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圆明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闯进北京,劫掠并焚毁了凝聚着中国人民无限智慧、创造、心血和五千年农耕文明集大成的皇家御苑——圆明园。150年来,圆明园成为了中国人心中一个永远的伤痛!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就是由中西书局和布立赛先生、著名圆明园历史研究专家王道成教授、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博士从150多种两国战争亲历者的回忆录中精选的15种亲历记录:英军7种,法军8种,外加《枫丹白露城堡:欧仁妮皇后的中国博物馆》图册。这本《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是其中之一,作者是亲历对中国远征战役的斯温霍。

内容推荐

《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是《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其中分册。

在描述不同事件时,作者斯温霍常常在《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穿插一些奇闻轶事,尽量使描述更加生动。这些轶事奇闻有的是从远征参与者那里听来的,有的是通过与途经之地的居民聊天听到的。

目录

出版前言

序一 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

序二 伯纳·布立赛

序三 王道成

序四 陈名杰

作者序

第1章

 远征准备——广东苦力——华人中间流传的荒诞谣言——苦力队的衣着——维多利亚不宜居住的原因——九龙半岛——联军占据舟山岛——获取运输船的困难——英法运输船事故——自香港启程——南日群岛——抵大连湾

第2章

 大连湾——桑普森顶峰——游历当地村庄——勘察队——坚固的中国城——辽东方言——英军登陆——中国人吊丧——旁遮普士兵和苦力队的掠夺——当地村庄之特征——寻找失踪军官——米切尔少将和他的参谋部——额尔金勋爵的到来

第3章

 参观奥丁湾——中国的野味——巴斯达小湾——露宿奥丁湾——军需站——精明的伙食供应商——中国的牲口商——一天的交易——参观锦州城——当地人的敌意——在奥丁湾检阅骑兵队——中国人的贪婪——再次登船——离开大连湾——武力分配——谣传——发给士兵的备忘录

第4章

 水龙卷——第2旅登陆——有如阿可拉剧院的北塘地形——沉闷的露营之夜——第2师登陆——北塘村的景象——劫掠——联军军营——奢华的中国住宅——当地人的悲惨境况——几个要塞的方位——法国军需站——武力侦察——与清兵交锋——一个中国男人的冒险经历

第5章

 进军北塘——与敌军相遇——战斗命令——阿姆斯特朗大炮的威力——清军骑兵的猛攻——攻打顽固的敌营——清兵的勇猛——伤员——敌营一瞥——新河——夜间警报——间谍——塘沽事件——敌军逃散——清军炮兵——军营——大沽要塞——当地代表团——会见恒福——交换俘虏——中国人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第6章

 攻打大沽要塞计划——英法将军的分歧——搭建浮桥——接近要塞——进攻前夜——进军要塞——进攻之描述——无条件投降——伤亡人数——清军勇士——大沽要塞之描述——中国伤员——人种差异——受伤的卖饼伙计

第7章

 白河入海口——抵达天津——指派人员视察夺取的要塞——僧格林沁总部——滑稽的一幕——沼泽地的居住者——赶集——饶舌的中国男人——中国的交通工具——大部队前进——驻营地——中国的村庄

第8章

 僧格林沁的策略——天津之描述——科学代表团——“自己的通讯记者”——中国人的狡诈——联军行进——地形勘察部——俄国公使——乡村之描述——杨村——免战白旗

第9章

 中国供给委员会——掠夺——露营河西务——谈判——通州会议——设置圈套——中国逃亡者——清廷间谍——不祥的探险——喇嘛之墓——中国式猎狐——“黑人王子”——战争的喧嚣——马头村约定——侦察通州——沃克上校的勇气——巴夏礼先生的记述

第10章

 张家湾镇——肆意破坏财产——被抛弃的中国女人——从张家湾挺进——再遇清军——龙骑队的勇猛冲锋——与敌军的多次冲突——运粮漕河——广东苦力的流氓习气——皇族的纪念碑——援军赶到

第11章

 执拗的清官——旁遮普的信使——恭亲王的照会——联军挺进——巴夏礼先生的来信——中国的伊斯兰教徒——露营——清兵逃跑——中国人的谎言——法军向圆明园挺进——神圣的葬礼——当地人的友好——圆明园外景——皇宫太监——圆明园之描述——罕见的掠夺——圆明园

第12章

 巴夏礼和罗亨利两位领事获释——圆明园大劫掠——英国人对圆明园的洗劫——发现机密文件——准备进攻北京——安定门投降——释放其余人质——复仇的心情——遇害人质的葬礼——额尔金勋爵摧毁圆明园的理由——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及周边环境的总体描述

第13章

 额尔金勋爵致恭亲王的信——进攻北京的准备——中国叛军的靠近——城墙周围的侦察——签订条约——通州——奇怪的捕鱼方式——北京之描述——“天坛和地坛”——喇嘛寺——“转经筒”——中国的宗教——北京城的交通工具——中国的单峰骆驼——放鹰狩猎——资源与出产——耕作——北京居民的贫穷——被忽略的教育

第14章

 宣布和平——劫掠者——汤普森医生之死——公告——广东苦力——第2师撤退——女王的公使——中国陷入混乱——寒冷季节——剩余部队撤离——军队登船——寒冷加剧——战争结果——中国人的自负——快速传递的消息——我们与中国未来的关系——中国的现状——结语

试读章节

我获得三个月的假期,便离开厦门,徜徉在广州狭窄的街道上,欣赏雕梁画栋的古老衙门、寺庙和宝塔,尽情享受在那里的时光。一天早上,我接到通知,普鲁斯先生任命我暂时担任霍普·格兰特爵士的翻译官。因此,我乘坐第一班船前往香港。在那里,华北远征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大量船只被租用。军队几乎每天随船到来,士兵挤满了街道,弄得街上仿佛人人皆兵。大批广东苦力被招募,组成苦力队,负责运送部队的军需辎重,此事由坦普尔少校主办。这些广东苦力每个月能领到九美元的丰厚报酬,外加两套衣服和口粮。尽管报酬丰厚,英勇的少校却招不到足够的人手,而招来的又都是一些不良之徒。原来,华人中间流传着一个荒诞的谣言,说是一打仗英国人就会叫华人冲在前面当炮灰,而英军则可以安稳地躲在后面朝敌人开炮,自己则毫发不伤。无论我们怎么解释,都无法说服这些冥顽不灵的当地人。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我们雇这些苦力只是想让他们做脚夫。被招募来的这帮乌合之众穿着统一的制服,由海军各团委派的军官掌管。他们经常会被拉出来操练,操练时每人肩膀上扛着一根竹扁担。这些更加让当地老百姓深信,“苦力”或“脚夫”这个词只是一个障眼法,用来掩盖英国人的真实目的,即被招募的苦力是去当兵打仗的。说起苦力队的真正用途,除了其中的成员大都是一些社会渣滓之外,其他并不重要。不过,这次招募苦力让香港居民得到的实际益处不可胜数。因为,港岛较为偏僻的地区偷盗团伙猖獗,他们经常打劫居民(包括外国人和当地人),伤害无辜。经过苦力招募,岛上居民立刻轻松地摆脱了他们。一位在殖民地定居已久的绅士告诉我,远征部队离港之后,偷盗事件在这个岛上几乎再没发生过。

在英国人看来,苦力队的制服有点滑稽。他们一律穿着长袍,套着短上衣,却光着脚。上衣的胸前和背后都画着大黑圈,上面印着各自的登记号和连队番号,一条黑线将这两个数字分开。那缠着猪尾巴似的长发辫的脑袋上戴着锥形斗笠,斗笠的正面赫然写着“C.C.C.”字母,即广东苦力队的英文缩写。负责指挥这支怪物队伍的军官大都是从皇家海军陆战队抽调出来的,不过也有一些是从这支队伍中选出来的上士。只要看裤腿两侧的两条窄长白条,就能一眼认出负责该队伍的英国军官。会讲几句英文、层次较高的苦力都被提升为准下士、下士和上士,负责管理他们的同乡。这些被挑选出来的人,根据级别的高低,分别在各自松松垮垮的衣袖上戴着绣有一根、两根、三根白条的三角形袖章。

我属于厦门领事馆,因此必须返回那里接受任命。这个程序费时不多,没过几天,我又回到了香港。我去军事秘书处报到,他立即替我订了一张船票,让我乘坐“闪电”号蒸汽运输船随行,并叫我去拜访部队军需主任,说他会给我一个钟形帐篷和一些必要的建议。钟形帐篷我按时领到了,至于建议,似乎没什么必要。我登上了那艘蒸汽船,将行李安置妥当,准备即刻启程。

不过,随远征部队去华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前几个月发生的一些事件。

香港的维多利亚港素有世界上最不宜居住地区之一的恶名。紧贴港后巍峨耸立的石头山,将徐徐吹来的南风死死挡在港岛外。夏季,烈日当空,酷暑难耐,即使太阳落山之后,空气中弥漫的那股腾腾热气还久久滞留,数小时都不消散。倘若雷雨过后阳光重现,空气中便很快蒸发出令人窒息的湿气,肮脏的水蒸气悬浮在半山腰数日,丝毫不受习习凉风的影响。因此,数年来,居住在这里的英国人一直觊觎对面的九龙半岛,认为那个地方应该成为英国领地,允许商人们去那里建造别墅。这样,他们在香港账房里度过闷热的白天之后,就可以去九龙享受凉爽的晚风。可是,眼下军队快速集结香港,当局必须在岸上找个地方安置他们。北上进程必定会有延误,让部队滞留在香港港口的船舶上肯定是不可取的。九龙半岛上南风徐徐,大片的沙滩具有双重功效。来自印度的骑兵队的马儿,经过海上长途航行后也可以在这片沙滩上舒展一下腿脚。况且,法国人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地方,对九龙垂涎已久。在这块繁荣富饶的殖民地上,若有一位如此危险的邻居住在一箭之遥的地方,是对大英帝国利益最大的威胁。仅凭这一事实,也足以加速英国政府攫取九龙的行动。因此,3月,广州领事巴夏礼先生收到指令,与两广总督安排租借尖沙咀,即九龙半岛之事宜。第44团团长麦克马洪则受命指挥特遣部队直接占领九龙半岛。

就在此时,谣言四起,说是法国人打算占据舟山岛。还有人断言,法国人的野心不仅于此,他们甚至觊觎台湾岛。不过,当我们接到英法已经共同占领舟山岛的通知时,一切谣言都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占领行动于4月21日实施。军舰和运输船已转移到了舟山港口。同一天的中午时分,格兰特将军的一个代表团和两位海军上将,在一支全副武装的海军卫队的护卫之下进入了定海府。他们未遇任何抵抗,长驱直人中国军事指挥官的官邸。满清官员发觉抵抗无益,便答应了联军的条件,并参加了当晚在将军乘坐的战船——“格拉纳达”号上举行的会议。占领定海府的方式与当年占领广州差不多。也就是说,部队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外交官则协助满清政府官员安抚当地百姓。从舟山岛的中心位置来看,舟山岛整体环境优越,是军队补给站的理想基地。这里临近陆地,很容易获取大量新鲜的出产。征战北方一旦给养不足,这里可以给军需处提供物质保障,没有任何后顾之忧。P1-4

序言

阅读游记时,我总希望作者能更详尽地描述一切小事情的细节,而不只是对那些明显的事情大费笔墨。虽然这些小细节本身看似无足轻重,却往往能让人把整个事件串联起来,弄清楚大事件发生的原委。在本书中,我尽量做到这一点。不过,有的读者也许会觉得这些细节枯燥乏味。当然,也有读者会感激这些真实而完整的描写。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结合自己的经验写一部著作,完整地记述这次战役。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每件事。因为无论删掉哪部分,都会有损记叙的流畅性。

在描述不同事件时,我常常穿插一些奇闻轶事,尽量使描述更加生动。这些轶事奇闻有的是从远征参与者那里听来的,有的是通过与途经之地的居民聊天听到的。

每写完一章书稿,我都原样寄回家。这是最后一章了,但因工作需要,我不能离开中国,因此无法回国亲自将作品交给出版社。有关文字上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原谅。不过,我相信这样的错误和不足并不多,而且无足轻重。

有一点需要声明,在本书中我引用了一些印刷的官方文件或公开出版的报刊上登载过的有关景色和环境的描写。不过,在所有引用部分我都标明了出处。

1861年6月17日于厦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860年华北战役纪要/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圆明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斯温霍
译者 邹文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1962
开本 32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1-01
首版时间 2011-01-01
印刷时间 2011-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5.706
丛书名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1: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