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寻访民歌(附光盘)/民歌中国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寻访·民歌》记录了编导和这个民歌团队按照中国版图寻访民间歌王的历程,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足迹、艰辛和感悟。

《寻访·民歌》一直以寻访民间歌王为目的,并希望能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史上不断的推出、记录中国的十大、百大歌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民歌中国丛书》之《寻访·民歌》,以记录方式按地域寻找原生态民歌和当地知名的民歌手,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足迹、艰辛和感悟,突出地域文化和记录者在寻访过程中的经历与体验,图文并茂,附DVD一张。

《寻访·民歌》一直以寻访民间歌王为目的,并希望能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史上不断的推出、记录中国的十大、百大歌王。

目录

贾牯的歌儿

寻歌茶马古道

 古老的佤寨古老的歌

 哀牢山里的天籁之音

 快乐的拉祜人

 古老傣寨里的老阿妈

桂之谣

 和老莫,和姑娘们

黔之音

 终生难忘的一夜

 “砍牛经”的故事

广东寻歌

 认识“咸水歌”

浙江寻歌

 我所认识的嘉善田歌手

雕刻徽州

 歙县——一个人的民歌

草原歌魂

 三少印象

 草原天使英格玛

一个人的梦想

 李怀秀和她的海菜腔

 李天生:永定客家山歌王

 缘起滇西

 龙仙娥:骑在父亲背上,唱着母亲的歌谣

后记 如今,谁在寻访民歌

试读章节

75岁的咪务囡是被玉旺说服开口唱歌的第一位老太太。在拍摄的过程中,这位老太太一直和众人坐在一旁观看。当时,玉旺正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姑娘、小伙儿边唱边跳,于是村中没事的人闻声都赶来凑热闹,拿个小板凳坐在树荫下,有的干着针线活儿,有的照顾着孙子。后来人越来越多。当看到姑娘们拽着腼腆的小伙子跳舞的时候,老人们笑得格外开心,仿佛想起了自己年轻的时候。于是我灵机一动,十肖悄跟玉旺说,让她在唱到中间的时候把老人们也拉上来跳舞。老人们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实在拗不过大家的鼓动,也都跳了起来,于是我趁火打劫,问:“哪位老人能给我们唱唱以前的歌?”大家毫不犹豫地同时指向咪务囡。当时咪务囡非常不好意思,说什么也不唱,我们的摄像机一对准她,她就用手遮住脸,说自己年纪太大了,唱不了了,周围的人怎么劝她都没有用,最后靠的就是玉旺。当时她没说一句话,而是用歌来跟咪务囡交流:

玉旺:中央电视台来到我们版纳边疆+来到我们傣族人居住的地方。那么热情,希望老人能献上一首歌,同时我也可以陪您在这里欢呼。

咪务囡:人老了,头发白了,唱不动了,但今天兴奋也要唱i人老了,都拄拐杖了,你还要我唱歌,我都忘了你是从哪里来的了。

玉旺:我从尚勇来。人老了,心不老就行,虽然头发白了,依然还是很年轻。

咪务囡:人老了,就要死了,这样活着,也是浪费粮食啊!是个累赘,我们死去以后也不需要有人来祭奠,你们也不用来祭奠我们。

玉旺:人这一生迟早都有这一天,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所以感谢妈妈,对我的鼓励和关心,我会更加努力,希望您今天能多为我们演唱几首。

咪务囡:今天如果不玩不唱,死了就不再有机会,没有人来欢呼,没有人来献花,所以我们要尽兴地玩,无忧无虑地唱。

玉旺:感谢你给我们大家唱这么好听的歌,我在这里谢谢你!

那次我算是深切地感受到了民歌的魅力,也真正领悟到一个好的民间歌手并不在于她的声音有多么清脆,她的外表有多么漂亮,最主要的是要有机智的对歌能力。那天玉旺也十分兴奋,她跟我们说,她到这个村子来过好几次,但从来没有和老人对过歌,这还是头一回。她说,老人们唱得太好了,唱词中许多的形容和比喻她都是第一次听到,生动极了。咪务囡老人也越唱越有劲儿,好几次都激动地站了起来,取下包在头上的头巾,露出她雪白的头发。她那略带羞涩而又充满热情的神态,让我感觉到了她内心涌动的对青春的向往。

79岁的咪卖坎囡是在拍摄中最让我们感动的一位老人。和咪务囡一样,她也是旁边的一个围观者,当我们问到谁能为我们唱唱老歌的时候,这位老太太手拄拐杖,颤颤巍巍地挪动步伐,边走边唱了起来:

“北京首都我从来没去过,今天你们能来到我们的寨子里,我是那样的兴奋和激动,见到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欢迎你们的到来,感谢人民对我的关怀才有今天。”

当时的情景十分让人感动,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她的声音在颤抖。唱了两句,老人停顿了一下,然后用傣语说,她紧张、心跳。玉旺告诉老人,让她慢慢唱,不要着急,希望她把会唱的歌都唱出来,老人非常激动:“坐在这里,看到茂盛的菩提树,看到闪耀的塔光,心情很教动很兴奋,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来表达我的心情,我们俩祖孙二人就如同共乘一条船,你坐船尾我坐船头,你牵绳子我划船,相呼相应,一起把今天的气氛搞好……”拐杖在老人手中微微颤抖,我们知道她很紧张,也很兴奋。后来老人告诉我们,她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这样唱歌了。我想,能听到她们的歌真是我的福分。

我们听了咪务囡、咪卖坎囡和好几个歌手的演唱,气氛非常好,但可惜全是女的,于是我随口说了一句,要是有男歌手就好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村子里的人就从田里死拉硬拽拉来了一位傣族男子,说他唱得好。一看要录像,这人死活都不肯过来,于是就像拔河比赛一样,大家拼命往里拽,他拼命往外逃。和动员咪务囡一样,玉旺又使出了杀手锏,先唱了起来:“这位戴草帽刚从田里干活回来的大哥,你是我们突然碰上的人,碰上这些来自远方的朋友,正在拍电视,你能否对我有一点点的关爱,能否陪我唱上一两首,不用多哪十白是答上一两句,我也非常地感谢。我到这个寨子里来,听到这么多好听的歌,大家都很欢迎我,欢呼声一阵接一阵,现在又遇到一位年轻的大哥,能跟我一起唱歌我感到很兴奋。”

听到玉旺的歌声,大哥也忍不住对唱起来:“你的声音怎么会这么甜美,甜得就像蜜,甜得就像糯米糖,甜得像乳汁,甜得像甘蔗,你的歌声就像傣族地区最动听鸟儿的声音……”

在曼■代村,每一位歌手的出现都是那样地意外,都给我们带来惊喜,为我们拍摄增添了最丰富的内容和最艳丽的色彩。因为他们的出现,本来只打算附带拍摄的曼奄代村,成了我们拍摄中的主角,在后期编辑的时候,有许多长镜头我都舍不得剪短,因为它记录了一段最生动、最真实的民歌故事,他们是我在西双版纳最意外的收获,也是我在西双版纳最值得珍藏的记忆。P42-44

序言

《民歌·中国》丛书,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播出中国民歌近三年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民歌·故事》、《寻访·民歌》、《民歌·映像》、《民歌·博物馆》、《民歌·版图》、《新·民歌》。

“民歌·中国”栏目2004年初创办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全体编创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沿中国版图寻录中国民歌。2006年10月的各民族民歌盛会——“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原汁原味的歌、舞、乐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并用歌声绘制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电视版的“中国民歌版图”。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文化的不同特性,而记录这一切的,是我和我的民歌创作团队。我们是民歌的亲历者、记录者。我们以原生民歌的采集、采录、采编、采播者的身份,用温暖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民歌·中国》的记忆……

《寻访·民歌》记录了编导和这个民歌团队按照中国版图寻访民间歌王的历程,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足迹、艰辛和感悟。

歌王、歌师、歌仙在民间的地位不容忽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唯一性。通常讲,随着一位歌王、歌仙、歌师的去逝,可能就意味着一个歌种的消失。他们的歌声往往是不可复制的。2004年至2006年,“民歌·中国”栏目组先后采访了近百位歌王。至今我依然记得采访蒙古族歌王哈扎布老人的那个秋天……两年过去了,他的歌声总在我心中萦绕,感动着我。可他老人家在2005年底带着他的歌声离开了这个世界,老歌王生前弟子上百,但一生只发行过一盘磁带专辑。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可挽回的遗憾,而更多的歌王、歌师、歌仙……

《寻访·民歌》一直以寻访民间歌王为目的,并希望能在中国的民族文化史上不断的推出、记录中国的十大、百大歌王。这应该也是我的个民歌梦想吧……

王冼平

后记

财富年代。对中国来说,就好像是一道拔腿就能过的坎儿,许多发达国家用“资本主义”的理念推行了上百年,攒足了劲,集体荣华富贵也就是这二三十年的事儿。中国不同,这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人的感觉是花花的纸票,包括钞票和股票一夜之间都从地下冒出来,直钻老百姓的口袋,拦都拦不住。好像当年盘古转世的现代搞笑版——开的不是天,而是个大钱柜子,替千年一直在与贫困做斗争的炎黄儿女偿还了一笔历史的宿债。

有钱的时代真的来了,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拿钱说事儿、判事儿、断事儿。就拿最可能仗义直言的媒体来说,当下的杂志、网络、电视等等,只要随便浏览一下,绝大部分的题材和选题都与钱有关:不是钱的梦想,就是钱的情感;不是钱的“外遇”,就是钱的“夜宵”。总之,人与人之间,在现代媒体的通栏标题下,利益的话语权,已经沿着金钱的F1跑道,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当今中国媒体生存的生死判官。

如果在这种情形下,还有人说出这样的话:我在寻访民歌。恐怕你会觉得说话的人,至少有点不合潮流。

手捧着这本容易让人提出疑问标题的书,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年代里,“谁在寻访民歌”中的“谁”好像比民歌本身更重要。

如果说,民歌是 种文化,那么这里的“谁”就是文化的传承人,因为,她寻访的过程就是解读文化白勺过程。

如果说,民歌是 种活页历史,那么这里的“谁”,就是历史的梳理者,因为,她的梳理过程,就是展示现代人寻访民歌的心路历程。

把民歌永远作为一个目标,把寻访演绎成一次次漫漫的跋涉经历,融入青春,成就人生,幻化成 个善与美的真实世界,我想,这其中一定少不了编者们敢为人先的践行。

感谢王冼平女士率领的青春团队为我们留下了寻访民歌背后的“谁”,并为这个”谁”留下集体的背影。

财富年代心气浮躁,许多人只愿拥有不求长久。说白了,金钱的生活毕竟比精神的生活来的更像解放初期那会儿的“供给制”——只要给钱,世界都会给你。也许你真的拥有了这个世界,还是会觉得很枯燥,因为,财富没有带给你获取精神愉悦的过程,只是结果。就好像现代四通八达的交通工具,一出门,你还没怎么着呢,就稀里糊涂地到了目的地(当然,北京堵车除外)。

愿这本《寻访·民歌》能弥补你曾经在期待的文化旅途中一度丢失和缺乏过程的遗憾,也算是事后补过吧,为时不晚。

别错过了这一课,据《纽约时报》预测:快餐文化时代的旅人,通常都是年轻时候的网迷,青年时代的电视迷,中年时候的舞台迷。而老年,还是得回到书本的世界,从字里行间找补当年缺失的“文化钙”。

别等到那时候,朋友,现在就带着这本书上路吧,不管你是否去寻访民歌,哪怕寻访金钱这个俗的不能再俗白勺话题,也会让你在金帛般撩拨的声音中,听见那一声久远而又神秘的文化回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寻访民歌(附光盘)/民歌中国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冼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3033159
开本 16开
页数 1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607.2
丛书名
印张 9.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6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145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