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正如副标题所言,此书与《追寻失去的传统》、《笔底波澜》一起,共同探寻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以及重要人物。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内容推荐

《文人的底气》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的第三本。这本书中收入的文字是作者1999年至2004年间断断续续写下来的,书中的部分文字曾经在一些报刊上发表过,而还有一部分文字,是由作者演讲时的录音整理的。这是作者写作跨度最长的一本书,文字虽然是零散的,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剪影,但都围绕了“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一主题。

目录

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1

我所理解的言论史是什么?/1

我为什么重视百年言论史?/3

百年言论史的几个时代及其主要特征/4

漂浮的木板——重读百年言论史/l8

殉道者的血要比墨水珍贵/18

新型的载体/2l

划落的流星:《苏报》、沈荩和秋瑾/22

滋养过少年胡适的《时报》/26

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29

唐绍仪:“言论自由,为约法所保障。”/31

帝制梦中问世的《青年》/33

“五四”的波澜/34

“萍水相逢”/36

“且介亭”的“匕首”、“投枪”/40

“用真姓名发表负责任的文字”/42

“昏黑”年头的亮色/45

史量才和蒋介石的对话/49

朱惺公直面死亡/52

《大公报》的新纪元/55

徐铸成:“《文汇报》是用我的墨汁喂大的”/58

《新民报》的“兼收并蓄”/6l

成舍我的“世界”/65

“拒检”运动/69

“我们的抗议”/71

知识分子联名表达的传统/73

《新华日报》的呐喊/75

“百年绝响”/77

梁启超:从呼唤“新民”到“国民”/82

“‘新民’的意义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82

他的主要身份还是一个知识分子/87

实践层面的“国民”意识/88

陈独秀:回归“德先生”/9l

“爱国心”与“自觉心”/92

“德先生”和“赛先生”/93

“监狱,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96

回归“德先生”/99

“文章报国”:百年回首《大公报》/103

“矮人国”里的“巨无霸”/103

前无古人的“四不”/105

从张季鸾到王芸生/107

“独立的人格”与“独立的发言权’’/110

“星期论文”的创举/114

文人的底气——“三一八”枪响之后/118

鲁迅正视淋漓的鲜血/118

周作人没有沉默/12l

朱自清记住了韦杰三的微笑/123

蒋梦麟、林语堂、梁启超、闻一多、徐志摩的哀愤/125

刘半农和赵元任的词曲/127

《现代评论》:“元首犯罪,也能与庶民百姓一样

受制裁吗?”/127

邵飘萍和《京报》/129

无权者的权力/13l

另一个周作人/133

谴责“大残杀”/133

反对专断和卑劣/136

站在女师大学生一边/138

“四一二”以后的“光荣”/139

“最不喜欢谈政治”/141

遥望自由主义的背影:从胡适说起/143

《新月》论政的高峰/143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148

“一条历史的公式”/149

《民主与反民主的观念体系的冲突》/151

没有产生自由主义运动/153

鲁迅:以笔回敬手枪/155

不带钥匙出门/155

左、中、右都有的民权保障同盟名单/158

吸纸烟不用火柴/159

“丁事的抗议,是不中用的”/161

书生论政——我看罗隆基/165

光华四射的《新月》政论/165

“罗隆斯基”和第三大党梦/169

王实味:追求人性/173

人性论/174

《野百合花》/176

《政治家·艺术家》/178

“软骨头”与“硬骨头”/180

悲剧的意义/18l

“深入生活的底里”——重读叶圣陶/183

自称“平庸”/183

“忍无可忍”/185

“满腔的愤怒”/185

“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187

“第二号病患者”/188

“他人受到迫害也就是我们受到迫害”/l89

“书生之见,也许很迂”/191

“什么道理?”/192

“多说没有用,只说几句”/193

郑振铎的“新社会”之梦/196

《新社会》/196

《公理日报》/198

“唯有一腔正气耳”/200

《民主》周刊“被生生地扼死了”/201

“始终抱定匹夫有责的观念”/206

李敷仁:我的“儿子”被掐死了/208

“公民专家”/208

《老百姓》报/211

“我的‘儿子’被掐死了!”/212

幸免于难/214

储安平在时间中复活/217

被删节的文字/217

《观察》的高峰/221

“储安平正在复活”/223

傅雷怒目金刚时/226

不悔的子冈/229

穿着大红毛衣跑来跑去/229

“蔬菜是娇嫩货,经不起折腾”/233

“我要像小鸟一样起飞”/236

恽逸群的忠诚/238

舆论界的“彗星”/238

蒙冤三十年,他说自己“不为物移,不为己忧”/242

忠诚的理想主义者/243

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从百年中国言论史说起/246

以暴易暴和成王败寇/246

两个阳光人物/248

新闻纸的出现/252

“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254

夹缝中的空问/257

“开天窗”/258

“署真名、负责任”/259

“成熟的记者应该是第一等的政治家”/261

“我愿抱独身主义”/267

后记/271

试读章节

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

我所理解的言论史是什么?

我为什么要提出“言论史”这个说法。以往,我们总是讲思想史、学术史,我刻意提出“言论史”这个说法,目的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其实,早在民国时期,我们曾经把舆论界又称为言论界,也就是现在说的公共空间。

我之所以提出言论史这个说法首先是要把它与思想史区别开来。在我看来,言论史关注的是当下,而思想史可以事后挖掘。比如说,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张中晓、顾准、林昭这些先驱者,他们当年的那些思想都是属于抽屉、档案柜,属于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文字,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没有一定的载体能够公开发表出来,所以他们只属于思想史,而无法进入言论史的视野。言论史当中的言论,必须通过某一载体,包括报纸、杂志或后来的广播、电视、互联网,乃至学校的讲台、公共集会上的演讲。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报刊这样的公共平台,通过这些载体表达出来的思想,我们可以把它称作言论;而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的,只是自己放在抽屉里,写给自己看的,无法进入公众的视野,就不能成为言论史关注的话题。所以在中国言论史上,我们可能找不到顾准的身影,听不到张中晓的声音,更看不到林昭用鲜血写下的那些文字,这是言论史与思想史的不同。

其次,言论史和我们往常习惯所说的新闻史、报刊史、报业史也有很大的不同。言论史所涵盖的面要比新闻史、报刊史、报业史更大、更宽。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新闻史是讲到鲁迅的,为什么会讲到鲁迅呢?不是因为鲁迅在新闻史或者报业史上有多么重要,或者他办过什么重要的报刊杂志,他是经手办过一些杂志,但那主要是一些文学期刊。在新闻史的格局中,鲁迅其实并不重要,之所以我们在新闻史上会讲到鲁迅,那是因为在鲁迅身后,他的地位被拔高了、被神化了,用三个“伟大”、七个“最”给鲁迅下的定语,就标志着鲁迅的地位已经不是与他身前实际身份相符的地位了。所以不论我们讲什么史——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乃至新闻史,都要把鲁迅写进去,甚至一章、一节地写。实际上,讲新闻史是未必要讲鲁迅的。

那么言论史与新闻史的区分到底在哪儿呢?我想,比如说胡适办过《努力周报》、《新月》、《独立评论》等,你要把他写进新闻史、报刊史也是可以的,但他算不上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而放在言论史上,胡适就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的一生,始终恪守一句话,叫做“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个字是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的名言。范仲淹还讲过一句比这更有名的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实际上它的这句“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宋代以来1000多年里,在中国读书人当中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胡适一生给他的朋友、学生留墨宝时,经常会写“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八字箴言,胡适的一生是与言论史分不开的。还有一个人物,傅斯年,他是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但是在报刊史、新闻史上我们是找不到他的位置的——他虽然年轻时办过《新潮》,在新闻史上并不重要。但在言论史上,傅斯年就是一个重要的人物,特别是在1947年,他在中国言论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个知识分子无法比拟的。他在《世纪评论》、《观察》、《大公报》这些当时非常重要的报刊上发表了炮轰皇亲国戚、行政院长宋子文和孔祥熙的大文章,当时影响之大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他的文章发表不久,宋子文就鞠躬下台了。当然历史研究表明,宋子文的下台,不仅仅是因为傅斯年写了几篇文章,另外一些知识分子发出了呼吁,还有其他一些政治上的错综复杂的内耗、内斗的原因。但是,当中也确实包含了傅斯年、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努力在内。所以,放在言论史上,傅斯年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人物。不仅是1947年,在1947年前,他在《新潮》上的言论、他在《大公报》执笔的“星期评论”以及《独立评论》上的文章,都曾经影响了几代人。如果我们把视野局限在报刊史、新闻史,那么傅斯年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我们要重新审视中华民族近百年来优秀的知识分子,怀抱文章报国的理想,推动中国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努力,用言论史这个说法可能更能涵盖。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过很多的梦想。他们试图以实业报国,以教育报国,以科学报国,以乡村建设报国,这当中贯穿始终、影响巨大并形成了文人论政传统的,就是言论报国的理想。自1874年王韬先生在香港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具有评论性质的独立报纸《循环日报》以来,到1948年12月蒋介石下令关闭上海《观察》周刊,75年间,几代知识分子耿耿于怀的是他们的文章报国之志、言论报国之志。其中,涌现出了张季鸾、邵飘萍、林白水、胡适、鲁迅、傅斯年、王芸生、胡政之、储安平等一系列重要的知识分子。所以,我提出言论史这个说法来代替以往习惯的新闻史、报业史等说法,也为了与思想史这个说法有所不同。

P1-3

后记

2005年8月底,《主角与配角》问世之后,我在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的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一番话:

“确实,我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史怀着难以割舍的情结,不仅仅是兴趣,从小我就喜欢读历史书,自少小时读《三国演义》之类的通俗演义、读林汉达等编写的少儿历史读物开始,历史一直是我最重要的精神滋养之一。在我二三十年的阅读生涯中,每个不同阶段也各有侧重,比如我曾喜欢过文学、哲学、美学、政治学,但对历史的兴趣始终没有衰减过。对我而言,我的写作首先是表达的需要,是说真话。我以历史为载体,注视历史的起伏曲折,关心历史人物的成败悲欢,旨在寻找历史的真相,也是为今天提供一个可以信赖的参照系。中国自古就有着秉笔直书的史家传统,‘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历史有自己的评价标准。由于缺乏深厚的宗教传统,长期以来,在我们栖身的这片大地上,惩恶扬善、净化人心的功能实际上是由历史的道德天平来担负的。古人说:天日昭昭,公道自在人心,这个公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绵延不绝的史家传统来维系的。虽然我并不赞同以道德代替历史,对历史研究来说,历史感要远高于道德感。如果一定要追问我的写作理念,我想,那就是继承源远流长的史家传统,在寻找真相的路上往前走。”

“我对历史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近代史,《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可以说是我在这方面的第一本书,我还会继续写下去;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只是一个开头;三是百年中国言论史,《追寻失去的传统》是其中一本,另外已完成两本书稿《笔底波澜》和《文人的底气》,当然我还会写下去。三个不同的方向都围绕着近代中国转型期这个轴心,主题虽各有侧重,我关心的东西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能过得更好,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我们的理想、愿望、感受,我们的悲欣荣辱,一句话,我们能不能在一个文明社会里像文明人类一样有尊严地面对世界。”

这次访谈因故未能刊出,年轻的实习记者为此来电表示歉意,我则安慰她,一次访谈不能面世算不了什么,在我们栖身的这片大地上,这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是的,对我们而言,重要的是不能失去寻找的勇气、失去追求的勇气、失去继续表达的勇气。一个没有表达自由的民族,它的生机就会被斫丧,活力就会停止,自晚清以来,我们的几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很多,但有一条线索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对表达自由、言说自由的追求,其中无疑包含了思想自由在内。这是我之所以关注“言论史”的初衷。

收入本书的文字是我1999年到2004年间断断续续写下来的,有一部分曾在《书屋》、《读书》、《社会科学论坛》、《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报刊先后发表过。文字虽然是零散的,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剪影,但它们大致上都围绕着“百年中国言论史”这个主题,包括了我在《追寻失去的传统》之外的大部分相关文章。

船完全被撞破之后

也就不会沉没了。

它的,每一块零散的木板

将永远漂浮在海上

我一次次地想起根子的这几句诗,确实,出现在我笔下的那些早已远去的人物、报纸、刊物,如今都像一块块木板,漂浮在苍茫无际的大海上,而且必然会继续漂浮下去,再也没有力量能击沉它们。

中华民族在历经一次次的大难之后,终于没有成为巴比伦、埃及、印地安那样的历史名词,从来都不是因为和坤、李真这样的贪官污吏,不是因为住红楼、喝婴儿汤、比富斗阔的暴发户史不绝书,而是因为那些始终怀抱梦想,坚持自己的选择,追求生命价值的人们,其中包括了浑身上下弥满了浩然之气的文人。一部百年言论史就大大彰显了先辈们的精神气度、人格风范。我们可以不同意他们的观念、价值,却不能不为他们不竭的追求所感动。他们也许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带有或性格、或时代给予他们的种种限制,但历史从来就是那些有血有肉有缺点的人创造的,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仙、上帝、完人、救世主创造的。从百年中国言论史中,从前人走过的每一个艰难脚窝中,我们或许会找回许多失去的东西。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的几个时代》、《跳出历史的“周期率”》两文,是根据我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杭州三联书店的两次讲座录音整理的,我要感谢为此花费了时问、精力的几位青年朋友,余振飞、蔺子、李牧之他们,没有他们的劳动,或许就不会有这些文字,真的。

2006年2月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傅国涌在尘封的史料中勤奋爬梳,揭示了近代中国不少历史真相,以新的视角给读者新的启发,实现了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袁伟时

百年中国,多少悲壮剧,前人创造了历史,却又多少被遗忘。傅国涌勤奋博学,“百年寻梦”,“追寻传统”,“笔底波澜”,为后人找回财富,激人奋进。

——原中宣部新闻局局长 《东方》杂志总编辑 钟沛璋

在我看来,在一代年轻的学人中,傅国涌是非常优秀的一位。他的文章带着他特有的思想光彩,正在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新宇

傅国涌的文章有内容,有观点,视野开阔,文字晓畅。有些地方用墨不多却意味深长。

——中国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往事并不如烟》作者 章诒和

傅国涌的文字之所以可信,在于他的理性、道义和人格力量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在一个弯弯曲曲的年代,傅国涌是一个忠诚正直的人。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崔卫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人的底气(百年中国言论史剪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国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2049352
开本 16开
页数 27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2
出版地 云南
231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