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庸的处世哲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伦理思想。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意思就是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也正因为此,中庸成了中国古代千百年来人人都应该遵守的伦理准则。

在现代看来,中庸是一种为人之道、一种处世哲学。中庸的智慧,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在做人做事、为官经商上,也是一门实用的学问,可以让你受益终身。

本书从阐释什么是中庸入手,解析了中庸的深刻内涵,告诉人们中庸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美德,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脱离的原则。

内容推荐

本书从阐释什么是中庸入手,解析了中庸的深刻内涵,告诉人们中庸是为人处世必须遵守的美德,是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不可脱离的原则。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中庸思想理论简单化、现实化,也通过大量生动的事实,扭转了人们对中庸的偏颇认识,还其以正确的说法。

目录

第一章 中庸立身哲学——中规中矩中正中节/1

立身之要 和谐为本/2

给人面子 利己利人/5

争辩抬杠 百无一益/11

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15

揭人隐私 慎字为先/19

自嘲多欢 嘲人多险/24

吃亏得福 争强易折/28

断人财路 绝己前程/32

不舍不得 取舍有道/35

第二章 中庸待人哲学——张弛有度屈伸有节/41

小人怨广 君子德厚/42

言多语失 祸从口出/45

韬光养晦 外圆内方/48

结朋交友 亲疏有度/5l

失信于人 败事自身/54

羽丰翼满 通达天下/58

德刑并用 四方敬服/61

示强逞能 过犹不及/64

潜龙出水 无波无纹/68

第三章 中庸享乐哲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73

忘其小丧 志其大得/74

乐而忘忧 不亦快哉/79

爱钱有节 赚钱有道/82

福为中和 惜之久远/86

释然身体 快乐山林/89

养生中正 百年安康/92

声色犬马 适可而止/94

情爱中庸好合百年/97

第四章 中庸为人哲学——执其两端取其中正/101

仰不愧天 俯不怍地/102

言当柔和 行要端庄/105

通行四海 礼孚众望/108

平者居多 完美少有/112

为人处世 忍让为高/115

贪心不足 灾祸临头/118

豁达大度 宽阔胸怀/120

第五章 中庸操守哲学——居中位当修德得道/125

藏巧于拙 用晦而明/126

人而无耻 不死何为/128

尊卑有序 仁道至上/131

品高人敬 德及长远/135

怒为恶魔 伤己害人/138

赞人之贤 容人之过/142

良言恶语 择善而从/144

束己安人 反省自知/148

戚戚于人 恶留于己/151

时不我待 惜时而为/154

第六章 中庸情感哲学——因柔得中因和得福/159

血浓于水 亲关乎情/160

助人之功 如日之明/163

极致为中 恰到好处/166

施人以爱 愁苦遁形/170

善争有功 恶争为过/173

衔环结草 以报恩德/177

傲生万恶 谦生礼道/181

第七章 中庸修身哲学——端庄沉稳守善持中/185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186

取人之长 知羞而勇/188

黄金有价 美德无价/191

气吞山河 胸怀万千/194

不种善因 难收善果/197

敬修仁义 谨行厚道/200

食中淡味 心神相宜/204

知己之力 随心而为/207

奢为大耻 俭为大德/210

谦和为福 张狂惹祸/213

奉行慎独 诸恶难侵/216

试读章节

立身之要和谐为本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中出现42次“和”字,《老子》一书中出现了5次,《论语》中出现了8次。而“和为贵”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之后,出现了很多以“和”字为中心思想的古训,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万众一心、众心成城,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争两丑、一和两有等,说的都是“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正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到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歧义,思想、语言的差别,乃至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至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以和为贵的观念,对于纠正今天社会上人们浮躁、暴怒的心态大有裨益。

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以无“和”。“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切既恼人又难堪又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和教诲,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修补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与热,驱散我们心中的阴云与寒冷。

战国时代的赵国将军廉颇武功高强,沙场之上历经百战,常常以一当十,屡立战功。然而,当文官宰相蔺相如官职比自己高出一截时,心中非常不满,认为蔺相如只是一个耍嘴皮子的文官,官职不应该比自己高,就到处公开扬言要让蔺相如受点羞辱。蔺相如知道后就千方百计躲开廉颇,避免与他直接见面。廉颇见蔺相如不敢见自己就很得意,以为蔺相如真的怕他。其他许多人也以为蔺相如惧怕廉颇。后有好事的人就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比自己职位低的廉颇,蔺相如说:“我并不害怕廉将军羞辱我,更不怕廉将军让我在众人面前丢面子。我个人的荣辱算得了什么呢。秦国人正盼着我们将相出矛盾、国内出乱子呢。若我与廉将军天天互相仇视,互不服气或者互相拆台,不是正好给秦国创造了攻打我们的机会吗?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只好先避免与廉将军见面了,等廉将军想明白了也就理解我了。”廉颇听说后,感到非常惭愧,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障了赵国的繁荣与安全。

这则“将相和”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美谈,就是因为“和”的可贵,“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佐证。

道家始祖庄周,把“和”的重要性发挥到了极致,主张要天和、人和、心和。而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也提出,处世要讲究情理并用、恩德兼用。讲道理要讲轻重,做事情要先用人,看能不能通融、接洽。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边界的人们都喜欢在各自的地里种西瓜。梁国的边民很勤劳,日日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国的边民有些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根本不能与对面瓜秧相比。楚国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掐巴梁国的瓜秧,梁国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铲除好了!宋就说:“这样做显得我们太不仗义了!我们明明不愿他们祸害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祸害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我们不也与他们一样没有理性了吗。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锄草浇水捉虫,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但是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

梁国的人就照宋就的话办了。过几天,楚国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里的草都被人锄过了,也让人浇过了,原来是梁国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做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边民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就特意备重礼送梁王,以表白责和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以恶制恶,以暴制暴,冤冤相报都是使仇恨加深、矛盾加剧、损失加重、人际关系更加恶化的非理性处世方式,而以“和”为贵却可以化仇恨为友谊,化愤怒为笑脸,化怨恨为理解。“和”是中庸之道中最博大精深的处世哲学。

“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即使在两国已经敌对到枪炮相见的程度时,中国人还是要抱着求“和”的理念,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流血事件。“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有了“和”,就不会有绝人之路,就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和”,就不会失去平衡,就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恶斗。“和”对争斗者来说是手与手的相握,是心与心的相融,是笑与笑的相迎。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和是做人立身之本,以和立身,就能够化凶险为祥瑞,化野蛮为文明,化争斗为和平,和是人生走向成功的根基所在,人生什么都可以抛弃,唯独不能抛弃以和立身的做人原则。P2-P5

序言

何为中庸

“中庸”一词出自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美德,是最高的境界了,但是普通的老百姓缺乏这种美德已经很久了。

“中庸”在《论语》中就出现了这么一次,仅仅从这句话很难看出它的明确含义。不过,后人根据《论语》中记述的孔子相关的言行,对它的含义做出了较为明晰的解释。宋代学者朱熹认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也就是说,“中”就是不要太过分,也不要达不到,而“庸”,就是指一种平平常常的状态。“中庸”,就是要求人们在事物的两个极端之间选取或者把握一个中道,并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加以实践。

一段时间以来,许多人因为一知半解,对中庸做人在理解上有着许多谬误。中庸之道,实有两层含义,其一为中正,其二为永恒持久。

中庸做人,若为修身养性,则必使思无妄,行无邪,走正道,这是为人修身的中正之道。人生之初,其喜、怒、哀、惧、爱、恶、欲、忧、智、思等情感还没有形成,如同宇宙混沌之初,混混沌沌,如同一体,待其生长,有感于物才有了此十情的发生与发展,然后又有了性之不同,所以也才有了愚痴、顽劣、小人、中人、君子、贤人、圣人之分。人都自以为正确,而不认知自己的缺失,只有那些遵循了中庸做人思想的人,才会从正反两个角度审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做人的中庸内涵非常丰富,比如,人要适度工作,不能好逸恶劳,也不能劳累过度,必须有劳有息;人都喜欢山珍美味,但食多伤脾胃,只要吃饱了就行了,中医提倡八分饱,就是这个道理,不食则饥,过饱则伤;人都喜好美色,男女皆然,但过于沉迷就会伤精损身,而完全禁戒也会让身体不适,所以君子好色而不滥,行之而有度;人都有悲痛之情,但如果悲伤过度,也会伤了身体,所以聪明的人总是适度悲痛;人都难免发怒,但怒大伤肝,愤怒也不可过度,适可而行;人都会有所畏惧,也会有无所畏惧,但畏惧也应有度,更不能因畏惧止步不前;人都会有忧伤为难之事,但忧伤过度也会伤身,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有远虑,有备无患;人的智慧各有不同,有人好呈能示强,有人唯唯喏喏,最聪明的人总是尽其所能,量力而行;有人喜欢思考,多思伤身,必有其度;有人很自卑,有人很自负,自卑与自负都有害于人,最合适的状态则为自信。凡此种种,可推及所有事物之中,凡修身、求学、处世、立事、齐家、治国、平天下,坚守中庸之道就会有所成,丢弃中庸之道必然难以成功。所以,为人为友为政都离不开中庸哲学。做任何事都必须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否则,什么事都走极端,就会过犹不及,使事与愿违。

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还有持恒之义,强调做事要有恒心,要心无旁骛,无论何时、何事、何地,都必须抱有真诚之心。无诚心、无恒心、无真心,再美好的事物也会半途而废,终究一事无成。

孔子用一生的时间实践了中庸之道。他常常以这种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和事,例如,在评论他的弟子时,他认为子张做事有点偏颇,是为“过”;而子夏做事则常有点底气不足,显得拘泥,是为“不及”。在他看来,“过分”与“不及”这两者,都不能保持中道,都不是做人处世的最佳状态。显然,他主张“无过无不及”。孔子在评价《诗经》中的《关睢》一篇时,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它表达出来的情感恰到好处,快乐但不至于放荡,忧愁又不过于悲伤。孔子常有“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温而厉”等话语,就是要告诫人们:可以满足个人欲望,但不要贪婪;人要保持庄重,但不要骄傲;人要有威严,但不能显得凶猛。这些都体现出中庸的美德。

我们生活的最高典型终究应属孔子所倡导的中庸生活,这也正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地表达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边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半耕半读半经尘,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颜,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这种理想化的中庸生活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我们真正地做到了中庸哲学所倡导的为人处世方略,我们所期待的那种花香四溢、笑盈八方的理想生活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著者于北京

2007年7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庸的处世哲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凡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446099
开本 16开
页数 2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7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