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背景
内容
编辑推荐

有悖公平的游戏规则,难以表述的社会角色定位。在一个人情意识浓于法治意识的社会里,一场法与权的较量,法治与人治的消长,时代文明与历史陋迹的碰撞,故事骇人听闻……《背景》用其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引至社会的细微处,让人们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并不是规则而是对规则的忠贞不二。它以邪恶衬托正义的不易,以恶势力的阴险强大,展现美丑搏击的惊心动魄,深刻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内容推荐

无意中冲撞了权贵,一夜之间身陷囹圄。

本书讲述了江远市检察院和公安局两个权力部门监督与反监督的尖锐斗争。检察长苏正青不遗余力地揭露公安局制造的冤案,击中了满嘴“仁义”的市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局长石兆魁的要害。由此,两人积怨日趋加深,水火不容。而作为市委一把手的叶华国,碍于情面,打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幌子,不惜以陶冉冉的自由为代价,打压正义之举,放纵邪恶之行,直至大发淫威,助纣为虐,横加干涉执法监督。苏正青这才渐渐意识到官场的险恶与倾轧,但已无退路可退。一场欲置他于死地的“围剿”暗暗地向他涌来……法律竟成了官场“潜规则游戏”中肆意摆弄的权杖。然而,法律毕竟不是游戏,护法者与试法者的较量终将结束……

目录

楔子

第一章 春蕾行动

第二章 小题大做

第三章 不予起诉

第四章 沉重职责

第五章 打个平手

第六章 针锋相对

第七章 权的力量

第八章 何去何从

第九章 撞死南墙不回头

第十章 栽赃陷害

第十一章 登峰造极

第十二章 法兮归来

试读章节

20世纪初,几名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挖出一根黑色玄武岩的大石柱,已经断为三截,接起来有两米半高,柱身上下刻有282条法律条款,这就是著名的古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无独有偶,与汉穆拉比法典同样著名的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它历经风雨至今仍耸立在罗马城的广场上。

在东方,中国的黄河流域也曾经诞生过一只鼎,其缘故同西方如出一辙。可惜没有人见过,它在中国浩瀚的古籍中只有寥寥几笔。《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可以想象,把一部成文的法典都铸刻在铁鼎上,这只鼎应该相当的大。

据推算,我们的这只鼎,出现在公元前513年。它早于铜表法七十年,晚于石柱法一百三十年,不难看出,那时的东西方文明并无太大的差距。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人类祖先不约而同地通过自己的形式将法律镌刻在质地坚硬的器皿上,大概为的就是不让它任何一个字被磨损。可不知为什么,人家的石柱法、铜表法都流传下来了,偏偏我们的这只鼎再也找不到了呢?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们把什么都精心保存下来了,怎么唯独就遗失了它?

的确,铁铸的法律,应当是不可磨损的。你应当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竖起一道铁壁,你应当不受任何权势的亵渎和侵蚀,你更应当早就把法的意识像铁骨钢筋般打进我们民族的灵魂里去。可你却不知道躲藏到哪里去了?你让虚伪、陈腐的礼教折磨了我们几千年,至今仍然痛苦地咀嚼着一个没有法制习惯的民族的全部悲哀。

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毋庸讳言,在现代社会里,只有当一部法律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保护普通公民的自由时,一个公民才有可能不惧怕另一个公民。如今的问题是,在我们的法治进程中,怎样才能使法律不至于再成为一些人手中肆意摆弄的权杖?

古罗马人是吃一次亏就要修改一次法律,我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头,怎能轻易就把它忘掉呢?是的,今天的中国,恰如卢梭曾经说过的那样:“公民要求的只是法律和遵守法律。人民之中的每一个人都很清楚,如果有了例外,那就会对他不利。因此,大家都怕有例外,而怕有例外的人就会热爱法律。”可是卢梭讲的这种“例外”在我们生活里又发生了没有呢?我们无可奈何地看到,这种僭越法律的“例外”几乎就像行人在大街上闯红灯、吐痰一样随意而坦然。直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不少掌握权力的人心目中,法律的尊严仍然抵不上他手中权力的尊严。除了以往那些快要被淡忘了的惨痛教训有时还能从理性和良知上稍稍提醒人们外,我们在制度上并没有让掌权者感到违反法律有多大的不方便。

种种现实,便使我隐隐觉得写在宪法上那个神圣的关于“自由”的文字,当我们对它重新获得认定之后,谁敢保证我们中间不会有人在某一个早晨突然又丧失了呢?这不是危言耸听。大凡一部成文法的废弛,都是从它的某一个字被亵渎开始的。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践踏自由的,就必然有捍卫自由的——哪怕牺牲一切。兴许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此时此刻,又叫我想起了那只被遗失的鼎。因为它是一件铁器,所以它是青铜器世界里的鹤立鸡群者。那时,铁比青铜罕见得多,“古人铸鼎皆以铜,未闻以铁”。于是,它的存在与否,就成了古代史分期问题的一个关键。考古学家一定在百般寻找它。或许哪一天早晨,某个农民在犁地时会偶然把它翻出来。到了那时候,它一定会与汉穆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一样驰名于世。

当然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应当,而且应当尽快地把它找回来。它肯定就埋藏在某一片极厚极厚的黄土地里……

第一章 春蕾行动

苏正青这天晚上下班回家是几年来最早的一次,不是他不想正常下班,而是公务缠身啊。自四年前,他走马上任江远市检察院检察长一职,不是在市里开会汇报工作,就是在院里分析研究案情,一直未曾间断。对他这样一个市委领导秘书出身的人,早已习以为常,也无怨言。如今角色换了嘛,不能再唯唯诺诺,更多的时候需要自己定夺,果断拿出主意。今天可实在不行了,忽然的感冒加上连日来配合公安局的“春蕾行动”,体能似乎已消耗殆尽,几乎就想立刻躺下,美美地睡上几个时辰,毕竟小五十的人了!

此刻,载着苏正青的小车悄然来到他家楼下,车上的电子钟显示:2006年5月19日21:30。天早已黑透,地处长阳区怡园路6号的大院里树影摇曳,一片寂静。皎洁的月亮高悬中天,泻下溶溶月色。苏正青拧开自家的门,正见夫人薛蔚在客厅的书案旁研墨。进入房门,便嗅到一缕淡淡的墨香气。

苏正青忍着嗓子的疼痛,招呼道:“我回来啦。”

薛蔚身子没离开桌子,只抬一下头,先是微微一笑,转而一副惊讶:“咦?今儿是什么风,这么早就把您给吹回来啦!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呵,我的检察长大人。”薛蔚不知他早回来是因为身体不适,信口开起了玩笑。说着又埋下头去,铺开宣纸,操练起书法来。苏正青斜了一眼,是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夫人时常最爱操练的诗文之一。

苏正青到厨房里给自己倒了杯白开水,走出来怏快道:“看来心境不错啊,还真有一番闲情逸致。”随后往客厅的沙发上重重地一坐,将头靠在沙发背上,闭上困乏的眼睛。

“怎么啦,怎么啦,啊?我又没惹你,别阴阳怪气的好不好?”她声音不大,口气却委婉可亲,“难得一见,说话可别这样酸不溜溜的。”

“好好好!校长大人,今天我可没心情与你打口水仗。”苏正青仍闭着眼睛,有力无气地回答道:“我又没说什么,看你不依不饶的。”说着,睁开眼睛,挺了挺身子,拿起杯子,抿了一口水。

不一会儿,薛蔚搁下毛笔,抬起头,对着苏正青又是一微笑:“过来呀,帮我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进步。”说话间,苏正青没有挪位,倒是薛蔚拿着写好的字幅,凑到他跟前。

苏正青并不擅长书法,不过以他二十多年官场阅历,时常观赏一些书画展,听得一些行家点评,故而也能说出几句内行话来。其实夫人的书法毋须他来品头论足,因为薛家世代书香,家风严谨,相传祖上还中过晚清状元。到了薛蔚父辈这一代,虽不及显祖们那么尊荣,但在整个城里,仍然是有脸面的人家。薛蔚自幼勤奋好学,品学兼优,是“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底子厚实,中学课程除了理科,门门拿得下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还兴任人唯贤的那会儿,她自然成了一名重点中学校长。当然书法亦不例外,叫做见字如见人——端庄秀丽,早在大学时代就小有名气。

既然夫人求他给点评点评,还是得拿出点架势来。苏正青强打起精神,装出一副很内行的样子,语气里透着羡慕意味:“夫人,这么多年了,行书流畅,结构完整飘逸,还是那样……啊?还是那样……”P1-4

序言

这个世界正处于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

于是,这个世界,传统打破了,共识消失了,底线模糊了,基础不存在了……正因为如此,在陌生人社会里如何法治化生存,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堪称社会学家的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这样分析:“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发生在这个世界的新闻……如果我们生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因此,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们是以相互不认识为主要特点的,那么,不认识的人之间发生种种关系,只能以契约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努力走向法治化,而不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

现代的陌生人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传统的熟人社会就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及耕读传家的传统乡土社会里,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由于社会流动缓慢,人际交往比较固定,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熟人社会产生人情优位的特点,即把人情关系放在第一位,不像陌生人社会那样把契约关系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熟人社会向阳生人社会过渡中,法治化生存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导致道德碎片化,出现非理性甚至反社会。《背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像《背景》中那样具有反社会性质的散兵游勇,就很轻易地坠人罪恶的深渊。更值得思虑的是,这些散兵游勇今后还会不会重复现身。

在这个特殊的转型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不甘寂寞的角色,满怀着憧憬与侥幸,粉墨登场,跃跃欲试。《背景》用独特的视角将读者引至社会的细微处,让人们观察到现实生活中缺少的并不是规则而是对规则的忠贞不二;僭越显规则,奉行潜规则,蔑视他人的平等权利,可以品味出在五彩缤纷的背景下自我锤炼和完善的艰辛苦涩。

法治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总是形形色色扣人心弦。《背景》,以邪恶衬托正义的不易,以恶势力的阴险强大,展现美丑搏击的惊心动魄,深刻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背景》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版,得到了中国检察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得到了马力珍和俞骊两位年轻编辑的热情帮助。正是由于她们没有囿于成见,才使《背景》得以顺利和大家见面。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薛东林

二00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背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薛东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57712
开本 16开
页数 5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6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3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53
3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8: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