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代台湾人物图谱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由两岸作者共同完成的台湾当代人物图文书,被两岸三地台湾研究学者誉为2008台湾“大选”“观战宝典”。

该书作者陈加伟是东南卫视副总监,从事台湾问题研究多年,此次他将见诸报端的专栏文章集结成书,书中,他用冷峻、风趣的笔调,刻画了30多篇台湾政治人物的面孔,有政客,有名嘴,有企业界名人,有文化界人士,构成台湾社会万花筒。此书每篇更配以一篇彩色插图,由台湾畅销漫画家艾雷迪创作,他抓住人物特征,寥寥数笔,人物便形神毕现。

内容推荐

选战正酣-国人瞩目焦点,必为坊间热议话题;双剑合璧-大陆资深专家,联手台湾漫画大师;穿越迷雾-洞悉台湾政坛,助您轻松研判选情;精彩纷呈-笔法轻松幽默,众多人物跃然纸上。本书既为台湾大选之观战宝典,更是全面解读当代台湾社会生态之佳作,不容错过。

目录

序一 漫笔揭开当代台湾的病症

序二 凌云健笔意纵横江山指点两岸情

序三 隔海观察透视台湾

王伟忠:消费政治寻找快乐

李涛:媒体揭弊 全民开讲

马英九:政坛小白兔电视大明星

林正杰与台湾电视名嘴的语言暴力

施明德的“黄昏一击”

“贱客”许纯美的娱乐价值

陈水扁的凛冽寒秋

雅痞蔡康永的另类主持

“政治顽童”李敖 搅动台湾政坛

周玉蔻:看她变“蓝” 看她变“绿”

邱义仁及台湾电视放大镜下的政治秀

陈文茜:浪漫的骑士

黄智贤:政治党同伐异 亲情壁垒分明

邵晓铃及台湾政坛中的女性角色

阿扁的鬼扯与台湾政治人物的口德

论吴淑珍之昏倒

再论吴淑珍之昏倒和台湾悲情意识

小马哥整装待发

媒体骇客赵少康

“罄竹难书”杜正胜

大炳及台湾演艺圈吸毒现象

“长袖善舞”王又曾

马英九的危机和转机

郭台铭:商人经营情事

邱毅:悲壮的揭弊英雄

呵扁过河拆桥 “憨堑”进退唯谷

“忍者神龟”谢长廷

宋楚瑜的崛起和淡出

苏贞昌的畸变与沉沦

王金平的圆融与稳重

从沈富雄的尴尬看台湾的族群对立

郝龙斌正面迎战陈水扁

林怀民和台湾精英文化

陈菊当选无效判决与台湾末来选风

“微笑老萧”重出江湖

吴善九血案与台湾暴力政治

陈幸妤发飙的背后

洪基昌执掌“海基会”能做什么

S.H.E《中国话》争议的悖论

后记

试读章节

邱义仁及台湾电视放大镜下的政治秀

2006年11月3日下午,在千呼万唤之后,台“公务机要费”案的侦结报告终于出炉,台湾检方认定陈水扁夫妇涉嫌贪污,这一事态的发展犹如一颗深水炸弹,震撼了台湾政坛。从当天下午3点起,台湾各电视新闻频道就开足马力,全方位报道“公务机要费”案的来龙去脉,电视名嘴们又开始了口水纷飞的评述。

有趣的是,随着报道的深入,各政治人物的言行与嘴脸也得到了电视的放大检验。台行政部门负责人苏贞昌曾在民意代表质询中表示,政治人物涉及贪渎就应该下台,而作为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陈水扁还应该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可当检察官已经认定陈水扁涉嫌贪污后苏贞昌又怎么说呢?他在当天下午就对民意代表质询中的回答作了些修正,说一切由司法决定,但陈水扁夫妇是否有罪应该由法院三审定谳。台湾政治评论者陈文茜认为,苏贞昌说辞前后不一,是一种明显的说谎行为,他大概要向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说再见了。

政治人物和演艺明星一样,对电视可以说是既爱又恨。当演艺明星不走红时,他们会制造话题甚至故意闹点绯闻让狗仔偷拍,以引起媒体的关注。政治人物何尝不是这样——陈水扁在1998年竞选台北市长失败后没几周,媒体的聚光灯就不再关注他了,他只好找来名嘴胡忠信商量对策。胡忠信给他出主意说:你每天出门时就对着摄像机镜头说一些诸如“领袖是精神的化身”,“面对共同之敌人,会使两个政敌上床睡觉”之类的不着边际的话,让记者去猜,就会有版面、镜头。陈水扁后来如法炮制,果然把自己的媒体关注度一直持续下去。

但媒体是双刃剑,特别是电视,它会把政治人物的言行如实纪录下来,而且再次播放时还有放大效应。2004年“3·19枪击案”发生后不久,时任扁府“秘书长”的邱义仁紧急开了一个记者会,说找到了子弹,子弹就在阿扁身上,阿扁很少穿防弹衣。邱义仁没说什么,也刻意不说什么,却让社会对阿扁的安危产生了强大的震惊与想像空间,导致这场选举一夕翻盘,最终阿扁以微弱多数赢了连宋。但邱义仁在记者会即将结束时露出了一丝微笑,被电视纪录了下来——自己的主子受伤他还会笑,确属诡异,后来有人称之为“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此后,每当有人质疑这场选举不公时,电视台就把这一段镜头放大、定格,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这次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2006年7月份,就在台湾民众高度质疑陈水扁夫妇贪污“公务机要费”时,扁府“副秘书长”卓荣泰开了一个记者会,会上他亮了亮几张单据,声称这是“官邸”尾牙买礼品的发票,是用来买与员工同乐的奖品,想以此来证明“公务机要费”的钱没有流入阿扁私人口袋。虽然发票只是晃了晃,不让记者细看,但眼明手快的电视记者把拍下来的画面一放大、一定格,发现有张30万的发票没有抬头,没有单价,上面不写经手人,也没有骑缝章等等。于是,这场记者会不但没能澄清阿扁贪污传闻,反而让“公务机要费”的使用更加疑点重重,卓荣泰在记者会上色厉内荏的嘴脸也成了电视媒体一再播放的笑料。

当年阿扁在台立法机构质询时,掀掉了时任台行政部门负责人郝柏村的桌子,在电视直播下,这被用来证明他是对抗“外来政权”的英雄;而今,他却也有一连几天都无脸在电视露面的尴尬。电视的快、准、狠和一览无余,既造就了众多明星,也使许多政治人物丑陋的一面暴露无遗。

陈文茜:浪漫的骑士

2006年底,陈水扁的“公务机要费”弊案严重冲击民进党台北、高雄市长选情。11月9日晚上,民进党台北市长参选人谢长廷接受了中天电视台《文茜小妹大》的专访,这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事,因为民进党高层早已对陈文茜这个“大叛徒”恨之入骨。在采访中,陈文茜貌似客气、温和地提问,但仍然句句击中要害。当陈文茜问:“你会像陈水扁那样让妻子管那么多公务吗?”谢长廷忍不住说:“你这样问不厚道。”陈文茜又问:“现在台湾人民对国民党的政党认同度有39%,民进党只有10%。民进党成立20年了,政党认同度不进反退。作为民进党元老,你怎么看?”谢长廷终于表示他很痛苦,也很无奈。

陈文茜主持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是她会对自己所提问题作详细的阐述,结果来宾往往只须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文茜小妹大》整档节目经常成为主持人长篇大论的舞台,参与的嘉宾则成了验证某个观点的配角。李敖说“要说文章和口才,李敖是男人中第一,陈文茜是女人中第一”。二人是“Diamond cut Diamond”。势均力敌,棋逢对手。

陈文茜曾是民进党的文宣部主任、发言人。早期的民进党给人的印象是,支持群众大都穿着拖鞋、嚼着槟榔;民意代表则语言粗鄙、喜欢打架。陈文茜则想方设法把民进党包装成台湾“民主运动的先驱”。在弥漫男性知识分子酸臭味的台湾政坛,陈文茜以仿效男性知识分子的文人身段,加上女人的温婉腔调、妖娆热情和妩媚身姿迷倒了无数的选民。她曾为民进党组织了一个名为“麦当娜”的助选团,轰动当时台湾的大街小巷,她煽动性极强的造势能力,吸引了台湾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成就了民进党空前的充满了年轻活力的形象。

与此同时,陈文茜的花枝乱颤、惊艳演出也惹来了许多麻烦。先是林浊水因迷恋她而与妻子离婚,两人分手后又企图自杀。接着作家李昂怀疑她与当时的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关系暖昧,写了《北港香炉人人插》一书影射她。2001年,医生怀疑陈文茜得了乳腺癌,她倒也潇洒,在《商业周刊》发表文章《只剩一个乳房》证实了这个消息,并用戏谑口吻说“乳房只是女人的社交工具,处理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而已,又不是肝或心脏,切掉就算了”。最后医生证实她并没有患癌症,陈文茜反倒有些意兴阑珊。可“社交工具”这个说法却遭到了政治对手的攻讦:“让我跟她的乳房社交一下吧!”民进党的民意代表以此来攻击陈文茜在用身体换取权力。

这一方面证明台湾其实还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另一方面也说明民进党的格调并不高。陈文茜正是因为不满民进党煽动民粹、撕裂族群、排除异己、缺乏担当而毅然决然地和民进党分道扬镳。离开民进党后,陈文茜曾以高票当选过“立法委员”,2004年她以无党籍身份充当过“泛蓝”阵营竞选总部的幕后操盘手。在政治立场上,她站在了与民进党完全对立的“泛蓝”阵营一边。如果不是理想破灭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出身民进党的陈文茜无论如何也不会一刀斩去那与自己牵扯不断的政治半生缘。

现在的陈文茜主要是一个媒体人,一个电视名嘴。她说,她的一生,坐在观众席时,总想上台当演员;上台演戏时,又想溜回观众席。如今,她被认为是“媒体霸权”,但她感叹“不论文章怎么写,电视上话怎么说,甚至气到骂人是王八蛋,哎,王八蛋还是无动于衷”。

虽然是“狗吠火车,没路用啦(没有用啦)”!但陈文茜还是像堂·吉诃德一样,执白银长戟,指向赤身裸体的“国王”和手拿石块梦游的群众。

P39-46

序言

陈加伟发表在《海峡都市报》上的专栏文章,我几乎每期必读,风雨无阻。配着著者睿智的头像,读着著者生动的文笔,如对青山,品佳茗,诚属难得的享受,油然想起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名句。忽然之间,这些文章集成厚厚的一本《当代台湾人物图谱》,重新再读,不禁感慨岁月如白驹过隙,而台湾政坛犹自争权夺利,相互攻讦,其奈苍生何!

收入本书的文章,或许可称之为台湾各色人等的素描集,其中有政客,有名嘴,有企业界名人,有文化界人士,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总体构成台湾社会万花筒。著者对台湾政治社会有深入的观察,对上述人物有准确的把握,以媒体人士特有的犀利而细腻的文笔娓娓道来,臧否月旦,传神如蒋干画马,剖析似庖丁解牛,读罢,令人于台湾政治问题之症结、社会现象之根由,恍然而悟,豁然开朗,诚所谓所得多矣。

台湾的思想家蒋渭水(1891年2月~1931年8月)曾经在《临床讲义——对名叫台湾的患者的诊断》一文中,诊断当时台湾的病症是“道德败坏、人心刻薄、物质欲望强烈、缺乏精神生活、风俗丑态、迷信很深、深思不远、缺乏讲卫生、堕落怠惰、腐败、卑屈、怠慢,只会争眼前小利益、智力浅薄、不知立永久大计、虚荣、恬不知耻、四肢倦怠、惰气满满、意气消沉、完全无朝气”。蒋渭水对于日据时期的台湾同胞,或者基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下笔重了一点,但有关缺点的描述却不可谓无见。

从文化角度考察,今日台湾问题或可溯源于历史上中国的积贫积弱,因此而有台湾的遭受外族入侵,沦为日本强占,在台湾同胞中逐渐滋生了悲情意识。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中国之后,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不但没能抚平台湾人民心灵上的创伤,反而不信任台湾人民,再加上发动内战,政风腐败,军纪荡然,败退台湾之后,一度实施白色恐怖统治,长期戒严,累积了民怨,使得台湾同胞的悲情意识更为加深。

迨至李登辉上台,以迄民进党“执政”,无耻的台湾政客为了争权夺利,刻意地制造省籍对立,挑动族群矛盾,把台湾人民的悲情意识误导向统独之争,造成台湾社会乱象频呈,也带来了两岸关系的紧张与危机。在台湾政客翻云覆雨、恬不知耻的表演之下,台湾媒体界遂有李涛、陈文茜这样执著的人士,也有周玉蔻、金恒炜这样丑陋的人物;台湾文化界既有林怀民这样令人钦佩的斗士,又有许纯美这样令人喷饭的角色;台湾企业界既有努力打拼、守法经营的郭台铭,又有官商勾结、身败名裂的王又曾。所有这些,在《当代台湾人物图谱》一书中,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展示。

《当代台湾人物图谱》的著者陈加伟系资深媒体人士,专业素养渊深,更难得的是,他长期关注并研究台湾问题,角度独特,见解深入,使得该书非特文笔亦庄亦谐、幽默风趣,抑且评论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洵为关心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读者案头所必备。

承著者雅请,用书数语,表达对于《当代台湾人物图谱》一书钦佩之情和对该书付梓的祝贺之意,是为序。

2007年12月15日

(吴能远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所长)

后记

当了电视台记者之后就曾经断了出书的念头,因为按我们这一辈人受的教育,出书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区区之我,整天忙于撰写一些短短的新闻稿,怎敢有出书的念头?

不好意思的是,现在我终于有一本小书要面世了,而且还是一本与台湾问题有关的书,这是连我自己都难以置信的事。其实我年轻时也是个有理想的青年,曾经下决心在学问这一途上有所作为。读高中时就曾经打算:大学本科读历史,为将来做学问打下扎实的知识背景;研究生要读文学,让自己的文章增加些文采;博士就念哲学,让自己的著作有深度。由于生计问题,这个计划并没有完成,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即进入媒体工作,至今已近二十年,除了浪得一些虚名之外,学问上并无长进,每次面对师长,听他们雄辩滔滔,倍觉惭愧。

由于学识浅薄,我对一些巧思的书兴趣盎然。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读本科时,给我启发最多的有两本书,一本是顾准的《希腊的城邦制度》,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顾准是谁,但他对希腊城邦里的公民如何参与城邦治理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另一本书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别致的历史著作对中国当时的制度已经走到山穷水尽作了令人信服的剖析。万历年间出了改革家张居正、军事家戚继光、哲学家李贽、政治家海瑞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人物,但由于官僚制度的腐朽,“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些大人物难以有大作为,最终导致明王朝的覆亡,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大家都是受害者,无一例外。

1988年我进入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孙绍振教授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在研读导师的有关文学形象结构分析等著作时,豁然发现《万历十五年》用的是“结构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即通过对社会构件的细节分析,找出阻碍历史发展的症结。从此以后,我习惯于用结构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至今我在有关电视影像分析的文章里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研究生期间,我主要研究方向是沈从文小说的结构及其历史传承,在查寻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一本小书——温源宁的《一知半解》(钱钟书译成《不够知己》)。温源宁、林语堂、赵元任被认为是现代最精通英语的三个中国人,温源宁应英文杂志《中国评论》之约,对当时中国最有影Ⅱ向力的知识分子胡适、吴宓、周作人、丁文江、辜鸿铭、梁宗岱等进行描述,寥寥几笔,摹形写神,人物便跃然纸上,堪称神品。

我絮絮叨叨说了一些读书心得,并非用来证明我的学问了得,而是为了说明如果我的这本小书有值得一读的地方,纯粹是受了上述几本书的影响,得益于它们的启发。当然,在学问渊博者看来,那几本书根本算不了什么,而我老老实实地道来,是为了记述我的一段读书历程。

进了电视台之后,人变得浮躁了,读书也少了。这十几年来,由于工作的关系,除了进行一些电视研究外,我还逐渐把兴趣转到了台湾问题上。特别是2000年之后,我每天至少花三个小时研究台湾问题,我甚至感觉到,这个纷繁复杂的小岛,可能成为我今后主要的研究对象。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如今却进入多事之秋。特别是2000年3月,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结束,“政党轮替”,岛内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生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临近2008年,台湾更是进入了一个诡异的岁月。

政治、辩术与诈术,选举、谎言与抹黑。这是这个躁动的小岛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本来,自由民主可以打开一个社会的许多空间,创造许多生机和活力,但历史却经常有其嘲讽性,那就是空间大了,抢先进驻的,通常不一定是进步提升的力量,反而是诡谲邪恶这种被深埋在人性深层的元素。

南方朔先生感叹,台湾正进入一个“新野蛮时代”,“邪恶者是用邪恶来意图掩饰自己的败坏,要用群众的沉沦来装扮自己权力的无所不为”。陈文茜承认,“民主政治的某些门槛是需要被考虑的”。她认为台湾还有许多受教育程度低的民众,因此政治诈术仍然有其存在的空间。岁末天寒,宝岛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台湾究竟要走向何方,最终端赖台湾人民的选择。

本书的写作源于一个无意的巧合。作家粲然在与《海峡都市报》编辑何旌电话聊天时推荐了我,从此我开始了专栏写作生涯。在这之后,《海峡都市报》的秦戈、郭大路、宋晖相继成为我的责任编辑,由于他们的热情和读者还算热烈的反应,我的这个专栏在《海峡都市报》延续了一年,成为《海峡都市报》持续最久的专栏之一,这个专栏还被评为“2006年度福建省报刊最佳专栏”。台湾变化太快了,但为了还原历史,收入本书的文章绝大部分保持了专栏原貌,没有做大的修改。在专栏的写作过程中,我的朋友陆开锦、黄志、王非、谢宗贵、成洋、林新谦、刘秉贤、黄黎晗、武毅、林志伟等还及时给予了鼓励,他们的肯定是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另外,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梁章林、孙原给我提供了宽松的写作环境。

由于我至今不习惯于电脑打字,本书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由我手写之后再由我的妻子或其他同事打字后发给报社的,每当文章定稿之后,我的妻子和女儿基本是第一个读者,她们“还可以”、“蛮有趣”的评价是我把文章拿去发表的依据。

台湾漫画家艾雷迪为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画了一幅彩色插图,这些漫画抓住了人物特征,草草几笔,人物便形神毕现。可以预期的是,即便我的文章不是很受读者的欣赏,这些十分有趣又入木三分的漫画也必定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小书请了吴能远、江岷钦、江素惠三个“两岸三地”的“名嘴”作序,似乎给人一种拉虎皮作大旗的感觉。其实,我的用意只是参照东南卫视《海峡论坛》的做法——同样一个问题,两岸三地的学者究竟各自作何评价?至于他们在序中对我的溢美之辞,就权当研究台湾问题的前辈对我这个晚辈的一种鼓励吧!

陈加伟

2007年12月16日 福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代台湾人物图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加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49032
开本 24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858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05
18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8: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