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的梦园--净土宗那些大师们
内容
编辑推荐

佛教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它既是宗教,可是却又和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佛教中的净土宗,也同样如此。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最大宗派之一,拥有近亿的信众,千年间高僧辈出,大德无尽。

本书由深得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好评的著名文化专家洪丕谟著作,语言优美凝练,故事简洁动人,是一本最好的净土宗历史故事书。

内容推荐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最大宗派之一,拥有近亿的信众,千年间高僧辈出,大德无尽。

佛号一声越千年,写尽中国净土宗传奇。

本书由深得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好评的著名文化专家洪丕谟著作,语言优美凝练,故事简洁动人,是一本最好的净土宗历史故事书。

目录

净土宗开天辟地第一代祖师慧远

净土宗先驱人物昙鸾大师

玄中寺道绰弘法

净土宗实际创始人善导

衡山弥陀寺承远大念佛

五会念佛道场的开创人法照

净土第五代祖师少康

与善导、少康异时而化的慧日

禅净双栖级大师延寿

净行社省常修净业.

开“禅之净土”“净土之禅”的中峰

一笔笔勾销尘世俗事的祩宏

智旭要弄清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行策在普仁院大弘净法

撰《劝发菩提心文》的实贤

资福寺际醒开演净土宗风

近代净土宗大师级人物印光

附卷

净土宗的修持

净土宗奉持的经典

当今国内净土宗大道场

试读章节

就在竺法旷辞世的那年,释门名僧慧远,和慧永、慧持、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蔡华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硕等一百二十三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前建斋立誓,结社念佛,共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

当时,名士谢灵运对慧远非常敬服,专门为慧远在东林寺开凿了东、西两个池子,池里种满白莲,所以这时慧远念佛结社,就把社名取为“白莲社”。

慧远结社念佛,共期往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净土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净土念佛法门的正式兴起,为此,后人排列净土宗历代祖师位次,把莲社慧远推为开天辟地的鼻祖。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附近)人。东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慧远降生在一个世为冠族的大家庭里,从小过着文化气息很浓的优裕生活。

小慧远弱而好书,硅璋秀发,为人非常聪明。十三岁那年,他跟着舅舅令狐氏游学来到文化名都许昌、洛阳等地,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识见。

不久,慧远以博综六经,尤其擅长《老子》、《庄子》,做了秀才。由于慧远不仅兼通儒道,学问浩瀚,并且还因为风鉴朗拔,性度弘博而受到当时宿儒英达等知识界人士的普遍赞许。

当时有高士范宣子隐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的耕读生活。范宣子精通《周礼》、《礼论》、《仪礼》,有着很深的学问修养和社会名声,朝廷闻知他的大名,一连好几次征召,都被他婉言谢绝。慧远仰慕他的风鉴和气度,在二十一岁那年,准备渡江和他一起隐遁,顺便请教学习,结果因为石虎已死,中原大乱,南北交攻,行道不便,遂使志不获从。

慧远未能渡江南下,便和弟弟慧持一起投到正在太行山、恒山(今河北省阜平北)一带弘扬佛法的名僧道安门下。道安俗姓卫,师事西域僧佛图澄,在当时北方一带,有着很大的名气。

虽然道安其人相貌不扬,可学问深邃。此番见面以后,仅只稍稍寒暄,慧远就被折服得了不得,竞至连连称赞:“真吾师也,真吾师也!”

其时,道安开讲《般若经》,慧远、慧持和各位佛弟子们,一起恭敬听讲。听到精彩之处,慧远顿觉心头开悟,禁不住连连狂呼:“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终于,慧远、慧持兄弟,经过商量,决定留在道安身边,深入研究佛法。就这样,选了个好日子,道安为慧远、慧持兄弟,双双削发受戒,剃度为僧,从此掀开了慧远托迹空门的第一页。

出家后,由于慧远从小读过好多儒学著作,以及《老子》、《庄子》等书,有着很深的学问根基,所以道安为他讲的般若学,慧远一听,就能触类旁通,深刻理解个中的微妙精神。

在道安身边学习般若学的那段日子里,慧远凭着以“大法为己任”的责任心,总摄纳维,夜以继日,精思讽持。聪明颖悟,加上勤苦自励,慧远在佛法上不久就有了飞速的长进。

这时,道安身边虽然有着好多弟子,可是像慧远这样既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又刻苦砥砺,出类拔萃,能够发胜心于旷劫的,却并不太多。在慧远身上,道安看到了佛教的未来和希望,知道将有一颗明亮的新星,出现在中国大地的上空,发出无比灿烂的光辉,于是高兴得逢人就赞:“要使佛法流中国,就看慧远了!”

公元357年,慧远二十四岁,开始了他一生的讲经生涯。进入讲堂,慧远高高坐在讲席上面,底下听众如云。这次开讲的经典就是老师道安传授的《道行般若经》。要讲好这部《道行般若经》,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听众们懂得,什么叫做般若实相。因为经里讲的,主要就是让信徒们通过对于般若智慧的掌握,把自,己的认识,从世俗的迷惑中超脱出来,达到彻底的觉悟和解脱。

在讲经过程中,有个听众提出慧远的讲解很难听匿。不懂就再解释,慧远真是不厌其烦,广泛运用佛教经义,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可是这样往复移时的结果,听众们的疑惑反而愈听愈多了。没奈何,慧远只得搬出自己擅长《老子》、《庄子》的特长,引了几句《庄子》书里的话。因为,按照老师道安的观点,他是明确反对讲解佛经使用“格义”的。谁料,此番慧远引用的结果,却出人意料地收到了惑者皆晓的良好效果。

一次尝到甜头后,慧远后来讲解佛经,就经常爱用这种不废俗书的方法,解说佛经的妙义。道安看他这样讲法确有效果,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拥护,便从此改变初衷,对此再也不加反对。

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道安南下襄阳,慧远随侍师侧,共弘佛法。

当时,佛门般若学者,对于《般若经》里所讲的“空”,各有各的理解,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一时形成好多派别,人称“六家七宗”。

关于“六家七宗”的情况,大致是:

①以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

②以支道林为代表的即色宗;

③以于法开为代表的识含宗;

④以道壹为代表的幻化宗;

⑤以支愍度为代表的心无宗;

⑥以于道邃为代表的缘会宗;

⑦以竺法深、竺法汰为代表的本无异宗。

以上七宗,由于“本无异”属于“本无宗”的分派,所以合之则为“六家”,分之则为“七宗”。P3-5

序言

我国佛教,自隋唐分宗立派以来,一时繁花纷呈,气象开新。然而,在历史大浪的冲刷洗礼下,到了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则莫过于禅宗和净土宗。为此,在当前佛教历史文化重新受到世人关注的大趋势下,为了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对佛教各宗的概况有所了解,于是不辞固陋,先从禅、净两宗人手,在编写了《中国禅宗纪实》以后,接着又有《中国净土宗纪实》的脱稿。如果时间许可,《中国天台宗纪实》、《中国华严宗纪实》、《中国律宗纪实》等撰著,也将列人编写计划,从而形成系列,以飨读者。

在佛门各宗中,净土宗以一句“阿弥陀佛”的方便法门,就可使广大修习者共趋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千百年来,在广大劳苦大众和非知识界,流传深广,即使是知识界,也不乏皈依这一宗的善信大德。

为什么净土宗的修持,能够持久不衰地获得广大善信的青睐呢?答案在于“方便”、“稳当”、“究竟”。在既方又便中让修持者在生前死后,直达西方极乐世界,谁不乐意?

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生活在多苦多难的现实世界中,为了摆脱精神上的痛苦又祈求来生的安乐,一心归佛,原是可以理解的。所谓精神上的解脱,从实质看,就是所谓的生前进入极乐世界了。记得六祖《坛经》曾经提到,当年刺史韦璩请教慧能大师:“弟子看到佛门信徒,常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知果有此事?”慧能答道:“世界上有开悟的上根器人和迷妄的下根器人两种,迷妄的下根器人希望通过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开悟的上根器人则把着眼点放到清净自己的心念上来,一旦心地清净,就是佛土清净,身居西方清凉世界了。”

很明显,慧能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天堂。天堂不在身外,只在心里。由此推衍,佛门所说的地狱,也当不在身外,只在心里。天堂地狱,原本相距咫尺:心地迷妄烦恼,就人地狱;心地清凉明澈,就进天堂。

慧能是我国禅宗大师,他所提倡的顿悟学说,在于让世人拂去心头贪欲的灰尘,由此明心见性,从痛苦的此岸直达极乐的彼岸。然而净土宗认为,只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心不旁骛,也同样可以在你生前,让你的精神世界,趋向到极乐净土中去。这就是古人所说“殊途同归”之妙了。当然,这里也不排斥净土念佛三昧和禅门真如三昧,在一定条件下的彼此沟通,诚如当代佛学研究家赖永海先生总结的那样:“例如,按照佛教的说法,念佛念到一定程度,即可以‘人定’,‘人定’之后所得之念佛三昧境界,是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当前一念心性,与十方诸佛法身融会一体,这时便离开一切生死取舍、分别,执着,而与禅门之真如三昧无二无别了。”赖永海的这段话,记载在他著作的《中国佛性论》第八章第二节的《修禅与念佛篇》里。

念佛并非简单的迷信,至今已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肯定。比如一心念佛,可以摄心归静,驱除杂念,人于禅的真如三昧境界,获得思想上的超脱和光明,就是明证。对此,热衷于气功的人,又把念佛和气功联系到了一起,比如佛教气功学者陈兵先生就说:“念佛禅虽然渗透了宗教信仰主义,但从气功角度而言,其念佛的各种方法都可取资,实际上气功功法中的默念字句入静法,观想悦意景物法等,与念佛禅的关系甚为密切。自宋代以来,中国汉地佛教界在念佛禅方法上积累的经验最多,方法最为完备,能提供气功学的东西也最多。”

由于历史的沉积,在念佛法门上,我国历代净土宗高僧在这方面积累了好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了系统明白地反映我国净土宗的历史概貌,作者设想全书构架,以人物为中心,旁及教义、修持、经典、事例、寺庙等等。再之,在行文上,还力求做到明白晓畅,俾使读者容易阅读,因为在多年的写作生涯中,笔者深知,脱离读者阅读口味的作品,将是没有生命力的。

佛教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它既是宗教,可是却又和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佛教中的净土宗,也同样如此。如果广大读者能站在这一立场上,开动思辨的头脑,客观又不脱离历史地阅读这一著作,便就深得个中的阅读三昧了。

1994年1月13日

洪丕谟于沪上百尺楼

书评(媒体评论)

苦学年来未有涯,青灯黄卷月笼沙。

诗文书画兼医学,千载学林一奇葩。

——赵朴初诗赞洪丕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的梦园--净土宗那些大师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丕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48194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8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8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