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这是哲学家们一直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本书是由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王博的讲课录音整理稿排印的,是对庄子哲学思想在现实无奈方面的讲解,对于庄子的思考多了些现实感和生活感,对理解庄子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无奈而终于逍遥的哲学思想本质特点,有非常大的帮助。

内容推荐

庄子是个哲学家,庄子的哲学很显然地就是他给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种心情。这个其学无所不窥的天下第一才子为什么会选择学而优则不仕的路呢?整个的《庄子》内七篇就是给出的答案。说到心情,庄子的心情可以说是始于无奈而终于逍遥,但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开无奈。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而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只看到无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遥的人是没心没肺的。正是在无奈和逍遥之间,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间,生活的真相才向我们呈现,庄子哲学才体现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庄子是复杂的,他的心灵世界中有着无数的丘壑,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功名利禄之网、是非善恶之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该把它们如何地安顿或者打破呢?庄子又是简单的,所有的丘壑都被抹平,归于虚者心斋,归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这种复杂和简单不只是庄子个人的,也是他人和世界的。唯其如此,庄子哲学才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国和世界的。

目录

第一讲 读书有法

第二讲 隐士与寓言

第三讲 从生活世界开始

第四讲 行路难

第五讲 游刃有余的可能性

第六讲 无我与无知

第七讲 残疾与分裂

第八讲 无奈与达观

第九讲 逍遥之路

第十讲 顺应与勉强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讲

读书有法

在我们读《庄子》之前,我要先提到一本书,这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零教授写的,书名叫《花间一壶酒》,是李教授写的一本杂文集。“花间一壶酒”这句诗大家都知道出自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也曾经用李白的这首诗讲过道家的精神气质,它有一种“清冷”的味道。这种味道,在读《庄子》时,更能感受得到。

当然,这首诗如果分析的话,你可以分析出很多的味道和意思来。我们今天不分析这首诗。李教授书的封面上还有两句话,这两句话也蛮有意思,其实也蛮有庄子的一种味道。这两句话叫“越活越糊涂,越喝越明白”。有时候人就是这样,越活,你不是不想明白,但是你越想明白,却越明白不了,然后就越糊涂。但是一喝酒,一喝醉了之后,其实反而清楚了。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醒的时候,人总是想放下、放下、放下,但是总是放不下。尽管有时候你好像放下了,但是你老想着“放下”这样一个精神,是放不下的。所以有的时候,越活,可能真的是越糊涂了。但是,喝醉酒之后,不想放下,其实反而放下了。喝醉了之后,那种感觉,李白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我前天晚上跟一些朋友去喝酒,结果我们几个人喝了三瓶“宋河粮液”,结果喝得状态不错,然后去唱歌了。唱到最后,我这个人一般来说从来不抢话筒的,那天我一看到我会唱的歌,马上把话筒拿过来。就是那种感觉。什么感觉呢?喝到位了。喝到位之后呢,真的放下了,就轻松了。其实,这个话很简单,但是我觉得真的是很有哲理。那么,庄子的话,有时候也许可能就是想跟我们讲类似的东西。但庄子可能要换字。也就是说,“越活越糊涂”是对的,但是并不一定是“越喝越明白”。

其实,我想把这个“喝”字换成几个字。第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学”。“越学越明白。”但是这话要两说,看你学什么了。我觉得,你如果每天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话,你越学还是越糊涂。真的。你看,《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是什么“道”啊?每天让人中规中矩的。还有一个“礼”啊,一个“中”啊,你要很小心的,要有这样一个循规蹈矩的生活。或者读《论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当然,你不做“非礼”的事情是对的,因为你是一个君子,一个方方正正的君子。但是,有时候你会很郁闷,郁闷什么呢?生命需要规矩,但生命毕竟不等于规矩。每天想着“非礼”的事,就没有了自己生命的一个感觉,没有了一个味道,没有了一个状态。别人觉得你仅仅就是这么规矩的一个人而已。那么庄子的话,可能会告诉我们说,你要学的话,不要学这个东西。那你学什么东西?这个时候,你要有一种“不学”来学的精神。所以我说,“越学越明白”,这个“学”字,只是一个字,它后面有很多道理。

我刚刚讲,“不学”,也是一种“学”。那么,各位可能又在想,这个老师又在跟我们玩什么玄的文字游戏了。说我们好不容易花了这么多钱,浪费这么多时间,到北大的这个教室里来学,然后,你跟我们讲,来“不学”。那么,我跟各位说了,“不学”,不是说你不来这个教室学。如果你不来这个教室学的话,你怎么知道有“不学”这个道理呢?是不是?“不学”是一种态度。这是什么意思?你学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舍己从人”。有两个成语,跟庄子这个道理有关系的。一个是“东施效颦”,一个是“邯郸学步”。你想想看,他们不都是学吗?对不对?那么学了之后是什么样子?学出个滑稽的结果来了。我有个同事,去邯郸学开车,就被我们调侃一番,说“古有邯郸学步,今有邯郸学车”。西施生了病之后,摆出一副愁容来或者一副什么样子来,你觉得还是挺美的。东施要跟着学,那又怎么样呢?不美了。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学”都是好事情。《论语》一上来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如果是庄子的话,马上就上去打一个嘴巴,或者拍一下屁股。这话肯定不对啊!怎么可能“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呢?那他要问你了,第一,你学什么?第二,你怎么学?所以,我说,你要了解到,要以这种“不学”的态度来学。

“不学”的态度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是谁。你先知道自己是谁的话,你才能够知道你要学什么,然后你要不学什么。你如果连自己都不知道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干什么呢?你就是一个随风倒的人。开句玩笑的话,我们现在经常讲“与时俱进”,那你真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是什么人?没有根基的变色龙。对不对?所以,我经常讲,“与时俱进”,之后还有四个字,“把根留住”。你如果不把“根”留住的话,那是什么啊?当然你可以说,司马迁也没有把“根”留住,好像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那么,司马迁虽然没有留住“命根”,但是他留住了“心根”。他的心中的“根”,他把它留住了。

“把根留住”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自己留住。所以,道家的话,很重要的一个精神,我们说是什么呢?一开始,要把自己留住。《老子》里面也讲这个道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各位可能都听说过。“为学日益”,在有的本子里面是“学者日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你如果“为学”的话,老是要学什么东西,你要学的只有越来越多。各位注意,这越来越多的不是财富,越来越多的是包袱,是负担。所以,这个“益”并不永远是好的事情。但是“为道日损”,你“为道”的话,你的包袱会越来越小,你最后变成很“虚”的、很轻松的一个人,同时也是很自由的、很洒脱的一个人。这就是我刚刚讲的,你是以一个“学”的态度来学,还是以一个“不学”的态度来学?那么,“为道”的话,其实就是以“不学”的态度来学的一种基本的精神。也就是说,一种很自信的精神,一种“把根留住”的精神。所以我说,我们可以把这个“喝”换成“学”这个字,叫“越学越明白”。当然,我说,这个“学”是需要我们来分析的。

其实,光“学”还不行。你还可以换成另外一个字——“想”。“想”,就是思考。“越想越明白”,“想”字换成“喝”字,这是什么意思?有时候,这种“喝”得明白,它可以让你获得一种暂时的轻松。以前,很多喜欢道家的人是很喜欢喝酒的。大家熟悉的余敦康先生就很喜欢喝酒,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一点,他比我王博大了三轮,也就是三十六岁,但是现在一到酒桌上还较劲,说:“王博!喝酒!”但是我一般很照顾他,我就跟余先生说:“我干了,你随意。”这似乎有点欺负他老人家,但是换在三十年以前的话,现在的我一定不是他的对手。余先生经常说很多人:“你们不喝酒,搞什么中国哲学?”对不对?特别是那些搞道家的。道家或者受道家影响的很多人是很喜欢喝酒的。你可以列举出一系列的酒鬼,阮籍、嵇康、刘伶、李白、苏轼等等,太多了,包括陶渊明,一系列的名字,都出来了。但是,我刚刚说了,道家的人虽然喜欢喝酒,但是喝酒绝对不代表或者说不真的代表道家的一种精神。为什么?道理在什么地方?就是我刚刚讲的,喝酒也许暂时可以让你能够醒过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世说新语》中说,阮籍“胸中垒块,须以酒浇之”,胸里面有一个郁闷的东西,要用酒把它给浇了。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浇不了,“举杯消愁愁更愁”啊!即便是化了一点之后,我还是强调,这只是暂时地把它化了。第二天之后,那个东西可能反而更大了一点。那要怎么样才能把它化掉?不要用酒,不要用兴奋剂,更不要用毒品,也不要用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或者纵欲等等方式,那种方式对大家来说太低级了,太“形而下”了。我要用“形而上”的方式。什么方式?心。一个什么东西,只有在心上化掉了,才是真的化掉了。如果你靠外力,是不行的。很多人一失恋之后,就很痛苦,摆脱痛苦的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再找一个女朋友或者男朋友,疗伤啊,养病啊,对不对?但是这个时候,对任何的一方来说,都不是很理想的。因为这只是暂时的。对于我们这些比较脆弱的人来说,一般都采取这种方式。但是真正的疗伤的话,应该是自己的心灵的一个化解,心灵的一个自我的调整。当然,你需要更勇敢,需要更大的勇气,需要更大的忍耐力,才可以把这个痛苦化解掉。所以,道家特别强调这一点。好了,我要是想整明白的话,我绝对不靠外力,我就是靠心。所以,我刚刚说的“想”,说的“越想越明白”,这个“想”是用心去思考的。P1-4

序言

哲学是个什么东西?这是哲学家们一直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外行人或许觉得这该是哲学的耻辱,说轻一点,至少是尴尬。但哲学家们也许正享受着这种处境带来的模糊和自在。一个过分清楚的东西不仅意味着一览无余,还意味着束缚和限制等等。这样看来,模糊显然有着模糊的好处,哲学家也因此有着比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更大的空间。当然,模糊并不意味着说一些含糊其辞的话,话总是要说清楚的。说不清楚不是模糊,是糊涂。

二十五年的时间给我的关于哲学的经验,可以凝结为递进的三句话。第一句,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哲学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不着边际的言说,不是似乎和生活世界无关的一些符号或者逻辑,哲学就是生活世界本身。它关注的就是小到喜怒哀乐、中到功名利禄、大到生死存亡这些人生的问题。当然,由这些问题可以延伸到关于世界的思考,太极乾坤、道德天地,但它的根仍然是生活世界。所以不同的哲学直接就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生活,孔子和孟子的生活显然不同于老子和庄子的,读者又很容易把这些不同和他们的哲学联系起来。第二句,哲学是一种思,关于生活方式的思。所有人都生活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思考着、反思着。百姓日用而不知,就是一种无思的生活。哲学家是一直在思的,有时他倡导无思,可无思也是思的结果。这种思不是纯粹的思,无内容的思,而是关于生活之思。中国哲学在我看来可以描述为生活和思之间的对话。哲学家不只是生活着,告诉别人一种好的生活,或者更适当的生活,他还必须给出理由。我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为什么推荐给你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同的哲学就是哲学家们给出的不同的生活理由。正是在给出理由的过程中,哲学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了其思辨的特征。第三句,哲学是一种心情,是经历了关于生活之思后所达到的一种心情。面对哲学却看不到心是谈不上对哲学有感觉的。面对儒家该感受到充实而温暖的春天般的心,面对道家该感受到虚静又清冷的秋天似的心。我一直很喜欢古代曾经有过的一个关于“哲”字的写法,上面是折,下面是心,哲学家不该是一个有口无心的人,更重要的,他应该而且必须是一个有心的人,用心来思考生活并且把生活约化为某种心情。

庄子当然是个哲学家,他的思想也当然符合我前面所说的关于哲学的理解。在我看来,庄子的哲学很显然地就是他给自己的生活提供的理由,就是他所塑造的一种心情。这个其学无所不窥的天下第一才子为什么会选择学而优则不仕的路呢?整个的《庄子》内七篇就是给出的答案。说到心情,庄子的心情可以说是始于无奈而终于逍遥,但终于还是没有摆脱开无奈。看不到无奈是肤浅的,而看不到逍遥是庸俗的。只看到无奈的人是沉重的,只看到逍遥的人是没心没肺的。正是在无奈和逍遥之间,在不得已和自在之间,生活的真相才向我们呈现,庄子哲学才体现出它的厚重和深刻。

庄子是复杂的,他的心灵世界中有着无数的丘壑,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功名利禄之网、是非善恶之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该把它们如何地安顿或者打破呢?庄子又是简单的,所有的丘壑都被抹平,归于虚者心斋,归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这种复杂和简单不只是庄子个人的,也是他人和世界的。唯其如此,庄子哲学才不是个人的,而是中国和世界的。

后记

关于庄子,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三年以前,我关于庄子的第一部著作《庄子哲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几年之中,已经印了六次,这在学术著作中该是不错的成绩。那本书和在北大讲授通选课是分不开的,听课的对象主要是来自各个系的本科生。但是,那并不等于就是课程的讲义。熟悉我的朋友和同学都知道,我上课是几乎不准备讲义的。这当然不是说想到哪就讲到哪,只是不喜欢那种照着稿子讲的感觉。有了稿子,即便不照着念,对活泼而当下的思考也会是个束缚。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了《庄子哲学》出版以后,有了书,也并不愿意照着讲,更多的是接着讲。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个讲稿和几年前的那本书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个人近期内对于庄子的新思考。庄子云:行年五十而五十化,不亦信乎!

这本书几乎完全是按照讲课的录音整理稿排印的,只是做了一些技术性的整理。讲课的对象是北大乾元国学教室的学员,学员的年龄大约在四十岁左右,基本算是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这当然和北大年轻的学生们有很多不同。由于这个不同,讲课的方式和内容也都会有所调整。他们虽然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背景,但其人生阅历和生存经验无疑比一般在校的学生们丰富的多。考虑到这一点,本书对于庄子的思考更多了些现实感和生活感。如果由我自己对该书和此前的《庄子哲学》做一个简单比较的话,后者更像是一个内心的独自,而前者则主要是对成功者们说的话。虽然是同一个庄子,但面孔已经有很大不同了。

非常感谢乾元国学教室的张文瑞先生和田莉亚女士,以及录音的整理者刘德锋、童吴、陶奎堂等同学,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感谢华夏出版社的陈振宇先生,正是他的特别用心,才使得该书以如此“庄子”的风格呈现出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无奈与逍遥--庄子的心灵世界/北京大学乾元国学教室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42527
开本 16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55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