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张爱玲离开我们12年了,但是人们对她本人和作品的喜欢却与日俱增,她的神秘、传奇、才情和悲剧人生构成了读者的情结,一个意料之外的现象出现了:我们身边非常多的精英女性都在研读她,很多追求卓越的女性在研究她,很多男人也在研究她。
作为男性的本书作者,则从张爱玲本人及其小说着眼,研究了张爱玲及其笔下的婚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许多经营男女关系、婚姻关系、情人关系的经验和教训。
图书 | 错到极致也仰望--张爱玲说婚姻 |
内容 | 编辑推荐 虽然张爱玲离开我们12年了,但是人们对她本人和作品的喜欢却与日俱增,她的神秘、传奇、才情和悲剧人生构成了读者的情结,一个意料之外的现象出现了:我们身边非常多的精英女性都在研读她,很多追求卓越的女性在研究她,很多男人也在研究她。 作为男性的本书作者,则从张爱玲本人及其小说着眼,研究了张爱玲及其笔下的婚姻。从中,我们可以获取许多经营男女关系、婚姻关系、情人关系的经验和教训。 内容推荐 张爱玲的婚姻如她的身世一样,是个旷古传奇,惊心动魄、尤论是喜欢她的人还是排斥她的人,都会对她的婚姻感到不满,大家总是说枉了一个那样冰莹聪明的女人,竟好坏不分地爱上那种污浊委琐的男人,玷污了她一世孤傲的清白,枉了那份聪颖与智慧! 张爱玲的婚姻悲剧是因为她乖张的性格,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在撞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让读者可以从张爱玲身上找到许多答案。 虽然她已经走远,但是她天使般的情怀却永远流给了我们,永远的爱玲,永远的一道女人风景。 目录 上部 桐花万里路 连朝语不息 第一章 红玫瑰与白玫瑰/5 口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6 口爱情与婚姻的错位 /10 口爱情的下一步未必是婚姻 /14 口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17 口爱情和婚姻,藏猫猫游戏 /21 第二章 爱是相吸,嫁是相守/25 口让你的家庭有爱 /26 口爱这个东西 /30 口相守时能不能真诚 /36 口婚姻没有禁锢你的爱情和心 /40 口怎样算是家主 /44 第三章 我有时觉得,我是一座岛 /49 口女人的原欲 /50 口不要只想孤独地同一个男人在一起 /54 口我们结婚吧 /59 口寻找爱不如收获婚姻 /65 口做个万岁太太吧 /69 第四章 物质包围下的婚姻 /73 口为钱为寡的选择 /74 口将悲伤隐藏 /77 口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80 口婚姻里面没有爱情,也不是什么悲剧 /84 口物质生活的成全 /87 第五章 爱错了 /91 口爱情与婚姻 /92 口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95 口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 /98 口寂寞才是元凶 /100 口别看衣裳 /104 下部 秋色无南北 人心自浅深 第一章 终知不过一场误会 /113 口时代是仓促的 /114 口一见钟情 /117 口善意的谎言 /119 口相信你与男人的友谊吗? /122 口别去臆测你的婚姻和感情 /125 第二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129 口应该世俗一点 /130 口气短情长小女人 /133 口会心的微笑 /137 口门当户对 /140 口没有百看不厌的花 /143 第三章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147 口给自己备个止痛片 /148 口蔷薇与荆棘 /151 口不要祈求永恒 /154 口你依从婚姻,他依从爱情 /157 口看她慢慢地变得越来越低 /163 第四章 苍凉爱情 /167 口故事的另一个主角是男人 /168 口为爱归去来,到头却成空 /171 口我是一口井,等你来淘 /174 口忽略那一丝惆怅 /176 口如果,爱 /180 第五章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183 口见好就收 /184 口真性情下的岁月静好 /187 口沉默是一剂良药 /189 口脱不去牵绊 /193 口仍愿相夫教子 /196 结语:错到极致也仰望 /200 附:女人的软实力 /203 ——女人幸福心经 试读章节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 无论是什么样的女人。什么样的境况;也无论这个女人是独立还是传统,她都少不了婚姻这一项。 女子总会听别人说:生的好,不如嫁的好。 也曾被爸爸妈妈耳提面命的叮咛,嫁人是关乎一辈子的幸福,尤其是女孩子的妈妈更加紧张。自己嫁的好的,一定要监督自己的女儿也找个好人家。自己有了一个不幸婚姻的,更是紧张子女的选择。 婚姻的重要,就这样被一辈一辈地复制,夸张,复制。然后被我们牢牢地记住并虔诚地遵守。 的确。婚姻像是女人的第二次出生一样,可以转化不满意的身份,可以获得以前没有的财富,当然也有可能失去曾经拥有的一切。 想要怎样的生活,就去选择什么样的婚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婚姻是女人求生的筹码。 张爱玲笔下的所有女子,无论是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还是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有的还留过洋。但却都面临着“娜拉出走之后怎样”的共同窘况。她们的生命好像被时代剥离了一样,空荡无依。 这些女子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又远离了革命运动,远离了现实,但却又不能接近理想的她们,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婚姻在她们的世界里,变的更加的重要,也更加的现实。甚至于一个婚姻存在的前提——爱情也可以被忽略。 当然,也有例外产生。但例外的代价是付出惨痛的代价后,再乖乖地加入到“女结婚员”的行业里来。她们中间就算有那么一两个是真的想要正经做出一些事情,为“理想”而奋斗,也很快被现实和周遭的人们打压了下去。 想要不暴露自己的异化,就只能用自己的特点去同化更多的人。“女结婚员”这个职业,就像是传染病一样,没有哪个女子可以幸免。 《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白流苏曾经想过要找件事情做,她倒不是为了什么理想,而是想能独立的生活,这种新女性所追求的新生活,却无法融入社会,来她家里给妹妹说亲的媒婆太太说:“找什么事情,倒是找个人嫁了才是正经。” 这些女子,自从生下来,她们所受到的教育,就是教育她们只能待“嫁”而沽,之后所有的努力,也只不过是尽可能大的增加这个筹码的重量。她们好像不需要爱情,渴求的只是可以提供三餐饭食、四季衣裳的婚姻,渴求的是那份不必为生存惊慌失措的安稳,她们的全部生存意义就是获取一份婚姻,进而在这份婚姻中取得自己那一份牛存的物质基础。 在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就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故事中的梁太太嫁给香港一个年逾耳顺的富人,前半生的意义就是“专等他死”,富翁死了之后的梁太太后半牛所有价值就是使用和享受所有现有的纷繁物质。 这个梁太太不但自己给自己寻找一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婚姻,而且还对薇龙(梁太太的侄女,为了留在香港读书投靠了姑母,最后却和梁太太一样走上了交际的路子)耳提面命,让薇龙懂得,女人终归是要寻求一份婚姻,女人求学或者其他的一切都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 这个梁太太选择了自己认为合适的婚姻。她也就顺便拥有了生活的筹码,书中有段描写是关于她和一个人的争吵场景,在这个场景里面,梁太太说:“我有的是钱!”——因为婚姻所获得的生活的底气也就那么张扬地显了出来。 就这一句“我有的是钱”,便足以让其他还在为生活艰难的女子们矮了半分下去。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只发生在小说里或者过去的世界里。 在现代社会里,“找个人”对于女人来说依然重要。新独立女性们一边喊着“将单身进行到底”的口号,一边忙着相亲。可到底是口号喊出去了,又没有张爱玲笔下那些女子一样的聪慧与灵透,这其中还又掺杂着那么一丝犹豫,所以女子们结婚的年龄越来越晚。 年龄大了,婚姻对于她们也空前绝后的重要起来。大家都在检视自己待“嫁”而沽的筹码,女人们拼命地美容,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等到自己能获得婚姻的那一刻。这个看似爱情和感情最重要的时代里,爱情似乎同样已经被大家遗忘了,记住的只有婚姻。 “结婚专员”其实不是张爱玲小说里面的事情,而是现在正在火热的职业。如果说结婚证书是一张抵押单,那么典当的便是爱情。而现在,大家都在拿着这张抵押单,等待着能够接受的当铺。张爱玲对待爱情是慎重的,她要爱一个人是非常的困难,正因为张爱玲自己明白这种艰难,所以当她而对自己的爱情的时候,她格外热烈,格外投入,这些加倍的表象让她错过了慎重。糊里糊涂地,她便随着胡兰成走进了一个婚姻,而且还是一个只有八个字保障的婚姻:“岁月静好,现实安稳”。 婚姻是女人求生的砝码,这样的观念,不是因为女人狭隘或者功利,而实在是女人投入的赌注比较大,不得不这样,她们投入的的确是一生,张爱玲更加比别人多投资,她还加上了自己的才华,她爱的没有了自己。 她不但丢失了自己求生的筹码,还将自己推进了毁灭的深渊。 张爱玲曾经说过:“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聚精会神,慎重考虑。”果然,她对待婚姻不如挑选一顶帽子。 张爱玲之所以有这样的魄力,是因为对自己足够多的勇气。而对其他大多女子而言,就似乎不敢这样了。她们对待婚姻的态度,慎重到可以计划好此后50年的生活。 慎重的原因不过是因为婚姻就好像是女人的第二次出生,嫁的好后半生也就活得好,否则,凄苦的生活将永无止境。 P6-9 序言 永远的爱玲 “寒梅一枝独自开,苦吟成诗也凄凉;锦绣心灵著文章,天使情怀无短长。”这首诗是我写给张爱玲的全部心情。 虽然张爱玲离开我们12年了,但是人们对她本人和作品的喜欢却与日俱增,她的神秘、传奇、才情和悲剧人生构成了读者的情结,一个意料之外的现象出现了:我身边非常多的精英女性都在研读她,很多追求卓越的女性也在研究她。最让我难以置信的是:很多男人也在研究她,我也经常从朋友口里听到许多张爱玲的独家名言:比如“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情”、“爱是相吸,嫁是相守”等流行语言。 不容置疑,张爱玲是一位天才作家。她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步入“小资”行列的女作家,在她23岁到25岁之问就已经写出举世关注的好小说而蜚声中外,在上海滩的每一个角落里,所有女子都在谈论着她。她小说里对婚姻及人生的经典论述,让千万女子梦呓,令千万女子沉迷。《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和《金锁记》,张爱玲通过这些小说里的人物,给那些住在阁楼里的小姐们慢慢地讲述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与无奈,教导着那些女子的爱情观和生活观。 张爱玲的字里行间,没有那些虚假的华丽,没有海誓山盟,没有两心相悦。有的只是虚伪、利益、冷漠,她笔下的爱情与婚姻总是充满着苍凉,有着近似残酷的美。就像那些看似美妙的烟火,在最灿烂的时候,就那样突然地凋落,让人来不及感叹美,也让烟火来不及听人们的赞叹。 即使这样的遗憾,也被她用平淡的语气来述说。正如她在一篇名为《爱》的隐晦空灵的散文中描述的那样一种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所有汹涌澎湃的感情,全被那平淡的“你也在这里吗”悄悄地遮掩起来。所有的事情,在她笔下全都是平实的浪漫,没有一丝虚假。 悲凉却又有几分温情,这样的爱情或者说这样的婚姻,也是可以倾国倾城的。 “文如其人”算是一种定论,虽然表面上觉得说得很中肯,然而私下里不免总有些怀疑:那些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心灵需要而组合起来的给人解闷的文字,怎么可能真的和作者有一样的情趣和人生呢?现实生活怎么会和小说里的人生一样完美,一样让人敬仰? 然而,张爱玲却是个意外,她让人知道了什么是“文如其人”。她对爱情的追求就像她小说里的那些可爱女子一样,虔诚而热烈;对于婚姻,也像小说中的人,异常执著和谦卑。 张爱玲的婚姻如她的身世一样,是个旷古传奇,惊心动魄。她的婚姻,总是让人皱眉头,无论是喜欢她的人还是排斥她的人,都会对她的婚姻感到不满,大家总是说枉了一个那样冰莹聪明的女人,竟好坏不分地爱上了那种污浊委琐的男人,玷污了她一世孤傲的清白,枉了那份聪颖与智慧! 张爱玲的婚姻悲剧是因为她乖张的性格,她身上存在着恋父、恋物、自恋和自闭的病态心理。这些病态心理主要由她童年的经历造成。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崇拜她、欣赏她并解读她。她的作品依然如她的现实写照一样都是病态的人群,她无法超越自己的经历和苦难的回忆,所以,无论是生活还是小说,她和小说人物都在痛,正是这些揪心的东西在撞击着读者的内心世界,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让读者可以从张爱玲身上找到许多答案。 我在问自己:为什么张爱玲能够让现代人共鸣,是因为她的才华吗,不是!是因为她的语言美吗?不是!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吗?不是!是因为她的小说情节抓人吗?不是!是因为她值得同情吗?更不是!是因为她是作家吗?不是!是因为她的身世传奇吗?不是!最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因为她的生命状态背后激荡的情怀和青春梦想让人们无限共鸣!是因为张爱玲能够写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是因为她能够将一种女人的个性和命运演绎到极致,是因为她能够带领大家做一个别致的梦!是因为她是一个生动的生命体,是因为她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灵魂。 有独特性格是张爱玲的风格。张爱玲的诤友潘柳黛说:“比方与人约会,如果她和你约定的是下午三点钟到她家里来,不巧你若时间没有把握准确,两点三刻就到了的话,那么即使她来为你应门,还是照样会把脸一板,对你说:‘张爱玲小姐现在不会客。’然后把门嘭的一声关上,就请你暂时尝一尝闭门羹的滋味。万一你迟到了,三点一刻才去呢,那她更会振振有词地告诉你说:‘张爱玲小姐已经出去了。’她的时间观念,是比飞机开航还要准确的。不能早一点,也不能晚一点,早晚都不会被她通融。” 任何一个作家和艺术家都是活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激情和人生感悟寄托在自己的作品世界里。张爱玲因为恋父和缺少父爱,所以她的两次婚姻都是找的比她大很多很多的老男人,她的爱体现出的是自私、错爱和坚持,张爱玲始终没有从作品中走出自己的影子。即使她知道胡兰成是个汉奸,她依然爱他,实际上她爱的是自己赋予胡兰成的感觉。她说:“见到他(胡兰成),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是典型的单相思,事实上,胡兰成是不爱她的,但是她的勇气可嘉,她只知道自己跳独舞,不去管别人的感受,她不知道跳双人舞,因此,悲剧就产生了,即使产生了,她还依然坚持自己,一错再错的她才让她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才让人们为她揪心。平心而论。她不懂情感和婚姻的真正密码,但是她自己和笔下人物的悲情和故事正好暗合了当下人们的生活现实,现在社会大家都在感慨没有爱,都想得到爱,现实是我们都不懂怎么去爱,怎么去珍惜爱,大家都在等待,都在主观地、自私地按照自己的内心要求去裁判别人,大家都不懂得爱是需要分担、理解、分享和建设的!大家需要一起去建设美好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经营出最美最美的情感之花。 由于张爱玲背后曾经显赫的家世和自己复杂的身世,因此她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都能够在她笔下流淌。无论如何,张爱玲都是一个追求自己幸福的天使,虽然她自己没有找到自己情感和婚姻的归宿。但是,她笔下人物的精彩语言和一个个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已经从书里站起来并走进读者的内心。 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在遗憾,永远是悲剧大于喜剧,因此,她的精神世界才被大家珍爱,人生无悔。只要我们坚持过自己,只要我们寄托过自己,只要我们完整过自己,即使永远到不了彼岸,都依然是伟大的成功!说也说不完的张爱玲,即使她的天使之梦没有预期的那么完美,但是她内心的精彩和向往足以值得尊敬,她笔下丰富的人物模型印证了现实很多人的情感世界,她具有哲学意味的语言显示出一种苍桑感、古董感、历史感,虽然她已经走远,但是她天使般的情怀却永远留给了我们,永远的爱玲,永远的一道女人风景。 后记 错到极致也仰望 张爱玲的书,留传了50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人们对她的恋慕并不是不理智,就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 张爱玲的小说是小说,张爱玲本身,更是一部小说。她每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不幸,张爱玲全都碰到了。张爱玲世事经历得少,只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胡兰成却是个野心勃勃的政客。 《对照记》中的古老照片堆中,有她青春妍丽的岁月,也有人在屋檐下的叹喟。有她的悲凉,也有我们的叹息。 张爱玲的特立独行,是众口一词的承认。她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念尽管背离了人们的普通标准,却常常让人忘情的赞赏,不与人同却又获得大家认可,这样的事情也只有在张爱玲的身上才能体现。 张爱玲没有留恋家中的奢华与父亲诀别,独立居住。那个嗜烟如命的父亲,总也没有想到,自己能被人们反复的提起,在历史上留下一行影子,却是自己并不怎么待见的女儿。这个女儿,不但改写了自己的历史,还改写了族人。 同样,张爱玲也没有沉溺于初恋的痴情,她爱胡兰成,爱的胜过自己,一笑一颦都牵扯着她的心。就连胡兰成走过的路,也恍惚有着点点的影子随行。尽管这样,还是断了。她毅然的中断了与胡兰成的婚姻,绝世独立。 这样的爱情,原本只该让人祭奠,却不想张爱玲被人们当成了汉奸,只因为那一段如痴如醉的爱情的对象在政治上的失教。 这样比小说还丰富的遭遇,让张爱玲不惜打乱了原本人生的结局,原本,她可以安稳的在她的笔中度过她的灿烂人生,被人们传颂怀念。然而,她不惜以难民的身份移民美国,离开了孕育自己才华的故土,偏离了原本熟悉的生活经验。她绝然的选择了最艰苦的生活方式,去完整自己的人生。 张爱玲生活的极其天真,完全忽视所有的世俗的偏见;而她偏又清醒地及世故,在她的小说里,在她的血液里,那种透彻仿佛天生,让她早早的就说出了“生命如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这样冷彻骨髓的话。 张爱玲的一生,真的是纯然自我,真实的不容一丝怀疑。 张爱玲于1995年中秋前一天,被发现安详地躺在几乎完全没有家具的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75岁。寂寞老人常以急冻食物加热充饥,她并没有向任何人告别。遗作《小团圆》未写毕,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25岁之前业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和爱开玩笑,一个绝世才女的爱情故事居然是一个没有美感的悲剧,但是,一段悲情的背后留给了张爱玲无尽的文学养分,她把自己的才情、心情、感情、爱情等七情六欲寄托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了,于是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两道风景线:一道是虚拟的文学作品给我们留下了精彩的人物模型让人们去玩味和感慨;另一道风景线就是她自己的故事,这种影响力应该会更加久远,因为虚拟的东西因为虚拟会逐渐忘却,但是,真实的爱玲却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她的灵性和灵魂让我们一起共振,其次,她身上承载了中国极品女人的共同遗憾:不知道怎么做一个让男人爱的女人!她们只知道完整自己的魅力,一个人去独舞,但是爱是互动后的情绪体验啊!因此,无穷的遗憾和想象力让我们唏嘘不已。 错到极致也仰望!张爱玲的精彩在于在于她把自己做到了极致,她的超然和坚守把悲剧推到了人类情感思想的前沿,巨大的现实影射让我们体会到了悲剧的力量,特别是她的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幻化出来的近乎情感哲学高度的精神产品会永远发出光芒。 我坚信:女人世界里因为有这么一个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人物坐标而骄傲!张爱玲是一个值得女人和男人仰望的女人,每一次仰望,每一次阅读,我们都会体会她心深深处渴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背后的那份情怀。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本分到极致的女人+可爱的女人+具有多元美感的女人=女人的幸福方程式。 人们经营幸福一般都会经营自己,实际上幸福密码掌握在异性手里,经营自己不如经营异性。 优秀异性之间的互相熏陶影响和发生故事是提升和印证彼此价值的不二法门。 男女关系、婚姻关系、情人关系等一切情感关系都必须上升到艺术层面才美。 最杰出的女人是代表和创造生活方式的女人。 ——邹中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错到极致也仰望--张爱玲说婚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邹中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93428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5 |
出版时间 | 2007-12-01 |
首版时间 | 2007-12-01 |
印刷时间 | 2007-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C913.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4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