下嘴唇向外凸出。她很严厉,但是心地善良,值得信赖。她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全,是家里唯一给赛珍珠拥抱的人,哄孩子时,她是唯一把孩子们抱到她的腿上和床上的人。

王阿妈原是扬州一个家境殷实的小商人的女儿。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至少两千万中国人死亡,王阿妈的家人也没能幸免。因为她的父母、公婆、丈夫惨遭杀戮,她也随之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被迫沦落风尘,直到赛珍珠的母亲雇佣她照看小孩(在其他传教士家庭,这是一份报酬很低的工作)。年轻时候九死一生的经历造成的创伤常常隐隐作痛,她记得太平军杀过来时,她被别人用绳子系起来放到一个干涸的井里从而逃过一劫。后来她到附近的佛塔避难,佛塔被烧,塔里的和尚全被烧死。赛珍珠反复询问人被烧时是什么味道,中国人和白人的味道是不是不一样,王阿妈很肯定地回答说白人的肉更粗糙,更没味道,但是水分更多,“因为你们洗漱太勤了”。

就连当时痛苦的缠脚经历,经过她的描述听起来也有点悲壮的味道。据王阿妈讲,她从三岁开始缠脚,她的父亲让她一个人睡在灶房里,以免她晚上的哭声搅扰大家睡觉。赛珍珠吵着要看她的小脚,她经不住央求。就脱掉布鞋和白袜子,解去裹脚布(女人就是在床上也要缠着裹脚布),露出无数男人梦寐以求的“三寸金莲”。就像是系有铁球的脚链,裹脚强化了女人被支配的地位。赛珍珠看到的是畸形的骨头和乌青色的肉,脚跟和脚趾被挤向脚背,只有大脚拇趾没有变形。当赛珍珠亲眼目睹了很多像她母亲那一辈的人强迫自己的女儿缠脚之后,她一度怀疑要是自己受不了缠脚的苦就会找不到婆家。她看着王阿妈把裹脚布缠上,没有说一句话。用想象的力量掩饰、包容或者承受那些丑陋得无法直接面对的事物,这是赛珍珠受到的最早的训练之一,而她在山脚下发现尸骨残骸是同样性质的训练。赛珍珠后来成为一位非常成功的浪漫主义畅销书作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感触到苦难的、不被人察觉的现实;她的作品那么深入人心,是因为她的笔端经常暗自流露出痛苦和忧伤而丝毫不显矫揉造作。

P5-6

序言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第一本书是《邻家的中国儿童》(The ChineseChildren Next Door)。这部小说讲了一户人家有六个小女孩,她们扎着小辫子,脸蛋红扑扑的。这家人曾经盼着生一个男孩,后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然而有一天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老天爷显灵,第七个孩子是男孩儿——一个需要他的姐姐们精心服侍的小宝贝。很多年以后,我又一次在赛珍珠的自传中读到这个故事。原来赛珍珠从她童年的记忆中,抽出这段真实的经历,编写成一则儿童寓言。这则故事非常荒诞可笑,以至于当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把它读给病床上的圣雄甘地时,甘地听得哈哈大笑。作为寓言,它的魅力在于夸张地表现了故事背后隐藏着的贫穷、厌女症和溺杀女婴的事实。第一次用成年人的眼光来品味这个故事,我意识到它简直就是我的母亲童年生活的写照。母亲对我说,她是不受待见的六姐妹中最小的一个。她出生后。她的母亲——我的外祖母——气得背过身去直看墙。两年后外祖母生了儿子,在外祖父母眼中这才算作是后继有人。我从小就在心里记住了《邻家的中国儿童》,可能是因为故事中的温暖和乐观的氛围令人感到欣慰,使母亲的过去更容易让人接受。

我那时候还不知道故事的作者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我了解到赛珍珠根据年长她很多岁的姐姐写了那个故事。赛珍珠的父母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并视若己出,这个女孩是赛珍珠的义姐,她的两个大女儿和赛珍珠年纪相仿,但是她们在家中不受欢迎。更糟糕的是,这两个女孩的母亲因为连生了六个女孩而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然而,在赛珍珠的描写中丝毫看不出这种苦痛的积淀。她小时候在中国的小城镇上跑来跑去,常常看到野狗以荒地上的婴孩尸体为食,也经常在她家附近的山脚下遇见被吃了一半的尸体残骸。她尽力掩埋这些残骸,正如她要掩埋在大街上被人骂作“小洋鬼子”的记忆,生命中躲避兵灾的记忆,邻居中不时有新媳妇不堪卖身为奴而上吊自尽的记忆。这种表达上的矛盾性——言明的部分和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部分之间的“真空”——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后记

在人生的最后几个年头,赛珍珠一直在佛蒙特州过着自我流放式的生活,她处在某种与世隔绝但又不是默默无闻的状态。“这位太后是独居的,她住的皇宫外的围墙异常坚固而且不容侵犯,皇宫的围墙上也没有门。”为了躲避风头,她和哈里斯一开始住在当年青山农场的孩子们修建的避暑房子里,这让她想起庐山牯岭的别墅。后来他们搬到附近一个叫做丹比的市镇住了下来。赛珍珠买下一爿老旧的房舍,资助哈里斯和他的舞蹈界朋友们开了一家古玩店并顺带出售当地的工艺品。他们寄予厚望的古玩生意最后失败了,古玩店更像是一个出售赛珍珠作品珍本的旧货摊。他们原计划依靠他们的努力为丹比镇创造美好未来,但是现在这项宏伟的计划遭遇了更大的挫折。赛珍珠住在古玩店的上面,人们常常看见她身穿丝绸质地的旗袍临窗而坐。作为丹比镇唯一的旅游招牌,她每年夏天都能吸引五六千名游客到此参观。很多年前一位妇女曾提醒她说,如果在像费城会议厅那样不时髦的地方举行慈善舞会,即便是愿意捐款的有钱人都不会去参加的。赛珍珠自负地回答她说:“无论我到哪儿都会有人捧场的。”赛珍珠的孩子们还是很难见到她,他们常发现母亲身边的人缩短他们和赛珍珠之间的会见时间,有时候甚至拒绝他们的见面要求。她的子女们和哈里斯等人围绕财产和探视权,瞒着赛珍珠展开了丑陋的争吵。赛珍珠已经是八十高龄了,她虽然在名义上掌控一切,但是她的身体变得更加虚弱,就连打电话也很难找到她了。

她偶尔也会暂停在丹比镇的流放生活,在一队护从的陪伴下出现在赛珍珠基金会位于费城的办公室。她在那里参加会议,处理(有时候几乎是被引导着)同基金会相关的国际事务。赛珍珠基金会经过一番深入改革后,重建很见成效,运作比以前更出色,并最终同“欢迎之家”合并。赛珍珠接受采访,撰写文章,还在波士顿的一家电视台做了一周的嘉宾主持。她告诉一位美国记者她从来都没有习惯美国的生活,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在美国找到家的感觉。她渴望去寻根,渴望去看一看她父母的坟墓,渴望重新回到养育她的国度。随着中美关系的升温,她的渴望之情更加强烈。她说:“从血统和出身看,我是美国人……但是从同情心和感情来说,我是中国人。”1972年2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宣布说他打算访问北京,赛珍珠计划随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或者如果不能随团访问,她也希望在代表团之后能够成行。她甚至制定一套方案,包括为中国之行创作小说和纪实性的作品,和媒体合作报道新中国的面貌,拍摄电视纪录片等。她给每一个能帮助她成行的人写信或者发电报,包括尼克松总统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周的故乡是赛珍珠早年生活过的清江浦)。经过数月的等待,她收到了中国派驻加拿大的一位级别较低的外交官的简短回信。信中列举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原因,并明确表示不能接受她的访华申请。”赛珍珠承受不了这个打击,从此一病不起。周恩来总理托尼克松转送给赛珍珠一套精美的漆盒作为纪念礼物,想以此抚慰她忧伤的心,然而这并不能挽救她的生命。

赛珍珠在她的读者中还保持着、甚至扩大了影响。她每年都收到数千封的读者来信,有的向她倾诉自己遭遇的偏见和不公,有的在信中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并寻求她的建议。谈起这些读者来信时,她说她都会认真回复,“这是我书中的人物给我写的信,我也要好好地给我的人物回信。”她整个一生都心不在焉地逃避现实,朋友和家人常常觉得赛珍珠做着一名她自己的想象力的囚徒,生活在真实的外部世界中的只是她的身体,心却在别处。“欢迎之家”的经理和她天天在一起共事,她说:“我从她身边路过,她仰着头直走过去,根本没有发现我。”娜塔莉·沃尔什为赛珍珠做了很多年的打字员,她说:“她有时候完全走神,有时候你以为她会看见你,但是她又顺着你的肩膀看着远方,似乎没有意识到你的存在。这不是没有礼貌,她只是独自过着一种内修式的生活。”她越来越习惯低调地住在佛蒙特州,在那里她可以同她书中的人物交流而不受打扰。有时候她很难分清哪些是她头脑中的角色,哪些是受角色影响给她写信的读者。她在佛蒙特州的秘书贝弗利·德雷克说总有一些或真实或虚构的隐形人陪伴着赛珍珠:“我把她称作‘纸人’。她常常谈起她小说的角色,就好像这些角色是真实存在的一样。这些角色走出书本,触动了作者的情感。作为回应,作者的灵魂暂时离开躯体,和她创造的角色进行交流。这一轮交流完成后又开始进行下一轮的交流。”

从表面上看,赛珍珠越来越像晚清朝廷里“令人尊敬的老祖宗”慈禧太后。赛珍珠小时候就相信慈禧跟她有血缘关系。詹姆斯·汤姆森最后一次见到赛珍珠时,她已经有八十高龄了。当时赛珍珠身披织锦袍,被众多侍女簇拥着。“我记得有一两个侍女穿着长裤套装……似乎跟赛珍珠的皇家长袍不相协调。”在一楼的觐见室,詹姆斯很别扭地和赛珍珠一起坐在两个紧紧相邻的、类似王座的大椅子上。她像王后一样被太监保护着,宠爱着,而她又依靠精明而善于弄权的太监替她掌管朝政、国库,通过太监来了解帝国的情况。在赛珍珠的书中,愤怒是慈禧太后政治上的动力,权力是她的目标,孤独是权力带给她的诅咒:“她的心灵是孤独的,但是她已经习惯了这一切。这就是伟大所要付出的代价,她无时无刻不在付出这样的代价。”

1972年赛珍珠暂时回到青山农场,同她妹妹、子女、以及孙辈们一起庆祝她的八十大寿。此后不久她病倒了。接连两次手术都很成功,1972年秋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度过。到了1973年元旦,她回到了丹比镇的家中,因为是肝癌晚期,所以继续接受重病监护。她不再接待访客,因为经常陷入昏迷状态,甚至辨认不出家人。1973年2月21日,她挣扎着坐了起来,把照料她的人召集起来,要来纸笔写下她一生中最后一封信。作为她的女护理之一的德雷克女士说:“那场景是美丽、狂野而矛盾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相信这会真的发生。几分钟之后,她又处于无助的状态。过去的耀眼光芒熄灭了。我希望整个家庭、整个世界都看见过这个不可思议的女人身穿白色绸缎、傲慢地坐在王座上发号施令的情景。”

1973年3月6日,赛珍珠在丹比镇去世。遵照她的遗愿,人们把她安葬在青山农场的一棵白蜡树下。她的墓碑上只刻有三个中国汉字“赛珍珠”。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来到佛蒙特州看望她的访客中有她南京时的好朋友伯莎·芮思娄。伯莎带着一队慕名而来的游客拜见美国的“令人尊敬的老祖宗”。“在见到赛珍珠之前我们已经听过太多关于她的事情了。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她走了进来:她显得很平静,老态龙钟但是非常引人注目。她很具有东方韵味,让人感到很神秘。她在那儿,让人感到很亲近;但是她又不在那儿,让人感到遥不可及。不能确定她是否被什么事情迷住了。”

——截选自《后记纸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赛珍珠在中国(埋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希拉里·斯波林
译者 张秀旭//靳晓莲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12700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7.125.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4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