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
内容
编辑推荐

从容间,向历史深处挖掘人性本质。全篇犹如大海,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汹涌,一种深重的历史感,在心底交迫而来。严复说: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上启隋唐下承元明,宋朝是个人心转折的朝代,既传承着中华文明,又继往开来。

本书为关于宋朝的掠影的历史随笔,力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现汉、唐、宋、明四朝的波澜壮阔,其中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

内容推荐

走进大宋王朝,探访江山图治,解读10-13世纪的中国社会。追索史海遗留的蛛丝马迹,还原千古谜团掩盖的真相。从容间,向历史深处挖掘人性本质。全篇犹如大海,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流汹涌,一种深重的历史感,在心底交迫而来。

本书是一本宋朝典故的随笔,源于作者在阅读宋史资料时重点记录下来的一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斧声烛影

 一 金匮之盟

 二 斧声烛影

 三 德昭之死

 四 涪陵之祸

 五 元佐发疯

第二章 狸猫换太子

 一 有惊无险的真宗即位

 二 澶渊之盟

 三 花鼓女当上了皇后

 四 狸猫换太子

 五 生死两皇后

第三章 女中尧舜

 一 濮议  

 二 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

 三 女中尧舜  

 四 元祐更化  

 五 元祐皇后 

第四章 靖康耻

 一 花石纲

 二 靖康耻

 三 大小汉奸

 四 泥马渡康王

 五 柔福帝姬

第五章 偏安的最后岁月

 一 隆兴和议

 二 光宗惧妻

 三 杨后与史弥远

 四 平民皇帝

 五 偏安的最后岁月

附年号表

后记

试读章节

五 元佐发疯

继续谈宋太宗皇位继承的话题。宋太宗采取一系列手段,终于扫清了传位于子的种种障碍。然而,他传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变故连连。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将自己的儿子们由“德”字辈改为“元”字辈,名字也作了更改,如赵德崇改名为赵元佐,赵德明改名为赵元佑;而宋太祖的儿子和赵廷美的儿子仍旧为德字辈。这其中,自然有更深的意味。

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原名赵德崇)自幼聪明机警,长相酷似宋太宗,很得宋太宗和太宗皇后李氏的宠爱,被封为楚王。赵元佐有武艺,善骑射,曾经跟随宋太宗出征过北汉、幽蓟。宋太宗大肆迫害赵廷美时,赵元佐很是不满其父所为,出尽全力营救叔叔赵廷美,请免其罪,但未能成功。后来赵廷美忧悸成疾,死在了房州。赵元佐闻讯后大受刺激,竟然因此而悲愤成疾,狂病大发。手下人只要有一点小小的过失,他不由分说,操刀就砍,弄得楚王府人人惊惧。宋太宗对此十分心痛,派御医来给长子医治,还专门为赵元佐而大赦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先后有三位皇后:尹氏、符氏和李氏。尹氏和符氏都在宋太宗即位前病死,皇后的名号是后来追封的。发妻尹氏为滁州刺史尹廷勋之女,很年轻时便得病而死。据说赵光义当时心中难过,便外出打猎,结果偶遇当时还是后周国丈的符彦卿的第六女符氏。符氏正是豆蔻年华,姿容绝美,赵光义一见钟情,回去后托兄长赵匡胤(当时掌握后周兵权)出面,如愿以偿地娶到了符氏。符氏在入宋后病死,赵匡胤此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皇帝,又为赵光义聘淄州刺史李处耘次女李氏为妻。正准备迎亲时,宋太祖暴死,亲事只得延迟。宋太宗即位后,本来想立最喜爱的李妃(赵元佐和宋真宗生母)为皇后,但李妃却突然病死。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正式接李处耘次女李氏入宫,时年十九岁,最初封为贵妃,六年后被立为皇后。]

雍熙二年(985年)重阳节,宋太宗召集几个儿子在皇宫园林中宴饮射猎,因担心赵元佐病未痊愈,就没有派人请他。散宴后,陈王赵元佑去看望兄长赵元佐。赵元佐得知宫中举办了盛大的宴会,皇子都有份出席,唯独没有邀请他,很不高兴,说:“你们侍奉圣上欢宴,只有我没参加,这是想抛弃我啊!”越想越生气,便开始猛劲喝酒。到了半夜,索性放火烧了自己的宫室。一时间,殿阁亭台,烟雾滚滚,火光冲天。

宋太宗后来得知后,猜想可能是赵元佐本人所为,便命人查问。赵元佐倒也敢做敢当,大大方方地一口承认。宋太宗顿时怒不可遏,欲断绝父子之情。众人营救不得,赵元佐因此被废为庶人,安置在均州。宰相宋琪率领群臣三次给宋太宗上书,请求把赵元佐留在京城。宋太宗终于还是难舍父子之情,答应了群臣的请求。这时赵元佐已经在去往均州的途中,走到黄山的时候被使者召回,之后住在南宫。但宋太宗对长子明显失望,父子关系从此趋于冷淡。

当时宋太宗认为赵元佐是患了癫狂病,请名医多方延治。其实,根据赵元佐的性格,他得癫狂病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在故意装疯,以此来发泄宋太宗的不满及表示对皇位的拒绝。一个性情中人,不幸生在帝王家,亲眼见到骨肉相残,却无力制止,除了装疯卖傻,还有什么办法!当然,赵元佐的目的确实也达到了,此后,他远离权力漩涡,过着避世般的生活。而且自此后,再也不见他癫狂的记载,更进一步说明他的“发狂”是故意而为之。不过,他毕竟是宋太宗长子,利益集团并没有放过他。后来宋真宗即位时,赵元佐还莫名其妙地被卷入一场政治风波。但正因为之前赵元佐对皇位和政治毫无兴趣,他反而未受牵连,得以善终,这是他不幸中之大幸。这一段的由来到后面再详细叙述。

而在这场赵元佐火烧宫室的风波中还有个关键人物,即陈王赵元佑。赵元佑为什么要在宴席结束后跑到楚王府中?他到底对兄长赵元佐说了些什么?尽管内容不得而知,但想来这谈话应该是直接刺激赵元佐放火的起因。而后来宋太宗不怀疑别人放火,转眼就怀疑到亲生儿子赵元佐身上,极有可能也是因为赵元佑旁敲侧击的提醒。

为什么要怀疑陈王赵元佑别有居心呢?因为之前赵元佐最有可能被立为太子,而赵元佐倒台后不久,赵元佑改名为赵元僖,并任开封尹兼侍中,成为了准皇储,立时风光无限。宋太宗还同时任命户部郎中张云华为开封府判官,殿中侍御史陈载为推官,并嘱咐二人说:“两位是朝中端士,特地让你们来好好辅佐我的儿子。”语气已经相当明显,赵元僖就是将来的皇帝。但反过来推论,倘若赵元佐不倒台,这皇位怎么能轮得到赵元僖么?由此可见,赵元僖有要除掉赵元佐的强烈动机。

赵元僖本人颇有政治才干,他一得势,便着手拉拢朝中重臣。经过反复比较权衡,赵元僖相中了已经第二次被罢相的赵普。赵普此时已经替宋太宗铲除了赵廷美,再一次失势。为什么选中失势的赵普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天下人都知道,赵普是构陷赵廷美的元凶,也因而是赵元佐心中的死敌。于是,赵元僖极力游说宋太宗,刚好宋太宗要任吕蒙正为相,吕蒙正威望不足,需要有一位声名显赫的重臣来辅助。于是,宋太宗重新起用赵普为相,这是赵普第三次人相。赵普入相后,立即心领神会,协助赵元僖打击赵元佐的亲信旧党。如此看来,赵元佐的所谓癫狂根本就是假,而赵元佐火烧宫室直接导致被废一事,显然也是赵元僖一手策划。

赵普不久后即被罢相,但赵元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兄长赵元佐的势力大受打击。此后,他又与当朝宰相吕蒙正关系极为密切,目的显然是司马昭之心。然而,终宋太宗一朝,似乎始终无法摆脱“斧声烛影”的恐怖阴影,赵元佐“发狂”后,不幸的命运再一次降临在赵元僖身上。淳化三年(992年)十一月,赵元僖早朝完后回到府中,突然觉得身体不适,浑身无力,腹痛如绞,很快就撒手归西了。死时年仅二十七岁,死因极为蹊跷。

宋太宗白发人送黑发人,自然非常悲伤,因此而罢朝五日,赠赵元僖皇太子的身份,并写下《思亡子诗》。

关于赵元僖暴死之谜,朝野上下都议论纷纷。有一种传说,说是赵元僖暴死是因为侍妾张氏下毒所致。赵元僖不喜欢正妻李氏,宠爱侍妾张氏。张氏恃宠而骄,对奴婢稍不如意即予以重罚,甚至有棰死者,又逾越制度厚葬其父母。李夫人看不惯张氏的作为,常有呵斥。张氏因而怀恨在心,打算毒杀李夫人,但却误打误撞地毒死了赵元僖。

宋太宗听说后勃然大怒,立即派人调查此事。张氏知道无法逃罪,自己上吊自杀,她为父母精心营造的豪华坟墓也被宋太宗下令毁掉。宋太宗甚至恨上了死去的儿子赵元僖,赵元僖府中左右亲吏都被处罚,又下诏停止赵元僖的皇太子追赠仪式,降低其葬礼的规格。

P43-45

序言

在宋朝的十八个皇帝中,有八个皇帝没有亲生儿子继承大统。即使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两个亲生儿子,竟然也是兄终弟及,其后由弟弟赵光义即皇帝位。终宋一朝,非皇帝亲子即位的比例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朝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传位危机,且较之其他朝代,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也要少得多。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罕见的,不由得不令人惊讶。不过,只要透过表面现象往里看,便会发现宋朝皇室有许多诡异难言之处,为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否则也不会有“斧声烛影”、“狸猫换太子”之类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宫闱秘事。

宋朝最奇特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宫闱之间。众所周知,宋朝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其最鼎盛之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五百万贯,而明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宋朝的文化成就也是空前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也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然而,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终宋一朝,外患最严重,一直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其局面始终是“一切苟且而已”。

正因为种种矛盾与奇特之处,宋朝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更能吸引研究者的目光。本书是一本宋朝典故的随笔,源于作者在阅读宋史资料时重点记录下来的一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生动而丰富的历史从来就是人类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洞察过去,并不一定就能预见未来。但不看历史,一定不能看到未来。

吴蔚

2006年10月3日于北京

后记

“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创作缘起及《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后记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了解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在情绪。我自小爱好历史,构思写一套非学术角度的历史读物已经很久了。汉、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著的四个朝代,加上明之后的清朝,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进程。而汉、唐、宋、明作为汉人自主统治的政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状态。

汉朝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平民所开创的基业,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对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大汉声威便是在这一朝代开始崛起,甚至汉朝的国号延续成为中国人的代称至今。

居朝由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陇西贵族开创,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取得了封建历史顶峰的辉煌,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由武将开创,却重文轻武,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终宋一朝,外患最强烈,一直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其局面始终是“一切苟且而已”。

明朝在元朝与清朝之间,夹在两个非中原民族政权之间,本身就具有引人瞩目的一面。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为卑贱的,他虽然起于草泽,却是熟知政治,创造了历史上最专制的中央集权,其所制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均为清朝所沿袭,有效力达六百年之久。最为奇特的是,明朝的十六个皇帝绝大多数死在四十岁之前,而且大多荒淫滑稽,历朝历代皆不能及。

本书为关于宋朝的掠影的历史随笔,我最早对宋朝有兴趣,是源起于宋词,而起意写书,则是源于匪夷所思的历史之谜——“斧声烛影”。

这本书与之前出版的((880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晚唐)、《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晚明),同步出版的《755年中国盛衰之交》(唐前期),以及即将出版的汉代、中明等,一起组成了我与文脉堂所共同策划构思的“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

在这个大的构架下,我力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现汉、唐、宋、明四朝的波澜壮阔,其中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

在“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中,主线视角各各不同,但我一直着力突出两点:一是人性对历史的影响,二是历史环境下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作用,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崩溃。

很感谢朋友们和读者们长期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使得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写作的艰难道路上坚持了下来,也请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吴蔚

2006年11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19508
开本 16开
页数 2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4.06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1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7: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