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共收录了逾100位校友,分为采访稿和回忆篇两部分。他们讲述校友丰富的人生经历、迥异的人生轨迹、健康的道德人格,分享校友对事业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忆录部分是由一些校友亲自撰写,记录难忘的母校生活、深厚的同窗情谊以及对给予他们理想智慧之光的恩师的怀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深深感恩与依依留恋之情。本书由夏建国主编。

内容推荐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系上海电机学院庆祝建校60周年编撰的纪念文集。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由采访篇和回忆篇两部分组成,文字生动、感人,翔实地报告这所20世纪50年代创建的著名工科学校,秉承“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理念,崇尚“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古训,践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走过了由中专一高职一本科的成长历程。60年来学校培养了数万名工程师、专家、研究人员、企业家,他们为工业建设、军工科研乃至国家航天事业作出过贡献。这些朴实文字,令人鼓舞、启迪和奋进。本书由夏建国主编。

目录

采访篇

卫 平 挥不去的文化情结

马配新 成功不需要定义

王建军 教授级高工的低调人生

王秋明 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王健胜 先做人,后成事

仇建忠 “乐活”并“思进”着

朱建华 平凡中的不平凡

乔任梁 电机“好男儿”乔任梁

任京康 一个军工工人:绿叶对根的情怀

刘金根 为敏,为勤,为善,为人

汤忠心 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从不放弃

许建国 学习、机遇、心态与个人成就

孙耀其 与成功更近一步

严少勇 严少勇和他所在的公司

严雪怡 上海电机制造学校复校前后

苏 军 苏军印象

李生全 生产计划员的24载春秋

李有富 做人为根,技术为本

李林昌 曾经以校为家,如今以校为根

杨岳卿 创业,为人生寻找更丰富的可能

杨洪弟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

杨 喆 从辅导员到总经理

吴 尧 从电机学子到销售经理的两年

吴杏仙 勇敢跟随内心的声音

吴 越 不走寻常路,创业别样天

何士林 十磨九难真君子

何志明 铸造金钥匙,为更多人开启成功梦想

沙利丰 成功在于不断地给自己清零与复位

沈任元 一门课,一生情

沈 佳 永不停步的前行者

沈思明 上海餐饮业教父沈思明的睿智人生

张少君 脚踏实地,收获梦想

张文俊 选择一种经历,成就一种生活

张可可 赞张可可同学的创新精神

张 敏 巾帼无需让须眉

陆金元 专业知识是我的第二生命

陈 斌 “四五套办”的亲历者

邵力伟 此情不老系母校

金德华 让自信为成功护航

周至炎 把握机遇,实现梦想

周 抗 从电气专业走出来的艺术家

周伯明 成就每个阶段最辉煌的自己

周昭坎 艺海中的寻梦者

周瑞峰 为人处事的“三要”真理

庞培利 电气工程师的商道人生

经 琪 磨砺以须,稳中求胜

冒德华 平凡却不平庸

施卫平 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经历

姚 凯 努力——搭建兴趣与成就的桥梁

姚 俊 成功从好奇开始

顾为民 顾为民印象

顾国平等 友谊是我们事业腾飞的翅膀

钱思佳 人生六部根基

钱璟明 闲书不闲,习惯影响生活

徐兴康 揣着中专文凭的教授级高工

徐增豪 从装配组长到硕士生导师

奚家成 一辈子的“电机”人

奚耀艺 截然不同的成功之路

高志跃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高 越 不断超“越”自己

郭 凯 好习惯助力成长

黄庆丰 水之简,火之热

曹德华 一个企业家的成长之路

盛佩英 工科女讲师的两次“转身”

彭留祥 认真务实乃做人之本

董建华 最真实的接触

蒋玉萍 因执着而精彩

蒋 洁 努力拼搏,成就精彩

谢川林 勤恳铸造成功

蔡伟东 走出校园,依然精彩

蔡德泰 平凡岗位铸就奇迹,结缘电校一生情怀

阚宝春 十年磨一剑

瞿嘉晨 演绎精彩人生,绽放青春活力

龚陈宇等 榜样的力量

回 忆 篇

王顺林 祝愿学校“贏”得发展

王 巍 忆电校生活

王露萍 校庆感言

卞文彪 我思念您——我的母校

方云娣等 岁月嫣然,往事如歌

方 芳 品茗电机

尹忠义 在电校的许多“第一次”

曲守铭 母校的“地标”

朱军明 饮水思源,感恩母校

朱志义 难忘母校,祝福母校

朱志仁 难以忘怀的母校情缘

乔银平 又到毕业季

阮益丰 母校对我的教导和爱护,让我终身难忘

严雪怡 我校50年前的“勤工俭学”

李文忠等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肖 薇 我的母校,我的青春

邱永甫 岁月如歌

何士林 我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沈志平 人生有限,努力无限

宋又廉 我心中的校园紫藤花

宋仪侨 读史·明志·兴业

张 令 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

张良栋 回溯历史,改革发展

张国强 母校,让我们毕生难忘

张 朋 1969年的冬天

张 炎 叶对根的回忆

张浩然 大学,那些人,那些事

张 望 在我记忆深处

张琪赞 那些年,那些记忆

张慧颖 愿母校越走越辉煌

张 毅 感恩那一方沃土

张燕宾 我毕业于上海电校

陆伟达 忆复校初期二三事

陆福全 师恩永难忘,同学友情常念

陈晓婷 心怀感恩,情系电机

金煜龄 向实践学习,增长才干

周全等 那些珍贵的记忆

周庠怡 特色之路成就卓越之果

郑 浩 我心目中的电机学院

郑 颖 感谢源于那份恩情

赵春华 从闵行校区建筑变迁看学校发展

俞佳靖 难忘的世博志愿行

祝建林 30年,不变的同窗情怀

贺晓婧 母校点滴回忆

秦志尚 母校情怀

袁 澄 一位退休教师给校庆的献礼

夏文庆 电校记忆

钱秋根 期待相聚在一起

徐向图 美好的岁月,永恒的怀念

徐 冰 那些我们歌唱的青春

徐洪泉 母校情·师生情·校友情

徐增豪 记机电职大79级机床班毕业设计

奚国强 母校的荣耀

唐可平 梦想从这里起航

唐景欣 回忆过往,恰同学少年

海定广 我亲历的教学改革

谈五琴 迟到的大专毕业证书

陶建川 母校打造了我创业的翅膀

黄国铭 有种回忆刻骨铭心

黄 鑫 那年我们一起读过的大学

梅海甬等 人校30年点滴回忆

梁 森 我与挑战杯的缘分

董福民 母校是学子们成功的摇篮

瞿嘉晨 大学里的故事

严美霖等 “锻炼小组舞”的产生和演出

佚 名 几件小事

陈建英等 我们共同的记忆

后记

试读章节

任京康,8421班校友(原上海市机电一局职工大学)。1987年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原国营515所(上海电控研究所)。历任该所生产技术处副处长、机械加工车间主任兼书记、所办党办主任、副所长。现任上海电控研究所党委书记。

记者与任京康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的6月。当时记者是学校校友会走访上海电控所校友的随行人员之一。没想到9个多月过去后,当我再次走进他办公室时,任京康一眼就认出了我,并对我说:“去年我们见过面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曾经是一名医生。”他的记忆力着实令我敬佩。本来我还想着要先费上一番口舌自我介绍的,这下全免了。我很快就切入了正题。但是,在看到我掏出小本子准备做记录的样子,任京康打断了我,说:“咱们今天就随便聊聊,不要一本正经地做笔记了。更何况,下午学校领导还将亲自带队到所里调研。那时候我们再详细聊聊,你看如何?”望着他诚恳的笑脸我只能选择服从安排。于是,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就过足了“随行记者”瘾。也正是有了这一天的接触,让我对这位校友有了更深的认识。

毕业纪念册

在任京康办公室,他递给我一本发黄了的毕业纪念册:“知道你们要来,我特意从家里把当年的毕业纪念册带了过来。”接过纪念册的一刹那,我感到非常震惊,紧接着就是计算:26年!将一本小册子保存26年,这是什么样的一份情感?我小心翼翼地打开纪念册,让我再次感到震惊的是在每一页的毕业留言上,竟然都贴有留言人的照片。那一张张黑自的小照片仿佛正在诉说着当年发生在他们同学之间的故事。纪念册的扉页是密密麻麻的用各种颜色水笔签下的名字。正文第一页是篇题为《留给未来的记忆》的短文:我们8421班属于低压电器设计与制造专业,全班共37名同学……3年来我们同甘共苦、同舟共济,许多同学为班级的荣誉做了大量工作,难能可贵。3年来,我们学完了全部的24门课程,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学校生活是美好的,同学友谊是真挚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再一页页地翻开它,将会召唤那悄悄逝去的岁月,引出无限甜蜜的回忆。”任京康看着我满脸的感叹神情,径直说了开来:“那是一段特殊的岁月,在考上职大以前,我们都是各个单位的在职职工。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追求,我们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再参加统一考试。成绩通过后,还要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征得单位同意,最后才换来读书的机会。”说到这里,任京康看了看我,接着说:“我们单位当年就考上我一个。正是因为机会来之不易,同学们不仅在学习上你追我赶,也格外珍惜同学相处的缘分。”

“同坐一条船,远航已三载,平静的港湾已无风浪。我缓步下船,却又见你远航。三年的友情,恋恋难忘。你远去,我自语。”这是一个叫孙建华的同学在纪念册上留下的诗句。的确如任京康所说,这本纪念册不仅记载了同学们当年的离别之情,更寄托了纪念册的主人对母校、对恩师、对同学的无限思念。

母校情结

在我的思维还没有完全从毕业纪念册中转移出来时,任京康突然转移了话题:“知道我为什么对你们去年造访时的情形还记忆犹新吗?”我好奇地看着他,因为实在是猜不到原因,只能等着他公布答案:“不是因为我记忆力好,主要是因为你们是来自母校的老师。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当时就读的职大被一并再并,直到后来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昔日的母校被并到哪里去了。是你们的到来让我们这些散落在外的校友又重新找到了根。”从他的这番话语中,我看到的是一个远游的游子对母亲的思念,理解到的是一个迷失多年的校友再次回到母校怀抱的幸福。也可以这么认为,他对我们的记忆不是简单的一次校友和老师的会面,而是游子与母校的重聚。

如果仅凭这些言语上的说辞,我还无法判断出这位军工工人的母校情结到底有多深。但是调研活动上的几个细节,让我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根据当天的调研安排,我们首先去参观研究所的成果展示馆。馆中有一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解说,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的解说太官方和程序化,任京康临时放了他的假,亲自担当起解说的责任。并在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解释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同时,他都会联系母校当前的学科建设、科研力量分析学校和研究所在产学研合作上的可能性。时不时地会来上一句:这个项目,我们学校的某某专业完全可以拿下。试想,如果不是怀有深深的母校情结,又何必去亲自担当解说工作呢?如果没有母校的情结,又怎么会提前去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力量做调查研究?没提前做过功课,又如何能做出如此精确的分析和判断呢?在后来的座谈会上,曾有个别研究所的领导口误把学校叫为“机电学院”,任京康听到后,就毫不客气地当面指出纠正。在交流发言中,曾有个别校友总是把“你们学校”挂在嘴上,任京康听到后也毫不留情面地当面批评:“上海电机学院是我们的母校,应该称为‘我们学校’,你怎么把自己当外人了?”

校友情深

有一种缘分叫同学,有一种情感叫同窗。在校领导与研究所校友座谈会上,任京康说过一段话:“电控研究所现有29名上海电机学院的校友,作为校友中的老大哥,我有责任和义务接过母校的接力棒,为29位校友的成才成功服务。”的确,在座谈会上,我们看到很多校友都还很年轻,其中不少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但是作为研究所领导的任京康,对他们的熟悉程度着实让我们吃惊。他不仅能一个个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能准确地说出他们目前的工作岗位,甚至工作方面的表现。

20世纪80年代与任京康一样从职大毕业回到电控研究所的还有好几位校友,他们现在大多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回想起当年大家一起从基层开始奋斗的历程,任京康颇有几分感慨。在他毕业以前,凡是从职大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身份就能由“工人”转为“干部”,岗位也由工人转变为技术员。但是等到任京康毕业,政策发生了改变,岗位和身份都维持原状。这种待遇上的变化,对当时的任京康来说也算得上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果不是师兄师姐的开导与帮助,我不可能那么快就从受打击的阴影中走出来。”几年后,陆续又有新的校友毕业。因为有一个共同的根——母校,校友们在工作中互相学习、互相勉励,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校友的感情日增,在各自岗位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好。“20世纪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们所里有一股跳槽热。但是我们几个校友从来就没有过这方面的举动,我想大家没有选择离开的原因,除了是对单位的热爱,无外乎校友之间存在的温馨感和安全感吧。”

在座谈会结束的时候,任京康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引起了在场校友的共鸣,他说:“电控研究所作为应用型研究所,大部分校友奉献在生产的第一线。但是,我相信,有母校做坚强的后盾,随着单位的发展,这批校友最终都会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同时,非常希望母校能为研究所输送更多的优秀校友,也非常盼望母校老师能经常来看看我们,让我们永远沐浴在母校的阳光下。”P24-26

序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3年,上海电机学院走过一个甲子的岁月,迎来60华诞。仍记得重病中的老校长严雪怡先生紧握我的双手,语重心长地说:“电机学院是几代人的心血,你们一定要把她建设好。”回眸学校的甲子历程,回味严老校长的嘱托,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一路上的每一步,上海电机学院都走得踏实而辉煌。

上海电机学院经历过风雨与艰辛,也迎来了欢欣与喜悦。1953年,学校由华东工业管理局筹办创建,凭借着在技术专业教育领域的独领风骚,1958年国家领导人刘少奇亲自视察学校。1970年,学校被迫解散。在严雪怡等老同志的努力下,终于在8年后艰难复校。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教委批准的首批试办五年制技术专科(五年制高职)三所学校之一。其后的十几年,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先后合并了一批大中专学校,并于2004年9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上海电机学院。2012年,学校迎来独立培养的第一批专业学位研究生。从闵行到杨浦,再到今天的临港新校区,从中专到高职,再到本科院校,电机学院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缩影,更是一代代电机入奋斗的结果。

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重要的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治疗,而更核心的要义是为社会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60年来上海电机学院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八万多人,各行各业都能看到电机人的身影,校友遍及祖国各地、世界各国。校友是母校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直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校文化精神和传统内涵的传承与发扬。校友是母校的宝贵财富,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关心、支持母校发展,反哺母校,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在校的学弟学妹以示范和启迪。校友是母校的一张名片,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和文化的色彩,展示着电机学院经久不衰的荣耀和辉煌。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共收录了逾100位校友,分为采访稿和回忆篇两部分。这百位校友当中,有年至耄耋的老人,有毕业不久的八零后;有的在校园中就已崭露头角,有的在工作岗位上寻找到一片蓝天;有在各行各业显山露水的精英;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劳动者。采访稿部分是我校近百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学生记者团的努力成果,他们通过收集资料、编写提纲、预约访谈,走访心目中敬仰的校友,并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撰写采访稿。他们讲述校友丰富的人生经历、迥异的人生轨迹、健康的道德人格,分享校友对事业孜孜不倦的执著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回忆录部分是由一些校友亲自撰写,记录难忘的母校生活、深厚的同窗情谊以及对给予他们理想智慧之光的恩师的怀念,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母校的深深感恩与依依留恋之情。

在上海电机学院甲子校庆庆典前夕,《两两归鸿》的汇编出版,是学生记者团的志愿者们用特别的方式为母校校庆献礼,是一位位校友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母校的热爱。同时要感谢为本书的策划、编撰和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努力,在学校、校友和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最后,我衷心祝福亲爱的母校生日快乐,在甲子轮回的新起点砥砺奋进,追求卓越;也衷心祈福所有的电机人,自强不息,健康平安!

是为序。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

夏建国

2013年6月于南丹斋

后记

在上海电机学院6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挖掘校友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探寻上海电机人的成长足迹,感受平凡人物不平凡的力量。自2012年4月份开始,在校庆办、宣传部的牵头下,共同开展了主题为“寻找最美电机人”的百名校友访谈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累计完成100名校友的采访,收到100名校友撰写的回忆录。现在我们将其中的140余篇汇集成册,结集出版,献礼母校60华诞。

与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血脉相连的上海电机学院始建于1953年,经历了上海电器工业学校、上海电器制造学校、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电机学院的校名更替。期间,先后有上海市机电一局职业大学闵行分部和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一分校、上海机电工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上海市机电工业学校、上海机电工业职工大学加入上海电机学院大家庭。60余年里,母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出近8万余名学子。学子们或立身政坛,造福桑梓;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或投身商海,运筹帷幄;而更多的是献身祖国装备制造业,与创造者共创未来。校友们都有崇高的情操、善良的心灵和精彩的人生故事。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只采访了其中的百余名校友,挂一而漏万,敬请广大校友谅解。还有一些已采访的校友,因种种原因,部分采访稿未能编入本书,亦请谅解。虽然我们所采访的这些校友,还远远不能代表全部校友的风貌。但我们仍然认为,将这些校友的动人故事和精彩人生与更多的人分享,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采访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学生记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爱校荣校”教育的过程,更是体现学校人文情怀,让校友感受母校温暖的过程。同时也希望通过书中校友成长的故事为在校大学生学习先进、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供鲜活的范本,树立良好的榜样。

校友采访和回忆录征集的工作得到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支持。为了建立记者志愿者队伍,我们面向全校招募了60余名学生志愿者、10余名教工志愿者,组成了记者采访团。校友会林敏芝老师经常给老校友、老领导致电致函,动员他们撰写回忆录。为了确保寻访活动的开展,校庆办、宣传部多次组织学生记者进行校史历史、人物采访、写作技巧、公关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在初稿形成以后,还专门组织他们进行采访、写稿和修改等方面的写作指导。一年来,采访团的老师和同学们足迹遍布上海、北京等地,邮件、电话更是让远在祖国各地,甚至海外的电机校友汇聚于一股浓浓的母校情缘中。

本书的编写工作得到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郝建平和校长夏建国的关心和支持,夏建国校长还亲自为本书作序。校党委书记助理潘清策划了整个访谈活动,并全程参与甚至亲自带队走访校友。何锡涛、孙慧等参加了本书的审稿、统稿工作,吴靓宇、曹胜彬、钟伟、袁亮、徐雷、钟晓巍、赵静等组织协调记者志愿者的寻访活动,冯雯雯、张爱芹、孙慧等老师在采访稿的撰写和修改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访谈和回忆录的撰写者多为学生记者和校友,很多作品都是他们执笔为文的最初体验,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两归鸿(上海电机学院百名校友访谈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建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3102928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2
出版时间 2013-09-01
首版时间 2013-09-01
印刷时间 2013-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08
CIP核字 2013210696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