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淑君本工正旦,师从“昆曲大王”韩世昌和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白云生、马祥麟,是北方昆剧院五六十年代主要旦角演员。

几十年来,主演了《红霞》、《文成公主》《李慧娘》、《百花记》、《游园惊梦》、《血泪塘》、《师生之间》、《血溅美人图》、《千里送京娘》等几十出昆剧大戏和六十余折昆剧经典传统折子戏。

想知道她是如何走上这条艺术生涯的道路吗?那就请你翻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李淑君一直都是传说中的名字。本书为你讲述了她是如何踏上戏剧艺术生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包括关于“出生”的几个谜,慕贞女中的幸福生活,从中央戏剧学院到中央实验歌剧院,“漂亮的大个子”,在等待北昆成立的日子里,“唱《昭君出塞》的祖师爷”,“大跃进”中的《红霞》,生活片断:下放和巡演,《李慧娘》公演之后,教戏和告别舞台演出,四“娘”的生、死、歌、哭 关于《百花公主》等。想知道更多关于李淑君的事迹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本书吧!

目录

歌台何处

引子:“李慧娘”,今何在?

第一章 家世、身份及少女时代

一 关于“出生”的几个谜

二 身份的困扰:在上海、北京和南京之间

三 “尽情地唱”

四 转学都转“花哨”了

五 慕贞女中的幸福生活

六 辅仁丽影(上)

七 辅仁丽影(下)

八 家世的阴影

第二章 从中央戏剧学院到中央实验歌剧院

一 “原来中国也有芭蕾了!”

二 初识昆曲

三 “漂亮的大个子”

四 歌剧魅影(上)

五 歌剧魅影(中)

六 歌剧魅影(下)

第三章 在等待北昆成立的日子里

一 从“在中南海可以看昆曲”到“满城争说《十五贯》”

二 初演昆曲

三 “唱《昭君出塞》的祖师爷”

四 “老师上哪我上哪”

五 “你就好好K这块木头吧!”

第四章 红都名伶(上)

一 “大跃进”中的《红霞》

二 《红霞》奏新声

三 生活片断:下放和巡演

四 新《渔家乐》风波

五 《蔡文姬》伴唱与向韩世昌学戏

第五章 红都名伶(下)

一 和侯永奎一起演《文成公主》

二 “她像情人一样”

三 “我要把它排成中国的《吉赛尔》!”

四 《李慧娘》公演之后

五 “哎,这是哪里来的仙乐?”

第六章 歌台何处

一 《李慧娘》事件与北昆撤销

二 “文革”中的两枚剪影

三 演戏与家庭之两难:北昆恢复前后

四 教戏和告别舞台演出

煞尾:一个梦

生死歌哭演四“娘”

第一章 艺术生涯片段

一 师承、培育与苦练

二 大潮风雨中

三 半壁江山

第二章 四“娘”的生、死、歌、哭

一 “春情难遣”杜丽娘

 1.一生爱好是天然

 2.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3.春去如何遣

 4.桃也清香李也芬芳

二 “离愁未了”赵京娘

 1.昆曲《千里送京娘》改编缘起

 2.“莫道他无情却有情”

三 “义薄云天”李慧娘

 1.《李慧娘》回忆片段

 2.周万江、丛兆桓谈“李慧娘”

四 “喋血沙场”红娘子

附录

关于《百花公主》

《游园惊梦》和我——兼记韩世昌、言慧珠及李淑君

一曲“京娘”永世情

美的记忆——回忆李淑君

李淑君生平简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南海的草坪上,总理把我叫到他的桌前,问了我的家庭,问了我的工作,我说我的出身不好,父亲是国民党的中将师长。罗瑞卿部长在旁边说,你爸爸跑什么,小官呀。总理要我放下包袱。

——2007年3月15日对李淑君的采访

在我的面前,摆放着两条材料:一条是1945年1月22日,南京汪伪政权的任命书,任命路朝元、程仲清、李实甫、卢英任陆军中将,在“徐州绥靖军”一栏中,标明李实甫为第12旅旅长。另一条是任命李实甫为“海州警备司令”,并标明“一旅,驻海州”。

李实甫,又名李春芳,就是李淑君的父亲。

海州,就是李淑君的家乡,属于现在的江苏省连云港市。

1986年,连云港市有客来拜访李淑君,当问及李淑君的家世时,李淑君不愿提,最后告诉家乡的客人:“我家是住在海州城里,父亲是一位盐商。”

“您父亲是盐商吗?还是先当过盐商,后来当了官?”十一年后的某日,我看到这篇访问记,有些困惑地问。

“我父亲一辈子都当官。没做过盐商,那是我没说实话,蒙她的。”李淑君回答得顶爽快。

我理解这善意的谎言——因为家世的阴影太深,李淑君的大半生,其实笼罩在这个巨大的阴影之下,尤其在曾经是“出身至上”的历史时期,它随时会反扑过来,将你拖下不可知的深渊。

在家世和身份的无形之手左右下,少女时代的李淑君,细致地咀嚼和体味着小小天地的小小心事、喜悦和忧愁。虽然时代在大转折,但流淌在她身边的岁月依然静好、波澜不惊……

一 关于“出生”的几个谜

关于李淑君的出生地、李淑君的出生日期、李淑君的亲生母亲,可能永远会是一个谜。

在李淑君的多数档案中,出生地都填的是“上海”,唯独有一份简历上却写着“山东济南”,而在十余种收有“李淑君”词条的词典中,对于出生地大多含糊其辞,或者直接省略,也只有一个词条写着“山东济南”。

“您祖籍在哪儿呢?”我问。

“江苏东海。现在归连云港管。”李淑君回答。

“那您出生在哪儿?”

“海州。”

“可词典上写的是山东济南?”

“对。山东济南。我父亲当时在山东当官。”

“也就是说,您在山东济南出生,然后很快就回海州了。”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记不清楚了。”

在一份大约写于1955年的《自传》中,李淑君是这样开始叙述自已的:

我是1930年生于上海,五岁到山东胶县,我父亲当时做胶县县长,六岁回老家东海,七岁(1937年)抗曰战争开始,又回到上海,住太原路台柱别墅193号。

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大家庭,一共有三十多口人,上有祖母、中有五兄弟,以及众多女眷,李淑君的父亲李实甫排行第二,有三房太太;下有各房的兄弟姊妹,女孩子以“淑”字、男孩子以“兆”字贯名。

李淑君的祖父曾经当过县长,但当李淑君出生时,早已故去。留在年幼的李淑君的记忆中的是,逢年过节,都会请出祖父的画像,全家大小依次磕头。但是,李淑君的母亲是姨太太,规矩是每次要等小孩子们磕完头,才能轮到姨太太们。祖母过生日的时候也是如此,所有的人都磕完头,才让李淑君的母亲磕头。这种旧式大家庭的礼仪和秩序,给身为偏房之女的李淑君留下的阴影是可想而知的。

李淑君的母亲是第三房姨太太,名叫李美芳。在1952年所写的一份简短的思想汇报里,李淑君又称自己是二母亲(第二房姨太太)生的,二母亲很早去世,便由三母亲(第三房姨太太)抚养长大。不过,这一说明也仅仅出现一次。一般情况下,李淑君都直接承认自己的母亲是第三房姨太太。在采访李淑君的中学同学王群兰时,王群兰老师问我:

“那个——她的妈妈是姨太太,她说了没有?”

“说了。她说是第三房姨太太。”我回答。

“前几年我们去看望过一次李淑君——她家的楼梯太陡了——她越长越像她妈妈老年那个样子了。”

李淑君的母亲李美芳,本来家住北平,父亲是个厨子,有一年,李实甫到北京,“骗”了这个女子当第三房姨太太,那时李美芳二十岁,李实甫已经四十多岁了,虽然李实甫平时对她宠爱有加,钻戒、玄狐大衣……只要是阔太太有的东西,都是有求必应。但是,在大家庭里,李美芳没有地位,很受欺负,甚至感觉自己是玩物,地位和佣人差不多。于是,时不时地就想回北京的娘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李淑君的家乡江苏海州也“闹起了日本”,兵荒马乱,全家三十多口人乘着洋车,从海州逃往上海,一路颠沛流离自不必提,时至今日,李淑君还记得吃鸡蛋的故事:说的是,一路逃难,虽然所到之处,都是地主接待,但是地主也没有饭吃,就大锅煮鸡蛋,大伙都吃鸡蛋充饥,好不容易到了上海。李淑君的四叔在法租界订了一座三楼三底的法国房子,在太原路台柱别墅193号,全家老小才安顿下来。

“您的出生日期是1930年5月20日吗?”

“不是,是阴历2月22号。”

“5月20日是词典上写的呀。”

“那是错的。”

“阴历2月22号是阳历什么时候呢?”

“不知道。我就记得是阴历2月22号,你查一下日历就知道了。”

“那您是1930年还是1931年出生的?”

“1930年。”

“我看到有的地方说是1931年?”

“我考中央戏剧学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是1951年,但是中央戏剧学院报考条件是二十岁以下,我已经二十一岁了。于是我就说自己的虚岁是二十一岁,其实是二十岁,就这样瞒了一年。我考上了。”P7-P10

序言

电梯上升。

我们要去拜访的是《李慧娘》事件的主角之一李慧娘的扮演者李淑君。

“那时,西单剧场里挂着北昆主演的大照片,有这么大吧——”杨仕老师用手比划着,又讲起那意味十足的初遇,“在墙上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有一张是李淑君身着浅色旗袍的便装照,我一看到李淑君的大照片,眼睛就直勾勾地看着,腿就迈不动了……”

电梯沉默地上升。

这是一幢站立在闹市边的老楼房。据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是全北京条件最好的宿舍楼,甚至比市委宿舍大院都要好,住户大多是单身的文化界知名女士,因而被负责落实分房政策的政协工作人员戏称为“寡妇楼”。楼的对面是明代的城墙遗址。如果时光再倒转六十年,墙的另一边就会出现两所著名的教会学校——慕贞女中和汇文中学。随着钟声响起,慕贞女中的女学生三三两两地出现了,或许,这样的情景,还少不了一两名跟踪而至的汇文中学男生,但女生们还击了,在哄笑中,男生悄悄不见了。女生们继续往前走着,直到在某一个路口分手。其中的一位高个的女生,穿着时髦好看的衣服——这是假期在上海和姐妹们一起采购的,骑着“大把儿”车——最新式最拉风的自行车,唱着周璇和白光的歌,朝着城墙的这边飞驰而来……仿佛是沿着时间的隧道,我们远远地望着。

电梯继续上升。

冥冥中自有一种音乐。在拜访李淑君之前的几日,内子反复播放《戏宝》中李淑君唱的【皂罗袍】,那声音天真自然、无拘无束,就像在空无人烟的大山里,一个人在自由地唱,自由地听,未有丝毫人间的烟火。那声音袅袅,依然回荡在意识的深处。

“记得读大一时,有一天下课后,在回宿舍的路上,听到一阵旋律奇妙的声腔伴着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旋,我从未听到过这样美妙的唱腔,它是那样的超凡脱俗,好像是从天外飞来的仙乐!”一日,我读到这么一段话,出自王小转老师——另一位李淑君的老戏迷的笔下,她写到对于昆曲的初遇,“过了很久的一个周末,办公楼礼堂有专业剧团来演出,我也买了一张票。那天演的是《百花赠剑》。当美丽的百花公主开口唱出第一句时,那似曾相识的旋律使我心头一震:这不就是我那次听到的仙乐吗!”

大约在一年前,因为对《李慧娘》事件的好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李慧娘》案影响颇大,被视为“文化大革命”的先声。但对这一事件的追溯,基本集中在《李慧娘》的作者孟超的含冤而死上,而其他的案中人呢?——我访问了丛兆桓先生。丛先生是《李慧娘》一剧中裴禹的扮演者,当年英姿勃发的阳刚小生,如今是被戏迷、同事、晚辈称之为“万人迷”的“老帅哥”。丛先生经历坎坷,但素来乐观,虽在“文革”中遭八年大狱,但仍然谈笑自如:

“我在牢房里一米见方的床上拉山膀,练《夜奔》。”

“我脑袋里掌握了一百多人的案情。一想:哟,他比我还冤。”

“当年签名送我进监狱的人,后来就和我一个办公室。还一起演戏,她演我的夫人。”

但是,每当谈及李淑君,他的话音便沉重起来,仿佛还带着依稀喟叹。

“我和她从歌剧院时就是舞台搭档:开始是《钗头凤》,我饰陆游,她饰唐琬;在梨园戏《陈三五娘》中,我饰陈三,她饰五娘;歌剧《小二黑结婚》,我饰二黑,她饰小芹;调北昆后,她和我在《百花公主》中演公主和海俊;《游园惊梦》中演杜丽娘和柳梦梅;《渔家乐》里演邬飞霞和简人同;《奇双会》饰桂枝与赵宠等;在《红霞》、《师生之间》、《文成公主》等剧中,她都演女主人公,我则老生、小生、正派、反派全配合她;最后同台是李慧娘和裴禹。”

据说在很多场合,丛先生都是这样毫不避讳地谈到李淑君:

“我对李淑君是很有感情的。”

当我整理好这篇名为《我所亲历的(李慧娘)事件》的文章时,发现正好——或许是巧合,或许是自然——以李淑君的命运为结尾:“1979年北昆剧院恢复时,第一个工作就是把《李慧娘》恢复起来,1979年李淑君演过几场《李慧娘》,1980年就不演了,最后演的一个戏是《血溅美人图》,没演完就进精神病院了。”丛先生拿过文章,又添上了:“‘文革’毁了北昆这位天才的功勋女演员,太可惜了。”

这重重一笔悲怆如休止符。

门开了,这截又高又陡的楼梯正对着门口,一个沙哑的声音传来:

“你们来了!欢迎!请进!”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抵达之前,我和内子怀着浪漫的想像,譬如传奇的身世、美丽的容颜、甜美的声音,再加上绝美的艺术,非常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津津乐道的八卦野史……我反复在脑海里勾勒一个“红都名伶”的形象。

一霎时的感觉,难以描述。或者说,这样的一个世界,以如此令人惊异的方式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是我们身边“活着的历史”,也是失落已久的世界。

我能够做什么呢?如聂鲁达所说:“像打捞光明一样/打捞记忆”,或者说——打捞记忆,就像打捞光明一般。

在这忽而悦耳、忽而低哑的声音之间,犹如身处于忽明忽暗的空间,我寻找着、努力辨识着“李慧娘”所处的世界,在隐秘的通道,我乘坐的大概只能是通往往昔的“大把儿”车。我跟随着李淑君的身影。读者诸君,“寻找李慧娘”之旅现在开场。

后记

余生也晚,李淑君一直都是传说中的名字——曾因对《李慧娘》事件之兴趣采访丛兆桓先生,他也一再谈及李淑君。而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譬如北方昆曲剧院、譬如昆曲界、譬如某些年代的某些事件中,李淑君作为一个含义丰富的象征也隐隐约约地被不同程度地提及,其中当然既包括“政治与艺术”这类较为沉重的话题,也包含流传甚广的野史逸闻。

长期以来,丛兆桓先生与杨仕老师一直在商谈、策划为李淑君老师写一本反映其艺术与人生的专著,既以慰这位曾活跃于昆曲舞台上的艺术家之心,又能通过其经历以见“昆曲与时代”之关系,亦是为那些年代昆曲之遭遇立证。丛先生是李淑君舞台上的老搭档,杨老师是李淑君的老戏迷,其热心与热情真真是让人感动。

此次相见即是杨仕老师邀我共写李淑君之书。三月后,此举得到北方昆曲剧院刘宇宸院长的支持,并将其作为北方昆曲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项目之一。

《歌台何处》主要依赖三个方面的资料:一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相关报刊;二是李淑君档案中可公开的部分;三是采访李淑君及李淑君各个时代的好友、同事——在此基础上,“编织”出李淑君艺术生涯的大致面貌及重要事件。《生死歌哭演“四娘”》则为杨仕老师以“老戏迷”之阅历并搜阅资料而书写其积年体悟也。

在采访过程中,得到李淑君老师众多好友、同事及家属的支持,如其中学同学王群兰、刘桂芬,崔承喜舞研班同学张善荣,剧院同事丛兆桓、周万江、白士林、侯长治、顾凤莉、侯广有、李倩影、张玉文等,江苏省省昆的胡锦芳,李淑君亲传弟子董萍,李淑君之女小君还有郑炳然先生……诸位的回忆和叙述已见诸本书,不再赘述,惟有致以深深谢意!《歌台何处》初稿经王群兰、丛兆桓、周万江三位先生审阅并订正;《生死歌哭演“四娘”》写作过程中,杨鹤鹏参与了部分整理工作,后又经丛兆桓、刘宇宸二位先生审阅并提出建议,最后方得定稿。此处亦以一躬相谢!

陈均丁亥秋冬之际于沪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歌台何处(李淑君的艺术生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均//杨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3024
开本 32开
页数 3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