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是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访谈录中,精心筛选,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所辑图书均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后,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物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刘凤翰主编的《民国军制(亲历者口述实录)》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以陆、海、空三军从无到有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三军的组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内容包括军校发展、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民国时期主要战役等。
刘凤翰主编的《民国军制(亲历者口述实录)》以民国军制建设为主题,以陆、海、空三军从无到有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三军的组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内容包括军校发展、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民国时期主要战役等。
全书辑录了数十位民国早期将领的口述史料,他们多接受过国内外正规的军事学校教育,是民国军制的创建者。全书资料翔实,内容具体,对研究民国军队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2.民国陆军最高学府——陆军大学
贺国光 陆军大学设于北京西直门外,为陆军之最高学府,时校长为胡龙骧。我在陆大名为第四期,实应为第一期,因前三期为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不在北京。且第四期以后学生之程度远比前三期为优,盖第一期为保送者,第二期为军中挑选之优秀者,第三期为直接招考者。第三、四期虽同为招考,但后者选择较严,各省先有初试(中央命题,北京阅卷),录取4 500人,再集中北京复试,正取百名,备取二十名,正备取同时入学。学生以军官居多,且曾受过养成教育而在军中服务两年以上,故陆大学生,大多为军官学校毕业或同等资格者。本期选择,格外严格。
第四期起,陆大自保定迁来北京,正名为陆大,所订课程为高级陆军军事教育,与日本水准一样。各种课程有:基本战术、应用战术、战略、军制(编配、自排连至军团,详加分解,并比较各国军制)、战史、国际公法、外交史(教材为张焕伦编)、作战计划、兵要地理、传达输送、战斗输送、动员计划、秋操演习、海空军事。
此三年之课程,在学者因多实习演习,甚为忙碌。
学校之设备甚属完善,学员中有眷属者,可携至北京,住校外宿舍,单身则住校内之单身宿舍。
学员多为带职求学,官阶有高至上校、中校者,虽然如此,毕业后并非可立即获得适当位置,我于民国5年底毕业,民国6年初分发,返家乡湖北,不见用,又回至北京,遇郭松龄,彼亦同样不见用,在北京赋闲。再者当时军中对陆大水准与学生程度并不尽悉,将领并不特为陆大毕业生安插,凡军校毕业者,皆一视同仁,上官云相便是从弁目做起,惟后来晋升甚快而已。
余在陆大同学百人,后在军政界颇具影响者有徐永昌、林蔚、熊斌、姚琮、黄旭初、郭松龄等。
丁治磐 一般人都知道保定军校,但对陆大的历史不太清楚。保定是中级的军官教育,课程只教到师战术,讲的只是战场指挥运用队伍,军官学校一般是归军政部门陆军部管辖。
毕业后原想参加陆军大学第五期考选甄试。陆大的规制仿效德、日陆军大学,考选的规定很严格,应试资格须受过军校养成教育,任官两年以上,再由各部队、各省依序考核成绩合格者,录取名额则按各省人口分配,每省一至数名。但他们不将我江苏讲武堂资格算入,而由江苏军官训练团算起。我资格不够,就未参加甄试,又重新下部队。
陆大则是进一步的深造教育,教的是国防计划、指导国家战争、大军统率、总动员等,属于军令部门参谋本部管辖。
陆军大学共总办了30余期,初为袁世凯练新军时所办的学校,民国前6年夏成立于保定,称为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属直隶总督袁世凯管辖。民国前5年清廷成立军咨府,即参谋本部前身,军政统一,即归军咨府管辖,至民国前3年又改称为陆军预备大学堂。1911年,军咨府改称参谋本部,学校迁回北京,同时改名为陆军预备参谋大学校。至民国2年11月,再改名为陆军大学校,此后即一直沿用此名称。总计在前清时办了两期半,第三期尚未毕业即参加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学生再回来上课才毕业。第一至第三期(民国前6年至民国2年)总办为段祺瑞,当时为改革军队,都是调统领等军官来受训,所以知名人物甚多。何遂,福建人,陆大二期生,为人聪明,能作诗文、工绘画,我曾问他为何经常考第一?他回答说:“我那些老统领同学都有将军派头,带着马弁上学,学骑术耐,马弁牵着马说:‘大人请上马。’在这些老军官中,我当然考第一。”第四、五期(民国3年至8年)为湖北人胡龙骧任校长。第六、七期(民国9年至16年)换了几任校长,有熊炳琦、贾宾卿、师景云、韩麟春等人,到第八、九期时,已在北伐成功之后,由老总统担任校长,在此之前陆大是三年招一期,各省皆有定额。此后为每年招生,但毕业期限仍是三年,同时为安置闲散军官,还开办特别班第一期,入学考试较正期班简单。
到了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势力已威胁北平,华北局势危急,陆大就迁至南京。南迁后的第十至十二期,杨杰曾任校长,黄慕松代理校长。后黄慕松调去西藏,就由蒋先生兼任校长。杨杰任教育长,实际上等于是校长。杨原跟着何应钦在冀东作战,与何处不好回南京。杨回来时,我们十二期即将毕业,准备考选第十三期,他在前方见到日军压迫的情形,认为有增加名额的需要,就将录取名额增至120余人,同时还开办特别班。杨杰有些恃才傲物,难与人相处,他和何应钦、贺耀祖、陈诚的关系都不好。
P10-12
近些年,“口述历史”在学术界风靡一时。作为一种史学新流派,虽说发端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然考其源流,实滥觞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众多形同“口述历史”的经典了。“六经皆史”,其中就有大量的口述者说。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延续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论语》,亦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口述历史”。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问夫子之语也。”《论语》除了其思想、人文价值外,我们从中亦可探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俗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其史学价值自不待言,或可称作“有韵之《史记》”。《礼记·玉藻》中有言,“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中国古代早就有专门记载“口述历史”的史官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不是由后人写出来的,而是由当世人共同塑造的,对他们言行与感悟的记载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经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命运多舛、艰难困苦的时代,亦是一个奋发图强、英才辈出的时代。这套书里既饱含了当世人血泪沧桑的经历、颠簸流离的人生,以及一种痛入骨髓的情感,也饱含了他们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感叹和抵御外辱、献身民族的理想与志向。这样的历史才是丰厚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但是,该书的口述者大多是当年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其忆述口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所述内容皆为个人所见所闻,其中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亦有主观成见或为名人友人亲人讳。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能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他们的许多看法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因为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历史的另一面,只有多面向的历史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这也使得这套书的出版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其一,补阙拾遗。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明白,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难研究。单凭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事件,不是没有留下文字,就是重要档案尚未公开,甚至有许多东西被涂上了太多的脂粉。那么这套口述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一份惊奇与裨益。
其二,承前启后。按照“春秋三世”的说法,书中的口述者是“所见世”,在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所闻世”。我们能听到当世人的讲述,是我们的幸运。因此我们亦有责任把这些“所见世”者掌握的资料记录下来,把许多事情弄清楚,留下信史,这样才有“所传闻世”。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才不会因此而断绝,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
其三,鉴往昭来。回顾近现代的中国,天灾人祸、更迭相加,国破家残,生灵涂炭。如今时过境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处处散发着和谐之气。然《易经》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版这套书,不仅是要提供一个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完整视角,更是要“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从而可拒乱,乃至升平,直至万世太平。
愿我中华民族从此复兴,永享盛世。
泛泛为之一序,无以益其善美。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