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茫茫大地找油漫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本文集的作者献身石油事业五十余载,亲历了中国石油崛起的过程。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创业年代珍贵的历史片断、经验教训和一些趣事。

丰富多彩的实践,不断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努力,使本文集的内容既有一定广度又有一定深度,给读者以许多启迪。

内容推荐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资源管理局局长查全衡经历了中国石油年产量从130万吨上升到1.8亿吨的油气勘探实践,50余载的石油风雨历程使他历久弥坚,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笔墨记录了身边的故事和从中的感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百万石油大军在艰苦年代里的默默奉献,为油而战、报效祖国的“悠悠石油情、拳拳赤子心”。

一篇篇真情实感的小故事,回顾了历史,不仅会唤起老石油人的亲切和骄傲之情,而且能激发新石油人的崇敬和感激之意,使人倍加珍惜现在,努力创造中国石油工业的辉煌未来。

目录

烧煤气的汽车

穿山镜

慰问

下山难

千里追队记

湘西、鄂西

街亭怀古

川风渝俗拾零

捷报!捷报!捷报!

苗山下、融江边

清汤

看岩心

渤海湾边找油苗

爆炸除烟尘

首战告捷

“文革”初期的“老九”

“五七”油田会战

“红外”鉴别油砂

“我不知道!”

分家、送站和押车

339室的灯光

任7井

前门饭店

南宁行

地震

“老虎油”

好事多磨

“三个馒头”论

笨鸟先飞

敞开门迎外宾

“博士”买螃蟹

信谁的?

谁高明?

两个兴奋,一瓢冷水

三次建议权

向东?向西?

原油、酱油

红柳

大漠深处

英雄岭上

明园之夜

安西的风

金庸是谁?

吨油、万方气

“胡萝卜”加“大棒”

抗击癌症

理还乱

剪不断

无意插柳

吃鸡、喝酒、钓鱼

无题有感

“次口”另类

泰晤士河畔

万岛之邦

英雄集体

浦江两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试读章节

看岩心

油气层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通过钻井取上来的岩心就成为研究油气层最直观的资料。从事石油地质的人们都很重视对岩心的观察和取样分析。这项工作俗称“看岩心”。

自己究竟看过多少岩心,已经无法统计了。但是与看岩心有关的几件事倒还记忆犹新。

1959年至1961年期间,我在华东石油勘探局与北京石油研究院共同组织的苏北石油综合研究队工作。队部设在江苏东台县城中巷,队长是赵中坚和唐培基。苏北盆地是一个中型盆地,到处都覆盖着厚厚的第四纪沉积,在这里离开了物、化探和钻井就无法进行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大体也是从那时起,我的日常工作内容也由以地面地质为主,转向了地下地质为主。一天,队里派我一个人去阜宁县看阜基井的岩心。临行前队长告诉我,可以雇搬运工帮助搬动岩心。

乘长途汽车抵达目的地,在一家小旅店住下后,次日就开始工作。

几十盒岩心堆放在一间空屋里。屋内光线很暗,要看清楚岩心只能将它们搬到屋外观察。岩心是用苏联制造的CⅡK钻头取的,直径不大,只有五六厘米左右。每盒岩心重量还不算太沉,使点劲,一个人也能搬动。为了给队里节省点开支,我没有去请搬运工,而是自己动手搬,一次搬十来盒,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在河边的空地上,看完了再去换十来盒。每次搬运都要出一身汗。当我或坐或蹲做岩心描述记录时,河边的小风很快就使我感到凉意。忙乎了一整天完成了任务,当晚我睡得分外的香甜。第二天早上起床,怪事发生了,我坐不起来,腰部疼痛得很厉害。后来在上海、北京诊治了很久,贴了不少伤湿止痛膏,吃了不少活络丹,同时忍着疼痛强迫自己每天做几十下弯腰和腰部扭转动作,两个多月后,才日见好转。但是从此以后,凡是弯腰的体力劳动,比如收割庄稼,时间稍长一点,腰就难受,就直不起来。

在那段日子里,我时常和地质部第六普查大队的甘明涪、倪南永、关克辛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同志共同观察六普在扬州、泰州和常州附近钻井的岩心。这些岩心是用浅钻取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每个岩心盒放五六米岩心,沉重异常,没有两三个壮小伙子是抬不动的。而堆放岩心的地方通常是一些狭小低矮的农合,十几盒岩心码成一摞,摞与摞挤得紧紧的,每看一次岩心都是一次重体力劳动。要取下高处的岩心盒简直就像举重。屋内光线昏暗,岩心盒质量又差,看一次岩心总有人手脚挂彩。即使条件如此差,为了正确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有些关键井的岩心我曾反复观察多次。例如,扬州西北的邗1、邗2、邗3、邗4、邗5井,我们就曾多次穿着雨衣、长筒套鞋,一步一滑地走上几十里泥泞的土路去看岩心。

为了对华北和苏北地下的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北京石油研究院派张启明、应凤祥、李应培和我等去山东惠民、商河、堂邑一带看岩心。那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什么东西都缺。同行的人中有人出发时忘了带筷子,我们在山东从东到西转悠了十多天,竟然就是买不到一双筷子。这个同志只好一直以两截芦苇秆作为代用品。岩心大多分散放在正钻井井场或井队宿营地的帐篷里。晚上,我们在上夜班钻工的床上休息;白天,在打开窗帘和门帘的帐篷里观察岩心。时值寒冬,帐篷里没有取暖的炉子,观察岩心,做描述记录,手经常被冻得不听使唤,清鼻涕也不由自主往外淌。最难受的还是肚子老饿。当时我们每人每天粮食定量是一斤,一斤粮票只能买五斤地瓜。在山东,天天顿顿都吃地瓜,吃得胃里直泛酸水。更要命的是地瓜太容易消化了,抬两盒岩心就又饿了。经过总结经验,后来我们干脆早上把全天的地瓜一次全买出来,盛在饭盒里,放在岩心盒上,饿了就去摸一块,将“一日三餐”改为“少吃多餐”。天冷人更容易饿,肚里没食人就会感到分外寒冷,我们真正体会到了“饥寒交迫”的滋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逐渐挑起了技术负责人的担子。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我要求大家重视第一性资料,要认真地看岩心,另一方面也努力改进大家看岩心的条件。1977年,头一次出国,看到国外岩心是一米或两米装一个盒子,给我很大的启发。回国后,我利用当时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的有利条件,我画了个岩心库的立体示意图,请搞工程设计的同志出施工图纸,很快我国第一个机械化的岩心库就投入了使用。原本想搞个自动化的,但是在那时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实现,于是就退而求其次了。后来我去克拉玛依出差,发现新疆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有一座和华北研究院一模一样的岩心库,连自行车棚的位置都一样。我问他们自行车棚为什么不换个地方,他们说华北的图纸上就是这样的。我笑着说:“华北院当时是没有地皮了,不得不如此;你们地面条件好,完全可以放在更恰当的地方。”

P39-42

序言

“茫茫大地何处找油?”这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开拓者、领导者之一的康世恩同志在建国初期提出的问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经过几代石油人锲而不舍地努力,我们已经找到了一大批油气田,甩掉了“贫油国”帽子,成为世界上主要产油国中的一员。

本文集的作者献身石油事业五十余载,亲历了中国石油崛起的过程。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记述了创业年代珍贵的历史片断、经验教训和一些趣事。

作者早年在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从事野外地质调查,接着转战华东、华北,直接参加了胜利、江汉和华北(冀中)石油大会战。曾先后在北京石油研究院、石油工业部和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过,足迹遍及祖国大陆各个油区。

和同年代的绝大多数石油工作者一样,作者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无论大事小事都认认真真去做。勇于实践,勤于学习和思考,继承和发扬大庆“两论起家”的基本功,自觉地用唯物论、辩证法指导实践,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因而,无论是对断层封闭性的认识,寻找富集高产大油田,还是“低品位”石油储量再认识和利用,或者全国的油气资源评价、储量管理等诸多重大问题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建树。

丰富多彩的实践,不断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努力,使本文集的内容既有一定广度又有一定深度,给读者以许多启迪。

作者将本文集取名为《茫茫大地找油漫记》,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石油工业先行者们的崇敬和缅怀,对战友们的深切思念和对后来人的殷切期盼。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相信本文集的出版,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5月

后记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读查全衡同志大作有感

当查全衡同志将他的大作《茫茫大地找油漫记》手稿交付与我,并嘱我作序时,惶恐之情油然而生。论学识、资历我都难当此任,只好婉拒。为谢老领导真情信任,遂答应写一篇读后感。

我与查全衡同志相识于大港,相交于华北,至今已三十余年。虽然那时查全衡同志已是领导,我只是个普通干部,但在我的印象里,查全衡同志总是那样的谦和,那样的儒雅,于工作思维敏捷,精细严谨;于专业孜孜以求,学而不厌;于同志真心相处,坦诚相待。那时我尚年轻,且从事文字工作,经常就一些地质勘探问题求教于他,他总是详细讲解,不厌其烦。而他在筹划和组织有关地质勘探部署和工作时,又显得那样的自信和果断。“专家型的领导,有领导力的专家”,这就是我在内心对查全衡同志的评价。

拿到手稿,细细读来,深受教益,更深受感动。在一段段史实的背后,在一个个故事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一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真可谓:茫茫大地寻油迹,篇篇文章见忠诚。

查全衡同志等老一代石油工作者,他们工作生活的年代,是共和国比较贫困、落后的年代。面对菲薄的收入,清贫的生活,艰苦的环境,他们毫不计较,泰然处之。为了找油,南征北战,东拼西杀,以苦为荣,乐此不疲。因为在他们心中“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查全衡同志等老一代石油工作者,他们工作生活的年代,是石油工业艰苦创业的年代。面对“贫油”的帽子,理论的困惑,封闭的状态,他们发石油工人之奋,图社会主义之强,坚持实践第一,坚持自力更生,展示出创业的勇气和创业的坚韧。因为在他们心中“为国找油是一生的责任”。

查全衡同志等老一代石油工作者,他们工作生活的时代是“左”的思潮浓重的时代。面对热闹的口号,空洞的理论,唯上的氛围,他们凭着科学家的良知和追求真理的执着,不讲假话,不讲空话,不讲只为博领导一笑的话,始终求实务实。因为在他们心中“找油是科学,科学不需要伪装和浮华”。

查全衡同志等老一代石油工作者,他们工作生活的时代,也是生活单调、精神需求难以满足的年代。但他们却始终满怀激情地工作,乐观豁达地生活。找油之余,赏大好河山,观沧海桑田,陶冶品行于天地之间,培育情趣于苦行之旅。因为在他们心中“生活是美好的,而美好的生活就在于简单”。

时光似水,岁月如歌。如今我也成为一个石油老兵了。回顾在石油战线成人、成长的经历,正是老一代石油工作者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吸引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推动我们追寻着他们的足迹前进。在他们的人生诗篇中,浓墨重彩地写着两个大字——“忠诚”,这是他们的人生之魂、希望之火、为人之道、力量之源,也是我们要学习、发扬的根本所在。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我阅读查全衡同志大作体会到的,也是激励自己的诗句。当中国石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更加辉煌的目标奋进的时刻,我们更需要忠诚。

石油工业出版社社长

中国石油报社党委书记兼社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茫茫大地找油漫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查全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62153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1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8: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