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涛斋诗文选
内容
编辑推荐

《听涛斋诗文选》是作者多年苦吟的结晶,收集古风、律绝、词曲约400首,时间跨度近60年,这是一本典型的老战士诗集。无矫揉造作之嫌,无病呻吟之弊;有战士的阳刚之气、雄健之风,有文人凛然之骨,秀逸之美。始终坚持为时而作、为事而著、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诗集中有对我党我军的讴歌,烽火征程的回顾,革命战友的缅怀,鱼水深情的歌颂,锦绣河山的赞美,虚假丑恶的鞭笞,政治昌明的期待,光明前景的瞻望。这一首首、一行行、一字字无不充满老人的风骨与情怀,凝结着诗人的爱憎与理想。从而构成了《听涛斋诗文选》独有的风格与特色,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

内容推荐

本诗文选一本典型的老战士诗集,大体由“军旅篇”、“缅怀篇”、“壮游篇”、“感愤篇”、“闲适篇”构成,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不借助典故,也少用比兴,直抒胸臆,铺陈事实。然诗境开阔,诗味浓郁,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朴实无华,隽永可诵。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佳作,读后深感余味无穷。

目录

笔歌墨舞晚睛诗——听涛斋诗文选》序 韩乐群

一、诗词

二、文选

 1.湖西日报的始末

 2.东进讨顽铁骑显威

——怀念李庭桂同志

 3.接管福建省建瓯县

 4.工作就是战斗

——记接管龙里县工作的前前后后

 5.龙里县的剿匪斗争

 6.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挥毫

 7.梵净山纪游

三、阵中日记

 (1)解放战争开始不久,湖西成了拉锯战场

 (2)坚持黄河南游击战配合解放济南、阻击新五军

 (3)淮海战役前线日记

 (4)向江南进军

编后

试读章节

阵 中 日 记  

说  明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十多年间有20多本日记,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中丢失、毁坏了,十分可惜。这些日记,是在仅存的半本日记中抄录的,包括在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工作时,从1947年11月至1949年lO月参加解放战争这一段时间的日记。如实反映了所在部队从黄河北到黄河南,从淮海战役到单县休整,从项城整编到过江,从进军闽北到东乡休整,又进军贵州的实况。生动具体的记录了我军频繁的战斗生活和高昂的士气,解放区人民支援前线的情况,蒋军所到之处横征暴敛、抓兵拉夫的情况,蒋管区人民的情绪,我军过江后蒋军败退的狼狈相等都有记载。这些日记,所反映的虽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侧面,对兵家和史学家研究解放战争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九八四年九月

解放战争开始不久

湖西成了拉锯战场

1947年11月1日~1947年12月19日十一月一日

时光匆匆,使人吃惊。算来从湖西第一武装工作队结束后,9月4日到湖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已是两个多月了。

从今日起,除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外,决心动笔写点材料,抓紧未入严冬、天短夜长又不太冷的时候,时间向夜间延长两点至三点,灯油向管理人员要求多发点,其他应写的材料,也要及时动笔,克服不愿动笔的惰性,宣传工作者的笔是不应该懒的。七一月二日

下午看教导大队军事队表演刺杀、射击,整齐的步伐,震天的杀声,激荡着紧张的空气。

晚间听延安广播,某军事发言人谈,大别山区现已站稳脚根,今后要进入巩固阶段,不久要展开大规模的分田运动,大力发动群众。

灯下写东西累了,到外边看看,李宪章在画形势图,小马放下写剧本的笔插一句:“今天画,不知明天又怎样变化?”我说:“形势发展很快,现在是制作地图者的苦恼。”三人对灯笑了。

去油印组,见灯光明亮,老裴与小王正在校阅刻好的军用城厢图。

天很晚了,同志们都在紧张的工作着,深深印入我脑中四个字“紧张”、“胜利”。  十一月四日

读完斯大林的一篇文章,给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一是斯大林的作风,他对下级的照顾、对一件事情的处理多么认真、及时,如对一汽车公司副主席要求两辆汽车的事,斯大林还没回到住处就叫人拨车两辆,催他领取。再者,斯大林问及雅可福烈夫看过柴霍夫斯基的某篇作品没有,回答说记不清了,斯大林说:某些东西是不应该忘记的,斯同雅谈话间常举某人作品的原文几乎一字不差。从此,回想自己也读了不少小说,谈起来什么都记不清了,这主要是看的不精,走马观花,太无益了。今后要宁精看一本,也不潦草看十本。

去东庄开会时,见沙河区的担架已出动,大批民兵正在街上吃饭,床架上挂着饮水小瓢,一副出征的模样。

回来后,又想到自己的工作,战斗任务来后,宣传科怎样行动呢?准备派李宪章(当时任宣传队队长)带宣传队去九团,张同志带一二位宣传员去基干一团,任务是:一为协助宣传、检查纪律,一为随军采访,不知他俩身体如何?明日再作商量。

今日,是美蒋商约签订一周年,是新的国耻,不要忘了。十一月五日

在办公会议上,谈及有个别同志因没马驮行李很不高兴,甚至影响出发工作。这是今后对分配同志出发的照顾上要考虑周到些,对不合理的要求也应进行批评和教育。个人遇到此类问题时,应很好处理。

上午接杨步胜同志来信,知他已安抵新闻专修班,很好,开课已近月,他嫌太晚了。十一月十日展

昨天大军出动,两日之内,横扫商丘、黄口之间,拔除敌大小据点8处,俘敌7000余,枕木被烧,铁轨翻了身。这正是:

昨夜华野初试刀,

陈粟将军建功劳。

红旗遍插三百里,

横扫陇海血染袍。P327-330

序言

笔歌墨舞晚晴诗

《听涛斋诗文选》序

  韩乐群

 《听涛斋诗文选》编就,张老一凡同志索序于我,我感到万般惶恐,万般无奈,极力推辞。倩人作序,就其常规而言,一为德高望重的前辈,或为誉满宇内的名人,二者必居其一。而我却两不沾边,基于此,我实难从命。而张老一再坚持,本着“长者嘱,不敢辞”的传统观念,勉强为之。张老授意于我,亦可谓用心良苦,而我也深感肩上的分量。

张老幼时入私塾,天赋聪悟,勤奋好学,对月吟诗、临池习帖,有着较为坚实的文化基础。卢沟桥的炮声打断了他求知深造的理想,毅然投身于民族救亡的滚滚洪流中。在军中,张老一直从事宣传工作,游击战士的艰苦岁月,随军记者的战地生涯,铸成了他与军民的深厚情感,炼就了他观察生活的敏锐目光。当时他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写下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及时地报道了我军胜利的喜讯与指战员的英雄事迹。无论在风餐露宿的营地,还是在炮火连天的壕堑,稍有间隙,他坚持记日记,天天如此,从不间断,20多本“阵中日记”是我军弥足珍贵的翔实史料,后焚于文革秦火中,提起此事,张老至今犹有余憾。

张老本是军中“一支笔”,早年即临法帖,从欧柳入手,兼及王、怀、张、赵,融诸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瘦劲挺拔的风格,近年更喜作榜书。赤水河边的奇峰峭壁,镇远古城的杰阁重楼,更有莲花山上、雁荡山麓、大庆碑林、黑山峰顶……,均镌有张老的墨迹和题句,雄健挺秀,气势磅礴,宛若红云缭绕,使明山秀水更增添了无限风采。应该说:我认识张老是从书法开始,每见其佳什宏篇,心仪久矣。

张老倾力写诗,始于退居二线之后,因有早年的文艺功底和记者的敏锐目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苦吟不辍的精神,一入诗门,则登堂入室,顾盼自雄,形成了自家路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听涛斋诗文选》就是例证。

《听涛斋诗文选》是张老多年苦吟的结晶,收集古风、律绝、词曲约400首,时间跨度近60年,这是一本典型的老战士诗集。无矫揉造作之嫌,无病呻吟之弊;有战士的阳刚之气、雄健之风,有文人凛然之骨,秀逸之美。始终坚持为时而作、为事而著、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诗集中有对我党我军的讴歌,烽火征程的回顾,革命战友的缅怀,鱼水深情的歌颂,锦绣河山的赞美,虚假丑恶的鞭笞,政治昌明的期待,光明前景的瞻望。这一首首、一行行、一字字无不充满老人的风骨与情怀,凝结着诗人的爱憎与理想。从而构成了《听涛斋诗文选》独有的风格与特色,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张老的诗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不借助典故,也少用比兴,直抒胸臆,铺陈事实。然诗境开阔,诗味浓郁,感情真挚,语言凝炼,朴实无华,隽永可诵。

诗集大体由“军旅篇”、“缅怀篇”、“壮游篇”、“感愤篇”、“闲适篇”构成,其中不乏感人至深的佳作,读后深感余味无穷。

《九·二一反扫荡》(1943)、《郭曹庄庆祝抗战胜利》(1945)、《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这一组军旅诗作,诗人以朴实的笔调、浓烈的感情记载了敌后军民英勇抗战的鱼水情深;揭露了日寇的凶残、疯狂与垂死的挣扎,直至败亡;捷报传来,军民同庆胜利的历史画面。不假雕琢而形象生动、语言朴质,感情充沛,没有亲历烈火硝烟者是难于着墨的。这一组诗应是集中的精品,而以史为诗,以诗存史正是中华诗词的优秀传统,张老是深悟其道的。

横渡黄河捣大江,直驱千里战旗扬。

蒋家霸气今安在?笑看绿叶两度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

此诗颇具唐诗风味。诗中充满战士的豪情,和对敌人的嘲讽。蒋介石曾对马歇尔吹嘘:“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而诗人信手拈来,借眼前景物以计时,用“两度黄”针对“三个月”,岂不是绝大的讽刺么?寥寥数行,却是神来之笔!

儒将兼虎将,轻骑功突出。

批鳞敢直言,铮铮有铁骨。

——哭李庭梓同志

用仄韵,可谓掷地有声。前两句歌颂李公文武全才,战功卓绝;后两句刻画李公刚直不阿,一身正气。只用20个字,一个浩气凛然的形象矗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李公的敬仰,展示了深挚的友情,寄托了无限哀思。

诗集中以“壮游诗”居多,这与张老的工作、生活有关、踪迹所至,诗以记之,或抒怀,或酬答,或题赠。廓大处有苍山云海,沙原大漠;细微处有花鸟虫鱼,小桥流水。无不寄托深远,俯仰古今。佳句佳篇如珠如玉,闪烁其间:

芝罘黄花冒雨开,金风送我到瀛台。

登高极目观沧海,骇浪惊涛滚滚来。

——《蓬莱》

城郭峥嵘晚翠浓,东山草木自葱茏。

三潭碧水平如镜,明月邀来照玉容。

——《登织金东山》

溪边谁筑小村庄,柳线花团云水乡。

夜静风微斜月照,几声渔唱到船舱。

——《舟泊高碑》

清风伴我登黑山,大山有口喷龙涎。

五大连池化美酒,与君同饮乐天年。

——《登五大连池黑山》

双眸炯炯转金轮,万里江山乾转坤。

无字丰碑诚有字,滔滔渭水颂才人。 

——《乾陵无字碑》

张老自号“听涛斋主人”,挂冠之后,仍热心公务,书苑扬旌,碑林刻石;经数载经营,奔走呼号,“黄果树碑林”已露芳容,皎皎然已形成贵州高原的一道风景线,张老的心血与宏愿尽凝其中,功亦在其中矣!张老有一个五彩缤纷的晚年,或遨游墨海,或寄情诗坛,旷达处世,宽厚待人,坦坦然诚一忠厚长者,字如其人,诗亦如其人也。

窗前常有云舒卷,如画峰峦入眼帘。

一片丹心酬壮志,书斋五尺五洲连。

——《题听涛斋》

万嶂朦胧隔眼帘,檐前石榴泛红颜。

室内墨浓窗外雨,笔走龙蛇乐陶然。

——《雨中泼墨》

好事多磨诚可信,还须坚韧创碑林。

谁人背后无人说,我自朝前已铁心。

——《八年辛苦为碑林》

面对艰辛与无奈,张老仍淡然处之,保持平衡心态与乐观情绪,对祖国,对人民,对周围的一切,仍充满深深的爱,厚厚的情c“老尚多情亦寿征”,祝张老健康长寿。

续上拙作二首以为结:

风烟漫漫雨潇潇,马正嘶鸣旗正飘。

百战归来情未老,抚松含笑听惊涛。

笔歌墨舞晚晴诗,信马由缰意畅时。

吟到云飞潮涌处,繁花缀满老来枝。  一九九九年谷雨于悟斋

后记

本人读书不多,文化知识浅薄。在读中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遵慈母命,参加八路军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废了学业。更没学习过有关中华诗词的基本知识。从读私塾、小学始,即喜欢中华诗词,时间长了,也学着谄几句,多数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打油诗。抗战时期的诗稿,大都丢光、忘光了,近年参加爱晚诗社活动,常听诗社编辑部几位诗长的讲解,更增加自己学写诗的兴趣。在《爱晚诗刊》和《爱晚诗集》零星发表了二些缺少诗昧的作品,都是编辑帮助斧正。现年事已高,友人劝我整理成集,以作纪念。我考虑再三,诗作不佳,只能作为一位孝战士的生活记录,自我欣赏。因之,鼓起勇气,将多年写的草稿,选了近400首,在集中又凑了几篇文章和阵中日记,这即可使诗友们在选集中看到我革命生涯的足迹。在付梓之前,感谢爱晚诗社熊作华等编辑部诸诗友对我文字的帮助,感谢韩乐群同志对诗稿的斧正和作序。感谢贵州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方德林先生和陈忠礼先生审读书稿。对省出版局姚康乐同志和贵州教育出版社奚晓青、梁茂林、贵州人民出版社石俊生在出版方面给予的鼎力帮助,致以深深地谢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涛斋诗文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一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501306
开本 32开
页数 4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0
出版时间 2000-11-01
首版时间 2000-11-01
印刷时间 2000-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7.2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02
14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4: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