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大美阅读自然与人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好的宝剑青萍,美的玉石结绿,只有在善相剑者薛烛和能识玉者卞和那里才能得到赏识。

风景也一样,只有在内行人那里,才能得到最美的欣赏。每个地质公园都是一幅图画,除了把握这幅画的整体外,还要欣赏,品味其每个局部,只有这样,审美才能深入。

《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作者吴胜明等以资深的地学专家和热爱自然的普通行者的双重身份,对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欣赏。

内容推荐

《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既是一部旅游地学佳作,又是一部独具特色的科普读物。作者吴胜明等以资深的地学专家和热爱自然的普通行者的双重身份,对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欣赏。《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独特的人文视角和至情至性的表达方式,则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带领读者一边走,一边欣赏。在领略美丽景观的同时,感受到科学家亲近自然、研究地质地貌这一过程的内在美,富有感染力。

目录

序 风景这边独好

前言 中国地质公园把美丽的中国呈现给世界

 中国地质公园:色彩绚丽,类型多样

 中国国家公园的类型和数量

 中国地质公园的地学分类

丹霞公园之美:别树一帜,离奇诡谲

 江碧天逾蓝、山青石欲燃

 丹霞地貌:赤壁四立、绿树上覆

 中国丹霞国家公园知多少

 丹霞风光的审美笔记

 无寸土不丽的飞天山

 武夷山、丹霞山、泰宁、龙虎山的丹霞文化散记

火山公园:风景如画,不可言宣

 艳艳的花、黑黑的山、圆圆的湖

 火山喷发:石块飞腾,烟火冲天,声震四野

 中国火山国家公园知多少

 火山风光的审美笔记

 雁荡之美无处不在

 湖美泉甜的靖宇公园

花岗岩公园之美:奇峰错列,灿若图秀

 峰石回攒、灿若图绣

 花岗岩地貌:浑圆的石头·众多的峰和谷·四分五裂的外形

 中国花岗岩山国家公园知多少

 花岗岩山风光的审美笔记

 中国花岗岩名山:黄山

 与三清山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喀斯特公园之美:玉笋瑶参,婷婷直立

 江作青罗带,山如白玉簪

 喀斯特地貌:奇峰天坑·天桥峡谷·层湖叠瀑

 中国喀斯特国家公园知多少

 喀斯特风光的审美笔记

 世外桃源:凤山喀斯特

 世界自然遗产新奇葩:武隆喀斯特

后记 中国地学美学的开创之作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表

 中国主要花岗岩山的海拔高度表

试读章节

原因二:传教布道总要有一个场合。丹霞地貌中巨大的扁平洞穴能为数十人、数百人的集合甚至住宿提供足够的空间。到后来,不少道教把道观建在丹霞地貌的洞穴中。笔者在龙虎山,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考察时,对于这种现象是屡见不鲜。

原因三:丹霞地貌往往山清水秀,风水很好。宗教要陶冶人的性情,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而丹霞地貌所在地往往是植被繁茂,满目青秀,加上平静河流围绕,真是山清水秀。如武夷山有九曲溪围绕,江西龙虎山有泸溪河围绕,广东的丹霞山也有锦江相伴。这样的风水正是宗教也是道教所追求的。

原因四:丹霞地貌红红的岩石,独特的形状,繁茂的植被,秀美的流水,使道教徒很容易产生“成仙”的思想。

在此要说明一下,随着外来宗教——佛教于东汉传入我国,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400余年的漫长历程,终于在隋唐时期,在中国大地上站稳脚跟,成为与儒、道一起三足鼎立的宗教,后来道教逐渐衰败,不少道观改为佛寺,如泰宁著名的道观——栖真岩寺就被改为佛寺。尽管宋徽宗曾下圣旨说:凡曾经是道教活动场所,现已改建为佛寺的,一律恢复为道观。但宋微宗的圣旨也说:允许他们以该寺庙的名义到别的地方重建。所以,在宋朝,佛教的盛行可见一斑。丹霞地貌中的宗教文化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在丹霞地貌风景区看到的既有道教文化,也有佛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

过去,不少人把“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四川鹤鸣山(在四川大邑县)”称为道教的四大名山。根据历史上以及现在的道教的兴盛和道教建筑的规模,以及道教和山水的关系,无论如何龙虎山和武夷山应列为道教名山。笔者认为,现在,“湖北武当山、福建武夷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安徽齐云山”,应该称为当今的中国道教的五大名山。去掉鹤鸣山,确实因其名气太小,虽说是张天师修道成功之地,它可说是道教名山,但并不够列为四大或五大行列之内。武夷山为世界双遗产,就考虑了其道教的建筑和文化。武夷山中最著名的道教建筑就是武夷宫,历史悠久,南唐建,名会仙观;宋改为冲佑观;元称万年宫;通称武夷宫。武夷宫是中国有名的道教中心,由朝廷赐田,并派官去主持宫事。宋时,著名文人陆游和辛弃疾都当过这个宫的主管。另外,武夷山还和一个得道成仙的人一彭祖有关。相传他隐居山中活了8D0岁!他有两个孩子,一名武,一名夷,后来人们就把此山称为武夷山。道家要求长生不老,即成仙。彭祖就是仙。他们生活的地方成为“仙境”。龙虎山有东汉张道陵创始道教的最大道宫,上清宫天师府,迄今近2000年,号为“天师世家”,门望封赠之高,仅次于“孔子世家”。这里还有张道陵结炉炼丹处等多处遗址,是道教正宗正一派所在地。今天,笔者在景区到处都可见“道教第一山”的标志。武夷山和龙虎山,有足够理由列为“道教五大名山”之列。如果按今天这五大道教名山,那么其中四个(武夷山、龙虎山、青城山、齐云山)都是在丹霞地貌中。这不得不说,丹霞山水和中国的道教有很深的渊源。P48-49

序言

风景这边独好

吴胜明先生的著作《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集地学与美学于一体。既包括了他十多年来身入实地、耳闻目睹的第一手资料,也反映了他十多年来不断学习、思考的创作过程。

作为地学的外行,我以为该书从科普的角度特别注重分类和比较。如对火山公园,先讲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而对活火山,又讲种种不同的喷发型态。在这种分类和比较中,科学知识和地质公园的千姿百态更好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为旅游爱好者,我感到该书作者常常用心和大自然交流,有天人一体独到的感悟。如见天生桥,则联想到毛泽东的诗句“青山着意化为桥”。该诗句虽非专为天生桥所写,但拿来描写天生桥实在最具神韵。如陶醉于三清山景色时,则想到三国东吴大将程普的话“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我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在旅游,走马观花地到过中国的30个省份和世界上60多个国家。到头来我觉得中国最美:地貌变化丰富,民族众多,文化历史悠久,无与伦比。

感谢吴胜明先生把中国特有的美通过自己用心和踏实的劳动呈献给大家。城市中忙碌的人们如果能够拿出一部分时间来享受这种美,一定会使生活更加平衡和轻松。

1993年吴先生读过我在《山野》杂志上的一篇游记,与我通信相识,他执意要我这个地学外行为他的大作写序,便有了上面的文字。

王诗宬

2011.1.18

后记

中国地学美学的开创之作

这本书终于写完了。这是我用脑最多,写得最苦,费力最多,费时最长的一本书。为什么呢?这是本书的性质决定的。它是一本地学与美学相结合的书。至今,中国还未见这类图书。所以是一本开创性的、填补空白的图书。在写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笔者在地学上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美学却知之不多。为此,我阅读了朱光潜的《无言之美》、胡晓明的《万川之月》、宗白华的《美学漫话》、易中天的《艺术的特征》、法国让一玛丽·佩尔特等人所著的《植物之美》等等十数种美学著作。这些先生的著作给我许多启发。笔者边读边思考边写,边写边学,从中把握住了本书的写作体系和写作方法。现在把笔者的写作体系简述如下,对于想进一步了解本书的读者是十分有帮助的。

地质公园之美一定要分类,才能深入地欣赏和品味,

地质公园之美既要看全面更要看局部

地学美学并不是简单的地学加美学。本书就是在中国地质公园中去寻找、发现并欣赏它的美。现在,中国共有138处地质公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去分析和寻找它们的美。这首先就要分门别类,正如同写人之美,可分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小孩,中国人和外国人……

笔者根据地质公园的岩石类型、外形以及地质营力分成了12类。这样,在一个大类中的地质公园由于其构成物质是相同或相近的,其外形、颜色、结构、植物,甚至人文景观等也是大同中有小异,便于我们欣赏和品味。如丹霞公园就有4个特点:色红,身陡,多洞穴,顶上植被繁茂。你到了每个丹霞公园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欣赏和品味公园的美丽;也就是告诉读者观察和注意力应该集中的地方,即聚焦在这些地方,才能体味丹霞公园的“个中味”。

每个地质公园都是一幅图画,除了把握这幅画的整体外,还要把每一个局部都一一拆开来观赏、品味,审美才能深入。所以在每一大类地质公园笔者又分了十数小类,一一进行剖析。如丹霞公园中分了10个小类,其中第一小类就是“丹崖赤壁”。在几乎每一个丹霞公园都可以见到这类景观。笔者并未在每一个景观后都作详细的美学解释和美学描述。原因有二:其一,本书不是讲地学美学的理论专著,如果是此,书名应为《地学美学》;正如《普通地质学》和《中国地质学》之分:其二,审美的感受是个人的,是千差万别的。就拿“丹崖赤壁”中的武夷山的“晒布岩”为例,一般人观察欣赏时都认为其酷似一匹匹晾晒的布或者是仙人(即巨人)的手掌,但作家刘白羽先生在《武夷颂》一文中,却把其比喻为“古希腊神庙的廊柱”以及“千万条游龙”,这令我大感意外。可见同一景观在不同人眼中的美感不同,这和个人成长环境、经历、爱好、专业,以及当时的心情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对同一景观,并没有统一审美标准。

笔者要强调一点,这种小类的划分是为了方便读者欣赏地质公园,千万不要把每一个小类孤立、分开来看,在欣赏小类时也要有全局观。正如一匹漂亮的锦缎,既要整匹品味,也要一段一段欣赏。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更好地观察和理解;

分类欣赏和比较是人们欣赏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分类来欣赏自然之美,是符合人们审美习惯的,也是人们的向往和追求。在此,仅以明代旅游地学家徐霞客先生写的《徐霞客游记》为例加以说明。

徐霞客坚信大自然的山川是可以分门别类的。他在看完一座山或一个景观后,往往要和其他的山或景观作一个比较,看是否是同一类的。徐霞客在考察今天湖南境内的飞天山时写道:

重崖若剖,夹立江之两涯,俱纯石盘亘,  倏左倏右,色间赭黑.环转一如武夷。

好敏锐的观察力!湖南的飞天山,确实和相隔千里的福建的武夷山,同是丹霞地貌。他是根据夹江两岸岩石的陡立(盘亘)以及岩石色彩来判断的,这也是今天确定丹霞地貌的标准中的两条。他这样一比较就把这两座看似不相关的山联系在了一起,并赞叹飞天山“寸土无丽”,说明了他对此类山的审美结论。

徐霞客在考察今天江西境内的龟峰后在《游记》中写道: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但诎水观耳。

短短的一句话,说明徐霞客在心中已经知道龟峰和雁荡不是一类。龟峰(又称圭峰)是丹霞地貌,而浙江的雁荡是火山地貌。徐霞客坚决地说,“龟峰峦嶂之奇,雁荡所无”。这样,在欣赏、审美时就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徐霞客在每到一座山中,对其各种景物,即笔者所说的小类,也是十分注意的,如他对武夷山中的丹霞洞穴以及泉、岩的描写。此外,他还十分注意不同山中的同一景观。如天生桥,他就写了天台山(花岗岩山)中的“石梁飞瀑”;又写了齐云山(丹霞山)中的天生桥,并说齐云山的“中空其半,更灵幻矣!”。可见,他不仅比较山的大类,还比较山的小类,这也是《徐霞客游记》中的审美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赏。本书提到的“小类”有些是各大类中都有的,如一线天、洞穴、天生桥等,读者也不妨比较比较,一定会从中得到不少的乐趣。

由于受时代以及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徐霞客先生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本书做了很大努力,做到了;但做得如何,还需读者评价。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可以说是《徐霞客游记》在400年后的发展之作。任何科学,包括旅游地学都不是停滞不前的,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才有蓬勃的生命力,才有绚丽的花丛。当然,本书在写作上远远没有达到《徐霞客游记》的水平;但在科学内容上是《徐霞客游记》所没有的,而且也是符合我们当代人走进地质公园所应具备的知识。现在,不少的旅游图书,既无数据,又无科学名词;全书甚至没有一个“花岗岩”之类的词出现。讲风景,不讲科学是不行的。因此,这是一本“与时俱进”的书。

读者一定要留意欣赏这些来之不易的图片

为了使本书更加生动、有趣,附了大量彩图,希望读者留意欣赏,从中获取更多信息。这些图片来之不易,如泰山的“五岳独尊”的石刻和“仙人桥”两张照片,是笔者于2010年7月3日冒着酷暑专程从北京到泰山拍摄的,体力、脑力、财力的支出都不小;从泰山红门爬到中天门整整三个半小时,而“五岳独尊”和“仙人桥”均在泰山之巅附近,到达时已是下午4时多。书中的每一张照片几乎都有一个故事。本书的照片大多数为笔者所摄,但也采用了谢延淦、秦刚、陈琳、康昭廷、何均发、王直华、陈静等人拍摄的照片。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实际上是笔者近10年来考察、研究地质公园辛勤劳作的结晶。在此期间支持、帮助、鼓励我的朋友不少,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是集体的劳作。他们是刘承国、郑元、汪海、蒋凤辉、陈良富、巢志众、陈伟海、肖桂珍、陈湘波、张善久、贺继聪、陈新隆、陈炳清、刘彦博、李顺元、谢朝阳、周振超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景区负责人。

在野外考察中,景区的导游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如在雁荡山,金芳导游就专程带我去看了“天聪洞”和“象鼻洞”这两个一般游客不看的景观。不然,我会遗憾,会懊恼不止的。再如在广东阳春的玉溪三桥,导游就专门指点了“金盏流泉”的景点,不然我不会注意它。这种事情太多了,导游也太多了,就不一一列名:但在此,我要深情地说一声,谢谢所有接待、帮助过笔者的导游,祝你们幸福、健康!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看,所有的游人在旅游景区时,最好请导游同行,不管你是一个人、还是个团队,因为导游让你节时、节力,并且更加全面、生动有趣地了解景区的山水林木以及人文景观。别的钱可以省,请导游的钱绝不要省。

最后,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主任和丛书主编王直华先生有眼光、有魄力、有胆识地组织、策划了本书;感谢陈静编辑,从提纲的修改、样章的确认、文字的审核,到图片的选择和说明,她都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作。

中国有绚丽多姿的国家地质公园,又有人气旺盛的旅游市场,必然要求独具风格、生动有趣的国家地质公园的著作。这本讲中国地质公园之美的书仅仅是这类书中的报春的第一枝花,希望今后有更精彩,更好看的“花卉”不断绽放。

2010年8月

看完校样,已经是2011年的夏季了。我家附近的紫竹院公园内,浓荫一片,真是“佳木秀而繁阴”。在炎热夏天,浓荫带给人们一丝清凉。希望本书也能带给读者一种清新之感。笔者真诚地希望读者在读完(哪怕是随便翻阅)本书后,能够亲自到中国的地质公园去走一走,看一看,从中体会到中国地质公园之美,中国大自然之美,中国之美!

2011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大美阅读自然与人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胜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91781
开本 16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6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S759.93-49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