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品三国
内容
编辑推荐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演义》自出版至今历经六百余年,畅销不衰。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所刻画的风起云涌的战争场面,忠义无敌的英雄形象,诡异奇谲的计谋策略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深厚的文化精神、道德观念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名家品三国》,其编纂目的就在于借助“大家”的妙识与眼界,还原一个真实、深刻而又丰富的三国世界。

内容推荐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三国演义》的研究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相当可观了。尤其是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不乏大作问世。这本《名家品三国》,就是选择了前人大家的力作,以飨广大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热爱《三国演义》的读者,希望能借此更好地推动《三国》巨著的传播与欣赏。

“大家”既包括上个世纪初的国学大师,也包括目前活跃在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作品则主要搜集他们关于《三国演义》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和学术界公认的精品。文学作品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大家”的观点往往切中肯綮。正确的指引自不必说,而防止读者少走弯路,不入歧途,则是最为重要的。为了能提供一本准确反映“三国”思想精神及艺术风貌的精品,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及其他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作品可读性强,思想敏锐而深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味这部不朽名著。

《三国演义》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历史的描画、战役的重现,更多的是睿智的展示、策略的应用和人生的体悟。为了将这些逐一表现出来,作者们在编目过程中将所选篇章划分为五个方面。一,英雄豪杰、治世能臣,介绍三国人物的超凡人生,历史功勋;二,忠义人格、余韵流芳,赞美乱世风云下英雄的忠肝义胆,侠骨仁心;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颂扬谋士奇才的高超智慧,战略权谋;四,文学雅言、史家正论,还原历史的真相,厘清野史的假说;五,古来篇章、现代诠释,运用现代精神,激活传统思维。这里既有国人的卓识创见,亦有海外学者的异域观点,二者角度各异,更显时代精神的熠熠光辉。

目录

壹 英雄豪杰 治世能臣

 替曹操翻案 郭沫若

 谈曹操 吴晗

 刘备性格的深隐特质 刘敬圻

 谈《二国演义》中的关羽 袁世硕

 张飞岂与李逵同 周思源

 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解读诸葛亮艺术形象 张锦池

贰 忠义人格 余韵流芳

 诸葛亮形象的文化意义 梁归智

 乱世英雄的颂歌 齐裕焜

 义薄云天关云长 张俊

 社会中的“三国气” 何满子

 浅论貂蝉 李春祥

 三姓家奴吕布的悲哀 王齐洲

叁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诈降和质子 吴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顾学颉

 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 史念海

 《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 刘敬圻

 刘备与灵泽夫人 金性尧

肆 文学雅言史家正论

 赤壁之战的真相 吕思勉

 荆州问题 黎东方

 历史小说在事实与虚构之间的摆动 何满子

 替魏延辨证 吕思勉

 最大冤案数周瑜 周思源

 貂蝉形象的蜕变 金性尧

 时势造就三分英雄 张大可

伍 古来篇章 现代诠释

 三种诸葛亮 邓拓

 人才、组织与资源 许倬云

 谈《三国演义》 吴组缃

 义士气概的局限 浦安迪

试读章节

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受到了黄巾起义的影响

曹操打过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军——黄巾,这是历史事实。这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在今天的问题是:打过农民起义军的曹操,是不是就应该受千年万代的咒骂?

在东汉末年打过黄巾的不止曹操一个人,刘备、孙坚、袁绍、袁术和其他的人都打过。再把历史范围说广泛一点。汉光武刘秀打过赤眉、铜马,唐太宗李世民打过窦建德、刘武周,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同是起义军的领袖而互相打,明太祖朱元璋坐天下,不是从元人手里直接打下来的,而主要是从先后起义者的手里打下来的。

因此,问题倒应该进一步看看:曹操打了黄巾义军之后的后果如何?

在我看来,曹操虽然打了黄巾,但他受到了黄巾起义的影响,被迫不得不在基本上满足黄巾起义的目的。黄巾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民要粮食,要土地,要活下去。在东汉末年,人民的衣食之源,被腐朽的王朝和一些皇亲国戚,宦官豪右所垄断,他们互相残杀,使人民遭受惨酷苦役,脱离土地,不能聊生;甚至闹到如曹操的诗所描写的“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见《蒿里行》)的地步。人民要活下去,所以不得不起义。

但要怎样才可以达到起义的目的呢?那就应该要有比较好的军事组织。不然,前途是可以预见的:不是逐步消亡,便是逐步变质。

当时黄巾义军的组织情况又是怎样呢?并不太好。人数是很多的,一起就是几十万或者百多万,但“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魏志·武帝纪》鲍信语),这就是说男女老少都伙在一道,没有军粮,只是沿途掠取粮食过活。这样的军事行动是断难持久的。

这情况倒不限于黄巾义军,当时中国北部是普遍缺粮,就是郡国的所谓官兵也不外是些乌合之众。遗失了的《魏书》有这样的叙述: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赢(蟆螺)。民人相食,州里萧条。”(《魏志·武帝纪》建安元年注引)

乌合之众的所谓官军都是“瓦解流离、无敌自破”,黄巾义师又何能免?太平道教魁张角弟兄的失败,其主要原因就在这里。袁绍的军人有桑椹时吃桑椹,袁术的军人有■螺时吃蟆螺,这些东西吃完了或者没有的时候怎么办呢?那不是就只好人吃人了。因此刘备的部下吃过人肉,曹操的部下也同样,这是在史书上有记载的。

和军事行动不可分开的必须有粮食,这是常识问题。故“足食足兵”是相联带的事。有兵无食,除自然瓦解之外,也还可以产生“有奶便是娘”的现象。黄巾义军有的依附过袁术或者孙坚,有的甚至保护过皇帝,请看下引的两项史料:

“建安元年春正月……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

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魏志·武帝纪》)

“兴平二年十一月,汉献帝东迁,途中杨奉、董承引白波(白波即起义于白波谷的黄巾义师)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右贤王去卑(原误为‘左贤王’,今改正)率师奉迎,与李催等战,破之。”(《后汉书·献帝纪》)

这难道不是变了质?农民起义军竞和强宗豪右甚至于和皇帝都合流起来了!

曹操在打败了黄巾之后,他把精锐部分组织了起来。史书上说:初平三年(192年)冬,他击破黄巾于寿张东,追至济北,“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志·武帝纪》)。这就是曹操起家的武力基础,很有点像汉光武刘秀打破了铜马,而被拥戴为“铜马帝”一样。我们可以想想:如果曹操完全是嗜杀成性、胡作非为的人,那几十万的青州兵、百多万的农民男女,怎么能够听他指挥呢?不是倒过来把他干掉,便尽可以一哄而散,然而不是这样。那就值得我们把所谓历史定案重新审核审核一下了。

曹操有了青州兵,但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没有同时解决,那就是军粮的问题。这个问题推迟了三年,在建安元年(196年),终于被解决了。那就是他采用了枣祗、韩浩的建议兴立屯田。上引《魏书》在“民人相食,州里萧条”之下的文字是: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建安元年)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屯田政策是从古人学来的,但汉武帝是开边屯田,而曹操是在内地郡国普遍屯田。这是由于当时的黄河流域,人口死亡得太厉害了,到处是无主之地,因而也就归公家所有。(《魏志·司马朗传》:“今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曹操便利用了这些无主之地来贷给农民,也使军人垦辟。故屯田有军屯、民屯两种,但办法是一样的。无牛者,公家贷牛,所获公家得六成,私人得四成。有牛者,所获平分。有人说,这剥削得太厉害。但我们要注意,在这里只有官和民两层,没有中间剥削的私人地主。当时的老百姓乐于接受,我看是有道理的。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曹操征收这些粮食来是为的军需,为的国用,不是以饱私囊。曹操自己是非常俭朴的人,衣被十年不换,每年缝补浣洗。为了公用,所以军民也乐于捐输而接受了他的办法。

屯田政策之得以施行,在事实上还是依靠了黄巾农民。屯田令云:“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魏志·任峻传》注引《魏武故事》)。这所说的“资业”应该指的是黄巾农民所随身带走的耕具或者少数的耕牛,而最重要的是农民的耕种技术。屯田政策是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的。攻破黄巾是在初平四年(193年),而开始兴立屯田是在建安元年(196年),中间虽然相隔三年,在这三年当中那“男女百余万口”的黄巾农民是不会只是吃饭睡觉的,当时也没有那么多的闲饭来吃。所以他们一定是辛辛苦苦地在垦辟荒土,只是屯田制度是迟了三年才见诸实施而已。P3-P6

序言

元末明初问世的《三国演义》自出版至今历经六百余年,畅销不衰。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所刻画的风起云涌的战争场面,忠义无敌的英雄形象,诡异奇谲的计谋策略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的深厚的文化精神、道德观念已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名家品三国》,其编纂目的就在于借助“大家”的妙识与眼界,还原一个真实、深刻而又丰富的三国世界。

关于三国的故事民间早有流传。隋代的文艺演出中就有“三国”的内容,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曾观看过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水上杂戏表演。唐代,李商隐的《骄儿》诗中有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足见当时三国故事对于儿童来说都很熟悉。杜牧《赤壁》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已经描绘出诸葛亮借东风,曹操筑铜雀台欲取二乔等故事情节。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有了更系统的发展。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的兴起,市民阶层的扩大,城市勾栏瓦肆中的表演开始盛行。在说话中,出现了“说三分”这一分类。苏轼在他的《东坡志林》中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经“说三分”的传播,三国故事日益深入人心,举国上下妇孺皆知。流传下来的三国讲史话本已初步具有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轮廓。

在戏曲表演领域,金代院本,宋元戏文,以及元杂剧,都有大量的三国戏,诸如《赤壁鏖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关张双赴西蜀梦》等等,它们中半数以上都是以西蜀人物为中心,表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三国故事有了长期故事情节、艺术实践的积累和演化,到了明初,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又参照正史,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通俗小说,也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主要以评点为主,明代出现了《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其他诸本,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增删,并做了详细的评点,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正统思想较为浓厚,但艺术水准有了很大提高,评点也多有精到之处,故而成为后世最流行的版本。

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学观发生了变化,对小说这类通俗文学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很多文学大家开始涉足小说研究,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有:胡适及其《三国演义序》,鲁迅及其《中国小说史略》之“明元传来之讲史”、郑振铎及其《(三国演义)的演化》、《罗贯中及其著作》等。这些论著主要从三国故事传播演进的角度谈《三国演义》的成书史,以及版本流变和主要思想倾向,均属不同研究领域开山之作,因此对后世研究影响很大。同时期还有相关考证研究论文发表。到了新时期,以“文革”十年分界,三国演义的研究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1949~1965),一方面是对小说进行整理出版,另一方面对小说中的人物、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研究。尤其是后者,掀起了《三国演义》研究的高峰,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诸如:郭沫若的《替曹操翻案》、李希凡的《(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袁世硕的《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顾学颉的《试谈(三国演义)的人民性》、刘世德的《谈(三国演义)的正统问题》等等。“文革”后,《三国演义》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1986年以后,小说研究呈现出多元发展和全面繁荣的景象。出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研究禁区的打破,研究领域的丰富。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者及其籍贯的研究,对成书年代的研究,对版本整理的研究,对主题的研究及论争,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对创作方法的研究,对虚实关系的研究,对“三国文化”的研究,对《三国演义》应用的研究等等。由于这时期成果丰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经过一百多年的开拓,《三国演义》的研究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已经相当可观了。尤其是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不乏大作问世。这本《名家品三国》,就是选择了前人大家的力作,以飨广大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热爱《三国演义》的读者,希望能借此更好地推动《三国》巨著的传播与欣赏。为此,我们在选择篇目、编纂此书时主要秉持了以下几点原则:

1.选择《三国演义》研究领域的大家及其经典作品,以确保其权威性。“大家”既包括上个世纪初的国学大师,也包括目前活跃在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作品则主要搜集他们关于《三国演义》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和学术界公认的精品。文学作品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大家”的观点往往切中肯綮。正确的指引自不必说,而防止读者少走弯路,不入歧途,则是最为重要的。为了能提供一本准确反映“三国”思想精神及艺术风貌的精品,我们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学术界、思想界及其他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他们的作品可读性强,思想敏锐而深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味这部不朽名著。

2.选择通俗性强的优秀论著,兼顾学术性和通俗性的统一。研究专著一方面要具有学术眼光,以指导读者;另一方面又要通俗易懂,以利于内容的吸收和理解。由于时代的原因,有些作品虽是学界公认的佳作,但因为专业性过强,语言过于文言,我们就没有收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给一般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接受平台,使他们能很容易地把握住研究者的观点和思路,并通过阅读了解《三国演义》真正的意义,增强欣赏能力。

3.常见类作品不选。目前出版界关于《三国演义》研究的著作集层出不穷,很多优秀文章极易找到。因此类似的作品就没有辑入。而较少为大家关注的优秀成果,我们则尽最大努力收入该书。

4.多角度反映研究成果,揭示《三国演义》的现实应用性。《三国演义》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历史的描画、战役的重现,更多的是睿智的展示、策略的应用和人生的体悟。为了将这些逐一表现出来,我们在编目过程中将所选篇章划分为五个方面。一,英雄豪杰、治世能臣,介绍三国人物的超凡人生,历史功勋;二,忠义人格、余韵流芳,赞美乱世风云下英雄的忠肝义胆,侠骨仁心;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颂扬谋士奇才的高超智慧,战略权谋;四,文学雅言、史家正论,还原历史的真相,厘清野史的假说;五,古来篇章、现代诠释,运用现代精神,激活传统思维。这里既有国入的卓识创见,亦有海外学者的异域观点,二者角度各异,更显时代精神的熠熠光辉。

总之,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有助于您的阅读和学习。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和不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以便修改。

书评(媒体评论)

《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们并不否认;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识,我们更没有办法来否认。艺术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是不能够判然分开的,我们所要求的艺术真实性,是要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而加以发扬。

总之,我们今天要从新的观点来追求历史的真实性,替曹操翻案;而且还须得替一切受了委曲的历史人物,如殷纣王,如秦始皇,翻案。

——郭沫若

他不夸耀他的绝代的才华,他低首在那里工作。他排比、他整理古代的一切杂乱无章的史料,而使之就范于他的一个囊括一切前代知识及文化的一个创作的定型中。而他又能季运之以舒卷自如、丰泽精刻的文笔。他的空前的大著《太史公书》(即《史记》)不仅仅是一部整理古代文化的学术的要籍,历史的巨作,而且成了文学的名著。

——郑振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品三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郭沫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24766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3: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