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梦露的最后岁月
内容
编辑推荐

  玛丽莲死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里,描绘她短暂一生和猝死之迷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有人曾经认为这个题材今后应该无话可说了。但是,米歇尔·施耐德在这部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塑造了玛丽莲·梦露和她的最后一任心理医生拉尔夫·格林逊之间的关系,使得这部描写她死前三十个月时光的故事耳目一新。正如法国媒体认为的那样,这是一部真正的、但又不落俗套的爱情小说,同时又略带悲剧色彩,并且充斥着作者本人对电影艺术的诸多思考。

内容推荐

从1960年1月到1962年8月,这段时间把毫不相干的两个人拉到了一起:一位是好莱坞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另一位是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师拉尔夫·格林逊。她需要借助心理治疗才能继续演电影,才能振奋自己的精神,才能不至于自杀。而他也要求自己用爱,用家庭般的温暖,用情感去包围她,就像对待一个孤苦无望的孩子一样。他是最后一个见到活着的梦露的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发现她死去的人,人们批评他,认为正是他那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杀死了梦露。全书以电影的写作手法,结合精彩的心理分析,将梦露生命中的最后岁月深刻重现,深具震撼力。

试读章节

倒片。让胶片倒回到头,让整个故事重新开始,重新回放一下梦露的最后一幕。很多东西往往得从最后开始。我很喜欢从画外音开始的电影。画面很简单:一个游泳池、一具漂浮着的人体、一棵受到震动而抖动着的棕榈树、一个被床单裹着的裸体女人,以及昏暗中隐约可见的玻璃碎片。有人在说话,在跟他自己说,为了不感到孤独。一个逃跑的男人一一位私人医生——也许是一位心理分析医生——在银幕那一端讲述他的一生,所有经历过的一切全都浮现在他眼前,特别是那些让他死去活来的东西。他的声音似乎在说:“请听我讲,因为我就是你。”仿佛构成故事的是他的声音,而不是故事本身。

现在我来讲一讲这个故事,我们的故事,我的故事,也许这是个肮脏的故事,即使我们可以把故事的结尾抹掉。一个行将就木的女人,牵着一个悲伤的小女孩去看一位脑科医生,医生通过跟她对话来进行治疗。他拽住了她,接着又把她扔了出去,不知是出于爱还是卑劣。他听她不停地讲,一听就是两年半,然后他什么也听不见了,因为她消逝了。这或许是一个悲哀的、甚至险恶的故事,任何东西都无法抵消它的忧伤,就连梦露那像是在向世人致歉的迷人一笑都无法弥补。

在玛丽莲·梦露的最后一位心理医生拉尔夫·格林逊死后留下的文件中,人们发现了这些不知何时写下的片断。1962年8月5日的凌晨4点25分,刺耳的电话铃声突然在西洛杉矶警署响起,值班警官杰克·克莱蒙斯接起电话,听到一个男人微弱的声音:“玛丽莲·梦露服药过量——已经死了。”这位吃惊的警官问:“什么?”生硬的男声又说:“玛丽莲·梦露死了。她自杀了。”

倒片。8月的洛杉矶,依然骄阳似火,污尘给整座城市蒙上了一层粉色的面纱,2005年的洛杉矶似乎比四十年前显得更不真切、更工业化、更裸露,也更差劲了。市中心车来人往、拥挤喧嚣,让人的眼睛倍感疲劳。《洛杉矶时报》社位于西第一大街202号,记者福杰·W.贝克莱特的办公室里,此时走进来一位高大、有点驼背的老人,他像个迷路的人那样打量着周围。

他叫约翰·麦纳,八十六岁。作为该市地方检察局法医室的副主任,他正是当年给玛丽莲·梦露做尸体解剖的在场者之一。那天,法医托马斯·诺古奇提取了梦露的口腔、阴道和肛门的黏膜,麦纳就在场。六年后,罗伯特·肯尼迪也死在这座城市里,给他做尸体解剖的,也是这位验尸官。人们曾经猜测是肯尼迪组织谋杀了梦露。给玛丽莲做完尸检后,法医们发现她的血液里含有一种叫做戊巴比妥钠的巴比妥类药物,浓度达4.5%,但却没有找到任何注射或者口腔摄入的痕迹。最后,尸检报告结论如下:可能为自杀。几年后,麦纳一直在体会这句话的用词,起初的几篇笔录他只写了:自杀或应为自杀。最后定为:可能为……也许从心理层面讲应该是这样——麦纳当时想。但这并未排除这位电影明星用了三十六年的时间才做成这件事,也不能排除她为此利用了一只罪恶的手。他当初在想能否用其他词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一个死亡游戏。或者像“自杀预防组”里的利特曼大夫所说的那样:一个致命的游戏。

倒片。早已退休的约翰·麦纳很想再次按下录音机的按钮,里面最好放入一盘玛丽莲·梦露录下的磁带,那是录给她的心理医生的,录音的时间为1962年7月末或8月初的头两天。拉尔夫·格林逊曾经在磁带上贴了一张标签:梦露的最后岁月。这些磁带麦纳四十三年前曾经听过,并且抄录过,但此后再也没见到过或重新听过。它们在这位心理医生生前(或是死后,谁知道呢?)就找不到了。现在能找到的只有麦纳当初作为法医时总结出来的那几句话。

老人手里颤颤巍巍地拿着一叠发黄发皱的纸,跟记者打招呼。贝克莱特请他坐下,并递上一杯冰水。

“为什么事隔多年您想到了找报社?”  “拉尔夫·格林逊是个好人。梦露死前很多年我就认识他。我在研究刑法学之前读的是医科,当时我就在加州大学听过他上的关于精神病学的课。我对他一直很尊敬,现在依然如此,他是个很有魅力的人。梦露死后两天,他曾要求我再次找他问话,因为他想反悔当初他对警察说的话。对于报纸上登的那些关于他的话,他感到很不安,报纸上说他是‘一个奇怪的心理医生’,是‘最后见到活着的梦露的人,也是第一个发现她死去的人’。他执意要我听两盘梦露死前一天(也就是1962年8月4日星期六)寄给他的磁带,还说要把磁带留给我,让我记下里面的内容,条件是我不能把内容泄漏出去,即便对检察官和验尸官也不能。尸体解剖后,有太多的问题我们找不出答案,难以提供证言。所以我觉得还是藏在心里比较好。”

“你跟他见过面?什么时候?”

“是8月8日星期三,他刚参加完梦露的葬礼以后,我们长谈了好几个小时。”

“怎么从来没听你谈起过这次会面?”

麦纳声音有些颤抖地说道:“我记得他曾说过,有些事情不能说出来。即便流言四起,他也无法为自己辩白。想开口却又不能说确实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但他实在是无法将所有的事情透露出去。我也就一直保守着秘密,没有说出磁带的事。但是近来那些传记作家又开始攻击他当初对玛丽莲使用了暴力,甚至害死了她,我觉得我该站出来说话了。我已经见了一位名叫麦休。史密斯的英国记者,他后来就此写了一本书。还有,在我今天重新拿出当年的笔记来见你之前,我已经征得了拉尔夫·格林逊的遗孀希尔蒂的同意。”

福杰·贝克莱特提醒他说希尔蒂·格林逊曾对《洛杉矶时报》说过她从未听她丈夫讲过关于磁带的事。她对此一无所知。麦纳说,那是因为格林逊有着很强的职业操守,严格为病人保密。P1-3

序言

1955年4月的一天,玛丽莲·梦露正和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在纽约一起参加一个葬礼。

“我要去染一下头发,”玛丽莲对卡波特说,“可我总没时间。”

她一边说一边拨开头发,把发缝上的一条深色印记指给他看。

“我怎么这么幼稚。我一直以为你的头发是百分之百的金色呢。”

“我的头发就是金色的,但没有谁的头发天生就是纯金色的。哎呀,你真烦。”

就像玛丽莲深浅不一的发色一样,这部小说——或者说这些混在一起的小说——也是虚实难辨。与那些开篇就表明自己的故事“纯属虚构”的老电影不同,这部小说从真实事件中汲取了灵感,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实的,除非考虑到在世者的隐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都经过核实,所引用的话也是从这些人物的传记、笔记、信札、文章、谈话、书籍和影片等当中摘出来的原话。

只有下面一些东西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比如,将这个人说的话写成是那个人说的;声称有一些话是从某人的日记中摘录的,其实并没有找到该日记。另外,还编造了一些文章或笔记,或给人物炮制了一些难以考证的心理活动等。,

玛丽莲·梦露和她的最后一位心理医生拉尔夫·格林逊原本是两个毫无干系的人,是命运的捉弄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这场无关爱情的爱情故事里,不必去探究哪些事情是真的,而哪些又像是真的。至少,我是依照人物原型在真实生活中的性格特征来勾画两位主人公的,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写下了这个故事。

只有想象才能通往现实。在故事的最后,或者在人生的最后,我们触及的并非总是每个人的事实。写书的这个人(其实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主人公玛丽莲和拉尔夫)——看着正在写作的这只手,好似看着一只别人的手,在写下的一字一句中追溯逝去的时光,它留在纸上的痕迹像是镜子里的倒影。这只手从左到右地写着,写着,直到黑暗的屏幕上出现“无信号”的字样。

我希望所有这些私密的话语、这些看得见的行为、这些经过反向折射而被打碎的人物形象停在一个问号上,停在书中人物渐渐模糊时,这时,作者写作的手才会停下来,像无人看管的孩子的手那样张开。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奢华的小说。如丝般地刻画,一点一滴的情感。作者通过细致地描写,拨开迷雾,将玛丽莲·梦露一直私下里向男人要求的尊重还给了她。

——《观点》

这是一本美丽的书,是梦露这颗流星未出版的画像。

——《世界报》

米歇尔的心理分析师身份,无疑为本书增添了一抹特殊的理性光芒。

——《欧洲文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梦露的最后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米歇尔·施奈德
译者 瞿钧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92831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9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54:27