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二流堂里外
内容
编辑推荐

曾经轰动一时的“二流堂”,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已经陌生了。可这个郭沫若戏谑命名的“二流堂”里走进走出的每一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历史中可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吴祖光的叙述里,你可以领略他们的风采,了解他们曲折传奇的人生和经历的风风雨雨……

本书将告诉你“二流堂”的原生态……

内容推荐

“中国人物”主要选编某一作者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不同的选本和传记一旦汇聚一起,就将形成中国各界人物的群体形象,从而有可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读者对历史的触摸,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强烈反差而变得生动起来。本书是“中国人物”系列之一,将告诉你“二流堂”的原生态。

目录

一、“二流堂”群落

 关于“二流堂”群体人物

“二流堂”真相/003

 关于潘汉年

潘汉年同志千古/023

 关于夏衍

《夏衍剧作简论》序/027

《夏衍传》序/031

革命的作家和战士——夏衍同志/036

永别夏公/042

 关于聂绀弩

“哲人其萎”——悼聂绀弩/048

 关于丁聪

三十七载因缘——小记丁聪兄/053

 关于张正宇

讨人欢喜——怀念画家张正宇/059

 关于张光字

怀念张光宇大师/063

 关于秦怡

《秦怡:深渊中的明星》序言/066

“秦娘美”——记秦怡/071

二、梨园风流人物

 关于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青春长在/079

 关于程砚秋

周公遗爱程派千秋——追记拍摄电影《荒山泪》

 关于盖叫天

青年盖叫天/097

 关于荀慧生

苏三的沧桑——怀念荀慧生先生/101

 关于萧长华

祝颂萧长华/103

 关于叶盛兰

无与伦比的叶盛兰/105

 关于常香玉

爱国艺人常香玉/109

 关于方荣翔

方荣翔的最后之歌/115

三、与大师同行119

 关于齐白石

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老人/121

画家齐白石/129

 关于余上沅

《余上沅戏剧论文集》序/136

 关于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不朽/142

 关于田汉

“天下何人不识君”——悼念田汉同志/145

 关于黄佐临、丹尼夫妇

哀佐临,想丹尼/148

 关于老舍

怀念老舍先生——《老舍剧作全集》序/152

 关于曹禺

六十年交情与曹禺病榻谈心——为《曹禺画册》作序/160

 关于陈铭德

创造者的气度——悼念陈铭德先生/165

 关于赵超构

对超构先生的哀思/167

 关于赵丹

哭赵丹/170

 关于王森然

森然先生在戏剧史料方面的贡献/172

试读章节

再要提到的一个人,实际是所谓“二流堂”的最关键人物,没有他就没有“二流堂”。他就是唐瑜。

仰光华侨唐瑜,两年前出国,现在侨居加拿大,年纪应在八十岁左右了。我虽在一九四二年才与他相识,但他早在三十年代初期便活跃于上海的电影界。据说他是由于反对家庭包办的亲事,逃婚到上海的。和众多的海外华侨一样,他热爱祖国,反对当时的封建反动的统治者,因此回到祖国便投入左翼的亲共反统治的行列。他和当时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潘汉年、夏衍、光未然,以及著名的进步电影导演蔡楚生,还有陈荒煤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他在上海编小报、副刊、写影评,并先后在几个电影厂担任宣传工作。除此之外,他有一个属于经济方面的优越条件,就是在仰光的胞兄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尤其这个富有的哥哥特重手足之情,对兄弟关怀备至;只要兄弟提出经济上的要求,兄长都予以满足。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瑜大概是从上海回到仰光,然后经缅甸到昆明的公路来到重庆的。唐瑜曾约略说过,他哥哥给了他两部大卡车和一部小轿车,卡车上装有当时可以畅销的物资,让弟弟做点赚钱的生意,但是另一辆卡车上这位弟弟却装上了一满车的食品,到了重庆便和朋友们共享美食,需要钱用时便卖货,最后卖车。记得我有一次和他一同走在重庆中一路近四德里时,远远开过来一辆十分豪华而崭新的小轿车,唐瑜忽然停步不走了,当时大雨初晴,路上积水很深,汽车飞驰而过,我们两人躲避不及溅了一身水,尤其是唐瑜满脸都是泥水。他仍旧不动地望着汽车走远才回过神来,对我说:“这车是我的。”

朋友们大多来自内地,缺少较为舒适的住处,唐瑜租房都是与友人共享的。从租房开始,他对建房发生了兴趣,重庆当时外地来客云集,新房不断修建起来,建屋就地取材,大都采用当地极易取得的巨大的竹子捆绑起来做成屋架、门、窗,然后里外抹灰,加盖屋顶,便成为居屋,这种在当地统称为“捆把房子”的建筑经过细致的加工,完全可以成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后修建起不止两三处住房,都是提供给朋友居住,他的第一套房子“依庐”就是给夏衍一家住的,其中还有一次被包工头把他预付的建房款卷逃而去,无处查找,只得算了。

唐瑜最后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客厅和三间住室,装修比较考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碧庐。“碧庐”与“壁炉”同音,唐瑜特别喜欢壁炉,冬夜架柴燃烧起来,有又红又暖的诗一般的情调,大客厅里砌了一个很讲究漂亮的壁炉。

重庆的朋友当中,只有书画家、诗人、才子的黄苗子和画家郁风有一幢真正的漂亮洋房,由于苗子是当时政府的财政部机要秘书,人家有求于他,存心讨好而向他进献的。但是苗子的别墅也没有碧庐那样款式的大厅。

碧庐落成之后,住在里面的客人里男的是盛家伦、高集、还有我。女客是方菁、高汾和吕恩。后来唐瑜还接待过一个名叫刘德铭的,还有他妻子和一个落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刘原来是个招摇撞骗的家伙,住进来之后就大发请帖大宴宾客,请帖信封上写的都是重庆当时的高官显贵,而且故意放在桌上,目的是让我们看见,显示他的来历非凡。这样便激怒了我们,当天趁他出去的短暂时间,把他准备酒席上使用的唐瑜所有的一套名贵西洋瓷器盘碗酒盅等等全部搬走,一件也没留下,然后我们也全部走掉。可以想见客人到了之后,这席菜饭盛不出来的狼狈相。他是请了一家著名的餐馆大师傅来做菜的。

刘的恼火亦可想象。不久他和他的秘书沈求我先生又发生了矛盾。一天夜晚,沈先生来和他谈话,二人先是谈论,变为争执,声音由低至高,后来竟动了手,刘德铭弯腰抓起痰盂向沈的头上砍去,顿时头破血流。这下子祸闯大了,刘竟连夜携同妻与孩子落荒而逃,再也没有回来。不久以后,刘德铭成立了一个“军之友社”,骗局更大了,再往后军之友社搬到了台湾,但我们没有再见他。  后来剧作家宋之的把刘德铭的事写成一个话剧本,叫做《两面人》。起来做成屋架、门、窗,然后里外抹灰,加盖屋顶,便成为居屋,这种在当地统称为“捆把房子”的建筑经过细致的加工,完全可以成为漂亮的西式住宅。唐瑜先后修建起不止两三处住房,都是提供给朋友居住,他的第一套房子“依庐”就是给夏衍一家住的,其中还有一次被包工头把他预付的建房款卷逃而去,无处查找,只得算了。

唐瑜最后建造的最大的一幢房子,就在中一路四德里下坡的四德村,有一个很宽敞的大客厅和三间住室,装修比较考究,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碧庐。“碧庐”与“壁炉”同音,唐瑜特别喜欢壁炉,冬夜架柴燃烧起来,有又红又暖的诗一般的情调,大客厅里砌了一个很讲究漂亮的壁炉。

重庆的朋友当中,只有书画家、诗人、才子的黄苗子和画家郁风有一幢真正的漂亮洋房,由于苗子是当时政府的财政部机要秘书,人家有求于他,存心讨好而向他进献的。但是苗子的别墅也没有碧庐那样款式的大厅。

碧庐落成之后,住在里面的客人里男的是盛家伦、高集、还有我。女客是方菁、高汾和吕恩。后来唐瑜还接待过一个名叫刘德铭的,还有他妻子和一个落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刘原来是个招摇撞骗的家伙,住进来之后就大发请帖大宴宾客,请帖信封上写的都是重庆当时的高官显贵,而且故意放在桌上,目的是让我们看见,显示他的来历非凡。这样便激怒了我们,当天趁他出去的短暂时间,把他准备酒席上使用的唐瑜所有的一套名贵西洋瓷器盘碗酒盅等等全部搬走,一件也没留下,然后我们也全部走掉。可以想见客人到了之后,这席菜饭盛不出来的狼狈相。他是请了一家著名的餐馆大师傅来做菜的。

刘的恼火亦可想象。不久他和他的秘书沈求我先生又发生了矛盾。一天夜晚,沈先生来和他谈话,二人先是谈论,变为争执,声音由低至高,后来竟动了手,刘德铭弯腰抓起痰盂向沈的头上砍去,顿时头破血流。这下子祸闯大了,刘竟连夜携同妻与孩子落荒而逃,再也没有回来。不久以后,刘德铭成立了一个“军之友社”,骗局更大了,再往后军之友社搬到了台湾,但我们没有再见他。

后来剧作家宋之的把刘德铭的事写成一个话剧本,叫做《两面人》。

P8-10

序言

    ——为“中国人物系列”和“中国往事系列”而作

                          李 辉

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生活如以往一样,每天都在流动。但是,流向何处,如何流动,谁能说得清?面对现实的丰富多彩和变化莫测,我们的困惑,或许更多于兴奋。

君不见,启动电脑,走进电子网络世界,铺天盖地的信息汹涌而来。电子网络如此快捷如此便利,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一个事件名称,键盘轻松一敲,几秒时间它跟随搜索引擎走遍了世界各地百万千万上亿网页,瞬间就把搜寻结果呈现在你的面前。

这的确是一个奇异的世界,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扑朔迷离的事件、光怪陆离的景象,以及众多大大小小的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网打尽,再也不会被忽略,无论是谁都可以神游其中,与历史亲密接触。

然而,这只是一种可能。我们每日看到的还有另外一种景象:娱乐化挟电子网络之便利而蔓延。历史被戏说,被删减,甚至如同电脑文件一样被格式化。令人遗憾的是,历史健忘几乎在每个年龄层次的人群都普遍存在。不同历史阶段众多事件的来龙去脉,今昔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若隐若现,人物性格与命运的丰富多彩,诸如此类与民族记忆密切相关的内容,很难说不会被慢慢消解而散——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现实情况不正是这样吗?人们习惯于臧否时事,慷慨激昂大发宏论,或者在网络世界以片言只语挥洒激情。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立足的历史叙述,很可能不是坚硬的石头,而是一堆由片面、偏颇、甚至偏见构成的沙丘。有的人往往自以为洞悉一切,其实所知甚少。历史的许多细节,彼此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早已变得陌生。某些今日发生的国内或国际事件,初看起来清晰明了,我们哪里知道,许多事情其实背后早就有复杂的历史原因纠缠其中,远不像非此即彼如此简单。问题是,我们很可能对此无从知晓。或者,纵然有心,也无能为力了。

幸或不幸,我们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情境之中:一方面,电子网络的空间迅疾拓展,历史与现实的容量可以放大到难以想象和预测的无限;另一方面,历史的叙述则又逐步萎缩,许多曾经重要的人物的名字逐渐被淡忘。

作为一个写作者和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困惑。欣喜还是悲观?哪里说得清楚。

不管如何,写作者和出版者,还是应该积极应对电子网络的挑战,于坚韧沉着之中,将历史记忆尽可能地清晰地呈现出来。它们是故事,是细节,同时也是知识,是思想。星星点点,方方面面,不同时期不同人亲历的一切,不同领域不同性格的人物,—旦汇集起来,将为人们了解历史提供丰富的文本。

走进电子网络虚拟世界,我们脚下踩着的,却应是一块坚硬的基石,而不是一片轻飘的浮萍。

“中国人物”与“中国往事”,相对独立,各有侧重。但实际上互有交叉,很难有绝对清晰的区别。事中人,人之事,又如何能分开?

“中国人物”主要选编某一作者关于不同人物的印象记,同时,兼及人物传记。不同的选本和传记一旦汇聚一起,就将形成中国各界人物的群体形象,从而有可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人物画廊,使读者对历史的触摸,因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强烈反差而变得生动起来。

“中国往事”则以事为主,由事入史。主要采取集中描写同一主题的方式,或个人一生扫描,或某一事件描述,突出亲历者的回忆,其叙述也尽量立足于历史文献的记录。

两套丛书体裁有别,但贯串其中的文化品位和精神追求应是一致的。这就是:尊重历史,强调客观,注重细节,突出多样性。

是为序。  二○○七年七月十九日,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二流堂里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祖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27251
开本 16开
页数 1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8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