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和我的美国同学(我在美国读高中)/黄全愈教育文集
内容
试读章节

我转头一看,尼尔森先生眼睁睁地盯着我们俩。他的眼光告诉我,麻烦来了。

看看周围,我这才发现周围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我们两人的电脑屏幕上。上帝啊,原来关心撒拉逊人同凯尔特人大战的不仅仅是我和兰迪。DOH!

其实,除了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电脑上藏电子游戏、音乐等见不得人的“赃物”以外,老师也学会了怎样在课堂上抓玩游戏的学生的“赃”。对于老师来说,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不需要什么高科技,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技术”,就是观察整个教室。如果教室里有一半人的目光都盯着某人的电脑屏幕,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在玩电子游戏。

就这样,尼尔森先生不费吹灰之力就盯上了我们。因为,那些愚蠢的同学早就“出卖”了我们的“天机”。

其实,这也就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你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当然会对别人玩的游戏感兴趣啦。因此,老师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能免费找到许多“出卖”他人秘密的“线人”或“卧底”。即使站在教室的另一端,也能轻而易举地逮着胆敢在老师眼皮底下玩“高科技游戏”的人。

尼尔森先生站在教室的另一边,我瞄了瞄全景,我敢肯定,至少有十五张脸对着我和兰迪的电脑屏幕。

麻烦了,这下麻烦大了。

但是,这还仅仅是开始。

尼尔森先生的视线没有离开我们,他开始向我们俩走来。

我听见兰迪在我背后猛烈地敲打着键盘……

我按下Alt+Tab。我的“尼尔森先生课堂笔记”文件开始缓慢地出现在屏幕上。可是,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尼尔森先生课堂笔记”才打开到一半,电脑屏幕就停止了移动,整个屏幕冻结在那里!屏幕的上半部是“尼尔森先生课堂笔记”文件的白色背景,下半部却是一群彪悍的骆驼兵正在进攻兰迪的城池……

尼尔森先生离我们越来越近……

看上去,兰迪的电脑也碰到了麻烦。我听见他也在处理Alt+Tab键。我们俩坐在那里,两人的屏幕都莫名其妙地冻结了:一个是一半word,一半游戏;另一个干脆整个都是游戏的场面。

尼尔森先生已经走到教室的中间地带。我知道在这个情形下我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被我们称为“Code red”,我们在高一时就掌握了。如果你的电脑有些情况不能解决,你可以关闭电脑,或快速地把笔记本电脑合起来。

尼尔森先生正向我们走来,他的视线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再加上我的电脑操作系统也冻结了,唯一可以做的是把电源插头拔出来。如果这样做,我们的动作看上去会太明显。我知道兰迪也一定面临着同我一样的困难。

趁着尼尔森先生走到转弯处,兰迪和我作出了最后的挣扎:“砰”!我们俩不约而同狠狠地把手提电脑盖了起来,两人都没有来得及关上开关。我坐得很直,眼睛睁得要多大有多大。当尼尔森先生走到我们面前时,我们俩谁也没有出声。

尼尔森先生停了下来。

我的心脏在猛跳。不知是我的心跳,还是兰迪的心跳?总之,我的神经能感觉得到那个有节奏的跳动。

尼尔森先生先是盯着兰迪,然后又盯着我,然后又盯回兰迪。他显然正在侦察着什么。我动了动,准备做出把电脑收起来的动作,然后趁机关上电脑。如果能完成这一套动作,我们就算安全到家啦!即使差一点儿被老师抓到,毕竟我们还是能逃过这一劫。想到有这条出路,我稍稍感觉轻松了些。我真后悔在开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选择睡觉,如果睡觉就不会面临这么大的压力。

就在这关键的一刻,全部的“西洋景”竞一下子都穿了帮。

有声音从什么地方传了出来,绝对无误,是“帝王时代”的声音。所有玩过“帝王时代”的人都能立刻听出这个声音。那是伴随着城堡在烈火中倒塌的轰隆声、人喊马叫声、大炮爆炸声、刀剑相击声,还有游戏即将结束的音乐……但这所有的声音都比不上撒拉逊人的骆驼在临死前发出的惨叫声,那种凄惨叫声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不知是什么“高科技”原因,我们把电脑屏幕都关上了,但游戏还在电脑里自己运行。运行就运行吧,只要“此处无声胜有声”就行。偏偏在这一刻,兰迪电脑的声音竟然鬼使神差地自动打开了。

那个该死的声音不仅仅是被打开,而且是大开特开,开到最大的音量。我的骆驼军队同兰迪的军队之间刺耳的激战声充满了整个教室。我的眼珠几乎跳了出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P036-038

后记

代后记:反思“事后诸葛亮”

有一次,国内一个名声很响的歌舞团到美国演出,人们热情洋溢地驱车几十里地去捧场。

演出相当精彩。杀风景的是演出前后的各位重要人物的讲话。

事后我跟主办单位提意见:观众都心痒难熬了,那些发言者还在慢条斯理地念讲稿。

主办者哭丧着脸说:“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赞助单位、演出单位、演出单位的主管上级,个个都要发言,你说我能减掉谁呀!”

想来也是,少了任何一个单位,这场精彩的演出就要泡汤。连演出都没有,观众不就更心痒难熬了?于是,演出前表示欢迎,演出后表示感谢,就既顺理成章又必不可少啦。

矿矿的书完稿后,出版社和我们都想到了“前言”和“后记”,的问题。

这与演出前后的发言很有点儿相像。我不得不担当这个尴尬的角色。演出前的发言,观众不听也得听,招人讨厌。演出后的发言,观众没有兴趣的话,可以离席而去。当然,如果演出很精彩,许多人还是愿意留下来鼓鼓掌的。于是,我很知趣地选择写“后记”。

诸葛亮很聪明,不但料事如神,而且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就连“借东风”的时辰都能玩于股掌之间。

因此,中国也有一句话,叫“事后诸葛亮”,是讽刺有的人事情过后,才说得头头是道,把自己的“聪明”表现在事情之后。

“事后诸葛亮”有着强烈的贬义色彩。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中国的家长最不愿意做“事后诸葛亮”。于是,孩子尚泡在母亲的羊水之中,父母就不但把孩子将来的职业,而且把谈恋爱的对象都“事前诸葛亮”地“搞定”了;甚至连孩子的兴趣爱好,都在“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之中。

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孩子要长成什么样?均有“生产”蓝图。

孩子成为被动的“加工原料”,通过“传送带”按部就班地按照家长或老师的意志设计的“生产蓝图”进行加工生产:

每一步怎么走?

什么时间达到什么设计要求?

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

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

什么该想?

什么不该想?

统统事前设计好、安排好。

事情尚未发生,我们就已早早地把正确与否的答案告诉孩子,甚至过程和步骤都规定好了,剥夺了孩子思考和体验的权利。

于是,我们的教育成了忽略本人内在体验,只重他人外在设计的结果教育。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最终还是“事后诸葛亮”。

重结果,无可厚非。但如果只重外在设计的结果,而忽略内在的体验过程,这是一种“制盆景”式的教育。

说实话,读矿矿写的故事,有些地方令我深感吃惊!孩子的一些作为与我们的“设计”相去甚远,很想立即兴师问罪,但考虑到“坦白从宽”,这一骂,以后谁还敢说实话呀?不说我不是也不知道吗?但毕竟是说了。只能等“秋后算账”吧。比如说,与别人去打网球,不交数学作业一事,就很让我心痛(唯一感到有点儿宽慰的是,矿矿始终记着他没有完成那次作业,说明他一直把此事挂在心上);又比如,上课捣蛋,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对学习有厌倦情绪……

孩子在成长,在自己跌跌撞撞的摸索中体验生活,好的、坏的、应该的、不应该的,都来自自己的心智体验,这实在比什么样的说教都重要。

你可以天天检查孩子的作业,甚至坐在身边监督他完成每一天的作业,但是,孩子的内心活动却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尽管在我们的眼里,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事理;但认识到学习的美好,又不能不最终靠孩子自己来完成。

矿矿的同学开新款名车的不少,但他对自己那辆1995年经济型的Corsica很自豪。甚至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著名栏目“All Things Considered”采访他时,他还骄傲地向主持人和所有的听众提到他这辆“破”车。后来,我们给他买了一辆新车。矿矿对我说:“爸爸,其实我是不在乎车的。车只是一个把东西从甲地运到乙地的工具……”

能够自己想明白事理,再深奥的也变得简单;想不明白,再简单的也变得深奥。

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如此重要。是我们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自己想明白了许多事理。

教育是一个“会”的过程,更是一个“明”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会有一个合乎情理的结果。

尽管很多时候,我会因为“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而为孩子担着心,但也常常为孩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生活体验而高兴。

虽然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在读了矿矿这本书的故事梗概后,就和矿矿签订了将其改编成十集电视连续剧的合同(央视已按合同付了该付的稿酬,后因种种原因没有拍成),但全书完稿后,矿矿的妈妈总有点儿担心自己的孩子的“形象”问题。于是,我们请了几个读者客观地试读。

结果,读者说:……

轮到读者说话时,我这个演出后发言的尴尬角色就该当听众了。欢迎各位到博客上交流:blog.sina.com.cn/huangquanyu。据说,还有读者自发弄的“黄矿岩吧”,更愿意自己私下交流的读者,也可以到那里去。

黄全愈

2010年7月

目录

代前言:登山者的思考

引子

戏说默乐“江湖”

“Hard Guy”崇拜

“Make:Fun”——戏弄事件

《学生手册》第五页

帝王时代

初识“韦小宝”

咖啡馆“三结义”

第一次出击

厄兰德探险

寻找安杰娜

开拍前夜

兰迪失踪

默乐先生

向“教主”致敬

相遇华盛顿

国会山下的决斗

你将为这个世界贡献什么?

神龙行动

青少年自己的市政府

三战“乔峰”

网球小同盟

酒与“令狐大侠”

智取“令狐冲”

冬季激励会

背后“君子剑”

决战在即

快满十七岁

代后记:反思“事后诸葛亮”

序言

说声“再见”,让记忆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么说“再见”,直到最近我意识到我不得不对那么多事、那么多人,说那么多次“再见”。对自己深爱的东西说“再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我在童年时想也没想过的。然而,作为一个男子汉必须如此。

17岁那年,我刚写完我的第二本书(《中国小鬼美国论剑》,本次出版改名为《我和我的美国同学》),正好碰上爸爸的《生存教育在美国》要出版。他让我帮他写序言,我糊里糊涂地答应了,谈的是“生存”的含义。那个时候的我赞赏“要忙碌着活不要忙碌着死”的说法。九年过去了,所幸的是,我仍持此观点;但我又意识到了这种生存观的另外一层含义。

忙碌着活,就必须对你的一些过去说“再见”。进取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也伴随着流逝带来的挣扎。既“物是人非”又“人是物非”。生活过的地方,你带不走;曾经的朋友各奔前程,你也留不住。少年时,我未曾想过这些。我以为把珍贵的留下,然后,融入另外的生活,这样就带走了一切。因此,改变并不意味着什么。如果我曾想过的话,我一定以为我能带走一切:人、事、物。如今,我想这大概就是“童话”。孩子的思维讲道理吗?只朝前,不向后,大概就是如此。

成就事业如此艰难,是因为你必须为此作出相应的放弃。来美国,就不得不离开中国;精通英语,中文却生疏了;上小学,就得离别幼儿园的朋友和老师……如此这般地发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生活里。即便现在,作为一个在纽约的律师楼工作的实习生,我知道明年我又要告别法学院的朋友们而步入职业生涯;然后成家立业,一路还有更多的道别。每一次的人生变换,都让记忆中的某部分留在了身后。尽管我曾试图把所有这些都留在身边,可岁月的冲洗就像山里的和风轻吹,一天又一天,那些曾经如此重要的东西似乎都消失得差不多了。

我曾试图站在纽约37楼的办公室,眺望广西崇左大山中我曾住过的那间小小农舍的屋顶——那可能是我回中国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小学四年级学拉小提琴时,我会想过今天在欣赏大型交响乐团表演时直勾勾地盯着小提琴手吗(咳,真不该让爸爸妈妈送我去学小提琴)?如果我知道,今天我连一根线条都不需要画,我当年还会用无数个夏夜冬晨学中国水彩画,并消耗许多HB、B和2B铅笔吗?如果我知道,上星期我想坐下来写首诗,却无从下笔,写作灵感似乎全都消失,我当年还会写这两本书吗?如果……

“是的,我会。”我会毫不迟疑,从头再来!

进取的脚印从来都是落在过去的微不足道之上。

成功,哪怕只是一丝成功,既要求我们不要对过去视而不见,也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对过去的说“再见”。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去试着理解、认识和承受前进中的痛苦时,面对“再见”的挣扎会使你更坚强。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机会再去写这样的书了,但在心灵深处,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写作和出版这两本书(指的是《我的七个美国老师》与《我和我的美国同学》)使我变得更像一个男子汉。因为,这留下了我深爱过的一切。

虽然,你不能带走过去,但过去会在你心中烙下印记,你也会给历史留下烙印。如果你不得不说“再见”,你的离别也会给你带来勇气和感悟。对我来说,这就是力量所在。我心里很清楚,在我为前程奋斗时,会有黑暗的时候,也会有混沌的地方;然而,我很自信那些过去的记忆会回到我的眼前,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矿矿

2010年7月

内容推荐

《我的七个美国老师》出版后,读者对美国的学校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应读者要求,17岁的矿矿又精彩地讲述了自己在美国高中经历的故事。

每一年的春天,高中都要改选学生会主席。于是。为争夺这个职位,暗潮汹涌,群雄纷争,出现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局面。

矿矿自称“杨过”,想竞选主席,就联合“张无忌”和“韦小宝”,搞一出“校”园三结义。他们策划了惊心动魄的选战计划和谋略:宣传群众,影响舆论,扰乱阵线,打人敌方,策反对手,阵前倒戈。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拍MTV,打造知名度……

围绕着选战发生的一出出故事,作者生动地描绘和刻画了他身边的一个个同学,真切地展现了美国校园的一幅幅画面。这种龙争虎斗,折射了美国的生存教育、玩的教育、天赋教育、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唯独没有应试教育。

“校园大侠”们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他们在麻烦与快乐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一起书写了一曲校园里的人生欢歌。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作者通过一出出“校园大侠”的好戏,对美国校园作出了最真切的描述。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鲜明地揭示了东西方校园文化的异同。透过这些,读者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国籍的不同青春少年,他们风华正茂,他们在麻烦与快乐中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美国校园舞台虽小,可其中预演的,其实正是精彩的大人生。

阅读本书,看看孩子在美国的校园里是怎样成长的。

黄全愈教育语录: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要注意赏识孩子,以鼓励为主,使孩子想到自己时,首先想到的是优点而不是缺点。自卑的孩子,能生活得不沉重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和我的美国同学(我在美国读高中)/黄全愈教育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矿矿
译者 (美)黄全愈//陈彤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123745
开本 16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5
出版时间 2010-08-01
首版时间 2010-08-01
印刷时间 2010-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5.5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7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